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豆瓣 Goodreads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8.0 (533 个评分) 作者: 【英】罗伯特·戴博德 译者: 陈赢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8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2021年10月31日 已读
一般吧,有的地方还行,有的地方我不认同,比如原谅父母
心理学
分心不是我的错 豆瓣
Driven to Distraction
7.1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哈洛韦尔 / [美] 约翰•瑞提 译者: 丁凡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1 - 6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给那些爱走神、易冲动的人贴上“分心”的标签,并认为这些人只要努力,就能克服分心。其实,分心不是他们的错,分心只是一种病。如果善用其利,分心者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而误用其弊,分心者的一生将是阴霾的。真心希望这套“分心”丛书能够给分心者带来希望。
本书描述了各种不同的注意力缺失症状及疗效,包括不断追求高度刺激的多动者以及什么事都不做的白日梦者。作者指出何时药物会有效以及如何使用行为的改变技巧。两位作者都患有注意力缺失症,但是都成为成功的心理医生,他们写这本书是想帮助其他分心者,使他们也能发挥潜力,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国内首套分心丛书,畅销全球16年,注意力缺失领域顶尖专家打造。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刘翔平、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王玉凤鼎立推荐。
2020年11月20日 已读
感觉我症状很轻微,而且自己找到了应对方法都一直在坚持,对我来说用处不太大。书写得有点水
心理学
内在动机 豆瓣
Why We Do What We Do
8.0 (8 个评分) 作者: [美]爱德华·L. 德西(Edward L. Deci) / [美]理查德·弗拉斯特(Richard Flaste) 译者: 王正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 8
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望、社会的压力和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之间犹豫挣扎?
你是否常常被巨大的焦虑感和压力包围,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
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对于以上问题,自我决定论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L. 德西基于40余年的科学研究,一步步阐明了人类动机这一深刻而本质的问题,并告诉我们,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评价标准,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如果你希望拥有真正自主的生活,本书将引导你反思如下问题:
如何辨别真实自我与建立在外界强加的价值标准上的虚假自我?
如何接纳自己,跳出自我控制和苛责的陷阱?
如何通过探索内在动机改变行为,形成健康的习惯?
如果你希望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激励员工、孩子和学生,本书也将提供有益而实用的建议:
如何通过提供选择支持他人的自主。
如何设定自主的界限。
如何以不破坏内在动机的方式给予奖励。
如何激励他人完成重要但无趣的任务。
2020年12月20日 已读
美国人写书真的有点水……
心理学
身体从未忘记 豆瓣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8.7 (41 个评分) 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 M.D. (范德考克) 译者: 李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是一部杰作。作者充满感情和同理心的深入视角,令人深信今后对心理创伤幸存者的治疗会日益人性化,极大地拓展了自我调控和疗愈的方式,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关于创伤及其有效治疗方式的研究创新。作者范德考克通过充分呈现他人工作中令人信服的证据,连同他自己的开拓性探索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取的经验,证实了身体会记录创伤的经历。除此之外,他开发了一套借助瑜伽、运动和戏剧表演的方法,巧妙地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这个新鲜观点是美好和令人欢迎的,并为心理治疗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2021年1月22日 已读
内容还可以,但属实写得有点水…
心理学
被忽视的孩子 豆瓣 谷歌图书
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8.3 (28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尼丝·韦布(Jonice Webb) / [美]克里斯蒂娜·穆塞洛 译者: 王诗溢 / 李沁芸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10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或多或少,每个人都记得点点滴滴的童年往事。
《被忽视的孩子》这本书会帮助你意识到童年时那些“没有发生”的事、那些你“不记得”的事,向你展现未发生之事的后果:掌控你生命的无形之力。
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会长期损害你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韦布博士,20年来专注该领域的咨询和研究,深度结合依恋理论和情商理论,撰写出这部开创性作品,帮你逐步掌握童年未能培养的情感技能,走出情感真空,与他人和世界重建情感连接。为父母提供有效方法,终结代际恶性循环,抚育出情感成熟的孩子;为咨询师提供有效工具,帮助存在童年情感忽视问题的来访者。
2021年12月30日 已读
道理是对的,但是写得真是水啊
心理学
爱的五种语言 豆瓣
作者: 查普曼 译者: 王云良 / 陈曦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爱的五种语言(新版),ISBN:9787210045588,作者:(美)查普曼 著,王云良,陈曦 译
不要用爱控制我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萃丝·埃文斯 译者: 郑春蕾 / 梅子 京华出版社 2012 - 2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
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得无比轻松。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是失败的婚姻、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扭曲的心灵,自己也异常苦恼。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却总是无法自控?
《不要用爱控制我》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下意识行为。揭示背后的实质、解开我们的困惑和痛苦,使用我们学会识别、理解和应用控制,使我们的生活远离暴力,更加和谐、幸福。
2023年4月23日 已读
一年多了,当时看见这本书是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书架上。这一年里我遇见了很多事,也长大了很多。
心理学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豆瓣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8.7 (200 个评分)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 译者: 张含笑 果麦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7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本书是2019年美国众多媒体推荐的心理自助书——它荣登《纽约时报》《时代》《人物》《综艺》等媒体年度必读书榜单,是美国亚马逊当年度销售TOP10图书、哈佛商学院年度推荐图书,它的有声书版本也是当年Audible非虚构类有声书第一名。刚上市一个月,这本书就冲上了美国亚马逊图书总榜TOP100和《纽约时报》畅销榜;出版两年来,已经在全球授权了四十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七十万册,并且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由曾出演《绝望主妇》的知名演员伊娃·朗格利亚担纲主演。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泰斗、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为这本书写下推荐语:“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为这本书担任专业审校,并写下推荐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2022年5月29日 已读
咨询师的角度还是蛮有意思的,学到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知识。但是美国人写书真的水得让人绝望,这书本没有必要写这么长……
心理学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豆瓣
8.0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帕·佩里 译者: 洪慧芳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8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关系经常出问题,令人痛苦,甚至很难再回归正常。
这是一个从业20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的畅销儿童心理学巨著,在英国掀起巨大轰动,全英家长热烈讨论,甚至没有孩子的人都迫不及待地买来,用于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简单一句话:它用育儿理论讲透了亲子关系,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所有人际关系,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关系里。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也许你是一位工作忙碌的父母,你的孩子仿佛从不入睡,总是在哭闹或尖叫,敲打平底锅,戳插座,喊着要更多的糖,看更多的电视。这些让你感到疲倦和绝望,很难保持冷静和理智。你是一位好家长,但还可以变得更好:菲利帕·佩里的这本畅销书,将帮你打开育儿的新视野。
与一般的“亲子教养书”不同,这本书并没有把养育孩子当作令人生畏的杂事。孩子不是一堆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育儿是一种关系,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归根结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而且也会使你自己变得更好。
它的阅读体验并不轻松,正如作者所说,书里的内容会让你觉得很难受,很不舒服,甚至很生气,要牺牲你的自尊来阅读。因为它会让你直面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所犯下的种种错误。
任何父母都会为了孩子奉献自己,但美好的愿望也许不会带来理想的结果。父母的心愿就是让孩子幸福快乐,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在无心之中伤害了孩子。
这本书会剖析我们在亲子教养方面犯下的错误,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不想犯的错,这些错误的深层心理根源,以及有了过错之后我们如何弥补,修复裂痕。
这本书将帮你:
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亲子教养方式。
看清亲子关系是如何变质的,以及如何让它恢复正常。
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学会用心倾听,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
打破恶性循环,及时补救与修复裂痕,避免把你以前吃过的苦复制到孩子身上。
学会处理自己与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和谐的关系中成长。
学习如何与婴儿、儿童、青少年和长大成人的孩子相处,让亲子关系变成孩子一生的力量之源。
这本书充满了睿智和明智的建议,是每个父母都想读的书,也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拥有的书。
2022年4月23日 已读
一点点解惑:可能我的胜负欲来自童年没有被满足的被关注和被夸奖的欲望
心理学
其实你很好 豆瓣
作者: 考拉小巫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3
写给焦虑、不安、自卑和在内心深处担心自己不够好的你
愿你与自己和解、爱并接纳自己
因百万级英语畅销书《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被读者熟知的考拉小巫,回归自身专业领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你学会如何应对内心的焦虑。这本心理自助书写给每一个感到焦虑、不安、自卑和在内心深处担心自己不够好的人,旨在帮助大家找到与自己和解、爱自己并接纳自己的途径,学会自我认可、自我肯定,告别焦虑。
作者毕业于美国排名第1的专业,后在美执业,通过临床心理咨询工作接触到无数真实案例。到访的众多中国来访者虽年龄层跨度很大,但都或多或少受着焦虑和自卑情绪的困扰。在当今社会,我们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工作、住房、生活、育儿、学业、人际等等,很多人都活得很焦虑、很有压力。
我们害怕被社会淘汰,害怕自己不够努力,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导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不安全的、自卑的感觉。
那么,在面对这些焦虑、压力、自卑等情绪时,到底该如何去开解?如何觉察和感知自己的情绪?如何调控情绪,并提高所谓的“情商”?如何克服拖延症和完美主义?想改变却没有行动力时怎么办?有行动力但却坚持不下来怎么办?这些问题,你都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整本书围绕焦虑情绪展开,从不同维度攻克“焦虑”现象。
书中分析了焦虑问题的根源(原生家庭),以及打击式教育到底是如何导致人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感。第三章里,作者和大家分享了管理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即正念。第四章从认知着手,谈论如何管理引发焦虑的思维。第五章从情绪着手,分享如何管理包括焦虑在内的消极情绪。第六章从行动着手,谈论如何克服和焦虑有关的行为。第七章观望全局,作者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内在小孩,分享了如何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价值。当一个人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书中有多个实用的测试和练习图表,如焦虑值自测量表、正念练习、认知质疑表、情绪管理技巧一览表、行为激活练习表、行为改变计划表、紧急自我关爱方案等,让你的焦虑一扫而光。
如果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容易焦虑、迷茫不安、缺乏自信,那么你一定能从本书中受益。
【媒体评论】
机缘巧合下结识了考拉小巫。她说想写一本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的心理自助书,帮助更多人远离焦虑和痛苦,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我为她的信念感动,也深信这本深入浅出的书能帮助大家学会如何和消极情绪相处,如何和自己相处,获得简单而真实的快乐。 ——简单心理创始人 简里里
天哪,想不到我跟考拉小巫认识已经13年了!最初认识考拉,她还是英语达人的身份,这些年看着她在美国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如今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并帮助更多的人,由衷地感到高兴。这本心理自助书内容详实,非常接地气,非常适合正处在奋斗中感到焦虑和迷茫的我们每一个人。 ——百万畅销书作者 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在日常和妈妈们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孩子刚出生这几年,为人父母所承受的压力和焦虑。希望小巫这本书能够陪伴和帮助大家,走过最初最艰难的那段时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畅销书《婴幼儿睡眠全书》作者 小土大橙子
看完考拉小巫的这本书,欣喜于她对这个时代人们的焦虑情绪的理解,更感动于她总结归纳提出的那些可行建议。毕竟,与喝过就忘的“鸡汤”相比,能给人可行易操作的“授之以渔”,才能真正拉人出深渊。我喜欢她说的那句“我的作用并不是帮助来访者,而是帮助来访者去帮助自己”。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为人父母的我们更深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帮助自己,*终与自己和解。 ——国际睡眠咨询师、知名育儿博主 林小暖bella
2022年5月18日 已读
比美国人的水话书好多了
心理学
煤气灯效应 豆瓣
The Gaslight Effect :How to Spot and Survive the Hidden Manipulation Others Use to Control Your Life
7.0 (67 个评分) 作者: [美]罗宾·斯特恩 译者: 刘彦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6
【编辑推荐】
★中国大陆引进首部完整分析“煤气灯操控”的重量级经典心理学作品。
★煤气灯操纵的本质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一种关系,因此它被称为“煤气灯探戈”。它表现为情感虐待、情感操纵、PUA……
★全面解读婚姻、职场、家庭中无所不在的精神操控,6点计划、5种方法 教你快速识别并摆脱毒性关系。
★作者具有权威背景。美国耶鲁大学情商中心联合创始人、心理分析师,罗宾·斯特恩博士奠基之作。30年实践经验大公开;出版10年,依旧经典。
★这本书帮助不计其数的人找回了自尊和力量。
★“煤气灯效应”一词来源于1944年美国上映的一部知名老电影《煤气灯下》,该片主要讲述了钢琴师安东作为丈夫,通过不断对妻子宝拉进行精神操控从而使其发疯,以霸占其所继承的财产的故事。
★心理学界知名作者和国际媒体力荐。中信畅销书《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重磅推荐。国际媒体包括《今日心理学》、《赫芬顿邮报》、时代网、《华盛顿邮报》、《国会山报》和《哈佛商业评论》等。
————————————————————————————————
【内容提要】
你努力改变自己,希望成为好伴侣、好员工、好儿女,却始终无法获得肯定。
也许这不是因为你还不够好,而是你无意识地被操控了……
你对自己的看法往往来自周围人的评价?你是否总在向父母、伴侣和领导道歉?你的父母数落你的穿着、工作、朋友还有交往对象,你却反思也许他们的意见都是对的?你很难做出简单的决定,并且经常自我怀疑?
如果你也符合以上的情形,小心!你很可能已经被“煤气灯操纵”了!
“煤气灯操纵”是一种阴险的情感虐待和操纵形式,很难识别,甚至很难摆脱。这是因为它触发了我们内心无比恐惧的诱因——被遗弃;还触发了我们内心深切的被理解、被赏识和被爱的需求。
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拥有超过30年心理咨询经验的知名心理治疗师罗宾·斯特恩博士向你展示了煤气灯操纵的运作模式,从认清煤气灯操纵的三个阶段,到停止煤气灯操纵的五种方法,以及你该如何决定哪些关系还有救、哪些需要尽早离开的判断准则。只要提高警觉、保持坦诚、学会求助,你便可以立刻终止这些“毒性关系”。你也会发现,你值得对自己更好一点!
————————————————————————————————
你被煤气灯操纵了吗?
启动你的煤气灯检测雷达查看以下几个报警信号:
1.你反复质疑自己。
2.你每天数十次地问自己:“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3.你经常在工作的时候感到困惑,甚至有些失去理智。
4.你总在向父母、男友和领导道歉。
5.你经常考虑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女友、妻子、员工、朋友或女儿。
6.你想不明白,为什么生活里有那么多精彩的事,你却总是不够开心。
7.你给自己买衣服、给自己的公寓买家具,或者买其他的个人用品时,脑子里却一直考虑的是他喜欢什么,而不是自己喜欢什么。
8.你经常在朋友和家人面前为伴侣找借口。
9.你发现自己开始对朋友和家人隐瞒某些信息,这样你就不用再对他们解释,或者在他们面前找借口。
10.你知道出了严重的问题,但你就是没办法表达清楚,甚至连自己也搞不清原因。
11.为了躲避伴侣贬低你的言语和对现实的扭曲,你开始撒谎。
12.你连简单的事都拿不定主意。
13.你在闲谈时也要三思。
14.在伴侣回家之前,你会先在脑子里过一遍自己这一天做错了哪些事情。
15.你觉得自己现在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更自信、更爱玩、更放松。
16.你开始通过丈夫的秘书和他对话,这样你就不用直接告诉他那些可能会让他不开心的事。
17.你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
18.你的孩子开始在你的伴侣面前保护你。
19.你发现开始对一向相处愉快的人发火。
20.你感到绝望,郁郁寡欢。
煤气灯操纵存在于任何关系中,可能是伴侣、雇主、亲戚或朋友。
如果你符合以上其中几点,那么你务必要翻开这本书。
————————————————————————————————
【名人推荐】
从社会智能的角度,这本书提供给读者辨识并且对抗情绪虐待的方法……它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人们远离关系的阴暗面。
──《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
本书极富同情心且无比坦诚,这本书就像我们在艰难处境中,遇到的一位性格坚定、实话实说的朋友。罗宾·斯特恩会让你知道,在这些毒性关系中你并非孤身一人,她会帮助你辨识自身扮演的角色,以及该如何改变现状,最终你将成为更强大、更有智慧的人!
──《古怪女孩》作者/雷切尔·西蒙斯
本书是求生的必要工具。心理治疗师罗宾·斯特恩以清晰、舒心且练达的语调,循序渐进地带着她遭受心理虐待的读者踏上旅程,帮助他们找回对生活和命运的掌控力。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作者/菲莉丝·切斯勒博士
强而有力的指南,清楚地说明这种隐性操纵于公于私所带来的恶果。
──经济学家、《让世界看见你》作者/席薇雅·安·惠列
她杜绝情感操纵的策略既实际又可执行,将重点放在提升自尊并且设想可能的结果……强烈推荐!
──图书馆杂志
清楚有力地点出经常被忽略的议题──情感虐待……我非常确定这本书将会改善许多人的生活。
──美国学业、社会与情绪学习合作协会/琳达·蓝提艾里
罗宾·斯特恩博士是当今极为聪慧的女子之一,我们能从她身上学到许多。
──《怕飞》作者/埃丽卡·容
2022年11月27日 已读
我第一次不觉得“水”会让我忍无可忍,因为我就是被控制的人,我很需要这种重复的耐心的絮叨…
心理学
不原谅也没关系 豆瓣
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8.4 (54 个评分) 作者: [美]皮特•沃克 译者: 严菲菲 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 2023 - 1
★第一本针对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自我疗愈完全指南
★全球数十万读者推崇的心理疗愈经典
★全面的分类与说解,直接点破易被忽略的心理创伤
★提供有效、可行的焦虑与压力缓解方案
★值得反复研读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创伤事件不仅仅包括偶发的、严重的刺激性事件(如战争、天灾、恐怖事件),还包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羞辱、贬低、欺凌、背叛、情感忽视、过度控制等伤害。这些伤害或许你难以诉说,但带来的创伤却可能远甚于单一事件。
有太多的人因为忽略了这样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莫名”地产生了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上的痛苦,甚至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
本书作者皮特•沃克是享誉国际的创伤疗愈大师。他曾患有严重的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CPTSD),根据自身的疗愈经历和三十多年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验,他写下了这本经典之作。在书中,他深度剖析了CPTSD的起因、症状和类型,并提供了有效的自我疗愈工具,以帮助读者打破在情绪、思维与身体层面的恶性循环。这种完整、系统的多元化疗法,让读者更容易看清自己的状况,突破盲点,取得疗愈进展。
本书受到了创伤患者极高的评价,同时也作为宝贵的工具为心理工作者所采用。
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应该得到原谅。
摆脱束缚,治愈创伤,
你受过伤,但你不必继续痛。
2023年4月11日 已读
自我批评者以及感受越多忍受越少的观点很有启发性
心理学
如何为爱立界限 豆瓣
The New Codependency
作者: [加] 梅洛迪·贝蒂(Melody Beattie) 译者: 王若菡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1 - 2
● 30多年前,在畅销800多万册的《放手》(Codependent No More)一书中,梅洛迪·贝蒂率先提出了 “依赖共生”(Codependency)一词,之后这个问题逐渐进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所谓依赖共生,指的是依赖他人对自己的依赖。这类人通常没有自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需要在照顾他人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经过30多年的研究,“依赖共生”概念提出者梅洛迪·贝蒂写出了全新的心理指南,在书中,贝蒂围绕着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境遇,揭示出“依赖共生”的形成与发展。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曾为“依赖共生”“依赖成瘾”的问题所困扰,阅读本书,你将学会如何为爱立界限,帮助自己更好地爱他人、爱自己。
●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处在依赖共生的关系中,直至形成假性亲密关系。如将自己的生活价值和梦想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对爱人百般迁就甚至百依百顺的“付出者”、对朋友的事情无比操心的善于照顾他人的人。在周围人看来,他们可能是更面面俱到的父母、二十四孝伴侣、更富有爱心和乐于助人的朋友,但实际上这只会害人害己。依赖共生者往往扮演了“殉道者”的角色,牺牲自己的幸福去满足那个“需要他”的人,但这其实既束缚了对方,也让自己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
● 如何摆脱假性亲密关系,建立良性亲密关系?梅洛迪·贝蒂告诉我们,重要的就是为爱设立界限,知道与他人,包括与亲密爱人,与父母子女之间保持怎样的距离,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本书就是通过科学的量表和方法,教你如何为爱建立界限,夺回自己的人生。
2023年4月26日 已读
“产生愤怒吧,感到痛苦吧,接触自己的恐惧吧。无论你压抑着什么,都去感受它吧。只要放手,美好的自我就会自然而然地重新闪耀。”
心理学
强势:纪念版 豆瓣
WHEN I SAY NO, I FEEL GUILTY
作者: [美]曼纽尔·J .史密斯 译者: 欧阳瑾 / 陈 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9
被上司的命令“控制”;被父母的干涉“左右”;在朋友或伴侣的不合理请求面前“委曲求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因为不好意思“吃哑巴亏”……
人生太多被动的时刻,让你感到哑口无言、紧张不安、害怕、内疚……这些压力大多来自于你不敢对别人说不!
10大强势法则、7类语言技巧、34节话式精彩实战训练课,教你一步一步实现你的强势!
强势法则一:你有权坚持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情感,并对产生的一切后果负责
强势法则二:坚持你要做的,不必解释
强势法则三:帮不到别人,也不用内疚
强势法则四:你有权改变想法
强势法则五:犯错不可怕,但要承担后果
强势法则六:你有权说“我不知道”
强势法则七:要与人交往,但不要刻意讨好
强势法则八:你有权做出“不合逻辑”的决定
强势法则九:你有权说“我不明白”
强势法则十:你有权说“我不在乎”
教科书式的内容,生动、具体的对话式实战模拟,几乎适用于所有人群,让你做回自己,勇敢说不!教你应对咄咄逼人的客户、推诿扯皮的同事、控制欲超强的父母、毫不退让的伴侣,从而有效推进工作、遵从自己内心、摆脱不好意思、改善夫妻关系……
---------------------------------------------------------------------------------------------------------
编辑推荐
★ 兰登书屋畅销经典!美国亚马逊心理自助书销量排名前列!
★ 10大强势法则,教你坚持自己、实现强势!
★ 7类技巧,让你迅速掌握强势语言!
★ 34节对话式精彩实战训练课,让你在工作、恋爱、人际交往中快速取得主导权!
★ 教科书式的内容,生动、具体的对话式实战模拟,适用对象几乎涵盖所有人群:父母、伴侣、同事、朋友、上司、下属、谈判对手、推销人员……
★ 68个国家和地区引进版权,畅销全球40多年,销量累计逾千万册!
★ 世界500强企业员工和美国白宫智囊团、多个国家的外交人员亲身实践推荐!《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联袂推荐!
-----------------------------------------------------------------------------------------------------------
媒体推荐
★“《强势》揭示了每个人都试图‘操控’他人这一隐秘而无情的事实,并且教你学会如何在别人的‘操控’下成功逆转局面。这是一本真正能改变你一生的书!”——《纽约时报》
★“曼纽尔·J.史密斯是心理自助领域伟大的先行者。”——《泰晤士报》
2023年5月19日 已读
前面还行,后面简直水到令人发指……
心理学
自尊(原书第4版)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麦凯(Matthew McKay) / 帕特里克·范宁(Patrick Fanning) 译者: 马伊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自尊对于一个人的心理生存至关重要。认识不到自我价值,很多基本需求就都无法满足。评判和否定自己会让你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你会像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身体上的伤口那样,想法设法地逃避一切可能会加剧内心痛苦的活动。
◎ 你会减少在社交、学习或职业方面的进取行为,生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 与人相处、参加面试、为远大目标奋斗,这些都越来越让你头疼。
◎ 你不愿与人敞开心扉、听到批评、寻求帮助或是解决问题。
◎ 为了避免更多的评判和自我否定,你为自己树起了保护栏。
◎ 要么自吹自擂,要么抱怨发怒,要么埋头工作,要么满嘴借口。
◎ 还有可能暴饮暴食,或借助酒精、毒品来麻醉自己……
值得庆幸的是,持久的自尊与生活境遇并无多大关系,反而与你对生活境遇的解读方式息息相关。本书提供了一套经证实有效的认知技巧,用于评估、改进和保持你的自尊。
跟随本书,你将学会:
·区分正常的自尊和病态的自尊
·与批判、退缩的想法拉开距离
·以更加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你的生活
当这些看法和感受发生变化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给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变化,
帮助你逐渐挣脱枷锁,建立持久的自信与自我价值。
2023年9月27日 已读
指南类书,实操性很强
心理学
我想和你谈谈精神病人的世界 豆瓣
정신병의 나라에서 왔습니다
8.8 (31 个评分) 作者: [韩]理端 译者: 谢恭霓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3 - 2
这是一位“资深病友”写给与病同行之人的说明书。书中集结了作者和病友们的亲身体验,带读者去“精神病人的世界”一探究竟。作者用真诚、亲切、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真实的患病经历,也告诉人们如何带着疾病积极生活。
本书收录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患者们对患病体验巨细无遗的讲述,更深入探讨了病患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花时间面对及克服的课题。比如,第一次去看精神科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跟身边的亲友坦白自己的病情,如何看待药物,如何有效与医生对话并制定治疗策略,如何处理工作、学业、财务、恋爱问题等。有了这样一本贴心的指南,精神病人的世界将不再冰冷和孤独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豆瓣
A Secure Base
作者: [英]约翰•鲍尔比 译者: 余萍 / 刘若楠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7 - 10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围绕“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在早期提出的核心概念——“安全基地”展开。鲍尔比认为,安全基地是个体发挥最佳功能和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称职的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知道,那里永远对他敞开 。当感到痛苦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静;当受到惊吓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抚。当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因为受困于自己的童年经历而无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很容易形成焦虑型的依恋模式,人格发展偏离常态,乃至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是要教会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此外,鲍尔比还对发生在家庭中的暴力进行了心理学层面的解读。
◎编辑推荐:
“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临终遗作,首次正版引进中国市场!
“中德班”项目负责人施琪嘉、北京大学知名学者易春丽联合作序推荐!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是“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对依恋理论最后的贡献。从“起承转合”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依恋三部曲”是依恋理论的“起”,《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是依恋理论的“承”,那么考虑到依恋理论的相对一致性,剔除一个“转”字,《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则无疑占了最后一个“合”字。这个“合”将依恋理论的精髓概括进8个各有侧重的章节里,并且更新了依恋理论在“依恋三部曲”出版30年后的最新发展,值得对依恋理论、对养育孩子、对完善人格感兴趣的你细细品读。
创伤与复原 豆瓣
Trauma and Recovery
9.4 (20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思·赫尔曼 译者: 施宏达 / 陈文琪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8
在西方,关于心理创伤疗愈的著作非常丰富,其中最通俗易懂的当属美国顶级心理创伤专家朱迪思•赫尔曼所写的《创伤与复原》。
书中对于心理创伤的来源与内涵有很清楚的定义:受害者在压倒性的力量下陷于无助,从而形成一种强烈恐惧、失控和面临毁灭威胁的感觉。这种压倒性的力量,可以是地震、台风这类的天灾,也可能是战争、性侵害等暴行。创伤受害者所承受的,除了直接伤害,社会往往也是另一种压力的来源。原因是,研究和治疗心理创伤“就不得不面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脆弱,以及人性的邪恶”。而这些丑陋的东西却正是整个社会所不想面对,一般人希望眼不见为净的。因此,也便产生了“受害的一方或许想遗忘,但是却无法遗忘;旁观的一方有着不自觉的强烈动机要遗忘,而就真的遗忘了”的矛盾情境。
本书的临床素材取自作者在一家女性精神医疗中心的20年执业经验和研究成果, 以及她在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10年教学和担任督导的经验,主题覆盖了乱伦恶行受害者、家庭暴力受害者,以及那些曾参与过战役的退伍军人和恐怖活动的受害者。
自1992年出版,本书就被誉为一部开创性的作品。它将个人经验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主张心理创伤只能在社会背景中加以理解。出版20多年来,它改变了人们思考和治疗创伤事件与创伤受害者的方式。
对于心理咨询师和创伤治疗专家来说,本书将帮助你深入理解来访者心理创伤的本质,并提供有效的方法来辅助你,帮助来访者从创伤中复原。
对于创伤受害者来说,你可以在本书中获得理解和共鸣,更加深入地洞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获得真正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