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Goodreads 豆瓣
8.3 (41 个评分) 作者: 洪爱珠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2
【编辑推荐】
★ 华语文学现象级新人作品,老派少女的“家居吃饭史”。重履三代交织的本土饮食购物路线,追寻与妈妈的往日时光。一部魂牵梦萦的思念之书,用食物记忆留住我们所爱之人。——妈妈病逝后,自小看着外婆与妈妈张罗众人日常吃食的洪爱珠,用味蕾记忆复刻失传菜色,重建与往昔的连结。老食、老物、老铺、老市场,徐徐铺展一幅台湾本土饮食购物地图,更有香港及南洋新马泰、英国等地食记。以饮食忆往寄情,厨房的烟火、家族情感的绵延、老台北的人情风土皆在她温润的文字里收拢得浓淡合宜。“记忆的人、事、时、地、物,趁热下肚,以治心堵。”
★ “我认识我妈的时候,她早已是妈妈了。”外婆、妈妈与我,书中三代女性的成长路线与人生故事,也是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这本书献给我的妈妈、我的外婆,以及所有在生活里头发挥智慧和能量的女生。”——外婆与妈妈都是自我要求苛刻的老派淑女,妈妈唯在脱离繁重家庭劳动的旅途中才会如“少女”般轻盈。作为老派家庭滋养出来的独立女性,作者体贴她们的不易与隐忍,也继承她们交棒的生活方式与经验养分。不同时代女性生存境遇相异,但老派少女身上,总有着不灭的自尊自强女性力量。“我这辈人,强调自我实现,实现什么不确定,自我则永远不够多。我妈则相反。”
★ 老派,是一种生存之道。老派少女的“老派”生活哲学,在人人渴望前卫新潮的世代,不妨老派一点。“老派”并非守旧,而是教养与人情、是独立而不张扬,是“急不得”的生活态度,是前人的生存智慧。——轰轰烈烈地吃饭,认认真真地生活。“老派”是对昔日岁月的惦念与长情。在越来越西化的社会,返身挖掘那些传统和不被注目的物与事,感受快时代中消逝的慢。
★ “台北文学奖”首奖得主洪爱珠首部著作,五感全开的饮食书写新声音。“洪爱珠不只是写吃写得好,她是——写得好。”舒国治、马世芳、蔡珠儿作序推荐,简媜、詹宏志、韩良忆、王盛弘、傅月庵诚挚推荐。——“依稀有沈从文、胡兰成笔意。写台湾家中饭桌菜极好极动人的一本书。待书出了,我要买一二十本送人!最先想到要送的,是侯孝贤导演。”(舒国治)“允为杰作。”(简媜)“爱珠的文体有空气感,宽柔到近乎松软,却又叙事严谨,视角精确,用现代话说,就是资讯含量高,经验值强大。轻柔的字里行间,暗藏杀手招式,看懂的就知道,都是硬实功底。”(蔡珠儿)
★ 同名台剧火热筹拍中!台版出版两周即已售罄,已售出多国版权,屡获多项文学大奖:2021台湾文学金典奖、2021Openbook好书奖·年度中文创作、2021金石堂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2021博客来年度阅读报告·中文创作TOP1等。且在2022年“诚品阅读职人大赏”中同时斩获“年度最期待作家”“年度新人”和“书店职人最想卖”,也是该奖项成立十年来首次出现“一书获三奖”的奇景。
★ 极具中国风的大红封面,白白澎澎的寿桃和复古书名字体均为作者亲自设计。内有多幅作者拍摄的精美图片,装帧雅致,适于日常和旅途中阅读。
【内容简介】
“我认识我妈的时候,她早已是妈妈了。”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是作家洪爱珠首部散文著作。母亲病逝后,她将绵长思念化作珍珠化石般晶莹剔透的文字,记录下母亲给予她的丰盛饮食与饱满日常生活,从厨房小物到人间菜场,从粥面粉饭到异乡茶食。她回忆与母亲一起,叠印外婆脚步,加以近年发现的店铺,组成老派购物路线。老食、老物、老铺、老市场,是回返时间的甬道,是追寻记忆的线索。以饮食忆往寄情,厨房的烟火、家族情感的绵延、老台北的人情风土皆在她的文字里收拢得浓淡合宜。
洪爱珠的文风温润典雅、洗练机趣,她以家常饮食为主轴,母后哀思为伏线,重回那仿如盛世的亲族过往与时代光景,再现老派人的心志与作风,也直言女性生存境遇之苦辛。老派是一种生存之道,在人人渴望前卫新潮的世代,不妨老派一点。
坊间追忆家人的文章很多,但我绝不想写母亲的病况,这本书如此,未来也是如此。我情愿借由书写,来回忆我们度过的所有美好的一切,也就是从购物到饮食,这些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物。这本书其实讲的是一个北台湾家庭圆桌吃饭的历史怎么样滋养了一个后来长大的独立的女性。我觉得每个妈妈传给子女的事物都很了不起,无需特别歌颂,我比较想写长辈这些经验给我们这一代女生什么样的支持与养分。
【名人推荐】
坊间追忆家人的文章很多,但我绝不想写母亲的病况,这本书如此,未来也是如此。我情愿借由书写,来回忆我们度过的所有美好的一切,也就是从购物到饮食,这些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物。这本书其实讲的是一个北台湾家庭圆桌吃饭的历史怎么样滋养了一个后来长大的独立的女性。我觉得每个妈妈传给子女的事物都很了不起,无需特别歌颂,我比较想写长辈这些经验给我们这一代女生什么样的支持与养分。
人一遭逢变故,就会想重建秩序,我见过最好的方法,就是跟老辈人借灵感。所以老派对我来说是生存之道,我从外婆买的摊商知道它的信誉,我知道外婆手路的口味没有断掉,在资讯这么过量、速度这么快的社会里,这一切让我安心。
——洪爱珠
洪爱珠这本书,说是写吃饭,也更是写家人。说是写饮食的审美,也更是写人生的句点逗点。说是写世道家园风俗之返视,也更是写自己怀亲从而修心养爱的过程。所以书名虽叫购物路线,也其实是少女成长路数。洪爱珠不只是写吃写得好,她是——写得好。
——舒国治(作家)
为病笃至亲觅食,自此拉开记忆帷幔,忆及外婆青春时期如何见识太平町盛世、少妇时代如何回大稻埕施展头家娘派头采买食材,依此便大手大脚畅写三代携手同游的各家昂贵药材珍奇食材店、古早小吃、风味饮品,完成购物路线旨趣与地图。文字轻盈,读来意趣横生。文末,“恍惚间她们松手,长长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顾仅余我一人”,归结于时光流逝、繁华易散,引读者不禁眼热而叹。允为杰作。
——简媜(作家)
逝者已矣,青春不可追。于是,重建记忆的味道,工笔细细记下,就成了招魂的仪式。我想用一碗鱼丸汤,来换洪爱珠的这些故事——其实这些故事岂能轻易换得?作个引子罢了。若非读了洪爱珠从她自小浸润的芦洲、大稻埕出发,织出一部魂牵梦萦的思念之书,我大概也不会忆起那碗牯岭街的鱼丸汤。
然而毕竟幼时的我,眯着眼睛看过七○年代的太阳,端过那只磕破了口子,画着一只不是齐白石的虾的瓷碗——而让我们魂牵梦萦,后来再也没有了的,永远是一些其他的东西。
——马世芳(作家、广播人)
往日习焉不察的吃食烹煮、琐物细节,经过回忆重建,展现出普鲁斯特式的瞬间,缠绵悠长。爱珠的文体有空气感,宽柔到近乎松软,却又叙事严谨,视角精确,用现代话说,就是资讯含量高,经验值强大。身为爱煮同好,我读她写炸物、卤肉、蒸冬瓜肉饼,甚至家常煲粥煮饭,都见到撇步眉角,轻柔的字里行间,暗藏杀手招式,看懂的就知道,都是硬实功底。
——蔡珠儿(作家)
满满的在地感,时代感。从前我说,如果你要理解台湾某一时代的都会女性,她们怎么见多识广,怎么看自己,一定要读李维菁。现在我会再加一位洪爱珠。
——颜择雅(作家、出版人)
深谙人情世故的心思,这是文字又不只是文字,这是出身,也是教养。
——王盛弘(作家)
她真老派,很有礼,知节制,用字遣词务求精准,读一篇有一篇的受用。
——傅月庵(作家、出版人)
不喜浮夸张扬,文字含蓄,常有余韵,因之愈读愈好看。
——韩良忆(作家)
2023年6月14日 已读
2023.6.13
喜欢!列为我最爱的美食文学之一🤤🤤
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台湾旅游……
台湾 散文
人间草木 豆瓣
8.9 (18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4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小品文集,他用极简的笔,极淡的墨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以一颗从容豁达的心写出了世间的美好与灵动。汪曾祺先生一生都对生活投入真情,那水洗般的文字有种洗涤一切红尘世俗的力量,赋予了作品无限的生命力。
我与地坛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9 (181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
《我与地坛》收入《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配少量图片。《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023年1月1日 已读
2023年7月26日 评论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第一次读史铁生是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上那篇《秋天的怀念》。当时正处于一个看天看地看谁都不顺眼的狂妄阶段,对文章里描绘的情感只觉得矫情——但“史铁生”这个名字却自此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我喜欢它的结构,喜欢它念起来像是有摔不破嚼不烂的一股韧劲。等到多年后静下心来重读史铁生的文章,了解他的生平,才知道我当时冥冥之中的确是窥见了他的一部分人生。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二十一岁,对于任何一段人生而言都年轻得近乎残忍;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却双腿瘫痪,余生都需要在轮椅上度日。由于病痛缠身,他全部的人生并不长——五十九年,也许对于一个双腿瘫痪的尿毒症患者而言算是长寿——所以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谈及生死的次数更为频繁。中国人的文化向来是忌谈“死”字,连俗套的综艺节目里出现的“笑‘死’”都要给它打上双引号,好像多看一眼那个字,它的笔画就会化成匕首扎进自己的胸膛。 但史铁生不同——在最初的几次求死之后,他似乎终于与之达成了和解。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自己常常在地坛的园子中坐上一整天,摇着轮椅,思考着生与死的事。最终他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逐渐认识到,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悠长假期,它是已知的,因此不必感到害怕;我们所未知的就只有这个假期什么时候到来,但这种未知是丰富且充实的,因此我们也不会被它吓倒——我们需要做的就只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在《我与地坛》中,除了生死,史铁生还谈到“母爱”——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母亲的形象,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与初中时读的《秋天的怀念》里浓烈的悲伤和悔恨之情不同,《我与地坛》中描绘的母爱显得更加恬淡、更加悠扬,像是一个人临近暮年,回想起多年前吃的一块桂花糕时仍会唇齿留甘。文章中没有太多哭诉或是对不公的命运的痛恨,更多的是平淡如水的回忆——回忆母亲当时对自己的理解,回忆自己所不曾在意的那些母亲经历的痛苦。史铁生写道:“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么精准的描述,假若没有切身体会过那种悔恨,是写不出这样平静又锐利的文字的。 大约是高一时,我曾粗略读过一遍《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当时的感受已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大概是很平淡地读完了它,随后就把一切内容忘到了脑后。最近又重读,感受却与当时截然不同了——或许是因为这几年中我也经历了亲人的离世,因而对生与死的概念又清晰了许多。记得亲人刚离开的时候我痛苦万分,喉管里像哽着什么东西,迫切地需要把胸腔里卡着的石头变成文字,仿佛是要告慰自己,而非告慰亲人。但那时我纠结了很久也无法下笔——因为真正的悲伤是难以诉诸文字的,写作的过程就像是再次把自己的心脏剖开,直到对疼痛感到麻木——直到许久以后,当你已经成长到足以理解失去的一切的年纪时,你才能平静地讲述它。 创作这篇散文时史铁生四十岁,不惑之年,正是这样一个年纪。人生中所经历的那些困惑在此时都得以解开,因此当我们读到这篇文章时,我们透过文字看到的不是一个被痛苦、悔恨和绝望缠身的年轻人,而是一个已经对一切心知肚明后选择接受的史铁生。他理解了死亡,理解了母亲曾经的牵挂,他似乎真正诠释了自己名字的含义——铁铸的灵魂,无论如何都是压不倒、碾不碎的。 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主旨之外,史铁生的文字也独有一番风味。与同时代的作家不同,他的文字不像莫言的那般独特怪诞,也不完全如余华的文字般朴实无华,而是质朴中带着端丽。他的作品中并没有太多艳丽的修辞,但一旦使用修辞,却又万分精准,总能令人叫绝。例如《我与地坛》中写四季,他独树一帜地使用了意象罗列和顶真手法来描绘春夏秋冬:“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没有半点多余的遣词造句,时间流逝、四季轮换之感却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史铁生还在文章中描绘了许多人物群像。在地坛摇着轮椅周游的这些年里,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见过许多人,仿佛也由此侧面窥见了一部分他们的人生。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之一是那个富有天赋的长跑家——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却苦于求而不得。人到中年却仍有包袱未卸,是极苦痛的一件事。 其次便是那个不幸的小姑娘。命运开了个残忍的玩笑,给了她极美的容貌和有缺陷的智力,让她即便到了少女的年纪,所想的还是园中栾树下散落一地的小灯笼。史铁生在以平淡的笔触记录下这一切时,是否会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后来长跑家不再奔跑了,小姑娘再也没有在栾树下出现过,他却仍在这地坛的园中,思考着人生的种种。 任何一位读者都会为此惋惜,因为我们总期望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完满无缺,期望美丽总伴随着善良,期望努力总能换来回报,期望世间的一切都衔着最合适的齿轮运转。史铁生也曾因此而迷茫:为什么上天要把残疾的命运赐予一个正当黄金时代的年轻人?后来——在许多年的思索之后,他终于明白了,假如世间没有苦难,假如一切都完美无缺,“完美”的定义又能由谁来赋予?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苦难就没有幸福,没有丑陋就没有美丽,譬如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譬如断臂的维纳斯和残损的《富春山居图》…… 人世间是一定会有苦难的,而苦难降临在谁头上,我们却无法左右。在史铁生的文字中,“命运”和“生死”是紧紧缠绕的两生花,是永远逃不开的两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然而——人生无常,事犹未了,即便想通了生活的真相,仍然要继续生活——毕竟你我都仍在园中,谁也不知道拐过下一条林荫道,是否会迎接满怀的花香。 人生无常,唯有命运永恒。
中国 史铁生 散文
我的阿勒泰 豆瓣
8.6 (24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11
《我的阿勒泰》是李娟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全书分为记忆之中、角落之中和九篇雪三辑。原生态记录了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和感悟。全书文字明净,质地纯粹,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人情,充满了朴野清新的气息。
十年前,作者在到处收集来的纸片上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写下她的生活和感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艺期刊。一些资深的编辑认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写出如此清新而有才华的作品。但新疆作家刘亮程将她挖掘出来,她的**部作品以《九篇雪》为名结集出版,人们才开始知道有个新疆女孩叫李娟。此后,她的散文在《南方周末》、《文汇报》陆续刊登,完全是天才的笔触,引起了文坛的震惊。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受过完整高等教育、阅读范围主要限于金庸、琼瑶、一直生活在疆北荒野之地的女孩,能够写出如此清新、活泼、充满灵性和生命力的文字。她的作品和图书相继荣获年度华文**散文奖,入评年度十大好书,很有可能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散文经典之一。
在本次全彩精装插图版上市前,作者亲自对原作做了一些文字修订工作,同时,请来了自己的好友——在北疆生活多年、对阿勒泰有着深厚感情的作家、摄影师康剑老师为全书配上了精美插图,以飨读者。
2022年10月27日 已读
好奇妙,明明不认识她,也不了解她的故乡,读她文字时却涌起一阵难以遏制的乡愁。
中国 散文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