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战地军魂 (1953)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Stalag 17
8.5 (80 个评分) 导演: 比利·怀德 演员: 威廉·霍尔登 / 唐·泰勒
其它标题: Stalag 17 / 17号囚房
二战时期,一批美国战俘被关押在德军的监狱里,故事就发生在17号监狱(Stalag 17)。有两名囚犯想要越狱,却被德军所杀,监狱里的囚犯们开始怀疑他们其中有人出卖了他们。大家都把嫌疑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狡猾的Sefton(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饰)身上。Sefton虽然也是个囚犯,但他靠组织“赛马”、卖酒还有出租望远镜赚了不少钱。不久,一位美国中尉Dunbar(Don Taylor 饰)被抓进狱中。他在法兰克福火车站制造了爆炸案炸死了不少德军。然而此事随即被德军军官Oberst von Scherbach(奥托·普雷明格 Otto Preminger 饰)所获悉。Sefton被认为就是那个泄露了消息的内奸,挨了一顿揍。然而他依旧宣称自己是无辜的。Dunbar即将被纳粹军处死。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内奸?到底中尉Dunbar能否逃过一劫?
本片主演威廉·霍尔登获1954年奥斯卡影帝,导演比利·怀尔德也获得最佳导演提名。
乔乔的异想世界 (2019)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IMDb
Jojo Rabbit
8.1 (1476 个评分) 导演: 塔伊加·维迪提 演员: 罗曼·格里芬·戴维斯 / 托马辛·麦肯齐
其它标题: Jojo Rabbit / 乔乔兔
二战时期,男孩乔乔(戴维斯)和母亲(斯嘉丽)生活在纳粹德国统治下,他不知道母亲在家中藏着一个犹太女孩(麦肯齐),而母亲秘密为抵抗军工作。乔乔渴望加入希特勒青年团,他脑内出了一个颠覆版的希特勒,这个希特勒有魅力、傻傻的、天真可爱,是他的朋友,帮助他应付生活中的困境。
决战中途岛 (2019)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Midway
7.3 (457 个评分) 导演: 罗兰·艾默里奇 演员: 艾德·斯克林 / 帕特里克·威尔森
其它标题: 미드웨이 / ミッドウェイ
1942年,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六个月后将目光聚集中途岛,想借此机会将美国太平洋舰队残余的军舰引到中途岛一举歼灭。而美情报官埃德温·莱顿汲取珍珠港事件失败的经验,通过巧妙的情报分析,预测了日本人的行动。最终,美军在中途岛环礁附近击败了日本帝国海军的攻击舰队,以仅损失一艘航母“约克城”号的代价击沉日本四艘航母,取得初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胜利。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15) 豆瓣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7.7 (52 个评分) 导演: 列纳特·达夫列吉亚罗夫 演员: 彼得·费奥多罗夫 / 阿纳斯塔西娅·米库尔钦娜
其它标题: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 A zori zdes tikhie...
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夏天,瓦斯柯夫准尉(皮欧特·费奥多罗夫 Pyotr Fyodorov 饰)带领着他的女机枪手们驻扎在一处偏远的村庄中,某日,班长丽达(阿纳斯塔西娅·米库齐娜 Anastasiya Mikulchina 饰)意外的撞破了两个德国士兵要袭击苏联重要军事基地的阴谋,她火速将这一消息带回了部队中。
瓦斯柯夫准尉带领着丽萨(索菲亚·列别杰娃 Sofya Lebedeva 饰)、迦尔卡(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 Kristina Asmus 饰)、索妮娅(雅戈尼娅·库兹涅佐娃 Agniya Kuznetsova 饰)、冉妮娅(叶夫根尼娅·马拉霍娃 Zhenya Malakhova 饰)和丽达,这五名部队里的精锐人员前往丛林之中一探究竟,等待着姑娘们的,除了狡猾的敌人外,还有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
2019年10月15日 看过 …节奏诡异,配乐不行,配音挺专业的但还是降低了效果,意识形态落后,表现手法老套,对原作都失去了信心。不过姑娘很漂亮是真的。
2015 二战 俄罗斯 小说改编
士兵叙事曲 (1959) T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
8.8 (120 个评分) 导演: 格利高利·丘赫莱依 演员: 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 然娜·普罗霍连科
其它标题: Ballata di un soldato / Historien om en soldat
二战期间,19岁的通讯兵阿廖沙(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Vladimir Ivashov饰)在卫国战争中用反坦克枪击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而受到嘉奖。但阿廖沙请求将军不必为他授奖,只希望给他几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亲(安东尼娜·马克西莫娃 Antonina Maksimova饰)。于是阿廖沙踏上了为期只有六天的归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天真无邪的少女舒拉(让娜·普罗霍莲柯 Zhanna Prokhorenko饰),两人一见钟情。然而他们乘坐的火车被炸,他救死扶伤耽搁了不少时间。当阿廖沙终于回到家乡时,只来得及和母亲在田边说几句话就要返回前线。可这一去,阿廖沙就再没有回来。
由著名导演格利高利·丘赫莱依执导的苏联现实主义电影杰作《士兵之歌》,荣获1962年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入围1960年第1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得1962年第15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
战火 (194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Paisà
8.1 (46 个评分) 导演: 罗伯托·罗西里尼 演员: 卡米拉萨齐奥 / 罗伯托范隆
其它标题: Paisà / 游击队
本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登陆的美军攻破德军防线为背景,导演以令人感动的场面把美军从南部攻到北部期间所引发的一些意大利民间故事编成一部有连贯性的社会写实的电影,画面上的真实感,给予人们非常大的冲击,创下了意大利电影的新潮流……
大师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后一部是《德意志零年》。作为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罗西里尼几乎不使用剧本,并明确拒绝使用摄影棚、服装、化妆和职业演员。影片由6个小故事组成,背景是二战后期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后攻破德军防线,从南部向北部进攻期间引发的一些民间小故事。罗西里尼在摄影机前重现了美国大兵,游击队员、修道士,妓女,以及普通平民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的真实遭遇,影片穿插了很多真实的战争镜头,令观众感同身受。
钢琴家 (2002)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he Pianist
9.0 (1316 个评分) 导演: Roman Polanski 演员: Adrien Brody / Thomas Kretschmann
其它标题: 피아니스트 / 戦場のピアニスト
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2019年3月10日 看过 波兰斯基的命题作文,传达得很好,一切生还者角度战争片该有的东西,精确打击心脏。阿德里安可以演耶稣。最后没有交待家人,唉…
2002 二战 传记 战争 波兰斯基
四万万人民 (1939) 豆瓣 IMDb
The 400 Million
8.1 (23 个评分)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演员: 弗雷德里克·马奇 / 莫里斯·卡诺夫斯基
其它标题: The 400 Million / 四亿人民
简介: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 “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战火中的伊甸园 (1999)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Aimée & Jaguar
8.0 (42 个评分) 导演: 马克斯·法贝尔布克 演员: 玛丽亚· 施拉德 / 茱莉安·柯勒
其它标题: Aimée & Jaguar / 心上人和美洲豹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段发生在战火下的女同爱情故事。1943年的柏林,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时期。已婚的莉莉(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öhler饰)一如既往的过着毫无激情的生活,直到在一次音乐会上结识了犹太女子菲利斯(乔娜·沃卡莱克 Johanna Wokalek饰),一股激情四射的爱火被瞬间点燃了。她们互唤对方昵称艾米和加古娅,彼此深爱着对方。菲利斯一直在为反纳粹组织搜集资料,直到1944年的一天,被纳粹残害早逝。战火下的爱情,谁又能逃过生离死别。
当真爱超越了种族与性别,是否真的存在天堂般美好的伊甸园?
战略大作战 (1970)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Kelly's Heroes
7.9 (18 个评分) 导演: 布莱恩·G·赫顿 演员: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唐纳德·萨瑟兰
其它标题: Kelly's Heroes / 铁甲雄师扫荡战
由特洛伊.肯尼迪.马丁编剧的本片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五名别具用心的大兵率领一队美军开坦克冲破德军防线,到敌后的银行抢劫一批价值一千多万的金子。导演布莱恩.G.赫顿企图以喜剧方式拍摄战争冒险片,但效果不甚理想。不过几位主角均有鲜明个性,演出不错,尤其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表演更是受观众好评,加上故事情节异想天开,故本片仍维持了一定的娱乐性。
野蛮大陆 豆瓣 Goodreads
Savage Continent: Europe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9.0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罗威 译者: 黎英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7
《星期日泰晤士报》十佳畅销书
荣获英国笔会/赫塞尔-提尔曼历史图书奖
立足于八种语言的原始档案、访谈记录、学术著作,《野蛮大陆》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前那个稍纵即逝的混乱年代。这是关于那个年代的第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刻骨痛心。动人心弦、落笔审慎、荡气回肠。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描绘了一片在物质上、道德上因为残忍屠戮而变得残酷无情的欧洲大陆。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形象生动而笔调冷峻。这部杰出著作,为这片陷入无序和混乱的大陆,描绘了一幅鲜为人知、令人胆寒的画面。
——伊恩•克肖
精彩绝伦。才华横溢的构思,一丝不苟的研究……呈现出天才般的历史叙事。
——BBC历史频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一片混乱。地形地貌被彻底改变,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数千万人惨遭屠戮。在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地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机构——比如警察、传媒、交通、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要么付之阙如,要么破败不堪。罪恶横行,经济崩溃,欧洲人挣扎在饥饿边缘。
在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
大街上的商店 (1965) 豆瓣
Obchod na korze
8.8 (21 个评分) 导演: 杨·卡达尔 / 艾尔玛·克洛斯 演员: 艾达·卡敏斯卡 / 约瑟夫·克罗纳
其它标题: Obchod na korze / The Shop on Main Street
1942年,沦陷的斯洛伐克某小镇上,德国人正在主持修建庞大的木制纪念碑,但当地木匠托尼(Jozef Króner 饰)对此并不关心,妻子的唠叨已经让他足够烦恼。托尼的妹妹嫁给军官后生活大有改观,托尼也借妹夫的权利,获赠一纸批文,得到了大街边一家犹太商店的所有权。店主是一位78岁的犹太寡妇劳特曼(Ida Kaminska 饰),耳聋眼花,托尼与她夹缠不清之际始发现这家商店徒有空壳,早已没有多少货物,然而照顾劳特曼可以得到犹太组织的酬劳,托尼于是瞒着妻子在店中帮工,对外却宣称自己是店长。不久,德国人开始把犹太人收押后运往集中营,托尼想要藏起劳特曼,但心中经历着巨大的煎熬。商店外,犹太人在纪念碑下集中出发,商店内,托尼面对不明所以的老妇借酒浇愁……
本片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失焦 豆瓣
Slightly Out of Focus
8.7 (44 个评分) 作者: [匈]罗伯特·卡帕 译者: 徐振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一部135相机下的二战史
《失焦》中,卡帕回忆了1942年夏至1945年春他作为随军记者亲历的一系列重要战役——西西里战役、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攻克柏林。书中,卡帕用照片记录下交战双方的普通士兵——弹坑中,病床上,空降前,抢滩后……还以文字生动描述了战场内外的巴顿、布莱德利、李奇微等二战名将。以战地记者的职业敏感,再现了战争中的小人物与大人物。
•收录卡帕二战中遗失之作,部分照片为国内首次公开
书中收录罗伯特•卡帕战地摄影作品87张。其中,1944年作家海明威车祸后养伤期间的照片,卡帕二战期间伦敦女友伊莲•贾斯汀(Elaine Justin)——小粉(Pinky)的照片,以及近年来重新发现的“二战遗失之作”为首次在罗伯特•卡帕中文出版物上呈现。
•全面修订书中摄影专业名词、军事术语,以及习语俚语翻译,兼顾时代性与经典性
书名《失焦》(Slightly Out of Focus)又内译为“焦点不太准”。如同书名的双关运用,卡帕的文风幽默诙谐,修辞运用收放自如。中文第3版结合英文初版对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确保了语言风格上的“原汁原味”,并对部分摄影器材、武器装备、番号军衔、人名地名的译法进行了更正。
•纪念马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成立70周年(1947—2017),珍藏纪念版
《失焦》(珍藏纪念版)在装帧设计上回归经典,复刻新闻记者随身笔记簿的持久耐磨性。图书采用黑色粗纹皮面,圆脊精装,挑选针式打印机复古字体,裱封烫印,再现战地摄影之精神。
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已成为摄影领域的“金句”之一,而他自己,则成为了战地摄影师的代名词。
《失焦》是罗伯特•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大逃亡 (1963)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The Great Escape
8.2 (61 个评分) 导演: 约翰·斯特奇斯 演员: 史蒂夫·麦奎因 / 詹姆斯·加纳
其它标题: The Great Escape / 龙虎榜(港)
二战期间,德军的战俘营里,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自由。美国人希尔(史蒂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 饰)在进入战俘营的第一天起,就一直计划着越狱。虽然他的十多次逃跑都以失败告终,但希尔从未放弃。这次,希尔和英国军官罗杰计划秘密挖掘隧道带领250人一起越狱。所有人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分力配合这次计划,有人专门负责制作大家逃跑后需要穿着的平民服装、有人负责做假证件、还有人负责储备食品等等。然而就在他们的隧道大功告成那天,隧道却被德军发现了。逃跑计划的日期一天天临近,希尔他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挖掘工作。
欧洲特快车 (1991)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Europa
8.5 (60 个评分) 导演: 拉斯·冯·提尔 演员: 让-马克·巴尔 / 巴巴拉·苏科瓦
其它标题: Europa / 欧罗巴快车
“破浪而出"的丹麦导演拉尔斯.冯.特里厄扬名国际影坛的代表作,曾获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及高等技术委员会奖。
男主角是德裔美藉青年凯斯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回到从未涉足的祖国。他原是一个和平主义和理想主义者,希望以中立的态度来看待战后的欧洲人民。不料叔叔安排凯斯勒在一列火车上当列车长,使他有机会深入欧洲各地,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从而揭破了和平口号与人道主义的虚妄。而他爱上的铁路公司老板千金,更是一名纳粹主义的支持者,更使他陷入了两难之境。
导演拍出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幻写实色彩,镜头运用大胆,使观众仿佛进入催眠状态之中,是一部个人艺术风格强烈之作。
影子部队 (1969)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L'armée des ombres
8.7 (112 个评分) 导演: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演员: 利诺·文图拉 / 保罗·默里斯
其它标题: L'armée des ombres / 影子军队
抵抗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杰彼耶杀死德国卫兵,逃出了国际集中营。不久,杰彼耶到英国接受戴高乐将军授勋,但在得知替代他的临时负责人菲力克斯被捕后,连夜乘飞机跳伞回国营救。几经曲折,他们始终未能救出同伴,菲力克斯和挚友弗朗索瓦在狱中服毒自杀。后来杰彼耶也遭被捕,玛蒂尔德精心策划把 他营救出来。就在杰彼耶养伤的过程中,玛蒂尔德却被捕了,并被敌人以女儿作人质威迫她供出同伴,但最后她却死在同伴的枪下。
本片中的人物与浪漫主义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不同,他们虽是为了集体和民族的利益而战,但也会因情感的软弱和个人的动机而屈服。影片格调深沉、色彩凝重,相当写实地还原了二战期间法国地下游击队的艰苦而冷酷的战斗生活,以低调朴实的纪实片风格塑造出几个英雄人物,把他们身处的孤立无援、危机四伏的困境都鲜明地表现出来,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抵抗运动及其时代的反思。
最长的一天 豆瓣
The Longest Day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科尼利厄斯·瑞恩 译者: 李文俊 / 陶洁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 - 1
看过《最长的一天》这部作品的人都曾被它深深震撼,作为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典范和世界战争纪实的巅峰之作,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生动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场奇观,还细致入微地写下了双方的将帅和士兵作为个人所遇到的传奇般的命运,以及在每个生死瞬间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心惊胆战。
里普哈根 (2016) 豆瓣
Riphagen
7.4 (5 个评分) 导演: 比特·奎珀斯 演员: 杰罗恩·凡·康宁斯伯格 / 丽莎·紫微尔曼
其它标题: Riphagen
关于荷兰二战时期最大的战争犯、犹太人猎人“卡彭”里伐艮的真实故事
你逃我也逃 (1942) 豆瓣 I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TMDB
To Be or Not to Be
9.3 (409 个评分) 导演: 恩斯特·刘别谦 演员: 卡洛·朗白 / 杰克·本尼
其它标题: To Be or Not to Be / 生存还是毁灭
During the Nazi occupation of Poland, an acting troupe becomes embroiled in a Polish soldier's efforts to track down a German spy.
Slaughterhouse-Five 豆瓣 Goodreads
9.2 (15 个评分) 作者: Kurt Vonnegut Dell 1991 - 11
Kurt Vonnegut’s masterpiece, Slaughterhouse-Five is “a desperate, painfully honest attempt to confront the monstrous crim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Time ).
 
Selected by the Modern Library as one of the 100 best novels of all time
 
Slaughterhouse-Five , an American classic, is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antiwar books. Centering on the infamous World War II firebombing of Dresden, the novel is the result of what Kurt Vonnegut described as a twenty-three-year struggle to write a book about what he had witnessed as an American prisoner of war. It combines historical fiction, science fiction, autobiography, and satire in an account of the life of Billy Pilgrim, a barber’s son turned draftee turned optometrist turned alien abductee. As Vonnegut had, Billy experiences the destruction of Dresden as a POW. Unlike Vonnegut, he experiences time travel, or coming “unstuck in time.”

An instant bestseller, Slaughterhouse-Five made Kurt Vonnegut a cult hero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 reputation that only strengthened over time, despite his being banned and censored by some libraries and schools for content and language. But it was precisely those elements of Vonnegut’s writing—the political edginess, the genre-bending inventiveness, the frank violence, the transgressive wit—that have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readers not just to look differently at the world around them but to find the confidenc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it. Authors as wide-ranging as Norman Mailer, John Irving, Michael Crichton, Tim O’Brien, Margaret Atwood, Elizabeth Strout, David Sedaris, Jennifer Egan, and J. K. Rowling have all found inspiration in Vonnegut’s words. Jonathan Safran Foer has described Vonnegut as “the kind of writer who made people—young people especially—want to write.” George Saunders has declared Vonnegut to be “the great, urgent, passionate American writer of our century, who offers us . . . a model of the kind of compassionate thinking that might yet save us from ourselves.”

More than fifty years after its initial publication at the height of the Vietnam War, Vonnegut’s portrayal of political disillusionment, PTSD, and postwar anxiety feels as relevant, darkly humorous, and profoundly affecting as ever, an enduring beacon through our own era’s uncertain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