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蛙在翻
我,不适应 Goodreads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年森瑛 译者: 夏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5
这副身体,是属于“我”的;我拒绝任何不是“我”的东西。
对被赋予的身体性别、亲密关系、社会角色,统统不适应,要怎么办?
斩获文学界新人赏,女性视角细腻描摹如鲠在喉的内心独白。
——————————
【内容简介】
松井圆香,高二。
讨厌月经,也讨厌“女孩应该怎样”。
讨厌跟男生谈恋爱,也讨厌当“女校王子”。
讨厌代表,更讨厌被代表,
讨厌社交媒体,讨厌一切标签。
对被赋予的身体性别、亲密关系、社会角色,她统统不适应!
——————————
【编辑推荐】
🍎 讨厌他人的凝视,讨厌被轻易归类
她不想属于任何群体,也“不适应”任何标签
一部细腻又带有批评视角的当代文学创作:
在强调多元的时代下接受未定,在看似宽广的光谱中找到自我
她是女生,她很瘦,节食,但不是厌食症,只是希望月经不要来,因为她单纯地讨厌每个月的流血;
她是女生,交往了一个学姐女朋友,但她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她只是在寻找一个不可取代的人,无关性别;
她被女校的同学称为“王子”,但她很讨厌片面刻板的形象出现在社交媒体上,那些被提取的部分都不是完整的自己……
🍎 94年作者出道即闪耀,拿下2022年日本文学界新人赏,6人评委会全票通过!
亦入围第167回芥川赏
“我想为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的某个透明人说出她的心声。”
在谈论创作契机时,年森瑛说:
——我只是一边追逐着脑海中流动的画面,一边把它们写出来。
她的文字把不适应社会主流规范的少数派人群难以表达的内心生生雕刻成形,是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回声。
🍎 文库本尺寸通勤书!
被蝴蝶结包裹的荆棘+被贴标签的红苹果,或许都曾是我们内心的情绪切片。
2024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师汐和操刀,封面插画——被蝴蝶结包裹的荆棘象征少女不适应一切的内心之刺,虽强烈但温柔;环衬——被贴标签的红苹果插画,亦处处体现着(假装)融入与排异情绪。
内文采用顺纹书纸,好翻不发黄。
105*148mm精装文库本,是你的通勤轻松读物,体会难以言表的细腻幽微。
——————————
【各界评价】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定义,活生生从肉体中淬炼出来的文字。”
——作家 青山七惠
“揭示了对少数派过于浅薄的描写的违和感,同时又对这种浅薄的展示进行了批评,这不正是当代文学所追求的吗?”——文学评论 东浩纪
“对于主人公而言,乃至对于小说本身,那种特别重要的东西,很难言语化的东西,作者借着故事的力量,创作了出来。”——小说家 村田沙耶香
“本作细致地刻画了无疑是只有生活在现代之人以及现代本身才会碰撞到的壁垒。”——小说家 金原瞳
2025年3月24日 已读
看到当代的小说心情真高兴啊,然后所有的话语都是那种日本人想说又不说的感觉,过了青春期看就只是一种旁观的感觉。有很多女孩子对女人、伴侣、恋爱的想法,蛮真诚的一篇小故事!
蛙蛙在翻
潮骚 豆瓣
8.5 (39 个评分) 作者: [日]三岛由纪夫 译者: 陈德文 一頁folio |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1 - 2
【编辑推荐】
※获第一届新潮社文学奖,富有希腊美学的童话式小说
【内容介绍】
“他所听到的潮水的喧骚,是海里巨大的潮流和自己体内青春的血潮共同演奏的乐章。”
《潮骚》于1954年问世,获第一届新潮社文学奖。一部犹如渔歌式的青春小说,全篇洋溢着纯真与热情,自然不扭捏的文字中仿佛浮现出一座寻觅与文明隔绝而弥漫着淳朴美性的小岛。
青年渔民新治在早春的一个傍晚,认识了刚从外地回来有着健康美的姑娘初江,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相爱了。不料谣言四起,初江的父亲得知后勃然大怒,不准他俩见面。但最后新治通过了考验,在狂涛骇浪中挽救了初江父亲的一条船,凭着他的勇猛过人最终赢得美人归。
2025年3月24日 已读
写景的部分会让我回想起真实的小岛,但是故事就很简单,陈德文这个译本也看起来非常古老,感觉无法喜欢
蛙蛙在翻
身体从未忘记 豆瓣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8.7 (41 个评分) 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 M.D. (范德考克) 译者: 李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是一部杰作。作者充满感情和同理心的深入视角,令人深信今后对心理创伤幸存者的治疗会日益人性化,极大地拓展了自我调控和疗愈的方式,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关于创伤及其有效治疗方式的研究创新。作者范德考克通过充分呈现他人工作中令人信服的证据,连同他自己的开拓性探索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取的经验,证实了身体会记录创伤的经历。除此之外,他开发了一套借助瑜伽、运动和戏剧表演的方法,巧妙地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这个新鲜观点是美好和令人欢迎的,并为心理治疗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2025年2月12日 在读
了解创伤的一个入门读物?会很详细地从大脑功能开始讲解创伤形成的机制和对人的影响,会继续读。作为《不原谅也没关系》的前序读本。译者序写得很真诚
蛙蛙在翻
拖延心理学 豆瓣
The Anti-Procrastination Habit: A Simple Guide To Mastering Difficult Tasks
作者: S.J.斯科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5
几乎人人都有做事拖拉的经历,人人都想改掉拖延的陋习。如果你是一个做事拖延的人,那么这个坏习惯可能导致各种负面的影响,造成诸如学习成绩不好、工作表现差、不健康的饮食选择等健康问题和经济问题。
本书作者从分析产生拖延的八大心理因素入手,通过提供一种直截了当、系统的框架,运用无压力工作法、抗拖延习惯法、25-5法则、设置季度SMART目标等,帮助读者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习惯来拒绝拖延症,逐步改掉拖延陋习。
本书不只是提供日常行动计划的制订,而且是侧重鼓励读者采取行动的行动指南。
2025年2月12日 已读
有一些新东西但其实这本书早已被网友拆碎投喂,实际上也没有得到太多行动参考,但是以客观时间为统计维度真的很重要,我本人是感觉不到时间流逝的,需要外物帮我度量
蛙蛙在翻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马来西亚]贺淑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8
在星链般的赤道岛屿与城镇之间,女人们所走过的五十年,幽暗,记忆微光。
「那刻有个新的你出生,也有一个旧的你死去。
——你有想过,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应该遇见却仍未遇见的人吗?」
——贺淑芳
1969年5月1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改变了租住在沙丁鱼楼的桂英一家,还有她朋友和邻居们的生活。
出生于1970年的马来西亚华人女作家贺淑芳,以长篇小说的形式,介入发生在她出生前一年的历史事件。书写事件发生当日,及其后的延宕岁月中,女主人公们的生活。
从1960年代末,到2010年代,她们经历黑暗的记忆,南上北下,接受聚散浮萍的命运,坚韧求生。仿佛被迫陷于永不停歇的流浪,在胶林矿湖,和城市景貌中,逐渐衰老、出生、转变。跨越孤立的境地和破碎的生活,缓慢自愈。
2025年2月3日 已读
关于 1969 年 5 月 13 日的事件如何影响之后 50 年里叶金英一家、邻居朋友、马来人的生活,是非常值得人类保留和阅读的叙事,但是并不非常对我胃口。作者使用华语写作的方式非常古典?用了大量的短句,时常变换人称、视角角色,而作者本人又常从这样纷繁的文字后面浮现出来,用自己的口吻讲述。晕乎乎地读完了,对于这个故事我迫切需要一些不那么专业学术用文学社科大词的文本研究来辅助我理解,但编辑请的两位序作者都让我更加晕乎。
蛙蛙在翻
芭芭雅嘎下了个蛋 豆瓣 Goodreads
BABA YAGA LAID AN EGG
9.1 (21 个评分) 作者: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李云骞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 - 6
芭芭雅嘎是女巫,但不属于女巫的团体;她既可以是善人,也可以是恶人;是母亲,也是杀死女儿的凶手;是女人,但没有、也从未有过丈夫;她伸出援手,也策划阴谋;被人类社会驱逐,也与人类沟通;是战士,但也操持家务;是“死人”,也是活生生的人;她会飞,但同时也被束缚在地面上;她只是个“偶然出现的人物”,却也是主人公通往幸福之旅的关键一站:“礼貌的”和“粗鲁的”主人公在她的小屋前驻足,他们吃饱喝足,舒服地洗个澡,听取她的建议,带走她送的魔法礼物,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翻译成更现代的语言,她是异见者、流放者、失败者、隐居者、老处女、丑八怪。她的形象依赖于口述传统,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也是一面集体的镜子。她的人生故事开始于更好的时代,那时她还是金色芭芭、大地之母。后来,她成了被驱逐的稻草人,但依然用诡计统治着人们。如今,她缩在小屋中煎熬时日,像子宫中的胚胎,或棺材里的尸身。 没有一个人带着花和巧克力,再次敲响她的门。
2025年2月3日 已读
要素很丰富的一本虚构写作。看第一部分时,我以为是表现女人衰老的故事;看第二部分时,我以为是一个童话改写的喜剧故事;看第三部分时,在神话的意象解释里被灌得晕头转向,跟着作者虚构的评论文本发现了更多的东西。结构、叙述方式、描写都让人喜欢的一本书,另有大量民族主义者笑不出来的笑话,嘻嘻!
蛙蛙在翻
少年來了 豆瓣
소년이 온다
9.2 (173 个评分) 作者: 韓江 译者: 尹嘉玄 漫遊者文化 2018 - 1
很荒謬吧,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呢?
1980年5月,韓國光州市民與學生組織示威遊行反抗全斗煥政權。15歲的少年東浩和朋友正戴,也一起參加了示威活動。當政府派軍隊進駐光州冷血鎮壓,軍人開始開槍射殺市民的時候,東浩害怕地逃走躲了起來,並且親眼目睹正戴被當街射殺。
東浩愧疚之餘,來道廳的尚武館找尋正戴屍體,遇到了負責處理遺體入殮的女高中生恩淑,以及年輕的女裁縫師善珠,受她們請求留下來幫忙,也因此認識了館內負責調配人力與物資的男大學生振秀。
在協助無名屍體登記的工作時,東浩不時對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幾天後,軍方即將攻入道廳的那晚,東浩下定決心要堅守到最後……
到底為什麼他死了,我卻還活著?
因為處理過屍體、從此無法再吃肉的恩淑;在拘留所遭遇非人對待的大學生振秀;背負著入獄汙點、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善珠;未能即時勸說兒子東浩回家的母親,他們剩餘的人生從此都懷抱愧疚,懷念著那名鼓起勇氣迎向軍隊的少年……
2025年1月13日 已读
非常沉重,但必须承认是一本饱含诗意的书。应当读一读。
蛙蛙在翻
乡土中国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3 (75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人民出版社 2008 - 10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乡土中国》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经交代清楚。这里收集的是我在40年代后期,根据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2025年1月25日 已读
迅速读完了 相见恨晚?其实是大二的课堂延伸读物但我这么久之后才读完。可以作为一个认识国内社会形态的基础读物吧,非常通识,谁都能看明白。推荐!
蛙蛙在翻
昨日的世界 豆瓣
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
9.5 (111 个评分) 作者: [奥]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 孙龙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宇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2025年1月24日 在读
阅读进度48%,犹太人精英文艺从业者视角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似乎放在传记系列里出版,但看到这个位置基本上是茨威格给认识的所有人写了个迷你传记,他真的很怀念一战之前的世界。可以作为一种认识二十世纪欧洲人打开史同新大门的索引观看?
蛙蛙在翻
盲视 豆瓣
Blindsight
9.0 (25 个评分) 作者: [加] 彼得·沃茨 译者: 胡纾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7
★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唯有摒弃自我意识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这是进化还是灭绝?雨果奖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长篇,近十年硬科幻领域集大成之作,获加拿大极光奖、法兰西学院科幻文学翻译奖、日本星云奖等诸多科幻大奖。
★重新定义人类与异星的“第一次接触”,打破历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对生命形态发出拷问。以严肃文学的写作手法、科幻冒险的起伏跌宕,探讨存在与意识的终极命题。
★十年全新修订版,特别收录作者专门提供的《上校》《零和》番外中短篇二则及完整版后记,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线和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同系列续作《模仿》即将于年底出版。
◎ 内容简介
2082年2月13日,65536个外星探测器包围了地球,初时它们如同镶嵌在大气层中的无数个黑洞,其后它们一起燃烧殆尽,引发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所有无线电同声共鸣,每一架红外线望远镜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场短暂的、明亮的,来自不明生物的窥测。
地球方面探测到信号的来源,先后派出三支队伍前往源头——海王星轨道附近柯伊伯带上的一颗彗星,本斯—考菲德进行勘测,前两支队伍均为无人探测器。在第二波无人探测器即将靠近时,星核中埋有人造仪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坠落两个月后,包括主角在内的第三支探测队出发,途中爆炸的消息传来,飞船自行改变航向,载着船员前往大朝型星体大本。
船员们陆续从星际旅行的休眠中醒来:一个拥有四重人格的语言学家;一个以植入机械设备取代五感的生物学家;一个战斗指挥官;一个吸血鬼;以及一个综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扑信息观察者,作为向中心汇报情报的纽带。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战斗还是谈判?他们能否解读外星生命的密码,揭开天火坠落的真相?
◎ 媒体推荐
沃茨在这部令人激动的科幻小说中探索了意识的本质,将迷人的外星环境与引人入胜的战斗完美融合。他对我们所熟知的异星接触题材进行了令人战栗和本质性的颠覆。——《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彼得·沃茨掌控了第一次接触的核心并将其粉碎,最终成就了这部令人震撼又充满创意和警示的杰作。这是一部罕见的、可以为科幻小说创作开启全新篇章的作品。——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卡尔·施罗德(Karl Schroeder)
彼得·沃茨的外星人既不是有着奇怪外表的人类,也不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怪异组织——它们是新事物,而且无限地令人不安,这迫使我们面对有关意识本质的难以置信的可能性。强烈推荐。——雨果奖得主、《末日奇点》作者查尔斯·斯特罗斯(Charles Stross)
2024年12月1日 已读
结构还是很好看的!科幻的解释部分也很好看,吸引着我发现最终作者想问的问题
蛙蛙在翻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 译者: 胡訢諄 / 鄭煥昇 時報文化 2017 - 6 其它标题: 下一個家在何方?
▪ 阿琳是一位單親媽媽,被房東逐出家門後,發現新家的租金得花上月收入的八成……
▪ 帶著孩子找屋住的凡妮塔處處碰壁,只能住進毒蟲與幫派氾濫的社區……
▪ 多琳一家九口窩在兩房公寓裡,當房屋漏水、堵塞,房東卻相應不理,他們決定也放爛這間房子……
▪ 拉瑪想幫房東工作以抵房租,只可惜房東卻覺得他的付出一文不值……

為了書寫貧窮的真相:是何種經濟體系聯繫起貧富兩者?貧者為什麼難以脫貧?哈佛社會學者馬修‧戴斯蒙住進兩個底層社區,花費數年,採訪三十多名房東、記錄數十萬筆驅離資料、追蹤百萬筆911電話、出席一千多場住房法庭,找到牽繫起貧富兩者的經濟體系──租屋市場。只是,他發現兩種自由在此互槓:房東想靠租金賺錢,房客希望一家能住得安全舒適。

當收入的一半必須拿來繳交房租,許多家庭因為入不敷出,被迫遷徙至更骯髒、暴力、拮据的街區;而喪失安穩的棲身之所,致使貧困者失去原有的財產、遠離熟悉的街區、更因為居無定所的壓力,讓學業與工作表現失常。物質匱乏加上消極與憂鬱的心理,讓貧窮生生不息,一代傳給一代……

透過書寫失衡的房屋市場,戴斯蒙欲改變我們對貧困還有底層剝削的認識,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化身為八個貧困家庭與他們兩名房東的故事。正如《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不談論居住議題,我們便無法徹底正視貧窮。」書中貧困家庭的希望、難忘的驅離場景,皆提醒了我們:失去家,人就失去了一切。唯有安穩的居所,才是人生一切的根源。
2024年11月19日 已读
翻译没有原文美;推荐
蛙蛙在翻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豆瓣
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7.8 (25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卡斯 译者: 马小悟 / 余倩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 10
在这本书中,詹姆斯·卡斯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两种类型的「游戏」:「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
有限的游戏,其目的在于赢得胜利;无限的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的游戏玩的就是边界。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无限的游戏既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它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游戏本身中来,从而延续游戏。
推荐:
它改变了我对生活、宇宙和其他一切事情的看法。
——《失控》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
这本书让人禁不住一读再读,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全球概览》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
有本书对我蛮有影响的——叫做《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有限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游戏却是在和边界,也就是和“规则”玩,探索改变边界本身。实际上只有一个无限游戏,那就是你的人生,死亡是不可逾越的边界。与之相比,其他的边界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人人网、美团网、饭否网创始人王兴
2024年11月4日 不读了
被哲学大思考绕得晕晕的,第三章之后完全昏迷,弃之
蛙蛙在翻
明亮的夜晚 豆瓣 Goodreads
8.8 (122 个评分) 作者: [韩]崔恩荣 译者: 叶蕾 台海出版社 2023 - 7
我有一个愿望,想写一写妈妈或祖母,很久以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的故事。
一部女性版的《活着》,四代女性的友谊、抗争、泪水与欢笑
韩国最大网络书店22万读者票选“2021年度之书”
第29届大山文学奖获奖作,天才作家崔恩荣首部长篇小说!
女人们不再是仅供同情、怜悯的角色,也不再是装饰男人壮丽生活的配角。
她们是自己,生如草芥,彼此搀扶,尽全身之力对抗荒诞的时代。
-------------------
和丈夫离婚后,三十一岁的我独自来到海边小城熙岭,却在那里邂逅多年未见的祖母。尴尬和沉默之后,孤独的心一点点靠近,我和祖母成为相互倾吐心声的朋友。在祖母家老屋的旧相册里,我发现一位和我长相非常相似的女子,依偎在少女时代的祖母身旁。
一个个鲜活的面孔逐渐从一张张黑白相片中,从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中,从久远的回忆里,穿过女人生如飘萍、命如草芥的时代,走到我面前。
经过曾祖母、祖母和母亲,来到我身边的故事,
她们的人生在我的眼前重现。
现在的我能够触及她们吗?
正如过去无数的我组成了现在的我,
现在的我也能见到过去的无数个我吗?
2024年10月2日 已读
在书店翻了翻,第一章的文本很好,韩国女人呀!

——

它很令人感动,看完的几天里掉了不少眼泪。女性毫无疑问成为叙事主体,但是作为小说,结构没有抓住我。
蛙蛙在翻
东京八平米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2 (212 个评分) 作者: [日]吉井忍 Shanghai Sanlian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2022 - 11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
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 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的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
【特别推荐】
*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舒适感和归属感。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东京曾经是“全球物价最贵城市”排名前列的常客,但这只不过是学到东京一些皮毛的外国记者们的偏见。东京其实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呢,我在心中长年抱有这样的不平,这也成为了我过去写了不少文章、做了好几本与东京相关的书的基本动力。
东京、京都、上海、北京……不管是在什么城市,吉井很擅长找出价格合理的房子。有时候她的居所只够睡觉,但在房子的外面,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便捷的城市设施。你心爱的餐厅可以当作自家的餐室,喫茶店成为你的客厅,书店和图书馆是书房,健身房则是带有三温暖的浴室。
把城市当作自己的房间的延伸,并将其运用自如。吉井非常明白这个“城市生存技巧”的秘诀。这就像动物可以本能地找到最舒适的地方筑巢,也又像它们时机一到,干脆离巢飞走。
——都筑响一(独立编辑、摄影师)
*
【编辑推荐】
*
★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吉井忍“八平米”经济学,展现都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献给将要创建新生活的人。——离开日本二十年后,吉井忍回到东京,租住东京中心地带的八平米房间,重建在地的生活。八平米是生活的原点,东京整个城市则是生活的延长线。物质与精神的断舍离,带来经济空间和身心自由。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为每一个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提供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珍惜此时此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你所需要的舒适感和归属感,赋予明天继续生活的活力。
★ 没有厨房、冰箱、洗澡间、洗衣机,如何在八平米房间自在过活?都市新型“蜗居”生活,东京深度探索指南。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因为八平米房间空间局促,日常生活延伸到东京的街头和公共空间:洗衣店、钱汤、漫咖、小餐厅、咖啡馆,此外还有每周的独立电影院巡礼、听落语、学三味线、看展览等。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热情活力的市井生活,你的“小”不成问题,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深入城市细部拜访“附近”,讲述东京平民故事,看见真正的普通人。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人来人往的都市中,偶尔的相遇带来宝石一般的回忆:被称为“活字典”的金星堂咖啡馆主人大泽先生、快九十岁的犀利幽默的Mako咖啡老铺女主人、热情善良勤劳的荞麦面店女店主……朴实真诚的东京人,流动隽永的东京风景,呈现生活的本真面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以及对其的定义,它不指实际面积,而是指心中的某一块地方。也许八平米在别人眼里是畸形状态,但它能够让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也许是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在那里你不用伪装,可以好好地面对自我,尽可能地去享受当下。”
★ 著名书装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清新典雅,质感舒适,巧妙呼应“四畳半”的布局。——著名摄影师都筑响一和作家吉井忍摄影,百余幅彩色图片呈现“八平米”和东京这座城市流动的风景。全书使用雅致书纸印刷,触感柔软,轻盈便携,适于在日常与旅途中阅读。
2024年10月23日 已读
开头很有意思,前面几篇都是很有信息量的散文(东京的八平米四叠半独卫月租怎么比北京的八平米合租阴暗卧室还便宜啊!而且东京的公共设施便利程度也是北京没法比的。每当这种时候就会意识到发达国家为什么是发达国家)

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她写东京小咖啡店停业和钱汤的女老板,以及钱汤的消失。感受到过往坚实的世界在飞速风化,过往的生活方式也迟早要被打碎换新,而人的躯体要怎么在其中保持完整?
蛙蛙在翻
我們最快樂:Hygge,向全世界最幸福的丹麥人學過生活【暢銷最新版】 谷歌图书
作者: 麥克‧威肯(Meik Wiking) 創意市集 2022 - 11
♥ 暢銷最新版 ♥ 完整解析 → 丹麥人快樂的祕密!⭐ 英國亞馬遜平均每2分鐘賣出1本、譯成30國語言⭐ 德國之聲特別專題、《紐約時報》《愛爾蘭每日郵報》《星期日快訊》《VOGUE》《地下鐵報》《Heat》等各大報章雜誌爭相報導。
誠摯推薦薰衣草森林執行長/王村煌肯夢創辦人/朱平好樣本事執行長/汪麗琴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何承育林事務所服務設計師/林承毅Happier Lab 更快樂實驗所創辦人/陳郁敏 (依姓氏筆劃排列)
丹麥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為什麼?因為Hygge!
Hygge(丹麥文,發音為hoo-ga)是什麼?Hygge是一種快樂的感覺,是和心愛的人一起窩在沙發上取暖、和好友共享一份美味的甜點,也可以是在一個慵懶的星期天,什麼都不做,就賴在床上看書,陽光還剛好透過窗簾照亮了整間屋子。
麥克‧威肯是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機構的CEO,他花了大半輩子研究人為什麼會快樂、如何讓自己更熱愛每一天?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丹麥人比別人快樂?丹麥這個寒冷又昂貴的地方,為什麼每年都拿下最快樂的國家第一名?
威肯將多年的幸福研究精華濃縮在此書中,他發現~丹麥式的幸福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字:Hygge。
威肯將從生活的各個面向:食、衣、住、行、育、樂,仔細探討丹麥人比較幸福的原因:快樂的人都吃什麼、穿什麼?為什麼腳踏車騎士比開車族更快樂?快樂跟你使用的語言有什麼關聯?多少人相聚在一起是最快樂的?為什麼丹麥人認為: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都是免費的?
除了教導讀者Hygge的真諦,威肯也分享獲得Hygge的方式:哪些食物吃了能讓人馬上幸福加倍?燈光對幸福的影響是什麼?人際關係又將如何影響個人情緒?在家裡、辦公室、戶外,能以哪些方式快速獲得情緒的轉換,並得到快樂?
快樂是可以透過練習而獲得的,丹麥人以特有的Hygge文化證明了這個論點。不妨找個舒適的角落喝杯咖啡,翻開此書,和丹麥人一起用Hygge的精神過好每一天,並創造出個人特有的快樂哲學。
★Hygge Plus+如何打造自己的「快樂急救箱」?Hygge主要元素表10件可以讓你家更Hygge的物品一整年都Hygge的生活設計指南上班族也能享受Hygge的方法
✅ 透過此書,你可以學到:如何讓自己更快樂?丹麥人比別人快樂的真實原因?為什麼燈光對我們的快樂程度影響如此之大?穿什麼衣服能讓你立即感到舒適?吃什麼能讓你馬上揚起笑容?如何策劃一個快樂年?如何「保存」快樂的感覺?如何不花太多錢,就可以享受Hygge?擁抱、騎腳踏車和什麼都不做的好處?如何穿起來像個快樂的丹麥人?
<國際好評>◆ 此書在英國已是暢銷書!它非常吸引人,而且已漸漸成為一個成熟的生活風格類型!──《紐約時報》◆ 一本全面、實用的生活指南,你會發現自己不斷重讀,一次又一次!為了Hygge歡呼!──《Heat》雜誌◆ 這本書解釋了所有你該知道的丹麥生活哲學。──《地下鐵報》◆ 最權威的作者!一本舒服、極富魅力的書。──《星期日快訊》◆ 想知道為什麼丹麥總是世界最快樂的國家?因為Hygge。那什麼是Hygge?讀這本書吧! ──《愛爾蘭每日郵報》
2024年10月20日 已读
讲丹麦人hygge概念的书,里面的hygge行为和物品可以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建造秩序辅助物不定期按摩心灵。有一些炖菜菜谱刚好可以在这个冬天尝试!
蛙蛙在翻
拼团人生 Eggplant.place 豆瓣
여자 둘이 살고 있습니다
8.1 (70 个评分) 作者: (韩)金荷娜 / (韩)黄善宇 译者: 姜玲 中信出版社 2022 - 10
单身、未婚、独居,难道就意味着孤独终老?

她们拒绝套用公式人生!

独居超过二十年的好友金荷娜、黄善宇,渐渐厌倦一个人住的孤单与不安。她们偶然看上一间房子,便决定一起买下它,开启同居生活。

住在一起后,两个好友才真正看见彼此的巨大差异——囤积症vs极简主义,料理白痴vs烹饪小天才……她们在争吵磨合与长短互补间,借由与对方的差异,渐渐更懂自己。

一起吃饭、一起运动、一起喝酒、一起当猫奴,不用奉养对方的父母,不用成为谁家的媳妇,生病了互相照顾,困难时互相帮助……她们找到了单身的轻盈感与有人相伴的温暖并存的美妙……
2024年9月10日 已读
我们东亚女人太需要这样的一本书了:的确不算是很严肃的东西,只是两个一起生活的友人在讲述她们如何认识、如何发展出友谊、如何在对方身上看到闪光点、如何决定把积蓄都掏出来买房,开启搬到一起共居的生活。生活也不是在搬到一起之后就画句号的,人也不会停止变化,后半本讲了许多她们的矛盾,生活习惯的迥异、性格的差别,但是她们一直在真诚地相处。这本书看起来脑子里会有中文播客女主播的声音在读,除此之外真的是很增加人生体验的一本读物。
蛙蛙在翻
轮舞 豆瓣
Reigen
7.8 (6 个评分) 作者: [奥]阿尔图尔•施尼茨勒 译者: 张玉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您这个脏鬼,这确是您最好的书。
——霍夫曼斯塔尔
奥地利现代文学之父代表作
一个正在沉沦下去的世界里的诗人
五男五女的禁忌轮舞
第一出将性爱搬上舞台的惊世剧作
士兵和妓女开始,进而勾连出一整串的爱恋纠葛,包括女佣、有钱人、有夫之妇、诗人、年轻女孩、已婚男子、女演员和公爵;十个个场景,以五男五女的轮舞为喻——男人勾引女人,女人等待勾引;女人勾引男人,男人迅速接招——每段情事接力似的将情与欲 传递下去,最后又绕回原点。
一九二一年,作为欧洲第一部将性爱场景搬上舞台的剧作,《轮舞》的首演现场发生骚乱,一些人冲进剧场,投掷臭气弹,警察不得不用水龙头进行镇压,法院最终禁演他的戏剧作品。施尼茨勒亲身经历了这个晚上,声称有着一种梦游的人穿越动乱的感觉。
在历史上,根据《轮舞》改编的影片有15部之多,其中马克斯•奥菲尔斯拍摄于1950年的《轮舞》是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版本,获得一九六六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戴维•黑尔根据《轮舞》改编的百老汇音乐剧《蓝屋》(The Blue Room)则将故事背景放在当代的伦敦,由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倾情出演。 此外,施氏的其他戏剧、小说也纷纷被搬上大荧幕,其中《梦幻故事》更是大导演库布里克的床头书,后改编为由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德曼联袂主演的电影《大开眼戒》。施尼茨勒最终以剧作家的身份名垂德语文学史,他的作品在我们的时代依旧闪耀着特殊的光彩。
2024年9月10日 已读
首尾相接地讲了很多接近于“爱”的人际关系,也包含很多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其实每个幕都可以作为一种现实男女关系的类型去看,感觉学到了,但不太想学这样的东西呀!
蛙蛙在翻
毫无意义的工作 豆瓣 Goodreads
Bullshit Jobs: A Theory
7.8 (82 个评分) 作者: 大卫·格雷伯 译者: 吕宇珺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7
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 你的工作对世界做出贡献了吗?2013年,大卫·格雷伯在《谈谈“狗屁工作”现象》一文中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在几周内收获了超过百万次的阅读点击,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人们深切关注的议题。 是谁在创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加剧不公平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反思悉数呈现,剖析了困扰世人的当代社会病灶。
2024年10月4日 已读
20% 很风趣!卷首的那篇论文深深吸引了我,事实上整本书也有很严密的对狗屁工作、狗屎工作以及类别、其产生之社会心理的阐述。也是码了很久终于开看

看到最后30%的时候感觉理论变多变难了,以后有机会会再读
蛙蛙在翻
2025年1月24日 已读
翻译偶尔还是挺让人无语的,但理论讲得还比较清楚,是需要拆着吃的论文不是教育目的的书,适用于学设计批评的人来对照案例了解理论概念和需要使用批判性设计方法和策略的人读
已读更新:在第三章往后介绍了很多的批判性设计实践分类、设计方法、叙事方法及案例,对于做设计项目的学生来说可以找到很多老师也不一定讲清楚了的东西,可以反复翻阅参考。
蛙蛙在翻
维塔 Goodreads 豆瓣
Vita: Life in a Zone of Social Abandonment
作者: (巴西) 若昂·比尔 译者: 杨晓琼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1
在维塔,那些患病者、无家可归的人都被留在这里等死。卡塔里娜也是如此。
穿过濒临消声的语词和被宣判失效的回忆,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
当家庭、机构、化学物质和经济体系成为共谋,一个人如何能逃离社会性死亡的黑洞?
···
★震颤心灵的医学人类学经典
获玛格丽特· 米德奖、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斯特林奖最佳心理人类学著作等七奖项
全球卫生及医学人文领域知名学者凯博文特别赞誉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导读推荐
···
在巴西,像维塔这样的社会遗弃空间到处浮现。
这个令人难以忘却又不安的故事集中书写了一个名叫卡塔里娜的女人的经历,她的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在维塔消磨剩下的人生。人类学学者若昂· 比尔开启了一段侦探小说般的探索卡塔里娜人生的旅程: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其亲属、追踪她的医疗档案,解开卡塔里娜编写的“词典”中神秘的、诗歌一般的词句,追溯她的见弃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的家庭、医疗、国家和经济的复杂网络。
维塔里的人,仍回忆着当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叔叔、阿姨、祖父、祖母的经历,却被排除在现实世界之外,成为无人认领的生命。在这个由官僚机构和亲属关系共同认可的社会性死亡的语域,药物成为家庭治理的工具,诊断斩断了道德义务,收容成为剥夺人之权利的终极名义。《维塔》不仅仅是又一个关于遗弃的故事⸺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它向任人死亡的社会逻辑发出质询,也试图夺回人之为人的意义和尊严。
···
“我多么希望卡塔里娜能够读一读我们共同工作的成果,看到她自己在书页中浮现出来,寻到另一种结局。”
【媒体及名人推荐】
若昂·比尔的《维塔》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作品,卡塔里娜的故事将在读者心中萦绕不去。这本书的中心任务必定会成为一个人类学经典。——凯博文
这是尤为优秀的民族志写法,读来像一本惊险的推理小说。——《皇家人类学协会期刊》
作者以六年的(与卡塔里娜的)对话,捕捉了一个牵动人心的社会遗弃的故事,也刻画了一个女人面对最骇人听闻的生存环境所做的充满创造性的坚持。——高级研究院J. I. 斯特利奖颁奖词
本书在理论讨论和周密的田野工作中做到了很好的平衡,为当代巴西的社会遗弃动力学提供了一个复杂而具有原创性的洞见。比尔的启发思考的研究不仅使疗养院中边缘个体的令人惊愕的经验为人所见,而且呈现了巴西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正是它们进一步加深这种贫困者的凄凉和对基本人权的长期侵犯。——《亚利桑那州西班牙文化研究期刊》
【编辑推荐】
◎《维塔》因其对社会生活和个体经验的共同关照,成为民族志写作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巴西社会转型的历程、精神疾病治疗的变迁和个体的生命史彼此交错,构成我们理解生命、思想和伦理境况的多重脉络。它因而也是医学人类学领域的一部必读之作。
◎若昂·比尔的研究拆解了虬结缠绕的现实,剥离出层层交叠的社会因素,使得家庭、社会和医疗技术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真正变得可见。围绕着维塔这座以“生命”为名的收容所,我们看到政治经济政策、由文化传统与经济利益共同牵动的亲属关系、制度化的医疗体系、道德环境,以及人性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展开,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彼此作用,共同造就了社会遗弃的动力学。
◎编写“词典”的卡塔里娜,展现出一个人被排除于现实之外时所仍然具有的惊人能动性,成为生命面对急遽变化仍奋力找寻自身位置的鲜活渴望的见证。
◎独特的叙述脉络给作品带来了推理小说般的节奏,作者对个体生命状态的敏锐体察更在理论创见之外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情感维度。一个“被洗去了所有特征,成了一个人造的矿石”的“早几个时代留下的人”,唤起的是我们对社会日常的感知和记忆。
◎遗弃不仅仅发生在收容所内外。《维塔》带给我们诸多切近的省思,是一部值得每个人阅读的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
◎文中附有摄影师托本·埃斯科罗德随同拍摄的四十余幅照片。如作者所说,“倘若这些照片在你心中挥之不去,那是因为这是一种持续的现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2024年8月21日 已读
关于巴西一部分“社会性死亡”的被社会、家庭遗弃者民族志。作者从采访个人讲述到寻访档案、采访相关人,细致地梳理卡塔里娜的经历,探寻像卡塔里娜这样的贫穷病人为何会被医疗系统、经济体和家庭排斥,最终被放逐至“维塔”而再也不能返回曾经生活的世界。致人“发疯”并不是精神病的力量,这些力量中有巴西政治变化引起的医疗体制改革、精神卫生工作的变化,有经济的进程;也有整个社会对女性、平民主体性的故意忽视;最终这些力量影响到最小的单位:家庭,家庭成员决定放逐谁、保留谁。读起来很快,结构很好理解。
蛙蛙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