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非洲/拉美
群山回唱 豆瓣 Goodreads
And the mountains echoed
8.1 (8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康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讲述了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围绕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为彼此牺牲。小说亚马逊的官方介绍页面上说道:“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读这个故事,追随主人公从喀布尔到巴黎,到旧金山再到希腊的提诺斯岛,每翻一页,都不得不为这情感动容。在回答大西洋月刊对他的访问时,卡勒德·胡塞尼这样说道:“《群山回唱》这书的写作始于家庭这概念。事实上,我的写作不断涉及的最重要的主题是家庭。抛开了家庭这个线索,你几乎无法理解自己,无法理解周围的人,无法弄明白整个世界中自己的位置。”
2017年7月14日 已读
8' 2017/07/04~06, 09~11, 13 5h15 更像是一本小说集,各章人物间有所关联却又自成一体,各有各的困扰。最喜欢的是第四章纳比的信,和第八章马科斯医生的故事。
F-小说 西亚/非洲/拉美
美好的七年 豆瓣
The Seven good years
8.2 (31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译者: 方铁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3
过去七年间,埃特加•凯雷特有很多担忧:儿子列夫出生在恐怖袭击的中心特拉维夫;父亲生病了;他经常做关于伊朗总统的噩梦;还有一个穷追不舍的电话销售员大概一直到他死的那天都会推销产品给他。但从黑暗、荒诞的生活中诞生了许多有趣、温柔和沉思的文章。凯雷特在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有趣 和深刻之间自由转换,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反复无常,人类是如何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寻找善的。
2017年3月5日 已读
7' 2017/03/03~05 2h 在空袭警报响起时,能把卧倒对孩子解释成“玩个熏牛肉三明治的游戏”的父亲,情感细腻又风趣幽默。不过感觉他总是在飞来飞去参加各种文学节朗诵自己的作品有点迷,是国外这类文化活动更为丰富么。
F-散文 西亚/非洲/拉美
朝圣 豆瓣
O Diário de um Mago
7.5 (17 个评分) 作者: (巴西)保罗·柯艾略 译者: 符辰希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8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保罗 • 柯艾略朝圣之旅
书里讲的,是我重获新生的故事。——保罗 • 柯艾略
除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保罗•柯艾略是追随者与读者最多的拉美作家。——《经济学人》
--------------------------------------------------
圣地亚哥之路,中世纪的苦行朝圣之路。保罗在神秘向导的指引下,通过种种考验和修习,躲开重重威胁与诱惑,成功找到将令他成为拉姆教团魔法师的钢剑。
1986年,保罗•柯艾略踏上圣地亚哥之路,点亮了灵感之光,使这部精神冒险小说成为找寻自己道路的寓言。
1987年,《朝圣》问世,开启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也挖掘了人类灵魂探寻的深度。
-------------------------------------------------
25年前,保罗·柯艾略正是通过这部全球销售1000万册的作品扬名
2017年2月11日 已读
7' 2017/01/07~09, 01/14, 02/05, 02/11 5h 算是读得很慢的一本了,但说实话,并不明白。却又相信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包括那些控制重力、使风起风止的能力。就像是作为麻瓜,相信有那么一个魔法世界存在,尽管自己看不到摸不着、也不能理解,距离太过遥远。去掉那些玄奥的带着宗教色彩的内容,剩下的能汲取一点想到一些却也是很抽象。就如「人们总会在准确的时间到达那有人等着他的地方」这句,看到豆瓣短评里有很多人提到,但这也只是一个缥缈的相信、一个概率上的可能,一句都很难说是漂亮的话语。也就是这样现实短浅的我,所以只能借着这本窥探一下那样一种生活或说是信仰的可能,而无法领会更多。
F-小说 西亚/非洲/拉美
米格尔街 豆瓣 Goodreads
Miguel Street
8.2 (92 个评分) 作者: V.S.奈保尔 (V.S.Naipaul) 译者: 张琪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7
☆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 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 S. 奈保尔成名作,获毛姆文学奖 / 《米格尔街》糅合了契诃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达岛居民即兴编唱的小调,确立了奈保尔作为幽默家和街头生活作家的地位。——诺贝尔奖授奖辞
《米格尔街》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诺奖得主奈保尔的作品。由17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精心编织而成,各篇小说相对独立,但小说与小说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穿插,形成在纵横两个维度彼此交互的结构。
主要内容:
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
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2017年1月6日 已读
7' 2017/01/04~06 1h40 同样是写一条街上的小人物,高中时读到《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觉得挺喜欢,而现在对《米格尔街》却只是看下来看完了而已。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前者在写弱小无力、写愚昧茫然、写孤独沉陷之外,还表现出了更多的善意与温暖,而在后者中却只体会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压抑。另一方面,大概是我自己,作为一个“日子过得太好的年轻人”,已固化于城市中的生活,而对拉美国家小街上的日子只是漠然地冷眼相看。
F-小说集 西亚/非洲/拉美
孤独的赢家 豆瓣
O Vencedor está Só
7.2 (5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保罗·柯艾略 译者: 闵雪飞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1
戛纳电影节大幕拉开,无数巨星、富豪华丽登场。
伊戈尔,阿富汗战场的优秀老兵,退役后和妻子白手起家成为俄罗斯电信大亨。他来这里寻找离家出走的妻子。
但随后的一天,他以神秘的桑博术杀了卖手工艺品的女孩,用带巨毒的大头针射向著名电影发行人,将钢质刀片插进女制片人的身体……
亿万富翁为何连环杀人?无情地杀戮无辜,难道是为了让妻子回心转意?当真相完全揭晓的一刹那,故事内外所有人心中的震撼竟排山倒海而来……
追风筝的人 Goodreads 豆瓣
The Kite Runner
8.4 (1066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2016年12月14日 已读
8' 2016/12/07~08,13~14 3h20 读前半本时,感慨的是家庭背景、父母态度与教育对孩子性格与思想的影响。到了后半本,则是被那样一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给打动。突然就觉得像现在只着眼于自己小小的微茫的平安喜乐,是有多少仰仗于初始条件下的幸运。不关注社会,不关注他者,沿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坦荡的既定的轨道上走,只是幸免于难的自私啊。这些才是人生价值实现的所在,而不是什么现世意义的功利的成功。
F-小说 西亚/非洲/拉美
摩托日记 豆瓣
7.6 (22 个评分) 作者: (古巴)埃内斯托·切·格瓦拉 译者: 王绍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手记式的文字记录了1951年切·格瓦拉和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两度靠骑摩托车和在公路上拦车,在南美洲五国漫游的旅程,以及他的观察与思考。两位年轻人在旅程中体味到拉丁美洲的社会与政治问题,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各种事物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看法。格瓦拉亲眼看见了人间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进而悟出自己生命的方向。就在这场发现之旅之后,切加入了古巴革命。
2016年12月6日 已读
6' 2016/12/05~06 2h40 在这本书之前,对格瓦拉的了解还是源于五月天的那首《摩托车日记》,也确实是因此而买了书。再加上对南美的土地、历史和文化都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单论书本身的话,读起来其实相当平淡。多是对其行程中琐碎小事的记录,没有多少本人感受和思考的讲述,会感觉意义不大。
F-随笔/社评 西亚/非洲/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