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
十年一觉电影梦 豆瓣
9.0 (90 个评分) 作者: 张靓蓓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安荣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张艺谋说,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
陈文茜说,李安终于跃上顶峰,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站在荣耀的巅峰,李安却通过《十年一觉电影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
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
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人往四十岁走,他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扛沙袋,做苦力。他“不好意思再谈什么理想”,却不知理想已深埋心底。
李安活得很明白。他说,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十年一觉电影梦》,讲述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一个男人的征服与温存。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尽管自己也在学习这个专业,却常常觉得它的黄金年代早已过去,但是这个温和中庸的厚道人却说:反而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才能觅得短暂安身之处。如此,大概理想主义者们的春天也并未真正过去,凡事都是要靠挣的。谢谢@巫沫 小美女友情提供13年版。
张靓蓓 电影文学
香港电影血与骨 豆瓣
6.2 (10 个评分) 作者: 汤祯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8
香港电影文化学者汤祯兆,自我定位为“草根影评人”。他综合考察香港(电影)历史与当下社会现实,结合文化理论,对新世纪港片做出精辟入微、独树一帜的阐述;从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搭配香港的场景与影像,两相对照之下,建构出香港电影与香港文化彼此呼应的阅读趣味,更是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的示范解说。
本书不但深入解读单片、明星、导演/作者,更综合阐述元素、类型与现象/潮流,最重要的是别具慧眼地指出香港电影最具决定性的文化要素,就是暗渡陈仓、正言侧说、虚实交错——努力回避黑白分明的判断陈述,正面去看是容许广阔的诠释空间,反面而言也可架起保护网,让他者难以批评导演的意涵企图。作者真正立足于香港本土文化,对香港电影特质及其微妙心理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真切到位。这是市面上泛泛而谈的同类论著难望项背的。
世界电影史纲 豆瓣
作者: 黄文达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 10
本丛书旨在适应我国传播业的发展,特别是适应我国传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能够体现出传播学之专业基础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与教学用书。
传播学的研究,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人类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新兴研究门类已经日益为世界各国知识精英所重视。如果广义理解传播学并且赞同它的覆盖面,我们还可将有关新闻、广播、影视、广告、网络等多种媒介的研究,都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如此,传播学其实已经成为既是最新型又是最广瀚的一门人文学科了。
目前推出的是本丛书的第一辑,由于传播学理论覆盖面的广博,先期推出的这一辑,内容涉及新闻、广电、广告诸多方面,我们将在以后的编写中逐步补充,梳理,以逐步形成传播学各分支学科的系统规模,并完善其理论构架。
中国电影史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李少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 7
由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史论结合,尚变求新,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把握评述的公正性,是目前对中国电影史研究最为完整和规范的一本教材。把中国电影史看作是一部由电影艺术、电影工业等多维体系组成的综合史,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流变,分时期、分阶段地对中国电影史中的电影作品、电影现象进行细致人微的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电影史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史》内容充实,观点明确,适用于普通高校本专科影视专业学生使用,同时也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美育课的通用教材。
外国电影史 豆瓣
6.9 (23 个评分) 作者: 郑亚玲 / 胡滨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 7
《外国电影史》作者强调了在各个历史阶段,记录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几次大的记录电影运动,对故事电影的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各时代的流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对好莱乌电影的发展是从电影工业的发展来讨论的。这是完全准确的。另外,把前苏联最早期的电影大师门,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的电影活动归为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的电影史学家始终不诚实地回避这一点。
中国电影史 豆瓣
5.7 (25 个评分) 作者: 钟大丰 / 舒晓鸣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 1
《中国电影史》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向学习电影创作的学生们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以求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以教学中现有的影征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国电影的历史。我们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同学们在将来的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民族电影传统中有益的经验,推动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
中国电影艺术史 豆瓣
作者: 周星 2005 - 2
《中国电影艺术史》为作者多年讲授中国电影艺术史的内容呈现。在体例上基本沿袭中国电影史的分期阶段,但更多强调对重要艺术潮流和现象的概要论述;在历史分期描述上也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编年史分期,而着重于重要历史阶段变迁的块状划分(前45年、中30年、后25年等);在阐述时间下限上,开放一般“历史”需要沉积的界限,适应电影艺术的当下文化现状,尽可能逼近写作之时的现实创作状况,成为可能是较少见及的容纳即时创作现象的电影史述教材;因此,一书不是一般意义的电影史,而颇含电影史论与当下创作现象的现状描述教科书,尤其是作者描述了大量的电影作品,分析细致深入,引人入胜,试图实现对百年电影的全面描述。
电影学笔记 豆瓣
作者: 杨远婴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电影学方面研究探索的结晶,是作者学术论文的汇编。本书试图探讨电影内外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对电影历史的梳理、对电影理论脉络的介绍及代表性文章的翻译、对电影现象的评述。同时。本书从电影创制的繁复因素,诸如电影作者、电影作品、电影修辞、电影产业等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也是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理论上的多元呈现与阐释。
目录
第一辑 述论:历史与现实
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
中国电影中的乡土想象
现代性、文化批评和电影理论
女性主义与女性电影
华语电影的地域主脉
苏联电影的三次革命
历史与记忆
九十年代的第五代
北上的香港电影
“入世”后的中国电影
第二辑 译介:理论和方法
电影理论的演进
爱森斯坦及其蒙太奇学说
电影修辞问题
电影衰落了吗?
不可企及的文本
电影语言与电影符号学
电影话语与叙事:两种考察陈述问题的方式
第三涵义
左派激进主义电影理论的蜕变
视听宣传中的辩证唯物主义
《菊豆》:跨文化的阐释学读解
第三辑 点评:现象与文本
初识王朔电影
成熟及其缺憾
娱乐与教化的双重变奏
《葛老爷子》的意义
《海上旧梦》的记忆
民族寓言的音响幻化
影视互动
没有阴影的家园
波德诺尼:电影童年的梦幻
何处安居
一个族群的影像
家庭影像与历史记忆
活着的幸福
历史与隐喻
《刮痧》的美国遭遇
Hoywood UK——好莱坞英国
建设大众文化场
2002年的电影处女作
河濑直美:我从来都不大众化
电影从业者的人文教育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 豆瓣
作者: 程季华 编 / 李少白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63 - 2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2卷)》是第一次的、极为初步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它就目前所可能搜集到的材料的基础上,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电影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艺术。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毛泽东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
她们说 豆瓣
作者: 赵静 2010
导演水平高低,不在是男是女,而在情怀,
26个国际奖项,10个中国女导演的知性追寻。
赵静用两年时间对话十位女导演,她们是:宁瀛、徐静蕾、李玉、唐晓白、马俪文、尹丽川、郭小橹、姚树华、李虹、姜丽芬。
在《她们说》中,10位影像风格截然不同的女导演讲述了她们的从影之路,其中有她们的理智与情感,也有她们的傲慢与偏见,甚至有她们的梦想与冒险。她们靠自己单薄的身体和敏锐的心灵开辟出了独特的影像风景线。
日本电影导论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斯·泰西埃 译者: 谢阶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 3
所有这些影片,即使有时被批评界高估了,都表现出了一种对今天的日本发表个人言论的意愿,不管这种言论是犹豫不决还是确信无疑,也不管这个日本是真实可信的还是虑无缥缈的。因此,日本电影已有所预示的复兴的希望会以其他艺术和经济形式在日本本土文化让位于国际多元文化主义的那个时刻显露出来。
如何写影评 豆瓣
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Film 6E
7.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蒂莫西·科里根 译者: 陆绍阳 / 宋美凤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09
我们都有许多自己珍视且产生过共鸣的影片,电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电影能引发一种强烈的情感或智性上的回应。我们有表达的欲望,具备一种分析性的评价能力将会增加我们从观赏电影中获得的乐趣。“有一种乐趣来自分析、探索和思考”,对电影敏锐的思考与评价让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享受观影的愉悦。
这是一本在美国最为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不论是简短的电影评论,课堂上的电影报告,还是长篇大论的研究论文,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如何起步的诀窍。书中除了介绍各种类型的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电影理论观点和电影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详实的写作技巧:从如何记笔记、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开头、如何下结论、如何遣词造句等具体的写作细节,到如何开始深度的电影研究,等等。同时,每一步骤均提供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是非常实用的电影评论写作入门书。
★填补国内专业影评写作指南的空白 不同于文学式、随感式的影评,专业影评的写作需要全面、丰富、准确的电影知识以及相应的史论修养,让影评的写作有章可循。本书勾勒了电影的基本理论框架,分析介绍电影的视听语言,言简意赅,准确精要,为读者写出一篇专业的优秀影评提供帮助。
★可操作性、实用性极强 本书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翔实的写作技巧,同时,每一步骤均提供精选的优美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是非常实用的电影评论写作的入门书。
★针对性强,有的放矢 作者科里根教授依据自己多年的写作与教育经验,深刻理解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和焦虑,以其丰富的经验,将这些困惑一一开解。
★广征博引电影史上及当代的经典片例 本书在说明该如何写影评的过程中,大量介绍了电影史上和当代的经典片例,精要地描绘了世界电影史及电影理论的地图。精美恰当的电影配图、作者精辟的电影评论与独到分析视角,让读者读完此书后,对世界电影的认知更加直观、深刻,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笔更有所依。
★实用时新的权威资料索引 本书给出了大量最新的、实用的电影学习与研究的权威资料库、网站、杂志、期刊目录,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评价,为读者在茫茫电影资料的海洋中指明了方向。
尤利西斯的凝视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诸葛沂 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 2010
安哲罗普洛斯,希腊国宝级电影导演,位于欧洲最后一道大师之堤的电影诗哲。
沉默的长镜头与360度的全景构成了一帧帧辩证而诗意的画面。安哲游走于真实、虚幻与超现实之间,创造出时间在空间之中的流动。他建构出“另一个希腊”的历史,宛如流淌不息的河水,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
相关评论:
透过镜头,安哲罗普洛斯沉默着注视着事件。这是沉默本身的重量,是安哲罗普洛斯摄像机凝视的强度。它使观者不能从屏幕上逃离出来。这种电影摄制是如此具有个人性,它的唯一特性是返回到摄像机本身。这正好造成了刚强和有力的影像。对于我来说,观看这部影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摄像机带来的欢愉,这是电影术语最彻底的意义。
——黑泽明
在我还没看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之前,我,一个成长中没有父亲的人,还从来没有想过会在一个树的影像中发现他。
——杜山•马卡维耶夫
如果有幸能选择自己的死亡,我愿意死在电影拍摄的过程当中。
——安哲罗普洛斯
希腊人是在抚摩和亲吻那些死石头中长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的位置上降下来,用于表现人民……
——安哲罗普洛斯
小津安二郎周游 豆瓣
作者: [日] 田中真澄 译者: 周以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对我而言,所谓的小津(电影)是这样一种存在:促使我从中汲取各式各样的问题并加以解读,它十分丰富且有趣,既有刺激性的东西,又具有强大的魅力。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进行研究,从中找出小津(电影)内在的一些问题,我把这种做法权且称作周游。
换句话说,所谓周游,是由小津这个对象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方法论。在这里当然是以小津为主题进行论述,但同时这也是我对小津的研究和问题意识的表达。
——田中真澄
小津安二郎精心构置的画面流泻出人类细碎、真实、沧桑的情感,从细小之中见宏大,隽永深长。一如小津的影片,本书没有采用直截了当的“作者论”、“作品论”,而是把目光聚集在常人眼中隐而不现的材料细节,冷静、细致入微地观察它们的走向和影响,在日本昭和时代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追寻小津人生和创作的脚步,也不回避他在二战期间所作所为的敏感话题,令观者得以品味出小津洁净整饬世界之下的暗流涌动和人性幽暗复杂的况味。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游飞 / 蔡卫 2002 - 1
《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世界电影理论思潮》的首要写作目的就是它的实用价值,《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世界电影理论思潮》实际上也可以称为“实用电影理论”或“电影创作理论”,书中论及的电影理论大多与不同时期或不同风格的电影创作密切相关,许多著名的电影理论家本身就是伟大的电影制作者(如爱森斯坦、柴伐蒂尼和特吕弗),而一些经典名片又与某种电影理论思潮血肉相连(《战舰波将金》可以等同于“蒙太奇”理论。
迷影文化史 豆瓣
7.6 (20 个评分) 作者: 李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8
如果你热爱电影,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伟大的知音,他们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梅里爱、让•雷诺阿、路易•德吕克、安东尼奥尼、安德烈•巴赞、乔治•萨杜尔、亨利•朗格卢瓦、特吕弗……他们曾改写了电影史,并非因为他们在特定时代担负了某个身份,更因为他们对电影有着共同的热爱和痴迷,这独特的热爱和痴迷就是“迷影”(cinéphilie)。
苏珊•桑塔格说:“电影是一场圣战,电影是一种世界观。喜爱诗歌、歌剧和舞蹈的人心中不仅有诗歌、歌剧和舞蹈,但影迷会认为电影是他们的唯一。电影包容一切——他们的确做到这一点,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迷影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电影的热爱、信仰和忠诚,如果没有对电影的爱,就没有电影的历史。
本书作者根据旅法多年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述了“迷影”如何改变了电影和电影文化的历史,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传奇杂志《电影手册》,从因痴迷电影而破产的乔治•梅里爱到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与萨特的论战,从1950年代的“作者论”到1968年的“朗格卢瓦事件”……作者从“迷影情结”衍生的理论话语和美学话语角度触发,对“上镜头理论”、“摄影机笔论”、“作者论”等电影理论史上诸多重要话题的话语背景进行了清理,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是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学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某种程度上,我的后半身有可能会是因为上了豆瓣而改变的,因为在这里我突然才知道自己那么热爱电影,在这里才了解那些以前在脑海里模糊的概念,而在这里,我才真正开始我的迷影生涯,而虎皮老师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注脚。
电影文学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 豆瓣
作者: (美) 约翰·贝尔顿 译者: 米静 / 马梦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4
是什么使美国电影一次次刷新全球票房纪录
是什么使美国电影开启电影史上一个个新纪元
美国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约翰•贝尔顿教授精选了自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经典美国影片作为分析案例,通过好莱坞叙事结构、商业营销策划、电影科技发展等方面,讲述了美国电影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以此展开一幅全新的美国电影疆域图。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经典好莱坞叙事,关于秩序的建构,毁灭及其重建。
电影文学
我们时代的叙事 豆瓣
作者: 崔卫平 花城出版社 2008 - 9
本文力图阐述1949年之后的中国电影如何讲述中国社会历史现状,以及这种讲述与社会历史本身的关系如何。本文选取了这样几个片断:50年代初期某些电影,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表现了真实的社会矛盾冲突,它们与新世界本身一样,是生气勃勃的;60年代的谢晋电影,至少有一头扎根于真实的现实关系当中,引起观众特定的现实联想,只是它们的结尾被归并到统一的主导意识形态的框架中去:陈凯歌电影是中国稍晚才出现的艺术电影,其更为重视人的内在精神尤其是儒家文人的情怀;而张艺谋电影则可以看作中国的主流电影,其中所体现的“游民文化”,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某些症候。
法国新浪潮 豆瓣
作者: 洪帆 现代出版社 2004 - 5
“新浪潮”电影是电影史中最耀目、最迅速、最彻底的新旧换代事件之一。最常为大家所称道的是众多性格各异的年轻人搞出的一批批精彩纷呈的电影佳作,电影评论对电影创作的作用,没上过电影学院能不能拍电影,器材的整体变化对创作的影响,青年电影的活力,电影变革与社会变革的互动等话题。这些话题常道常新。比如目前中国电影评论的弱势、与创作的脱节、说好不说坏,比如各式电影教育是在培养电影人才还是在制造电视通才,比如数字化影响到器材的复杂程度不够,而且改变了工艺流程,创作除了适应它之外还能做什么,比如对电影创作者进行“分代”论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