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23年7月13日 已读
今年目前读得最痛苦的一本书,一千多页的电子书读了七个小时,一半是因为复调式叙述加上本身没有多少情节,一半是因为当面对如山一样磅礴的记忆构成的历史时你会意识到其实我们都是虫子,这种认知会让人透不过气来
历史 苏俄 非虚构
路边野餐 豆瓣 Goodreads
ПИКНИК НА ОБОЧИНЕ
8.1 (64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阿卡迪·斯特鲁伽茨基 / [俄罗斯] 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 译者: 刘文元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6
【故事简介】
外星人神秘造访地球后离去,留下六个高辐射、高污染的造访区。
二十多年来,凡接触者,或皮肤剥落而死,或生下畸形怪胎。僵尸纷纷从附近的墓地中爬出,游荡在人间。
可仍有一些人,为了生计游走在杀机四伏的造访区,倒卖外星人留下的高科技物品,过着刀头舐血的生活。
他们 被称为“潜行者”。
对死亡的恐惧、对金钱的贪婪、对命运的愤懑……他们在折磨中渐渐扭曲,走向崩溃。
然而,如果人类的这场浩劫,不过是外星人一次无心的路边野餐,所有的苦痛挣扎,所有绝望中的微弱希冀,还值得吗?
※※※※※※※※※
【编辑推荐】
◆外星人为何不侵略人类?《路边野餐》给你一个zui残酷的答案。
◆提前14年预言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79年,《路边野餐》被改编为经典电影《潜行者》,书中以“外星人造访区”隐喻核污染,而电影拍摄外景地塔林也恰恰曾遭核污染,包括导演塔科夫斯基在内的三名主创都受此影响,数年内相继去世。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爆发。
◆外星人的一次路边野餐,却成了人类的一场浩劫。
◆已发行134个版本,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31种语言。
◆莱姆、厄休拉·勒古恩、西奥多·斯特金……科幻大师纷纷拨冗作序的科幻经典。
◆《阿凡达》《湮灭》《路边野餐》(毕赣执导)……影视经典纷纷致敬的科幻大师。
◆经典电影《潜行者》(塔科夫斯基执导)原著小说。
◆全新译本。
◆初次收录厄休拉·勒古恩序言、作者鲍里斯后记。
※※※※※※※※※
【名人评价】
◆一般而言,“点子文学”的主人公都是提线木偶,但雷德却是个有血有肉之人。我们关心他的命运,因为他的生存和救赎都处在危急关头。毕竟,这是一部俄国小说。——厄休拉·勒古恩(科幻奇幻大师,《黑暗的左手》作者)
◆(《路边野餐》有着)栩栩如生的复杂故事,富有想象力的细节,以及道德和智力的成熟。——厄休拉·勒古恩(科幻奇幻大师,《黑暗的左手》作者)
◆阿卡迪兄弟对忠诚和贪婪、友谊和爱情、绝望、挫折和孤独的处理巧妙而灵活,造就了一个真正精彩的故事……你将难以忘怀。——西奥多·斯特金(科幻大师,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科幻。绝对推荐。——主流英语媒体《完全评论》
◆如果你只打算读一本俄罗斯科幻小说,这本小说应该是阿卡迪兄弟的黑暗而含义丰富的《路边野餐》。——主流英语媒体io9
◆阿卡迪兄弟对世界的看法既独特又充满人性……书中人物对他们所处的混乱世界的矛盾看法,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本书注定会让你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感到一份不确定性。——主流英语媒体Discover
◆去读《路边野餐》吧,这是一部现象级作品。——科幻媒体《科幻信号》
狗心 豆瓣
Собачье сердце
8.3 (40 个评分) 作者: [俄]布尔加科夫 译者: 曹国维 漓江出版社 2018
《狗心》是一部荒诞不经的讽刺小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莫斯科的社会生活。闻名欧洲的医学教授普列奥布拉仁斯基和助手博尔缅塔尔博士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将一名死去男子的脑垂体植入一条狗的体内,试图发现促成人类肌体年轻化的奥秘。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实验的结果导致了狗的人化。这只成为人的狗尽管具有人的外形和语言能力,但却没有任何道德意识。他无耻下流,为所欲为,搅得教授一家鸡犬不宁,最后竟拔枪威胁其缔造者的生命,万不得己教授和他的助手重又将其变回狗身。作家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将现实与幻想、悲剧与喜剧、轻松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融为一体,同时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人类自身发展的重大命题。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豆瓣
Чернобилска молитва
9.2 (7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孙越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
简体版首度完整出版,作者全新修订,指定译本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2周年,以本书作为对受难者、牺牲者的祭祷
...... .............
※编辑推荐※
★ 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乌托邦之声”系列中的最感人肺腑的篇章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揭开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内幕和真相”。文学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非虚构写作。
★ 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阿列克谢耶维奇探访事故发生地,历时数年,采访了超过500位灾难受害者,真实地记录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她拼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和一幅幅不同的人性图像。
★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经典俄语文学的继承者。她继承了从普希金开始,到托尔斯泰、契诃夫的现实主义脉络。她的作品是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的当代体现。
★ 一部反思人类技术灾难的启示录。福岛核泄露、朝鲜核试验等人类的科技危险正潜伏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反思历史,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内容简介※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治下的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技术悲剧之一。上万平民因放射性物质长期受到感染或致命;数万亩土地被污染,切尔诺贝利一夜之间化为废城。
事故后十年,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事故发生现场,历时数年,访问了超过500位幸存者,用普通个体的声音平贴出时代的全景,书写了一部人类的启示录。在这里,平凡人物的真实经历比小说更惊人。每个人的声音都透视着历史的崩塌、国家机器的隐瞒、俄罗斯人的价值观,以及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
「切尔诺贝利核爆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灾害事件,时至今日我还是不解,我所见证的究竟是过去还是未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恐惧的窠臼。」——阿列克谢耶维奇
...................
※媒体推荐※
因涉及苏联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主题,阿列克谢耶维奇常将自己置于险境,她挑战过往叙事,并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
——《纽约客》
她的书具有危险的力量,记录着二十世纪的暴力、愚蠢与残酷,毫无冷场。
——德国国家广播电台
阿列克谢耶维奇为历史中的灰色地带举起一盏明灯。
——瑞典《赫尔辛伯格日报 》
每一页都是残酷、荒诞的故事,就像核辐射残存在幸存者的体内。
——《纽约时报》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部非凡的作品中,记录了她的白俄罗斯同胞的生与死。本书终于在美国出版……简直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国家》杂志
比起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切尔诺贝利事件可能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
——《政治事务》杂志
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伦敦时报》
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出版人周刊》
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书目杂志》
阅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让人感到哀伤。她的写作技法好似无言的雄辩,描绘了时代的无助、英雄主义和苦难。从受访者的独白中,她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读者无论离事件多遥远,都会感同身受。阅读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由人类造成的海啸,永无止尽…如果你关心未来,我强烈推荐本书。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充满着极端和未知,它是技术爆炸的试验场。
—— Julian Evans,《每日电邮报》
她创造了一部情感史,你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部灵魂史。
——Sara Danius,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干事
2022年4月11日 已读
宏大叙事下的微观人生。每一声祭祷都是一个血与泪的故事。
历史 苏俄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