社会
芭比真人版 (2023) I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Barbie
8.0 (1410 个评分) 导演: 格蕾塔·葛韦格 演员: 玛格特·罗比 / 瑞恩·高斯林
其它标题: Barbie / Barbie
在梦幻浪漫的芭比乐园里,美丽自信的芭比们每日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她们活跃在每一个工作岗位,肯是点缀,女孩的聚会才至关重要。直到某一天,我们的主角芭比(玛格特·罗比 Margot Robbie 饰)突然提到了生死,她的完美生活毫无征兆发生改变。她的口气不再清新,面容开始犹豫憔悴,也无法轻盈地从顶楼飘落下来。经前辈点播,她意识到人类世界某个人和她建立着联系,而那个人的心境似乎正投射到芭比的身上来。
为了找回曾经的完美生活,芭比和肯(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辗转来到现实世界,并经过一番波折见到了葛洛莉娅(亚美莉卡·费雷拉 America Ferrera 饰)母女,而肯也在见识到男权社会的魅力之后,心中升起要改变芭比乐园的念头……
2023年7月21日 看过
从电影开头的化用太空漫游2001开始,整个电影都充满了一股戏仿的意味。无论是现实世界的玩具公司众人,还是芭比世界的芭比和肯们,都刻意在流露这是戏剧的棚拍感。但也正因如此,影片呈现女性之苦时能举重若轻。连芭比都痛了你还不痛吗?影片也没有走向爽片式的结局倒转性别统治的结构,反而在现实和幻想世界都追求微小的进步。结尾时,创造芭比的老奶奶和芭比反而最像现实的人,她们结尾的对话让人无比动容。
社会 科幻 美国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0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Unbearable Weight 豆瓣
作者: Susan Bord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 3
In this provocative book, Susan Bordo untangles the myths, ideologies, and pathologies of the modern female body. Bordo explores our tortured fascination with food, hunger, desire, and control, and its effects on women's lives.
上来透口气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孙仲旭 译林出版社 2014 - 10
《上来透口气》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出版于1939年6月。小说的主人公乔治·保灵是一个卖保险的中年胖子,有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伦敦郊区,工作和生活都平淡无奇。有一天,他从赛马中赢得十七镑,突然感到需要去透口气。他避开家人溜去他童年时住过的小镇,但小镇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他童年时候钓鱼的池塘也成了一个垃圾坑。《上来透口气》写于二战前夕,奥威尔表现出了对往昔岁月的留恋,通过主人公探寻童年旧地时的发现,抨击了现代社会之“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揭示了现代人类生活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困境。
Global Cinderellas 豆瓣
作者: Pei-Chia Lan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6 - 4
Migrant women are the primary source of paid domestic workers around the world. Since the 1980s, the newly prosperous countries of East Asia have recruited foreign household workers at a rapidly increasing rate. Many come from the Philippines and Indonesia. Pei-Chia Lan interviewed and spent time with dozens of Filipina and Indonesian domestics working in and around Taipei as well as many of their Taiwanese employers. Based on the vivid ethnographic detail she collected, Lan provides a nuanced look at how global inequalities are enacted in private households. She also sheds light on the fate of the workers, "global Cinderellas" who seek an escape from poverty at home only to find themselves treated as disposable labour abroad.Lan demonstrates how economic disparities, immigration policies, race, ethnicity, and gender intersec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ees and their Taiwanese employers. The employers are eager to flex their newly acquired financial muscle; many are first-generation career women as well as first-generation employers.The domestics are recruited from abroad as contract and "guest" workers; restrictive immigration policies prohibit them from seeking permanent residence or transferring from one employer to another. They take care of Taiwanese families' children, often having left their own behind. While many of the domestics, particularly the Filipinas, are well educated, they are expected to act deferentially at work. Throughout Global Cinderellas, Lan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how the women she studied identify themselves in relation to "others" - whether they be of different classes, nationalities, ethnicities, or education levels. In so doing, she offers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how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employers understand themselves in the midst of dynamic trans-national labour flows.
Sorry I Don't Dance 豆瓣
作者: Maxine Leeds Crai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1
2023年4月24日 已读
从这本书可以找到很多研究国内广场舞,娱乐行为的新视角。加入了历史的维度,即便是微不足道的社会行为也常常有特别的重量。
性别 社会 社会学
The Authenticity Industries 豆瓣
作者: Michael Serazi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 - 11
In recent decades, authenticity has become an American obsession. It animates thirty years' worth of reality TV programming and fuels the explosive virality of one hot social media app after another. It characterizes Donald Trump's willful disregard for political correctness (and proofreading) and inspire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o stake activist claims in ways that few "woke" brands ever dared before. It buttresses a multibillion-dollar influencer industry of everyday folks shilling their friends with #spon-con and burnishes the street cred of rock stars and rappers alike. But, ironically, authenticity's not actually real: it's as fabricated as it is ubiquitous.
In The Authenticity Industries, journalist and scholar Michael Serazio combines eye-opening reporting and lively prose to take readers behind the scenes with those who make "reality"—and the ways it tries to influence us. Drawing upon dozens of rare interviews with campaign consultants, advertising executives, tech company leadership,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gatekeepers, the book slyly investigates the professionals and practices that make people, products, and platforms seem "authentic" in today's media, culture, and politics. The result is a spotlight on the power of authenticity in today's media-saturated world and the strategies to satisfy this widespread yearning. In theory, authenticity might represent the central moral framework of our time: allaying anxieties about self and society, culture and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It infects and informs our ideals of celebrity, aesthetics, privacy, nostalgia, and populism. And Serazio reveals how these pretenses are crafted, backstage, for audiences, consumers, and voters.
The American Evasion of Philosophy 豆瓣
作者: Cornel Wes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9 - 4
Taking Emerson as his starting point, Cornel West's basic task in this ambitious enterprise is to chart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decline, and recent resurgence of American pragmatism. John Dewey is the central figure in West's pantheon of pragmatists, but he treats as well such varied mid-century representatives of the tradition as Sidney Hook, C. Wright Mills, W. E. B. Du Bois, Reinhold Niebuhr, and Lionel Trilling. West's "genealogy" is, ultimately, a very personal work, for it is imbued throughout with the author's conviction that a thorough reexamination of American pragmatism may help inspire and instruct contemporary efforts to remake and reform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豆瓣
作者: Erich Fromm / Michael Maccoby 1996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volution in 1920, Mexico quickly became an increasingly industrialized country. The vast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the first fifty years after the revolution inspired Erich Fromm and Michael Maccoby to find out how the Mexican people were adapting. The result, 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social phenomena.
The authors applied Fromm's theories of psychoanalysis to the study of groups. They devised an ingenious method of questionnaires, which, combined with direct observation, clearly revealed the psychic forces that motivated the peasant population. In his new introduction, Michael Maccoby thoroughly explains the basis of the study, how it originated, and how it was carried out. He goes on to delineate the results and determine their impact on the present day. 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throws new light o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ressing problems,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on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 of the peasant. 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will be invaluable to the work of sociologists, anthropologists, and psychoanalysts.
宗教社会学 豆瓣
Zur Soziologie der Religion
作者: [德]格奥尔格·西美尔 译者: 曹卫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西美尔对现代社会中宗教处境问题的诊断,对文化的本质及现代文化冲突的解读,都体现出他对现代人的精神结构和生存处境的反思。他提出的“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与“宗教如何可能”的问题是一体的。从他对“宗教如何可能”问题的解答,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的解答,从中牵连出不少重要命题,比如宗教与劳动分工的关系,个体性与归属性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平等的关系,宗教宽容问题,值得我们经常回味。
本书认为,宗教整合性简直就是社会整合性的绝对形式,克服了性别差异的整合性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宗教类型,神不仅是个人的个性、活力、合乎道德或缺乏道德的秉性以及爱好的需要的理想化,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个体之间的社会生活形式赋予了宗教观念以内容,收入《论宗教》、《宗教的地位问题》、《1870年以来德国生活与思想的趋向》等精彩论文,极具学术价值。
The Second Shift 豆瓣
作者: Arlie Hochschild / Anne Machung Penguin Books 2012 - 1
An updated edition of a standard in its field that remains relevant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fter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go, sociologist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rofessor Arlie Hochschild set off a tidal wave of conversation and controversy with his bestselling book, "The Second Shift" In it, she examined what really happens in dual-career households. Adding together time in paid work, child care, and housework, she found that working mothers put in a month of work a year more than their spouses. Updated for a workforce now half female, this edition cites a range of new studies and statistics and includes a new afterword in which Hochschild assesses how much-and how little-has changed for women today.
2021年10月26日 已读
喜欢霍克希尔德的研究风格,还有从田野中提炼概念的创造性。三种类型的gender ideology, gender strategy, family myth等等。虽然是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放到今天仍不过时。放在中国的语境更是如此。外加,还可以考虑非异性恋同居者的second shift也是有趣的问题(盲猜应该有人做了)。
Feminism Sociology 性别 社会 社会学
批评与意识形态 豆瓣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段吉方 / 穆宝清 北京出版社 2021 - 9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今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激进的理论家之一。他对当代文化和社会诙谐而尖刻的抨击广为人知和欣赏。在这部开拓性的文学理论著述的新版本中,伊格尔顿力求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之间建立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关系。纵览雷蒙德·威廉斯、列宁、托洛茨基、布莱希特、阿多诺、本雅明、卢卡奇和萨特的主要著作,伊格尔顿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论,同时对意识形态做出引人入胜的理论阐释。
伊格尔顿利用这一视角,提供了对经典作家精彩的分析,其中包括:乔治·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约瑟夫·康拉德、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W.B.叶芝、詹姆斯·乔伊斯和D.H.劳伦斯。
伊格尔顿新加的引言,将这部经典之作置于其初版的语境,提供了对多年来文学研究的发展颇具启发性的反思。
最后的棒棒 (2016) 豆瓣
最后的棒棒 所属 : 最后的棒棒
9.4 (57 个评分) 导演: 何苦 演员: 何苦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民族与民族主义 豆瓣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7.8 (8 个评分) 作者: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Eric J.Hobsbawm) 译者: 李金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本书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本书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民族新义:从革命到自由主义
第二章 民众观点:民族主义原型
第三章 政府观点
第四章 民族主义转型:1870-1918
第五章 民族主义最高峰:1918-1950
第六章 20世纪晚期的民族主义
英汉译名表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 豆瓣
社会学用語図鑑
8.2 (45 个评分) 作者: [日]田中正人 / [日]香月孝史 译者: 刘晓晓 南海出版公司 2021 - 5
★ 懂点社会学,走出混沌的日常,理解社会与人生
★ 76位社会学巨擘×135个社会学核心概念×400幅超可爱漫画
上至学科奠基人奥古斯特·孔德、埃米尔·涂尔干、格奥尔格·齐美尔、马克斯·韦伯,下至当代中流砥柱安东尼·吉登斯、乔治·瑞泽尔、齐格蒙特·鲍曼——重要的社会思想 家超萌登场;
从炫耀性消费到文化资本,从社会失范到风险社会,从公共人的衰落到诸众的崛起——重要的社会学概念轻松get!
想要洞悉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本质与规律?这本书画给你看!
★ 清华大学副教授严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钧鹏力荐!
很多初次接触社会学的探索者,都很好奇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有用吗、社会学会很难懂吗。其实社会学也可以很可爱。通过本书一幅幅通俗易懂的绘画图解,我们看到社会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脉络,看到各个思想名家的经典社会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应用场景,让我们在莞尔一笑中,理解我们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只有理解社会,才可以更好地通过反身性的思考理解我们自己。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作者
研读社会学经典,关键在于将高度抽象的理论表述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本书通过有趣的漫画将晦涩的理论形象化,大大降低了社会学的入门难度,即使是研习社会学多年的人,也能有所收获。我在拿到书之前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从翻开第一页起就爱不释手,花了两个晚上心情愉悦地读完,一些此前半懂不懂的概念和理论也变得亲切起来。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2021年6月23日 已读
漫画颇会玩梗,很扎实好玩的小书,其实还涵盖了一些临近学科的学者和理论介绍。
日本 社会 社会学 科普
领悟方法 豆瓣
Thinking Through Methods: A Social Science Primer
9.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李维·马丁 译者: 高勇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做社会学研究,非常不容易。如果不明了自身所做之事,不明了工作的努力方向,你就会像瓷器店里的公牛一样,必然把事情搞砸。这是约翰·李维·马丁在这本如何进行严谨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书中告诫我们的,它风趣、睿智而必需。本书关注的是研究者需要进行的各种实际决策:到哪儿去找寻你所需要的资料?你所找到的资料与可能收集到的资料整体之间有何种关联?
这是一本社会科学的用户指南,既适用于本科生,也适用于研究生。作者不是仅仅提供一些机械的规则与应用,而是与读者一起对于方法问题进行通透的思考。他承认研究者也是人,因此也会像研究对象一样受制于同样的认知局限与扭曲,进而提出克服和弥补上述局限的办法。马丁论证了自律的重要性,说明学术伦理上出问题必将导致研究本身出问题,反之亦然。本书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作品;在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反复从中受到启迪。
2020年12月13日 已读
极其推荐芝加哥大学的约翰·李维·马丁的这本《领悟方法》(ThinkingThroughMethods),它不是一本系统的方法教程,但却是一本“你不做就永远不知道自己会犯的错误大全”,值得以后做研究设计之前拿出来温习。虽然读着老是会感觉作者就在骂自己,但痛并快乐着。回头想把作者另外两本ThinkingThroughTheories和ThinkingThroughStatistics也找来读一读。本书翻译也很通畅,让人很想中英对照着读。
方法 方法论 社会 社会学 美国
一秒钟 (2020)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一秒钟
7.4 (763 个评分) 导演: 张艺谋 演员: 张译 / 刘浩存
其它标题: 원 세컨드 / ワン・セカンド 永遠の24フレーム
  七十年代中期,胶片时代,一代人的回忆与情怀。在物质与精神皆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电影世界产生无限的好奇与热情。
  1975年,劳改犯张九声(张译 饰)听闻已经多年未见的女儿在《新闻简报》中出镜,冒死逃出劳改农场,希望在电影院播放《新闻简报》时看到女儿。逃跑路上,他结识了想把胶片偷来做成灯罩的刘闺女(刘浩存 饰),以及想要保住工作的二分场电影放映员范电影(范伟 饰)。然而,《简报》的胶片在运输过程中出了意外,在地上被拖行好几里的路,损毁严重。后在众人的合力清洗修复胶片下,电影如期放映,张九声如愿看到女儿,随后被抓回劳改农场。
  两年后, 国家落实政策,张九声被释放。他特意越过沙漠来到二分场与刘闺女重逢。刘闺女赶回家里,取出了珍藏的那一小片在张九声被抓时曾经包着含有张九声女儿的两帧《新闻简报》胶片的报纸。刘闺女带他到沙漠里寻找失落的胶片,瀚海茫茫,无从寻找。两人在沙漠中笑着望向远方…
少了一颗纽扣的米娜 豆瓣
作者: [日] 山口一男 译者: 邱振瑞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1
两个充满魔力的神奇故事
一场认识自己、接纳别人的社会学之旅
献给所有希望拥有快乐、幸福和充实人生的人
◎ 编辑推荐
☆ 两个温馨睿智的故事,将寓意深远的生活哲理与简明有趣的社会学启蒙融合在一起,开启一场认识自己、接纳别人的神奇之旅。
☆ 芝加哥大学教授写给普通人的社会学入门书,凝结了社会学家沉思多年的智慧结晶和深刻洞察。
☆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都有其价值。每一个希望拥有快乐、幸福和充实人生的人,都应尝试去拥抱充满多样性的美丽世界。
☆ 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可以通过本书学会审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小我与外界发生联系时,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情景。
◎ 内容简介
我是谁?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为什么我认为是对的事情别人却无法接受?如何在不破坏集体氛围的同时坚持自我?每个人的努力真的能为社会带来改变吗?
我们的内心经常充满了困惑和怀疑。它们有时会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甚至让我们自暴自弃。但这些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
本书通过两则引人入胜的故事,从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示了方向。作者不仅在社会学领域著作等身,写起故事来也文笔不俗,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对人生和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展开深入思索,而绝不会感到枯燥和厌烦。
故事中还穿插了一些引人入胜的谜题和事例,可供对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2020年11月25日 想读 翻了一下有点像爱丽丝梦游仙境社会学版?
社会
杀马特我爱你 (2019) 豆瓣
8.9 (441 个评分) 导演: 李一凡 演员: 罗福兴
其它标题: 杀马特,我爱你 / Sha Ma Te I Love You
2017年,李一凡开始拍摄杀马特。他从深圳开始,在深圳、广州、中山、惠州、重庆、贵阳、黔东南州、黔西南州、毕节、安顺、昆明、大理、玉溪、曲靖,以及红河州,共计完成杀马特采访67个,网络采访11个。在拍摄期间,李一凡又从杀马特和其他工人手中,通过直接购买手机视频等方式,收 集了工厂流水线及工人生活录像915段。
这是一次详实且残酷的调查梳理行动。五颜六色的头发下面,李一凡重新检讨了城乡关系里,关于社会底层工人的生存代价和权利困境的根源。当越来越多的杀马特消失在人们视线里,而曾经或依旧是流水线工人的他们,和今天仍然不断涌入城市的打工者一样,依然面临着实质上的权利不平等,依旧笼罩在制度性排斥的阴影里。
杀马特音译自英语“smart”一词,泛指一种中国城市年轻工人中曾经风靡一时的亚文化潮流,以夸张而廉价的服饰、发型著称。艺术家、纪录片导演李一凡花费数年时间实地接触和研究“杀马特”群体,最终用访谈和工厂场景创作出一部长片,并在展览现场用数百部二手手机播放购买自工人自拍的生产场景。
李一凡将展览视为一次让美术馆观众看到另外一个社群的机会,在长片中他借用年轻工人的陈述,描绘出杀马特形成的条件、变化,及如何在舆论暴力下走向式微。在项目中,他始终是以无知者的角色进入,随后逐渐发现杀马特的遭遇,来自于年轻工人的孤立处境和与城市主流生活之间的疏离,并把项目看作是对杀马特一词祛魅化的过程。这与他一贯的立场保持一致,即认为在中国的现状下,艺术创作应当基于对社会生活的直接体感,才能因现实本身的超越性,获得足够的创造力。
2020年11月21日 看过
在映后的现场连线中,导演表示他关注的是城乡关系,以及社会性的,介入的艺术表达,而与他所说的“建制性的艺术”保持距离。关于杀马特的纪录片也是他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杀马特是属于二代农村移民工人的亚文化。一群人有了这样一种文化,它怎么来的,对于工人的主观意义是什么,怎么变迁的,电影完全以受访者之口,暗藏主线地描述了他们在面对缺少国家干预的专制工厂时,如何在城市中寻找自我认同、群体归属,(失败地)反抗剥削。
那些烫着各式视觉系发型的年轻人,在打工和“耍”之间纠结,在进厂和溜冰之间徘徊,纪录片把这群曾是留守儿童的工人的主体性还给了他们,并视审美是一种社会建构,而发头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不仅仅是美丑的问题。
2019 中国 劳工 大陆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