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
面纱 豆瓣
The Painted Veil
8.7 (24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阮景林 重庆 2012 - 5
★同名电影《面纱》小说原著
★爱、幻灭、生死、背叛、别离
★毛姆最具争议作品
★女性精神觉醒经典读本
★毛姆剖析人性三大力作——《刀锋》《面纱》《人性的枷锁》
容貌娇美而又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凯蒂,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她离开了上世纪20年代伦敦浮华而空虚的社交圈,随瓦尔特远赴神秘的东方殖民地——香港。
对婚姻感到不满和无趣,凯蒂开始悄悄与令她芳心摇动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面对不忠的妻子,瓦尔特决定举家前往霍乱横行的中国内地行医。在遥远美丽的异乡,他们每天与死亡和绝望擦身而过,经历了从未体验过的情感波澜……
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的凯蒂,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终将生活的面纱从她的眼前渐渐揭去,从此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
2021年2月3日 已读
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会令人误以为这是一个殖民地背景的烂俗爱情故事。之后两次突兀的转折,放到今天的读者眼光下,会使小说更有趣一点,毛姆将他对女性和神秘东方的解读被编织进女主角的遭遇中。其中小小的灵光的点子(尤其考虑到本书二十年代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反过来说,作为小说它是俗套的,相当粗浅和没有新意。
女性 爱情 英国 英国文学
枕头人 豆瓣
9.2 (45 个评分) 作者: [英]马丁•麦克多纳 / 汀布莱克•韦滕贝克 译者: 胡开奇 新星出版社 2010 - 4
这位冷血的警察,出于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原因,没有将那些小说稿付之一炬,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了卡图兰的档案,贴上封条,以便将它们封存到五十年后。这一变故搅乱了作者原本时尚的悲凉结尾,但不管怎样……不管怎样……它多少保存了这一事件的精神本质。
——《枕头人》
以未来的名义还有什么没被说过和做过呢?未来总是在某个他人的手中。我们等待着许诺的时光,等待那最佳时光,忘记了责任与痛苦。我们不再提出疑问,在夜晚我们睡得香甜,我们也不曾看到……
——《夜莺的爱》
世间万物都被军事征用了。
——《远方》
没有审查制度,将没有象征,没有隐喻,没有戒律……
——《审查者》
本戏剧集收录了《枕头人》、《审查者》、《夜莺的爱》和《远方》四部英国当代经典剧作。它们都从问世起就在世界各地不断重演,并获得多项戏剧大奖。这四个剧本在本书中构成一种整体的张力:关于虚构作品和社会行为、审查制度、国家名义下的暴行。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豆瓣
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8.6 (105 个评分) 作者: [英]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冯倩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6
我在家里住了16年,父亲不在工厂轮班,就在教堂。母亲整夜醒着,终日抑郁。我上学,去教堂,跑进山间,秘密地读书。我自幼便学会隐蔽。藏匿我的心。掩饰我的想法。
我母亲不热爱生活。她不信有任何事会使生活变得更好。她曾对我说,宇宙是一个浩瀚的垃圾桶。我想了一会儿之后,问她桶盖是 关着还是开着。
“关着的,”她说,“没人逃得了。”
-
我就是没法活在一个合上盖子的浩瀚的垃圾桶里。
===========
★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自传
★ 生命不只是一支从子宫飞往坟墓的时间之箭。照自己的意愿活得头破血流,也好过听从别人的安排,虚张声势地过浅薄生活
★ 《卫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 《纽约时报》年度重点推荐图书
★ 获兰姆达文学奖
===========
★ 像刀一样锋利,像孩子的眼睛一样纯粹。——《每日电讯报》
★ 也许她曾经有机会可以既快乐又正常,但那就不是珍妮特·温特森了。——《星期日泰晤士报》
★ 一本区别于传统自传的回忆之书,一本和《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样充满力量的成长之书。——《纽约时报书评》
张悦然、蒋方舟、任晓雯、刘瑜一致推荐的当代英国天才女作家。《纽约时报》《卫报》《环球邮报》推荐图书!
25岁时,珍妮特·温特森用《橘子》一鸣惊人;52岁时,她回访过往的伤痛,书写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橘子不是weiyi的水果》中不动声色的幽默,其实是作家真实伤痛的保护色,如果说温特森的小说中发生了什么挫折和不幸,相对应的现实只会更坏、更糟……温特森开放且坦诚地剖析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受伤的童年往事、压抑痛苦的少年生活,是之后的人生中走不出的阴影,也意味着磨砺和成就自我的可能。正如《泰晤士报》中所说:“也许她曾经有机会可以既快乐又正常,但那就不是珍妮特·温特森了。”温特森走出创伤的阴影,用勇气、爱与写作锻造并成就自我,正如温特森在书中所说:“无论多么贫乏,仍要爱生活,无论怎样寻找爱,也要爱自己。不是用自我为中心的方式,那将会与生活和爱背道而驰,而是以鲑鱼一般的决心逆流而上,无论水流多么汹涌,因为这是你的河流。”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回忆录,一本充满勇气与力量的成长之书,更是一本充满启发性和智慧的人生之书。
缅甸岁月 豆瓣
Burmese Days
8.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郝爽 / 张旸 译言古登堡计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 - 1
作为奥威尔的首部小说,它呈现了极为真实的殖民地生活:白人腐败堕落,土著浑浑噩噩,但作为白人的主人公弗洛里,却在在身份认同危机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同情东方民族,憎恨帝国主义,渴望找到一位和他一起分享缅甸生活的朋友,另一方面“明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的他害怕“救赎了自己的灵魂却失掉了整个世界”,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这丢脸、可怕的徒劳中,荒废生命、腐败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