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恶行 豆瓣
Verbrechen, Schuld, Strafe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译者: 黄超谟 南海出版公司 2024 - 1
★ 刑事律师讲述真实案件故事!
· 从业30余年,以自己出庭辩护的700多起真实案件为基底写就。
· 获德国克莱斯特文学奖、《慕尼黑晚报》年度文学之星。
· 《明镜周刊》畅·销书榜累计上榜119周。
· 译为40+种语言,销量累计超过1000万册!
★ 38个真实案件 × 0距离目睹人的失败、罪责与伟大
· 受人景仰的医生,一生对妻子唯唯诺诺,却突然将她乱斧砍死。
· 勤勤恳恳的博物馆看守,二十三年守护一尊雕像,退休前几分钟把它砸得稀烂。
· 矮小的男人,总被人讥讪“矮子”“侏儒”“地精”,入狱后却获得了人生初次敬重。
在这里接受审判的人都曾努力活着:兢兢业业的医生、操持家庭的主妇、说话结巴的公司职员、从战争中幸存的法官。
某一天,他们失控、偷窃、杀人、自杀,成了自己罪行的囚徒,责罚永无止境。
我写的是人,有关人的失败、罪责与伟大。我们的人生就像在一层薄冰上跳舞,冰下极冷,一旦掉落就会立即丧命。冰层承受不住一些人,他们掉了下去。而我最关心的就是这一时刻。
——《恶行》作者自述
★ 绝版10年,经典三部曲首度集结!
· 《罪行》《罪责》绝版10年,各大平台一书难求。
· 《罪罚》简体中文版初次引进,与《罪行》《罪责》首度集结为《恶行》。
· 全文无删减。
· 詹青云:离奇而荒诞的故事,却是复杂而真实的人。这些曾勤恳生活,却终于失控、堕落而身负罪责的人,撞击着我们惊醒地望向法律边缘、人心深处,那若隐若现的深渊。
· 何帆:故事情节的离奇,人性的复杂,曲折的走向,意外的结果,都不用刻意编排,作者只需用生动笔触娓娓道来,就能实现吸引读者、打动人心的目的。
· 李诞:文笔特别好,平实,但特别好看!
· 《纽约时报》:以一种冷静克制又滴水不漏的叙述,令人心痒难耐,又心惊难安。
· 《观察家报》:席拉赫的文字像冰一样冷,又有一种举重若轻的高级。
夜里老鼠们要睡觉 豆瓣
8.4 (17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译者: 任卫东 / 邱袁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1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本书收入作者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面包》等,反映了战争对士兵和普通民众生活的摧残,人们肉体和精神上承受的巨大打击,以及灾难中人性的温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尔在博歇尔特作品的跋文中称,《面包〉这一个短篇,胜过许多报刊关于德国战后饥馑的报道。
2024年12月11日 已读
读这本书,仿佛目睹作者年轻的灵魂在战争中逐渐变得苍老,然而你无能为力。重复的修辞像冰天雪地中冻死者临终前的呓语,掰开他紧紧攥着的青紫手掌,你只能看到一颗破碎的弹壳。
小说 德国
巴比伦柏林 第一季 (2017) 豆瓣
Babylon Berlin Season 1 所属 : 巴比伦柏林
9.0 (254 个评分) 导演: 汤姆·提克威 演员: 拉斯·艾丁格 / 卡尔·马克维斯
犯罪年代剧《巴比伦柏林》由汤姆·提克威自编自导,背景设置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柏林,故事聚焦社会大环境下的生活百态。本剧目前正在拍摄中,将于年内播出。
毕希纳全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格奥尔格·毕希纳 译者: 李士勋 / 傅惟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毕希纳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却以极高的质量在德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总共只有四部:一部历史剧《丹东之死》,一部讽刺喜剧《雷昂采与蕾娜》,一部命运悲剧《沃伊采克》和一部中篇小说《棱茨》。 除了上述四部作品外,革命传单《黒森快报》(把和平给茅屋!把战争给宫殿!)也可以称之为浸透政治色彩的第一个文学作品。它不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他准备从事政治活动的政治纲领,对后来的德国传单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23年8月20日 已读
这样年轻的头脑所迸发出的才华,诉诸文字之后风格几乎可以称得上诡谲。《丹东之死》读起来意外地像法国文学,但又不完全是雨果笔下纯粹的热情,而更像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激情;《沃伊采克》则把这种不安感发挥到了极致,未完成的结尾仿佛为全剧作了注脚:到头来,迎接我们的还是语焉不详的死亡。
然而毕希纳的书信却透出一种雨果式的革命热情,这一点在《黑森快报》中也得以体现。“你们一辈子在地里挖掘,然后你们也给你们的暴君挖一座坟墓。你们曾经筑起一座座城堡,现在你们就推翻它们,建一座自由的大厦。”只有在读到这种奔涌着力量的文字时我才恍然意识到他的年轻,忍不住想——假如他没有英年早逝,会写出什么样的作品。
德国 戏剧
浪潮 (2008)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Min reol TMDB Eggplant.place
Die Welle
8.6 (1217 个评分) 导演: 丹尼斯·甘塞尔 演员: 于尔根·福格尔 / 弗雷德里克·劳
其它标题: Die Welle / 恶魔教室(台)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 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
2023年6月9日 看过
开头一小时我愿称之为“中国高中实录”,就在我把它当一部社会实验纪录片来看时临近结尾突然一转变成教育片(不过本来好像也就是教育片),然后就在我以为它会这样伟光正地、平淡地结束时,它突然在最后一两分钟变成了惊悚片……但是不得不说这个结尾成功把我对全片的印象都扭转了😢
Tim的演员演得太好了,疯狂得恰到好处,但感觉塑造得有点单薄——不过其实片中角色都有点单薄(怎么不算是一种collectivism呢🤣
看的时候突然想到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但最好还是别和生活查重率太高。Wir sind immer in den Wellen.
剧情 德国
变形记 Eggplant.place 豆瓣
9.0 (28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姬健梅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早上醒来,我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震惊、挣扎、自责、悔恨,却没人在乎。”
格里高尔原本是家中的财务支柱,照顾父母和妹妹。而这一天早上发生的事却改变了一切:
他身为甲虫的模样吓走了来催他去工作的上级。失去了工作能力和人的形象后,家人的态度也大为转变。他无法与人沟通,却保留了人类的情感,在巨大的孤独中,他默默地审视这个世界……
他的世界的确全变了,而世界本身似乎就是如此。《变形记》用一则荒诞的寓言,关照着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
2023年3月30日 已读
一时竟形容不出读完后的感受,只想说以前没有去读卡夫卡真是太可惜了……不过,回头想想,以前我也未必能读懂。高三时读《城堡》,觉得过于晦涩难懂,如今再读卡夫卡,突然仿佛能理解他的痛苦与挣扎。如果没有写作这一情感宣泄的出口,那颗苹果或许早就在他脊背上的伤口里腐烂了。
小说 弗朗茨·卡夫卡 德国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8 (79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我所想望的,无非是试着依我自发的本性去生活。为何如此之难?”
★畅销100年,影响全球无数青年,村上春树、塔可夫斯基挚爱的文学经典。
★防弹少年团专辑《WINGS》灵感来源;好莱坞巨星、《灾难艺术家》导演詹姆斯·弗兰克推荐的人生必读之书。
★翻译家姜乙《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后又一力作
★德文直译,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代表作
《德米安》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1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读者将伴随少年埃米尔·辛克莱的成长,经历复杂世界的诱惑,品尝孤独、胆怯、彷徨、叛逆,渴望爱情与友谊,陷入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怀疑,直到遇见同龄人德米安,在他的影响下,一步步寻得答案,走向成熟。
2023年4月8日 已读
永远都在追寻自我,永远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自我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为了它遭受心灵的煎熬?是什么约束了我们?
小说 德国 赫尔曼·黑塞
魂断威尼斯 豆瓣
8.2 (19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姬健梅 / 傅惟慈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魂断威尼斯》是托马斯·曼著名的中篇作品,1912年在德国出版,作品蔓延着古希腊埃斯库罗斯式的古典悲剧精神,描述一位文学家在威尼斯邂逅波兰少年后骤然爆发的激情,他的理性、尊严与知识,在对美和情感的追求中被击溃。
作家阿申巴赫对于长年刻苦严谨的写作生涯忽生倦怠,一次与旅人的眼神交汇,勾起了他前往威尼斯度假的想法。在那里,他邂逅了俊美如希腊雕像般的十四岁波兰少年达秋,从此深陷恋慕之中,无法自拔。
为了多看这位美少年一眼,他一步也不愿意离开这座被瘟疫笼罩的城市。这种气氛呼应了阿申巴赫内心的秘密,滋长了他的激情。他的理智与疯狂爱恋在矛盾中共存,使他在心中展开对于这种情感的对话和思考。
心兽 豆瓣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钟慧娟 / 沈锡良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3
《心兽》:来自贫困农村的大学生萝拉,为了生存和跻身权力阶层,不惜出卖肉体,却突然被发现在宿舍自杀。主人公和她的几位同学试图弄清萝拉死亡的真相,不料在齐奥塞斯库极权的阴影笼罩之下,寻找的道路扑朔迷离,暴力却如影随形。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一名制衣厂的年轻女工,因为在运往意大利的衣服中夹带一张“我等你”的纸条,被安全部门指控在工厂卖淫而失业,而且必须定期接受秘密警察的盘问。传讯逐渐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召唤出过去种种不堪的回忆。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爱在争执之际有一副利爪。”
晦涩的、诗句一样的语言,大概这就是赫塔·米勒的特色——从小生活在语言审查中的我很难不和她的这种写作风格产生共鸣。
小说 德国 赫塔·米勒
在轮下 豆瓣
8.2 (32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朱雁飞 2019 - 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成名作。
◆德文直译,无删减完整版!
◆比肩《麦田里的守望者》,西方青年几乎人手一本的孤独之书。生命的重压让我们步履维艰。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的我们,是内心真正想成为的自己吗?
◆千万别松懈,要不然就会滚到车轮下面去的!
出生于小城的汉斯自幼天赋过人,学习成绩优异。通过州试的他得以进入神学院学习。在神学院,不善言辞的汉斯形单影只,经常独自上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赫尔曼,两人意气相投,相谈甚欢。与认真听话的汉斯不同,赫尔曼生性叛逆,屡屡与老师发生言语冲突,因此被学校开除。之后,汉斯倍感孤独,压抑的生活让他无所适从,大病一场后他选择退学回家,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人,泯然众人……
悉达多 Goodreads
Siddhartha. Eine indische Dichtung
8.5 (18 个评分) 作者: Hermann Hesse /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青年悉达多厌倦了婆罗门生活,与好友侨文达一道跟随沙门修行。在舍卫城他们聆听了佛陀乔达摩的教义,侨文达选择追随乔达摩,悉达多则继续修行之路。他在城市中结识名妓迦摩罗,并开始追逐极致的情欲和名利,直至对一切产生厌倦。他再次抛下世俗,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河边,在绝望的瞬间,他听到河水的声音……
德文直译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代表作;用体验回答每个人关于自我和生活的困扰)(果麦经典
别人的动物园 豆瓣
DER ZOO DER ANDEREN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扬·莫恩浩特 译者: 张骥 凤凰联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编辑推荐
柏林墙倒塌32周年纪念之作,德亚4.7高分热评,《明镜周刊》等媒体佳评如潮。
作者亲身多年走访、实地考据东西柏林两大档案室,翔实梳理一段隐藏于动物园琐碎日常中的战后德国大历史,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再现冷战期间东西两大阵营之间剑拔弩张的大国博弈。
笔法幽默深刻,如数盘点从二战末至冷战结束期间许多有关东西柏林动物园的精彩的奇闻逸事,把严肃的冷战时代化为一个个柏林人生动真实的日常。
精心收录23幅冷战年代东西柏林珍贵历史照片。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初,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分裂的柏林,军备竞赛却以怪诞的形式上演着,动物园就是赛场。
在动物园界,大象是威望的象征。西柏林动物园园长科略斯要求市长维利·勃兰特增加大象数量,唯有这样才能打败东柏林动物园,这事关荣誉!在这种情形下,东柏林动物园园长达特被迫“予以还击”。
自此,一场持续近30年的动物园“军备竞赛”便拉开了帷幕,亦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香水 豆瓣
Das Parfum
8.8 (135 个评分) 作者: [德] 帕·聚斯金德 译者: 李清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描述格雷诺耶自幼受苦,生有特殊的嗅觉功能,领悟惟有少女的体香能使人神魂颠倒,他先后杀死26名少女,萃取她们的体味制出神奇的香水。当他罪行败露押赴刑场时,籍以身上的异香,逃回巴黎,被流氓等分剐而食。
2023年2月3日 已读
看完觉得没有比本卫肖更合适的电影选角了……完完全全就是格雷诺耶,有一种近乎天真的残忍
小说 德国
致后代 豆瓣 Goodreads
8.9 (71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完整呈现出布莱希特诗歌创作全历程,为国内首次全面译介。
布莱希特是“史诗剧”的创立者。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一点也不比作为剧作家的地位低。奥登就非常推崇作为诗人的布莱希特,仅凭布莱希特已出版的少数诗歌,就把他列为影响自己的十多位诗人之一。
布莱希特以朴素语言,平民视角,以及社会关注,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其中的人类状况做出生动的反应,创造了全新的政治诗歌。
在他的诗中,抒情完全消匿于诗的宗旨背后,这种现代诗,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的伟大革新,已成为当代德语诗歌极其重要、无所不包的典范。
甄选布莱希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呈现其诗歌创作全历程:早期诗和早期城市诗(1913—1925),城市诗(1925—1929),危机时期(1929—1933),流亡初期(1934—1938),最黑暗的年代(1938—1941),美国时期(1941—1947),以及后期诗(1947—1956)。
2023年1月6日 已读
“希望我也永远可以/在所有气候里,不管是好是坏/都展示愉快的一面。”
布莱希特 德国 诗歌
纳齐斯与戈德蒙 豆瓣 谷歌图书
9.1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魏育青 / 秦文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纳齐斯与戈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欲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的生活经历。
修道院年轻的见习修士纳齐斯才华过人,深得院长丹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戈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戈德蒙无视纳齐斯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之后又逃出修道院,四处流浪,历经欢愉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后来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戈德蒙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齐斯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