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
针眼 豆瓣
Eye of the Needle
8.3 (7 个评分) 作者: [英] 肯·福莱特 译者: 胡允桓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10
谁绝不放弃,谁就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
他是希特勒极度信任的王牌间谍,秘密潜入英国,受命夺取能够左右二战局势的重要情报。
他是历史学家,二战后加入英国军队,用研究历史的特殊方式,缜密地搜寻敌人,是极被看重的反间谍专家。
她是寂寞的英国少妇,与喜怒无常的残障丈夫一同在远离英国本土的海边荒岛生活……
在诺曼底登陆的前夜,命运将三人聚集到了这座荒岛上,前路扑朔迷离。
编辑推荐
◆总是一不小心就读了一个通宵!
◆通宵小说大师肯•福莱特悬疑经典。
◆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头号作家。
◆他的畅销小说《巨人的陨落》,各国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
◆20部小说被译成33种语言,畅销80多国,累计总销量超1.6亿册。
◆《针眼》构思巧妙,一旦读了开头,就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到结尾。
◆谁绝不放弃,谁就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
◆关于二战的间谍小说,再没哪本能比得上这本《针眼》了。
◆爱伦•坡小说奖获奖作品。
◆在欧美出版界,肯•福莱特这个名字就是畅销的保证。
◆《肯•福莱特悬疑经典》(全五册)还包括以下精彩作品:
《危险的财富》高潮迭起,犹如触电般的悬疑感!
《寒鸦行动》特别具有画面感的悬疑故事,紧张刺激,这无疑是福莱特十分受欢迎的小说之一。
《大黄蜂奇航》这部小说再次证明了—肯•福莱特是讲故事的天才!
《鹰翼行动》没有任何一个好莱坞编剧能够像肯•福莱特一样完美地讲述这次冒险。
媒体评论
《针眼》构思巧妙,一旦读了开头,就忍不住要一口气读到结尾。
——《出版人周刊》
戏剧冲突和历史真实被如此生动地展现,引人入胜,肯•福莱特是真正的大师!
——《纽约时报》
小说的长短对肯•福莱特作品在各国的畅销没有任何影响:其作品累计销量1.6亿册,被翻译成33种语言,风靡80多个国家。
——《华尔街日报》
高智商悬疑小说很罕见,肯•福莱特写的却每本都是。
——英国《书刊评介》
“关于二战的间谍小说,再没哪本能比得上这本了。”
——《出版人周刊》
“惊险刺激!”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非同寻常的构思,惊人的写作技巧,是肯•福莱特作品的独特标志。
——英国《出版新闻》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8.9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译者: 林盛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6
【BBC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麦克白 豆瓣
8.8 (44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朱生豪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1 - 6
于世界文学史中,足以笼罩一世,凌越千古,卓然为词坛之宗匠,诗人之冠冕者,其唯希腊之荷马,意大利之但丁,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乎,此四子者,各于其不同之时代及环境中,发为不朽之歌声。然荷马史诗中之英雄,既与吾人之现实生活相去太远;但丁之天堂地狱,又与近代思想诸多低语;歌德距吾人较近,实为近代精神之卓越的代表。但以超脱对空限制一点而论,则莎士比亚之成就,实远在三子之上。盖莎翁笔下之人物,虽多为古代之贵族阶级,然其所发掘者,实为古今中外贵贱贫富人人所同具之人性。故虽经三百余年以后,不仅其书为全世界文学之士所耽读,其剧本且在各国舞台与银幕上历久搬演而不衰,盖由其作品中具有永久性与普遍性,故能深入人心如此耳。
中国读者耳闻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曾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然无存,甚至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阅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余笃嗜莎剧,曾首尾研涌全集至少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开四年春,得前辈同事詹先生之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越年战事发生,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译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全数毁于炮火,仓卒中只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而后辗转流徙,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竟之志。及卅一年春,目观世变日亟,闭户家居,摈绝外务,始得惠心一志,致力译事。虽贫穷疾病,交相煎迫,而埋头伏案,握管不辍。前后历十年而全稿完成,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十年之功,不可云久,然毕生精力,殆已尽注于兹矣。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三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是否顺口,音节是否调和。一字一字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然才力所限,未能尽符理想;乡居僻陋,既无参考之书籍,又鲜质疑之师友。谬误之处,自知不免。所望海内学人,惠予纠正,幸甚幸甚!
原文全集在编次方面,不甚惬当,兹特依据各剧性质,分为“喜剧”、“悲剧”、“传奇剧”、“史剧”四辑,每辑各自成一系统。读者循是以求,不难获见莎翁作品之全貌。昔卡莱尔尝云:“吾人宁失百印度,不愿失一莎士比亚”。夫莎士比亚为世界的诗人,固非一国所可独占;倘若此集之出版,使此大诗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国读者之间,则译者之劳力,庶几不为虚掷矣。知我罪我,惟在读者。
罗密欧与朱丽叶(名著名译插图本) 豆瓣 Goodreads
The Tragedie of Romeo and Juliet
8.7 (71 个评分) 作者: (英)莎士比亚 译者: 朱生豪 / 吴兴华、方平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还是一位同样伟大的诗人。除了大量以对白表现人物与情节的诗体戏剧,他还写了不少分行押韵的抒情诗,包括几部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迄今余味无穷、堪称绝品的十四行诗。几百年来,世人越来越认识到,莎士比亚不仅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也不仅属于英国。事实上,任何时代和任何地区的读者面对人类这份富饶而深湛的精神遗产,都可从中汲取于自己的成长、发育和修省大有裨益的养料。因此,人们一致认为,莎士比亚没有时限,没有国界,属于每个能读他、爱读他、永远也读不完他、甚至还读不懂他的读者自己。
莎士比亚一生写了据说共计三十七部戏剧,包括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分别属于他的三个各有侧重的创作时期;其中晚期所写的悲剧,集中了他的人生智慧,反映了可纳入善与恶两大伦理范畴的各种各样人性的矛盾和冲突,启发了人类对于自身及所处社会的深刻认识,则是他的艺术的精华之精华,他的人生观的奥秘之奥秘。本书所选就是这些悲剧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普及性的五部,即《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其中几乎家喻户晓的一部,其主人公已成为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出名、最大方、最受读者宠爱的一对情侣,剧中超越时空的绝对诗意及其道白(如阳台上相互倾心一段)迄今仍然沁人心脾,令人过目成诵。一对天生的冤家一见钟情,在由于宿怨而敌视这桩爱情的环境氛围中,将一切世俗顾虑置之度外,听从不可遏止的献身冲动而秘密结合了。他们对于爱情的英勇和坚贞,仅凭不可知的“上天”的祝福,抵御着一再来自人世的打击和挫折,直至二人被迫分离,终于在墓地重逢于九泉之下。这段凄婉而又悲壮的本事,到了作者的椽笔之下,说来令人惊叹,竟被凝成不过几天的情节衍变(星期日相遇,星期一结合,星期二被迫分离,星期四双双殉情),从而以行云流水的旋律,为主人公使感官净化、使性灵升华的爱情事业唱出了一首浪漫主义的雅歌。南国春夜的馥郁气息,夜写歌曲脉脉含情的音色,玫瑰含苞欲放的鲜艳光泽,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的诗意,在剧中到处呼之即出。然而,从初生爱情的大胆表白和羞怯回报,匆匆发展成不可遏止的献身冲动和义无反顾的秘密结合,继后又在狂喜与绝望的感情风暴的交替中,一直奔向两人即使在重重厄运中仍令天下有情人景慕多于悲悼的毁灭结局:这首浪漫主义雅歌之所以常唱常青,有取之不尽的新意,恰在于它所歌颂的那场生死与共的爱情并没有随着它的主人公们一起死亡,而是比他们活得更长久,在于那场爱情通过自我牺牲,促成两家世仇释嫌修好,从而取得对于任何使他们分离的恶势力的永远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