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随笔/社评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8.2 (39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6
循着岁月流逝、地点变迁,唯有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日日坚持跑步的所见所闻、所惑所思最是真真切切:1982年秋,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之际,也开始长跑。此后近30年,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村上市参加铁人三项赛,到踏上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他,永远奔跑。
文字是“村上”的符号,跑步何尝不是?
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之后,作家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2016年8月27日 已读
9.5' 2016/07/16~08/06, 08/27 4h 对村上本人的感兴趣程度、好感度、钦佩感up↑. 这样一个清醒踏实自足、似疏离于人群却又也自寻常的个体。
A-村上春树 F-随笔/社评 日本
生活十讲 豆瓣
8.2 (53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生活十讲》是台湾广播节目“文化广场”的结集,安抚过监狱中很多绝望而困顿的人。
在台湾,蒋勋的讲座常常是一票难求;而文字的传播无远弗届。在本书中,作者娓娓道来,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取了十个侧面:价值、官学、伦理、信仰、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借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文化的本质。
旧有的社会转型、伦理道德重建,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物化、官学的限制、信仰的缺失和急功近利,似乎都不可避免,新的价值、官学、伦理和信仰亟待建立。在这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刊物却日益萎靡,我们需要文学,去体味生命的过程。 中国社会很早就进入了理性时代,而神话的缺失,却过早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和想象力。爱是一生的功课,如果可以真正诚实地面对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情与欲的挣扎。“忙”即是心的死亡。在越来越匆忙的生活中,要学会停下脚步,享受绿色和有机的生活。
蒋勋的文辞优美,直指本质,悲悯却并不忧伤。在这个问题迭出的时代,带给我们一种发自内心、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送你一颗子弹 Goodreads 豆瓣
8.2 (52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2016年11月6日 已读
9' 2016/11/2~6 4h 有几篇文章还挺喜欢。人文社会学者视角中的生活点滴及随想,想起来神夏里那句“Brainy is the new sexy"。
F-随笔/社评 中国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豆瓣
6.8 (86 个评分) 作者: 蒋方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
反思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描画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重寻写作的意义。
2008年秋天,作者进入清华大学就读,2012年毕业,受聘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回首过往五年,课业之外,作者亦经常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及多种社会活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不精彩。然而在忙碌与喧腾背后,作者却渐感迷失与困惑:参与的讨论越多,离真相仿佛越远;战斗檄文式的文章越写越多,却越来越不喜欢自己剑拔弩张的嘴脸。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
本书特别收录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长文《审判童年》。在四万余字的篇幅中,作者博采众议,纵横捭阖,重新审视与阐发涉及童年的若干命题,将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坦诚的剖析熔于一炉,读之或忍俊不禁,或瞠目结舌,令人耳目一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而不只关心文学及与之相关的;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
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蒋方舟
我所理解的生活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2
《我所理解的生活(精)》第一次向读者展示生活中最真实的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精)》中,韩寒讨论民主自由、针砭时弊,谈及感情、家庭、偶像,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诚恳地剖析自己。收录著名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在韩寒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我所理解的生活》删减幅度最小。三十岁,韩寒争议不少,成绩更多。诚恳之作《我所理解的生活(精)》,韩寒想说的都在这里了。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8.8 (21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王小波的杂文是值得也经得住反复细读的。真正能思想的人并不多,能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者更是寥寥,王小波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些文章游走于个人与人类、外向与内省、幽默与严肃、情感与理智、常识与哲学、逻辑与悖谬……的多重张力之间,形成了他风格独具的“小波体”。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过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被无数青年自愿充当“门下走狗”。他甚至成为很多人的文学导师和精神领袖,他的反对‘愚昧’和‘无趣’的主张已经成为无数青年的生活信条。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2016年11月23日 已读
6' 2016/5/6~23, 8/25~26, 9/11, 11/17~23(11) 4h10 开头十几篇还读得挺认真,拎一拎中心内容,角度和表达有种「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之感,生动盎然又清醒敏觉,粗糙质朴的真实和趣味。但到后面完全是为了读完而读,因为会觉得道理都明白、对个人没多少效用吧。
F-随笔/社评 中国
活着活着就老了 豆瓣
6.9 (18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5
《活着活着就老了》为著名跨界作家冯唐的经典杂文集。冯唐自称“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但是,除了另类长篇小说《不二》之外,他的杂文卖得比小说好,小说比诗好。可以理解,工作这么忙,房价这么高,谁还看花、看海、看月亮?谁还读心、读灵、读诗?除了骨灰级文艺女青年,谁能专门拨出一个完整的周末,读一本小说?
这一版《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杂文最佳也最全的集成,里面有那些有意思的书、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儿和有意思的地方,照例写得“见佛杀佛,见祖日祖”。本版新收录了“给未婚大龄文艺女青年的六个锦囊”、“《不二》笔花四照”、“读齐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嘘”、“十信”、“三里屯前史”、“战略规划的十二大注意”、“你不可能永远尿那么老高”、“一个人的二十四史”等22篇新作,近30%内容首次集结出版,堪称“终极定本”。用冯唐自己的话说,“有这本,其他版本可以送人了。”
美好的文字总是不多见的,冯唐的随笔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主题,没有悬念,有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想和长满翅膀和手臂的想象。你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任何一页都是杂花生树,群英乱飞。
2016年11月28日 已读
7' 2016/11/22~28 5h30 印象最深的就是“肿胀”这个词了,和他对「怪力乱神三部曲」和《垂杨柳》的写作构想。以及认识到,我可能就是个中规中矩而无趣的人,再加上将想法文字化时对逻辑和准确的在意,所以我的笔下总是平淡无味又繁琐难读。像王小波和冯唐这样飘逸使气、自在自如的文字,是我必定无法达成、也欣赏不能、体会不清的,只能大概地感受下字里行间散在的气息而已。
F-随笔/社评 中国
三十六大 豆瓣
7.0 (69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11
有“冯金线”之称的另类作家冯唐最新随笔集。
原为2009年始在男性时尚杂志《GQ》中文版专栏文字集结,计36封公开信:写给小师弟、唯一的外甥、90后、文艺男女青年同志们;致司马迁、马拉多纳、韩寒、唐玄奘并梁思成;甚至写给自己的公文包……就世间有所感悟的人、事、物们,讲四十不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传授“金线”之上的俗世生活。
所谓《三十六大》,就是冯唐眼中,人生全面达到金线的降龙三十六掌。
2016年11月29日 已读
7' 2016/11/28~29 2h10 翻到自己的日程本上在2014/2/1有条“《活着活着就老了》随手”的阅读记录。还记得那天翻了几页后,觉得这些文字和自己预想的完全不同,这样的口吻甚至是有些自傲而尖刻的,不喜欢也不太接受。看到封底柴静的评价——“他文字上嚣张得厉害,怪力乱神,但说起话很平常。这个挺好,怕就怕反过来。”——又好像稍释怀了点。时隔近两年,读完了倒推下的话应该是13年书展时买的这两本随笔集,虽然思维依旧完全不在一路上,但好像也能理解、也能欣赏那么一点了。这大概也是自己更开放兼收的表现吧。
F-随笔/社评 中国
摩托日记 豆瓣
7.6 (22 个评分) 作者: (古巴)埃内斯托·切·格瓦拉 译者: 王绍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手记式的文字记录了1951年切·格瓦拉和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两度靠骑摩托车和在公路上拦车,在南美洲五国漫游的旅程,以及他的观察与思考。两位年轻人在旅程中体味到拉丁美洲的社会与政治问题,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各种事物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看法。格瓦拉亲眼看见了人间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进而悟出自己生命的方向。就在这场发现之旅之后,切加入了古巴革命。
2016年12月6日 已读
6' 2016/12/05~06 2h40 在这本书之前,对格瓦拉的了解还是源于五月天的那首《摩托车日记》,也确实是因此而买了书。再加上对南美的土地、历史和文化都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单论书本身的话,读起来其实相当平淡。多是对其行程中琐碎小事的记录,没有多少本人感受和思考的讲述,会感觉意义不大。
F-随笔/社评 西亚/非洲/拉美
周国平作品精选 豆瓣
作者: 周国平 2009 - 7
《周国平作品精选》内容为: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回想起来,许多年里纠缠着也连缀着我的思绪的动机始终未变。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倘要用文字表达这个时隐时显的动机,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
如果人能永远活着或者活无数次,人生问题的景观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根本不会有人生问题存在了。人生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前提是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不过,从只有一个人生这个前提,不同的人,不,同一个人可以引出不同的结论。也许,困惑正在于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似乎都有道理。也许,智慧也正在于使这些彼此矛盾的结论达成辩证的和解。
2016年12月14日 已读
7' 2016/11/27~12/14 7h10 还是初中时候买的了。有的内容会觉得解读片面了些。
F-随笔/社评 中国
上课记 豆瓣
8.0 (3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2017年1月24日 已读
7' 2017/01/22~24 3h15 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得拿自己和书中的学生作比较,很容易就会冒出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觉得自己必然更成熟更清晰。但这只是一个生长于城市小康家庭的孩子,依傍着起点的优势、借助着环境的优渥,而有的无知幼稚的沾沾自喜。会觉得有些羞愧。
F-随笔/社评 中国
医生的修炼 豆瓣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欧冶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8
新手医生阿图满怀抱负进入梦想中的白色巨塔,他将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试炼?硬着头皮第一次拿起手术刀的他,将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错误切开病人气管的时候,他如何面对从手边一丝丝逝去的生命?在“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的职业生涯中,在每一个或者温暖或惊悚的病例故事背后,都是生与死的殊死较量。
本书精选了14个主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医生所面对的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做抉择时需要考虑的复杂因素。一个个医学现象背后,是外科医生群体的自我审视与修炼。
适合医疗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大众阅读。
2017年4月30日 已读
8' 2017/04/29~30 5h 作为半个医学生,比较喜欢第一部分「孰能无过」,关于医生的个人成长,尤其是第一章「一把刀的修炼」,有些同感,尽管我的「中心静脉静脉导管手术」只是最基础的抽动脉血气。后面大部分会觉得还是有点老生常谈的,医学的非确定性,挺适合普通大众来读,可读性很强。
F-随笔/社评 美国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IS IS GOING TO HURT
8.2 (232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凯 译者: 胡逍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 - 5
☞ 不读不是英国人!每个英国人都读过的现象级畅销书!半年狂销100万册,出版当天英国亚马逊全网瘫痪3小时!6年221篇男妇科大夫的私密日记,风靡33国的爆笑妇科段子集锦!3句话1个笑点,脸红心跳到根本停不下来!这次可是真的读懂女人了!
☞ 史上更好看、更好笑、更有人气的医生日记!自出版以来任性霸占各畅销书单和亚马逊图书畅销榜榜首!收获亚马逊5000条读者好评,Goodreads口碑榜50000条读者好评!拿奖拿到手软,荣获“国家图书奖”三项大奖(年度新人奖、年度最受欢迎作品、年度图书俱乐部作品)、“《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幽默图书”、“The Books Are My Bag”两项大奖(年度图书奖、读者奖)、“Blackwell 年度处女作奖”、“年度电子书奖”、“Slightly Foxed 最佳传记处女作奖”等多项大奖!
☞ 超越老牌喜剧《是,大臣》《IT狂人》的英式幽默,笑到歪腰肚疼都停不下来!BBC重金砸下剧集版权,2019火热登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金融时报》《观察者报》联袂推荐!英国皇家全科医生协会前任主席克莱尔•杰拉达、英国著名喜剧演员斯蒂芬•弗雷赞不绝口!
☞ 轰炸英国医疗体系,掀翻整个英国卫生部的爆笑核武!针对2015年英国政府对初级医生所颁布的新合同法,以及同年出现的大规模初级医生罢工浪潮,亚当•凯在书中发表《致卫生部长的一封公开信》,大胆揭露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出版当日就被部长喊去谈话了!
☞ 每个病人都想要这样的“冷面笑匠”医生!再也没有人能像亚当•凯一样,在哭笑之余将年轻医生的滑稽、心碎与勇气描述得如此走心!更重要的是,他让人感受到幽默外壳下柔软坚强的医者之心,教人珍惜生命、有勇气面对苦痛人生!
☞ 已得到拥有550万专业用户、200万医生用户的国内权威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商丁香园特别推荐!
【内容简介】
-----欢迎来到实习医生亚当 • 凯的爆笑日常!------
◆ 凯医生之工作糟心篇
• 想了解每周工作97小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买不起房的可怜时薪、被怀疑出轨的高负荷工作、浑身沾满海啸般喷发的各种人体体液、得不到夸赞的救人日常、极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001:这是本周我第三次被别人的鲜血浸湿内裤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扔掉内裤,继续回去工作。这可是CK的,15英镑一条,我感觉自己是越工作越穷啊。
002:我告诉一位病人,他得等到下周才能做上核磁共振,他听后威胁说要打断我的腿。我的第一个想法居然是“太好了,这样就能歇几周病假了”。
◆ 凯医生之呵呵呵篇
• 你想象过男妇科医生每天要面对哪些“奇葩”吗?——对妇科常识无知到让人抓狂、上演各种“小孔塞大物”的闹剧(你可能再也无法直视腌小黄瓜、遥控器、马桶刷、健达奇趣蛋和肯德基全家桶了)、产前宣布要吃掉自己的胎盘……
001:在急诊室给病人开了事后避孕药,然后她问我:“昨晚我跟三个人睡了,只吃一粒够吗?”
002:是的,夫人,产妇在生孩子过程中确实会不小心拉出大便。不过假如你昨天问我这个问题的话,我会建议你不要吃那一大盘“助产”的咖喱,对你担心的这件事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 凯医生之掏心窝子篇
• 医生是手握母亲和婴儿生死大权的人——一名伟大的医生得有颗肥大的心脏和扩张的主动脉,才能不断把涌溢的同情心和善意泵出给这个世界。因为无论多么谨慎,悲剧总有一天会重演。你无处可逃,你拼尽全力,却还是要接受一个无力挽回的悲伤结局……
• 当选择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意味着……——他说:“妇产科是唯一一个让我兴奋,并且真的有所期待的地方。”
2020年11月7日 已读
7' 20/10/31~11/07断断续续 3h30± 段子式的记录,所有医学名词作者都附上了通俗易懂的注释,对妇产科和医务人员工作生活状态不太了解的大众读来应该很是妙趣横生。而在整本苦中作乐的戏谑后,在被这轻松愉快所麻痹时,突然知道明明如此热爱可却之所以是「弃业医生」的原委,就很让人难过了。
F-随笔/社评 M-电子书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