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豆瓣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2001 - 9
前言
第一部分 博士论文和政论文章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献词
序言
目录
第一部分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
一、论文的对象
二、对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关系的推断
三、把德谟克利特的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起来所产生的困难
第二部分 论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的具体差别
第一章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第二章 原子的质
第三章 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
第四章 时间
第五章 天象
[附注]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附录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新序言(片断)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辩论(第一篇论文)
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
集权问题
从问题本身和1842年5月17日星期二《莱茵报》
第137号附刊谈起
《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
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
《莱茵报》编辑部就有关共产主义的论争所作的说明
再谈谈奥·弗·格鲁培博士的小册子《布鲁诺·鲍威尔和大学的教学自由》1842年柏林版
《莱茵报》编辑部为《评汉诺威自由主义反对派的失误》一文所加的按语
区乡制度改革和《科隆日报》
……
第二部分 中学试卷和文学习作
附录
插图
2023年7月21日 已读
参照本卷的汉译读了MECW的英译《Debates on the Law on Thefts of Wood》一文。该文汉译版有些地方明显不如英译版(特别是将“权利”一词译为“法”……),但另一些地方则比英译版容易读通,特别是注释更多更详细,有一定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
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 Volume 1, 1835-43 豆瓣
作者: Marx, Karl; Engels, Friedrich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 Lawrence and Wishart (London), &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New York City) 1975
2023年7月14日 已读
一边参考马恩全集汉译第二版一边读了《Debates on the Law on Thefts of Wood》一文。马克思在本文中通过对省议会辩论的具体内容抽丝剥茧的逐条分析,将“私人利益”如何将国家塑造为自身狭隘利己主义的奴仆的具体过程揭露得淋漓尽致;为此,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不时令人捧腹喷饭,已然展现日后作为其文学标志的讽刺天才。

作为唯心主义民主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迷信“基于理性”的法和国家的神圣性的青年马克思在此第一次“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由此他已然发现了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社会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虽然他此时仍然只愿将其作为一种病态的异常来对待;他还发现了决定国家——虽然这时他仍然将其说成是“降低国家”——并产生政治问题的社会因素不是别的、正是私有制及其必然(!)遵循的、令人作呕的狭隘利己主义——虽然他还在口头上干巴巴地承认其合理范围内的权利;在这一“第一次接触”中产生的根本矛盾意味着他此时持有的意识的不再稳定、以及它将会因为这种不稳定性进一步发生变化的必然性。

不仅如此,青年马克思于是更进一步地发现了社会本身,发现了作为政治问题基础的社会问题,即发现了首先作为社会问题而非政治问题来存在的阶级矛盾;虽然他在本文中只是把焦点放在社会与国家、以及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关系上,对社会和社会问题本身还缺乏充分的关注,但正是这刚刚浮现在意识的地平线边缘的事物、比已然成为意识中心的事物蕴含着对意识本身的更大的革命潜力:因为既然意识到了比政治问题更基本的社会问题的存在,青年马克思一年后将于《论犹太人问题》中明确达到的、政治解放不足以完成人类解放——换句话说、民主主义并非“历史的终结”、而必须由共产主义接棒——这一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与其二位一体的,从这里,距离注意到私有制不仅是政治问题、更是作为其基础的社会问题的症结——即注意到要作为共产主义超克对象的资本主义本身——也只有一步之遥了。一句话,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的青年马克思已经胎息于此文了。(不过,要达到把政治经济学放在中心的成熟马克思,恩格斯的受精仍然不可或缺。)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 豆瓣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 [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62 - 11
2023年6月22日 已读
和pq一起对照其他参考资料仔细研读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受益匪浅。这篇文章(正如马本人在文中说的那样)实际上是他的思想简史,完全不是它一贯被很多人(比如斯大林主义者和分析马克思主义者)所当作的历史唯物主义总提纲——马克思完全不打算在这里提供那样的东西,只不过在说明自己的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时候草草地勾勒了几笔他1843-47年间发展出的这个用来指导其后研究的“结果”。所以通过这次研读,我们不仅进一步澄清了马克思本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而非斯派或分马打着他的旗号鼓吹的僵化的公式化版本),更重要的是将马恩的思想史理清了不少,感觉非常有利于指导未来的马恩著作阅读。(顺便确认了一下,这个黑皮版马恩全集和同期发行的白皮版的区别应该是开本大小,前者更大
马克思主义 马恩全集
马克思传 豆瓣
作者: 张光明 1998 - 1
2022年10月31日 已读
改革开放前中期才可能出现的著作——一方面来说,作者还没有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念,另一方面来说,作者又已经挣脱了斯大林-毛主义的桎梏:一是摆脱了威权主义、清楚地将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放在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核心,二是在明确地批判了理论上的教条主义,清楚地指出马克思总是基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对问题做出具体而生动的分析。

因为作者是以一般读者为设想中的受众来写的,所以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就可以读,在此将此书诚挚推荐给一切想要的了解马克思其人、并将他的理论放在他实际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的朋友!当然如果对19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和马克思的理论有一定了解的话读起来收获会更多!
历史 欧洲近代史 社会主义 近代史 马克思主义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豆瓣
作者: 赵家祥 2017 - 4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以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为题,系统、全面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发展理论,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和未来社会发展四阶段的基本论断,澄清了国内外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误读或误解,恢复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传承关系,为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深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通过深入考察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回答了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本书分为四编,二十二章。第一编阐述作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五个问题,包括社会形态及其划分方法、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历史进步及其评价尺度、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等五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是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前提。
第二编阐述“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问题。本编分四个时期——1853年以前的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阐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的历史演变,说明了长期以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所以之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看到在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著作中“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是有变化的。
第三编论述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标题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探讨”。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学术理论界十分关注,讨论激烈,分歧很大。本篇回答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俄国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是否对立;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对立;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证实;等等重大的理论问题。
第四编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这一编是全书篇幅最大的一编,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全面认识资本的作用、从新的视角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邓小平对历史时代理论的贡献等八个重大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本编通过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严格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中的相关论述为根据,对这些问题作了较为深入具体的阐发,并且按照时间顺序首先阐发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重要基本原理,然后阐述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阐述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然后阐述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一部分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的阐述,史论结合得非常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