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
其后 それから 豆瓣
8.4 (28 个评分) 作者: 赖香吟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9
破碎之后的重整,劫后余生的跋涉
台湾文学金典奖作品,赖香吟长篇小说
一部思辨情感与伦理的文学典范
● 编辑推荐
☆ 逝者远去,被留下的人如何继续前行?赖香吟以幸存者的角度展开细腻的思考,谈论创伤与治愈、生命与死亡。面对沉重的人生叩问,或许《其后 それから》是一声真挚的应答。
☆ 《其后 それから》是个人之作,也是时代之作。赖香吟从一名自我对话的叙事者,向外扩及同代人的生命处境,诉说台湾“五年级世代”(六零后)对种种信念的追寻与断裂。通过小说,我们见证深邃的时代风景。
☆ 创作本书,赖香吟秉持克制的书写伦理,谨慎选择内容的呈现,以“小说”这门文类避免消费现实的可能,保持必要的距离。阅读《其后 それから》,我们满怀敬意,并充分反省与思辨。
● 内容简介
“所以,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五月的书,而是关于我自己,其后与幸存之书。”
“如今,我航过那个郁闷的赤道无风带了吗?我即将出发去哪里?抑或,我从何处归来?写作的船帆下垂搁置了非常久,水天一色,雾气茫茫,记忆的魔山,五月,想来不只是我陪她走过一段性别认同之路,她也伴我熬过一段非常漫长的写作认同之旅,即便是她已经不存在的岁月里,她的形象及其书写,对我是一种抚慰,也是一种刺痛,我们曾经彼此反对,却又同时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无论是不断攀高追寻,或是不断挖深内化,我们争执,终致谅解,了悟彼此并没有太大的冲突。”
● 名人推荐
☆ 《其后 それから》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以细致耐烦的态度,开启了反省伦理与情感的平台(platform)——这个平台是读者也可以参与思辨的空间。这种平台在现有的台湾文学中罕见,尤其珍贵。
——纪大伟(台湾小说家)
☆ 在功能上,《其后 それから》显然有它不得不被视为小说的理由。它单纯地需要读者对小说之为虚构的期待。它需要被视为虚构、在阅读里被虚构化,以制造主体与事件之间的想象距离。
——黄锦树(马华文学作家)
☆ 太浪漫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一定得死过一次。那样的死过之后,再回头,看见的都会不一样了……为你终须拿回属于你书写权利的毅然感到骄傲,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是关于你如何活下来,而不是关于某人为何而死的故事。
——郭强生(台湾作家)
☆ 这是用时间慢慢堆积起来的一本书,有些地方写得惊人地好,她文笔的成熟以及这个作品能去解答很多问题,包括五年级世代的早逝与断裂;它能去回答一个女性作家怎么样走过情感、创伤和死亡,或是如何去经历一个同志朋友的死亡,然后从否定书写回到书写的过程。
——周芬伶(台湾散文家)
☆ 小说《其后 それから》,不是秘辛,不是自传,不是内幕,也不是告解或忏悔,更不只是告白,而是在小说的文字共和国里才能有嘉年华与众声喧哗成立的意义。我们卸下偏执、成见、既定印象的武装,循小说家的思路前行,恍兮惚兮,召唤不语的死者,一起完成内在的逆旅。我要说,赖香吟写完《其后 それから》,走出来,是生者仗义承担的勇气,是“季札挂剑”的用心如日月。
——林俊颖(台湾小说家)
● 获奖记录
☆《其后 それから》荣获 2012 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
2021年1月30日 已读
读了三天,中途一度想停止,无数次看到更年轻时候自己的影子,在一件「惊天动地之事」后,成为某个伟人生命组成的一部分,无法抗拒。人物可能因为全然来源于身边原型,故而「故事感」不强,反而像是一篇跨越20年光阴的长长的,事无巨细的,温柔的悼文和交给世俗世界的檄文,因为某人的「死」,“我”如何度过「她死」之后的人生,在毫无私隐地削开自己上,赖香吟过于诚恳,怯懦而渺小,在洞穴里打转,作为读者也仿佛也能在那段「高速上看见父亲相似侧影」的文字里偷偷为她落几滴泪。「五月」是巴黎的,是1968年的5月巴黎的,是热忱的,裹挟在新浪潮的「祖与占」的毫无顾忌的灵魂,所以年轻的邱妙津注定是炙热的五月。
台湾文学 赖香吟
目送 豆瓣 Goodreads
9.0 (29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時報文化 2008 - 7
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喜悅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編輯手記
二十多年前讀龍應台《野火集》長大的一代,現都已為人父母,激情理想的青春走到了平淡真實、以家庭為重的生命階段,而當讀到《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時讀者心中不禁要激動:「不是只有理想批判是激烈的,人生中的悲欣交集也有其壯美阿!」
2008年新作《目送》裡除了七十四篇精采散文,更收錄了龍應台以相機在台港中各地所捕捉的人生風景,圖文並茂地呈現「人生」,淡雅運筆寫出花枝春滿的「生活」。
作者曾說自己當上母親後開始上「人生的課」,且自謙成績不佳,而她口中這堂困難無比的課,正是我們所有人必上且百味雜陳的一堂課,正如她在<目送 >一文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從牽著幼子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孩子青春期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父母親中滋味自己為人女兒的過往,人生充滿一去不返的背影與目送,龍應台新書裡處處是我們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今年每個家庭如果要選一本三代共讀的書,《目送》絕對是首選的一冊。
■本書目錄
I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
雨兒
十七歲
愛情
山路
寂寞
(不)相信
1964
明白
什麼
共老
如果
跌倒
--寄K
牽掛
胭脂
寒色
散步
為誰
俱樂部
回家
五百里
菊花
母親節
兩本存摺
幸福
最後的下午茶
II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憂鬱
我村
海倫
火警
薄扶林
黑幫
金黃
杜甫
舞池
手鐲
江湖台北
四千三百年
阿拉伯芥
普通人
首爾
國家
Sophistication
雪白的布
星夜
卡夫卡
常識
淇淇
狼來了
新移民
蔚藍
花樹
亂離
時間
距離
蘇麥
蓮花
慢看
III 滿山遍野茶樹開花
幽冥
繳械
年輕過
女人
假牙
同學會
關山難越
老子
走路
眼睛
語言
注視
關機
冬,一九一八
魂歸
地下乡愁蓝调 豆瓣
8.3 (87 个评分) 作者: 马世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这不仅仅是一本乐评集。
这是一本披着音乐外衣的青春事件簿,一部关于已逝年代的往事纪念册。
一九七一年,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团披头士已经解散;乐史"三J”——吉米·亨德里克斯、珍妮丝·乔普林、吉姆·莫里森都已不在人间;一九六〇年代“伍德斯托克国”那个充满鲜花和大麻味的嬉皮梦被滚石乐队的阿尔塔蒙特惨案彻底粉碎。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痛苦与迷茫。
一九八一年,胡德夫、杨祖珺已因“美丽岛事件”远离歌坛、各奔东西,“民歌运动”即将走到尽头;随着罗大佑、苏芮、李宗盛、张艾嘉等人的崭露头角,台湾乐坛的巅峰期已在不远处招手。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他家的客厅,正是这场变革的集会场所。
然而,整整“晚出生”一个世代的他,把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用一篇篇感同身受的文字记录了下来,转换成为或激动、或落寞、或感伤的种种情怀,如今的我们再随其追忆这些情怀,也许只是为了想要知道自己是从何处而来。
摇滚乐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我们的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
2021年1月30日 已读
昨天看《路边野餐》被里面的插曲听得楞楞的,台湾民歌运动精神完全不死。想起这本书,马世芳先生是台湾民歌运动(隐形)领袖陶晓青女士的儿子,文艺狂飙年代里,他们家的客厅当时坐着的都是李宗盛、胡德夫、罗大佑等后来影响华语乐坛的大咖们。那真是一个黄金年代,尽管伴随着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但到今天仍不失泛着银光的理想走向现实的灿烂感。《女朋友·男朋友》里有类似的描摹,在音乐一支上,滚石是继承了民歌运动大半的遗产。
台湾文学
飲食男女 豆瓣
作者: 陳寶旭/著 遠流 1994 - 6
<<飲食男女>>為導演李安自<<推手>><<喜宴>>之後,"家的三部曲"的最 後一部,由王蕙玲,李安,JamesSchamus編劇,中央電影公司出品,郎雄,楊貴媚, 吳倩蓮,王渝文,張艾嘉,歸亞蕾,趙文瑄等人主演.在本片中,編劇巧妙地將男女 之情(親情及愛情)和中國人最講究的飲食文化結合在一起,展現現代台北都會 年輕一代和老一代的關係. 本書收錄的劇本為導演李安根據完成的影片增修而成.書後並附上記者陳 寶旭深入採訪工作人員的訪談錄,讓讀者明瞭李安首次在台灣拍片的幕後種種.
2021年1月30日 已读
这本书后边的访谈其实有点毁三观,就是李安解释他的心思时才发觉电影里的两性关系原来还是挺蔫儿坏的,就是那种憋在心理不说的变态放在表面的礼节,颇有些宋朝理学的压抑之感,知识分子的刻薄之心昭然纸上。
台湾文学
孤独六讲 豆瓣
7.3 (239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自序
情欲孤独
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
暴力孤独
思维孤独
伦理孤独
台湾念真情 豆瓣 Eggplant.place
7.1 (17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2 - 8
【作家介绍】
吴念真是台湾全方位的文化人、创意人,本名吴文钦。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1973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1981年起,陆续写了《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悲情城市》等75部电影剧本,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主持TVBS“台湾念真情”节目三年,舞台剧代表作有《人间条件》系列等。
吴念真出身底层,关注平民日常生活,极善于用最质朴的语言打动人心,微笑说出让人流泪的故事,被誉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所著《这些人,那些事》在大陆和台湾市场均为2011年超级畅销书。
【本书特色】
“台湾念真情”是吴念真的第一个电视节目,重播十余年。在这本细述人间邂逅的“台湾笔记”中,吴念真以独有的朴质语言记录人间群像。这些都是他电影和小说的现实来源,书中部分篇章更被选入台湾中学语文教材。
传统的面茶技艺、黥面文化,或是几乎被人遗忘的东吉屿;唱歌的恒春阿妈,或是呼唤记忆的米香老人。台湾人的奋斗史与平常日子,他们的泪水、欢笑与不变的温情,都在书中点滴烙印。
本书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台湾最质朴的平民百姓。他们对传统的坚持、对美德的理解,体现了台湾最本初的生命力所在,也能让大陆读者更加真切地看到那些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生活方式,理解台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6 (30 个评分) 作者: 吳念真 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0 - 10
吳念真累積多年、珍藏心底的體會與感動。
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國民作家,暌違12年感人之作!
他寫的每個故事,都蘊藏了我們無法預知的生命能量與心靈啟發。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種種,您將學會包容、豁達與感恩……
本書是吳念真導演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和最大低潮後,所完成的生命記事。
他用文字寫下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灣各個角落裡最真實的感動。這些人和事,透過他真情摯意的筆,如此躍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淚交織的同時,也無可取代的成為烙印在你我心底、這一個時代的美好縮影……
吳念真的真心話: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
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因為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至於故事裡被我提及的所有人……我只能說:在人生的過程裡何其有幸與你們相遇,或輾轉知道你們的故事;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只是……你們也還記得我嗎?
特別收錄 吳念真近年唯一小說創作<遺書>,寫下對胞弟離開人間的真情告白與不捨。
特別邀請 作家雷驤繪製插畫,看兩位大師以圖文激盪出的精采火花。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两个晚上,泪流满面。最是关于美满的那个故事,其实美满极了。
台湾文学 吴念真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豆瓣
7.8 (153 个评分) 作者: 九把刀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7 - 1
柯景腾读国中时是一个成绩暴烂而且又调皮捣蛋的男生,老师将他“托付”给班里最优秀的女生沈佳仪。只要他不认真学习,沈佳仪就会用钢笔戳他的衣服。
在沈佳仪的监督和鼓励下,柯景腾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气质优雅的沈佳仪。但是柯景腾却不敢向心爱的女生表白,因为几乎被所有男生喜欢的沈佳仪对追求她的男生一律有一种反感,她只想好好学习,不希望别人介入自己的生活。
但是,为何沈佳仪唯独愿意把心事与柯景腾分享呢?她对他究竟有没有别样的感觉呢?柯景腾暗恋沈佳仪八年最终能否修得正果呢?让我们走进《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一起来寻找最纯真的感动吧!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不经意间听到某一首歌,某一段旋律,就会瞬间回忆起某段时光里的自己。或大学,或高中,或看见曾经在自己座位旁,那张用粉笔划下着白线的青涩脸孔。”这就好像我们笃定相信我们最爱的人给予我们的痛苦最多,时光也是这样。
台湾文学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37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盛夏光年 豆瓣
7.3 (11 个评分) 作者: 王纪尧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8 - 5
故事是从一所海边的小学开始的……守恒从小就是一个坏小孩,而正行是个乖小孩;有一天老师希望好小孩可以影响坏小孩,于是就规定好小孩要陪伴在孤独的坏小孩身旁,慢慢的影响他,让他有一天也能成为一个好小孩。但是在漫长的成长过程里,这段从规定开始的友情,慢慢开始发酵。直到有一天,另一个孤独的女孩-惠嘉,像彗星一般闯入两人的生命中,打乱了一切……外面的时代,是发展中的台北……时代很大,三个年轻人心中说不出口的秘密却很小,但却是他们的全部!在世纪末最后的海边,一切的秘密都将被解开……他们才了解到-不论你心中有什么秘密……每个人生来就不应该孤独!我想每个人生来就不应该孤独!
向左走·向右走 豆瓣
8.2 (40 个评分) 作者: 幾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
“她习惯向左走,他习惯向右走,他们始终不曾相遇。”《向左走·向右走》是几米首次表现男女感情的长篇图文创作。男女主角彼此在生活中的巧妙关系,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设计。在页面的衔接上,有许多的巧思安排,在线条与上色上,作了更细致的处理,手法俐落有变化,是几米相当成熟的作品,也是代表作之一。
幾米表示,这本书的创作灵感始于某一天被隔壁的电钻声吵得无法画画,只好开始发呆,然后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突然觉得从不知道我家隔壁住的人是谁,可是每天跟他或她只隔一道薄薄的墙而睡。如果我们在外面偶然相遇,若我们从不曾提及彼此的住处,那么也许我们不会再相逢,也永远不知道其实我们就住在隔壁。
玄想 豆瓣
作者: 林清玄 2006
《玄想》玄思妙想如露如电地穿过我们,使我们灵光一闪,有许多静止的时刻。在静止的刹那,在一生一会,玄思生起,妙想涌现,星辰、月光、清风、流云,都在谈美丽的心事春花,秋月、夏荷、冬雪,都有深深的情意。
哀豔是童年 豆瓣 Goodreads
8.8 (13 个评分) 作者: 胡淑雯 印刻 2006 - 11
新世紀最值得期待的五年級末段班新生作家!
以書寫跨越性別、愛欲、權力階層與時間之界線,嶄新而溫柔的聲音
作家朱天文、阮慶岳、張小虹、駱以軍 驚豔推薦!
誰不曾想像死去自己最愛的人?
又有誰敢於承認,這想像底下,其實暗藏了期待?至愛的死亡,意味著我們不敢要的自由……
十二篇具有 散文般私密敘述性格的小說,充滿意象豐沛的詩意,彷彿皆刻劃由歲月、經歷熟成的女人身體裡那個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對於生活、命運加諸在自己身上種種莫名其妙、既炫麗又哀傷的,最初造訪和最後消逝的情感想像,欲望尊卑界線,以及心靈恥痛的闇影。
2021年12月16日 在读 赶due赶得绝望,啥都不想做,就看这本,于是更加绝望了。然后就点了一只炸鸡吃完了。
台湾文学
天桥上的魔术师 豆瓣 Goodreads
8.2 (53 个评分) 作者: 吴明益 新星出版社 2013 - 12
聚散之际,献予伤感成人礼。
★“中国时报”2012开卷好书奖!
★以《城南旧事》的童稚抒写《台北人》的感怀。
★黄春明、张大春、柯裕棻,感动推荐!
台湾小说家吴明益获奖短篇小说集,内含十个形式独立且相互交涉的短篇作品,以台北中华商场为背景、以商场孩子的成长故事为素材,“天桥上的魔术师”贯穿其中。作者借由魔幻写实的笔法,重现了中华商场的昔日风貌,以童稚的视点怀念一个时代,以伤感的笔触审视童年生活中的温情与痛楚。
那些天桥是我童年最重要的一根神经。当它们刷地跨架在时间上,就温热我脑中某些已然胶硬的半透明记忆,重新流动。
——吴明益
吴明益的《天桥上的魔术师》令人惊艳。难得看到小说呈现得这么立体,这么有现场感。如果作者单是在制式下的教育成长,而欠缺广泛的生活教育的话,人性在各种场域的面貌是呈现不出来的。从扁平的小说界钻出头来的好小说。 ——黄春明
谢谢吴明益,他不只让我读到了结构精严的故事,也让我重温一回创作的执著与希望。对于一个多年没有因小说而落泪的读者来说,这是莫大的鼓励与幸福。 ——张大春
他有如此天赋能够让那时光再现,并且重新赋予质量和温度,让我们得以从他善良宽容的眼睛,回顾那时代,那生活,这座城,然后学着饶恕他人和我们自己。 ——柯裕棻
明朝 豆瓣
作者: 駱以軍 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 2019 - 9
「這是我的夢外之悲,或可稱之為:科幻版的《牡丹亭》。」——駱以軍
比孤寂還空闊,比華麗還銀光燦爛;
比文明滅絕的哀嘆,還要急管繁絃亂煞流年……
★駱以軍 首部跨次元對話長篇鉅作★
小說家將時代全景注入AI機器人,於萬年後射出病闇之美:黨爭、青花瓷、牡丹亭、妓院、戲台、美婦、酒館……文士們攀上小說家記憶中永和巷弄長長的階梯,討論他早已核爆多次的心靈。那時,地球進入夢中之夢的延擱、打轉,如同長列火車車廂,而太陽系將被降維成畫。
當AI機器人踏上漂流之途,他乍然回頭,看見了——
「我們在明朝嗎?」
「不然呢?難道明朝已經被取代了嗎?」
「或者我們的『明朝』星球曾經有過一個造物者?」
我預計,當載著機器人的飛行器成功離開地球後的猛然一瞥,他將如劉慈欣所說,看到太陽系成為梵谷的〈星空〉,不過計程車司機告訴我並非如此。
「嚴格來說,我們都是一堆墨。」
司機是這麼說的。
當更高文明將投來「二向箔」使整個太陽系成為二次元,地球仍造不出足以載運人類逃脫的超遠距飛行器。於是各國成立了不同的實驗室,研發大數據AI機器人進行文化保存計畫。
機器人將如奧德賽,經歷上萬年、甚至數十萬年在無垠宇宙中的漂流,最後登陸某顆遙遠孤絕的行星。再以預存的大數據資料提煉這顆星球之金屬,開始複製與自己相同的機器人,重新啟動、覆蓋、繁殖那個曾經栩栩如生存在過,黑暗、變態、幻美,層層纏縛又渴望自由的文明——名為「明朝」之星球。
其中,位於「明朝」實驗室的我正將整個時代正作為全景檔案,輸入AI機器人——包括明朝皇帝的病態瘋狂一系遺傳,黨爭與閹宦等中國歷史中最黑暗的中樞,以在遙遠的未來再次提煉出青花瓷,重現《牡丹亭》、《金瓶梅》、《儒林外史》,或仇英、唐伯虎、文徵明這些天才藝術家的文明。那將是個《陶庵夢憶》、《板橋雜記》所描述的繁華如夢景象,餐館酒店、寺院、烹茶、織工、雕刻師、印書館、那樣一個凍結的時空。
而仇英、李贄、徐渭等人在小說家的聚會中與我同處一室。我們談論著錢謙益與柳如是那不可說、不可盡信的諜中諜情事,以及明朝星球上分屬釉上和釉下,彼此渲氳鬥彩的心靈祕境。
本書特色
★駱以軍重構維度、跨次元的小說對話
★用時間交錯的形式「以史為鏡」,呈現文明抽離時間後的樣貌
★從牡丹亭到奧德賽,橫跨文明、科技與藝術的幽黯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