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我的夜晚是对你的狂想 豆瓣
Ночь моя-бред о тебе
6.3 (15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娜·阿赫玛托娃 译者: 陈耀球 译林出版社 2017 - 6
阿赫玛托娃以抒情诗、爱情诗见长,本书精选其代表抒情诗集《黄昏》《念珠》《白色的一群》《车前草》等中的作品,并收入其重要代表作——史诗一样的组诗《安魂曲》。
阿赫玛托娃被誉为俄罗斯白银时代的灵魂、“俄国的萨福”;相对于普希金——“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阿赫玛托娃被称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阿赫玛托娃是以抒情诗和爱情诗见长的伟大诗人,本书精选了其重要的抒情诗集《黄昏》《念珠》《白色的一群》《车前草》《耶稣纪元》《第七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以及史诗—组诗《安魂曲》全部。
其中抒情诗部分以短诗见长,每篇都是平中见奇:常景见奇思,常物见奇意,常事见奇情,常语见奇趣。在她的笔下有初恋的少女、有热恋的情人也有被爱抛弃的失意者,其中不乏生活的哲理。大自然在她的笔下是会说话的精灵,是主人公亲密的朋友。阿赫玛托娃所运用的富有寓意的景物有玫瑰(роза)、杨柳(ива)、滨藜(лебеда)、蒲公英(одуванчик)、荨蔴(крапива)、牛蒡(лопух)、野蔷薇(шиповник)、车前草(подорожник)等等。
《安魂曲》与上述情诗截然不同,其主题是以个人的苦难来折射民族的灾难和不幸,该诗以其深邃的思想性、哲理性和艺术上的新颖引起国内外的广泛注意。它也标志着诗人的风格从此前的精致、纤细、典雅脱胎换骨为粗犷、坚韧、沉着、有力、肃穆、庄重。作者凭借这部作品丰富和拓展了“抒情的历史主义”诗歌传统,也为自己跻身世界性诗歌大师的行列奠定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我们 豆瓣 Goodreads
We
7.7 (58 个评分) 作者: [俄]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 译者: 陈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叶甫盖尼•扎米亚京(Yevgeny Zamyatin,1884—1937),俄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讽刺作家,反乌托邦小说的创始者。
《我们》以笔记的形式,描绘了二十六世纪的一个集权主义国度“众一国”的生活场景:每个人都只有号码,没有姓名,住在完全透明的玻璃房子里,身穿同样的制服,吃的是化学食品,享受配给的性生活,由一位永不更替的全权“恩主”统治。《我们》是扎米亚京的传世之作,开创了反乌托邦小说这一崭新的文学类型,与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为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
2020年2月12日 已读
看的有点难受,太碎片和意识流了。但是感情是很充沛有冲击力的
俄罗斯 文学
初恋 豆瓣 Goodreads
Первая любовь
7.7 (9 个评分) 作者: [俄]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译者: 萧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3
1833年,15岁的伊万·屠格涅夫考入莫斯科大学,并在那里爱上了19岁的叶卡捷琳娜·沙霍夫斯卡娅公爵小姐。公爵小姐虽然与小屠格涅夫通信,但她其实爱上了老屠格涅夫。老屠格涅夫在与公爵小姐分手后不久去世,传闻说是为情所困而自杀。公爵小姐一年后出嫁,并在产下一子后去世。这就是《初恋》的素材。
耳语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Whisperers: Private Life in Stalin's Russia
8.8 (78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 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2020年3月8日 已读
一开始读觉得还蛮不错,后面就开始累了。太琐碎没有什么清晰的逻辑脉络,很多地方显得过于冗杂,篇幅相对于想表达的内容来说也过长了,后半部跳着读完的。对于我国来说属于通识科普向,对于外国来说可能是猎奇向吧。适合被宏大叙事冲昏头脑的孩子们,我个人是收获不多。
俄罗斯 非虚构文学
战争中没有女性 豆瓣 Goodreads
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
9.2 (40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女性参战。她们是15-30岁的年轻女孩,却担任起被视为“男人的岗位”的职责,她们是医生、狙击手、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本书是一本二战时苏联女兵和女性医护人员等的回忆录。她们眼里的战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也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

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锌皮娃娃兵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高莽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8
【内容简介】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开始了为期十年,错综复杂却又残酷无比的阿富汗战争。一代苏联青年在“帮助我们的阿富汗兄弟”旗号下应征入伍,他们非常年轻,大多才二十出头。阿富汗战争在1989年结束了,但关于战争的记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泥沼,这些一代青年人终生或许都在其中。本书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以及他们亲人、友人、子女的血泪记忆。
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
【编辑推荐】
★阿富汗战争苏方青年战士的血泪回忆录
★“帝国坟场”阿富汗,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后士兵们的惨剧与悲剧,是否还会重演?
★一代苏联青年人的战争——21世纪的当今,战火与硝烟是否远去?我们如何再审视“战争”?
《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最后的见证者》:
★三个苏联的历史片段,三种个人视角:二战中的苏联女兵;入侵阿富汗的苏军;卫国战争时期失去父母和童年的儿童——他们自己的“战争故事”和他们眼中的“历史”。
★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重磅作品,重量级译者,《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最后的见证者:101位在战争中失去童年的孩子》完整翻译!
★ 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人自己讲述的个人血泪悲欢故事。
★ 作者作品被译成35种语言,全球畅销300 万。
★ 阿列克谢耶维奇曾获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等多国重量级奖项!
★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之后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新时代俄语文学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
————————————————————————
【媒体和名人推荐】
★“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书目》杂志
★“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德国媒体
★“她实际上是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政治音律的长篇忏悔录,小人物在其中亲身讲述自己的命运,从小历史中构建出大历史。”
——吕宁思(《二手时间》《战争中没有女性》译者,凤凰卫视咨询台执行总编辑)
★ 阿列克谢耶维奇把世界看作是“个人的声音和日常细节的拼贴”。她的书不是事件的地图,而是参与其中的人的性格和情感的地图。她意识到,人们很少从女性的角度讲述战争,让她感兴趣的不是英雄主义故事,而是“渺小的伟人”。女人们向她倾诉她们的回忆,不仅仅是叙述,而是重新想象。
——《卫报》
★她的复调写作,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
“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历史问题要从另一个高度看,不只是讲述,而是理解人和人的行为的成因……重要的是,展示这样的素材,不是为了收集恐怖故事,而是为了反思。”
——阿列克谢耶维奇
2022年6月10日 已读
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民性其实是很相似的,麻木迟钝无穷无尽地受难,只是多一点信仰。翻译太讨厌了,滥用成语很出戏,译者ego太大——一个俄罗斯母亲为儿子写诗竟然用上“满园春色”,恶心坏了。
俄罗斯 文学 非虚构文学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8 (97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卡拉马佐夫兄弟》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卡拉马佐夫兄弟》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人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2022年7月19日 已读
说理或者情感的描写都极好。就是Lise的部分有点没头没尾,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我们都在问到底有没有神,可我们心中都自有神性。
俄罗斯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