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
冲破黑暗谷 (1975) TMDB IMDb 豆瓣 Min reol 维基数据
Tommy
6.9 (8 个评分) 导演: 肯·罗素 演员: 奥列佛·里德 / 安-玛格丽特
其它标题: Tommy / 巨星汤美
1969年,The Who出版了双唱片概念专辑《Tommy》,后人把它定义为历史上第一张成功的摇滚音乐剧专辑。《Tommy》的成功不仅在于商业上,它还同时在主流音乐杂志和地下摇滚刊物中获得了认同。同年,乐队举行全球巡演,地点包括伦敦大剧场和纽约大都会音乐剧场。
这是摇滚乐史上第一部以歌剧的形式表现一名聋哑儿童TOMMY生活的作品。作品涉及到宗教毒品、歌星生涯、玄学及赌博等。
1975年,编导肯.拉塞尔把它拍成电影,讲述汤米(罗杰.戴德里饰)在小时候因窥见母亲(安.玛格丽特饰)与情夫通奸而变成盲哑白痴,长大后偶然发现他具有打弹子机天才,因而成为青年偶像。后来突然复原,更被捧为神人一般。
除了再现经典的音乐外,本片映象技巧亦十分多采多姿。值得一提的是,罗杰.戴德里作为乐队主唱在片中出演Tommy一角,演技比起专业演员也不惶多让,对角色演绎十分到位。剧中传达出反战,反传统教条,以及对儿童身心创伤的深入刻画。是一部结合了摇滚乐与百老汇舞台表演的佳作。音乐在此表达出戏剧的张力,同时藉由演唱者的声腔变化所传递出的感情,更加深观者对Tommy内心挣扎与自我封闭的同感。
滚石乐队 摇滚马戏团 (1996) 豆瓣
The Rolling Stones Rock and Roll Circus
8.6 (14 个评分) 导演: Michael Lindsay-Hogg 演员: The Rolling Stones / The Who、John Lennon
其它标题: The Rolling Stones Rock and Roll Circus
Originally filmed in December 1968, "The Rock and Roll Circus" was originally intended to be released as a television special. The special was filmed over two nights and featured not only the Rolling Stones but The Who, Jethro Tull (with future Black Sabbath guitarist Tommy Iommi filling in for the recently departed Mick Abrahams), Marianne Faithful and an all-star jam featuring John Lennon, Eric Clapton, Keith Richards and Mitch Micthell.

Summary written by Brian Washington {Sargebri@earthlink.net}

一场以The Rolling Stones为主的,The Who、John Lennon等摇滚牛逼“暖场”的真正的super rock star show,以马戏团的形式展开,60年代文化的经典图景。
逍遥骑士 (1969) IMDb 豆瓣 Min reol TMDB 维基数据
Easy Rider
8.3 (203 个评分) 导演: 丹尼斯·霍珀 演员: 彼得·方达 / 丹尼斯·霍珀
其它标题: 이지 라이더 / イージー・ライダー
  比利(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饰)和怀特(彼得·方达 Peter Fonda 饰)用一次毒品交易的钱骑着他们的机车上路了,他们的目的地,是新奥尔良的狂欢节。在路上,他们经过了离群索居的波西米亚人群落,短暂逗留的数天里目睹了他们自由放浪但也贫穷困苦的生活。在德克萨斯州,他们仅因为行为举止诡异就被警察关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们遇见了律师汉森(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汉森帮助他们逃离了牢狱之灾,他们怂恿汉森同他们一起上路。抵挡不住内心的骚动,汉森同意了。三人来到一个保守的小镇,在那里受尽了居民的白眼。不受欢迎的三人只得露宿荒野,夜里,当地的居民乔装袭击了他们,汉森被打死。比利和怀特虽然震惊,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到达目的地的两人并没有感到喜悦,有的只是无尽的空虚,沮丧的两人打道回府,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个卡车司机和他的双杆猎枪使得他们的行程截然而止。   这是影史上最伟大的公路电影,也是为数众多的公路电影的鼻祖。 
滚吧,生活 豆瓣
Life
作者: 〔英〕基思•理查兹 / 〔英〕詹姆斯•福克斯 译者: 董楠 新星出版社 2013 - 5
滚石乐队吉他手、建队元老基思•理查兹自传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No. 1;《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No. 1
荣获诺曼梅勒奖“最佳传记”
仅凭10页书稿获730万美元预付版税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伙儿说你为什么锲而不舍?我想他们没太明白。我这么做不仅是为了钱,或者为了你们。我这么做是为了我自己。 ——基思·理查兹
- - - - - - - - - - - - - - - - - - - - -
摇滚界大腕基思•理查兹的自传,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的童年、创作、恋情等,重现他由无名小卒到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生。
基思•理查兹自小受外祖父加斯耳濡目染爱上音乐;在母亲影响下听摇滚乐;在斯图牵头下创立滚石乐队;为做音乐、为生存而偷酒瓶;遇上心爱的女子;像偷窥狂那样为写歌找灵 感;一连九天不睡觉录歌;在美国巡演,和警察过招;逃离英国;成家;结识圈内各色人士;遭遇亲朋故去;遭到队友米克的背叛……
正如他所言:这就是我的摇滚人生。信不信由你,我没有忘记这之中的一丝一毫。谢谢夸奖。
流亡大街 豆瓣
9.2 (71 个评分) Rolling Stone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4年8月15日 出版发行: Virgin
这部雄浑壮伟的钜作,正是滚石探索美国音乐集其大成的总验收--蓝调、乡村、灵魂、福音,从Gram Parsons教给他们的白人歌谣到国会图书馆留下来的二○年代密西西比田野录音,Exile On Main Street探索了摇滚乐所从出的美国文化最深邃的灵魂,也替后世树立了一座绝难攀越的巨碑--或者该说,一条切进美国音乐古老的心脏地带的Main Street。   Exile On Main Street,如今大家都同意,是摇滚乐诞生至斯,最值得纪念的扛鼎之作,可能也是滚石最好的一张唱片--不幸的是,它也是滚石最后一张真正担得起「伟大」两字的专辑,结束了他们从1968年起算的辉煌年代。
波西米亚狂想曲 (2018) IMDb T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Bohemian Rhapsody
8.3 (1778 个评分) 导演: 布莱恩·辛格 演员: 拉米·马雷克 / 本·哈迪
其它标题: Bohemian Rhapsody / 波希米亚狂想曲:摇滚传说(港)
本片是对皇后乐队、传奇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以及他们音乐的致敬盛宴,这是一段充满爱、痛苦、接纳和音乐的旅程。
弗雷迪·莫库里(拉米·马雷克 饰)曾是希思罗机场的一名普通搬运工,对音乐满腔热血的他,与布莱恩·梅(格威利姆·李 饰)、罗杰·泰勒(本·哈迪 饰)、约 翰·迪肯(约瑟夫·梅泽罗 饰)组成皇后乐队。这个殿堂级乐队的从无到有,从疏离到重聚,从低谷到巅峰,仿佛就是弗雷迪一生的缩影。在最后的日子里,弗雷迪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在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上,将所有热血付诸于歌声。
2019年1月16日 看过 是够粉丝向,能认出里面每一首曲子,应该还有人能讲出每一个情节和对应的事实有什么出入…但是拍得不行啊,非常套路化,叙事和情感表现力不够,完全靠复刻煽情。甚至连配乐都铺得很奇怪,很多地方“可以但没必要”。院线看完了,燃了,但还是不够好。
2018 传记 摇滚 英国 音乐
黑胶时代 (2016) 豆瓣
Vinyl
7.8 (17 个评分) 导演: 艾伦·考特勒 / S·J·克拉克森 演员: 鲍比·坎纳瓦尔 / 保罗·本-维克托
这出背景设定在1970年代纽约的HBO全新戏剧影集, 由大导演马丁史柯西斯、滚石乐团主唱米克杰格及知名编剧兼制作人特伦斯温特连手打造。本片透过巴比康纳维尔所饰演的唱片公司总裁里奇范斯特拉之眼,在他努力不毁灭任何人的情况下,拯救公司和自身灵魂的过程中,看尽充斥着性与毒品的音乐产业的百态。
The Doors 豆瓣
9.5 (224 个评分) The Door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7年1月4日 出版发行: WEA International
The Doors乐队于1965,在洛杉机成立,乐队成员是歌手JimMorrison、键盘手Day Manzarek、吉他手Robbie Krieger和鼓手John Densnore。乐队的倡导者Morrison为乐队取了“The Doors”的名字。同年,The Doors因为Morrison的《末日》而结识了Love乐队的歌手Arthur Lee, 由他引荐给了Joc Holzmen的Elektra唱片公司,并签约于该公司。

1967年1月,乐队首张专辑《The Doors》推出,立即在歌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仅很快打入排行首,并且停留121周之久也为之罕见,专辑中《燃起我的心火》和《结束》两首主打歌曲更是精妙之作,充分展示了乐队乐手精湛的技艺及Morrison非凡的创作才华。7月,《燃起我的火》,精炼后又作为单曲发行,100多万张的销量使The Doors乐队成为世界一流的摇滚乐队.
谁是下一个 豆瓣
9.2 (90 个评分) The Who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ca
1971年,The Who与制作人Glyn Johns合作了专辑《Who's Next》(谁是下一个)。这张专辑的音乐更硬更重了,它又成了一张热门专辑,其中很多歌象“蓝色眼睛的背后”、“不再受欺骗”、“讨价还价”和Entwhistle的“我的老婆”成了70年代那些专辑化的立体声电台的奠基石。
The Great Twenty-Eight 豆瓣
9.2 (31 个评分) Chuck Berry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8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hess Records
摇滚乐真正的先行者Chuck Berry在1955-1965年间最脍炙人口的28首金曲的精选,他的歌曲带有明显的由乡村民谣向摇滚乐过渡的特征,曲风清新质朴,欢快洒脱,作为一个杰出的吉他手、创作人和歌手,Chuck Berry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摇滚大师,有人说,如果没有Chuck Berry,Beatles和Bob Dylan等人的出现全都是不可想像的。
这张专辑在滚石杂志选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21位。
This is the place to start listening to Chuck Berry. The Great Twenty-Eight was a two-LP, single CD compilation that emerged during the early '80s, amid a brief period in which the Chess catalog was in the hands of the Sugar Hill label, a disco-oriented outfit that later lost the catalog to MCA. It has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of all compilations of Berry's work. Up until the release of this disc, every attempt at a compilation had either been too sketchy (the 1964 Greatest Hits album on Chess) or too demanding for the casual listener (the three Golden Decade double-LP sets), and this was the first set to find a happy medium between convenience and thoroughness. Veteran listeners will love this CD even if they learn little from it, while neophytes will want to play it to death. All of the cuts come from Berry's first nine years in music, including all of the major singles as well as relatively minor hits such as "Come On" (which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history of rock & roll in its cover version performed by the Rolling Stones as their debut release). The sound is decent throughout (surprisingly, except for "Come On," which has some considerable noise), although it is considerably outclassed by the most recent round of remasterings. In the decades since its release, there have been more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s of Berry's work, but this is the best single disc, if one can overlook the relatively lo-fi digital sound.
Raw Power 豆瓣
8.6 (25 个评分) Iggy Pop & The Stooge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olumbia/Legacy
朋克教父Iggy Pop和风格多变的David Bowie的Stooges在1973年推出的一张朋克专辑。这张专辑从未被主流市场认可,但在早期朋克运动中却扮演了教科书似的角色,成为无数人争相效仿和试图超越的对象。
本专辑在滚石杂志评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125位,这里发布的是2002年重新灌录的版本。
The Stooges 豆瓣
9.4 (48 个评分) The Stooge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undazed
朋克的摧毁在作用于外部世的同时,同样也在心灵深处进着,Stooges和Iggy Pop开拓了形式后的朋克精神,这是一支相当心灵化的朋克乐队。

当你面对一个颤抖着的、具强大震撼力的灵魂时,你能做些么呢? ——跟随着它一起颤抖吧,是最好的感受方式了。Stooges的音乐中弥散着一种摄人心魄的失重的坠落感(尤其体现在伟大的杰作《Fun House》中),你所需要做的就闭上眼睛,任凭心灵被lggy Pop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牵引着一起下坠。

一座铁索桥架在两壁悬崖间,他跪在桥上,一块块地用双拆着木板,脸上是神经质般纯洁笑客——这是Iggy Pop给予人的那令人恐惧、指向地狱的坠落感。

然而,在享受Stooges的恐惧、堕落的同时,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只是自虐、受虐的痛苦,痛苦的背面是压抑后被释放的自由的快感,这正是Stooges的伟大之处——在压抑中发泄,在绝望中获得解放,在痛苦感受快乐,这些矛盾的揉合体形成Stooges音乐复杂、丰富的个性,并展现了一个勇敢面对矛盾冲突,进入其中以求得到解答(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灵魂,这是Iggy Pop无畏的伟大,是沼泽中求生存,悬崖边求学援,压抑中求释放的勇敢——人一旦屈服于命运便失去了真正造就人的东西,也不能再称为"人",因为人不能没有精神。

在感受Stooges的音乐时,我们总是无法摆脱一种窒息与释放相交错而成的炽烈、强大的生命力,强大得令人畏惧,这种危机与生命的复合形成了Stooges音乐中无休止的挣扎--如果不想被流沙淹没,只能不停地奔跑,摇滚/生命一刻也未停止过这种挣扎,这种挣扎是痛苦的,但却能给人快感和幸福。

如果生命是为了屈服,不如从死亡中解放;如果生存是为了斗争/革命,那么当你投身其中时,便已经理解生存的含义,并与使命融为一体了。

生存便是为了摧毁,而摧毁就是解放,但或许真正的解放只有在来生中才能找到——人若想要不妥协,恐怕只有放弃肉体,才能保全精神。

Stooges的音乐是极其震撼力的,那种痛苦地受虐/自虐性的快感使人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整个地交给颤栗。乐队1969年的专辑《Fun House》绝对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量的萨克斯风,以连续跳跃,不断变化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摇摇欲坠的危险感——痛苦、恐惧,却很快乐。Iggy Pop像个站在悬崖边上向激流里的岩石张望的舞蹈者,在快感进发的吼叫声中,Iggy Pop将自己奉献给痛苦和死亡,在这死神的舞蹈中,Iggy Pop竟用充满自虐感的声音喊出了“I feel alright,I feel alright,Feel alright……”,这是精神的一种伟大的挣扎。

Stooges音乐中的跳跃感像是一团火,Iggy Pop似乎在烈焰中舞蹈,撕扯看自己,带着纯洁、撕裂、快慰的微笑——这是临近死亡的体验,是享受痛苦的欢乐。在《Fun House》结尾,你可以听到Iggy Pop绝对自虐性的,带看微笑的呻吟,就如神经质一般的纯洁、真实。

感受Stooges的音乐与Iggy Pop的体验是十分痛苦的——如果你真正理解它,而非头脑简单地把它仅仅当作重金属,或无聊的渲泄,或是站在旁边去做什么"欣赏者"的话,溶入Iggy Pop式的生命释放,你将对灵魂的涵义有一次更为彻底的理解和再创造,这种心灵的再生是极为可贵的,人的一生之中又能有几次这样的再生?

在Iggy Pop充满自我折磨的快感的吼声中,我们找到了弥散着摧毁欲的朋克源头。
华盖之月 豆瓣
9.4 (108 个评分) Television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lektra / Wea
紐約New Wave/Punk老祖,The Strokes,Franz Ferdinand等等無數現今New Wave/Punk復辟者的祖師爺,無懈可擊的處男專集,當中的音樂構想編排完全超越Punk的界限。請聽聽一曲Marquee Moon就知所言非虛。
当你觉得陌生 (2009) 豆瓣
When You're Strange
8.0 (11 个评分) 导演: Tom DiCillo 演员: John Densmore / Robby Krieger
其它标题: When You're Strange / 当你还是陌生人时
A chronological look at The Doors, focusing on lead singer, Jim Morrison (1943-1971),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band in 1965, it's first gigs, and first album, to Morrison's death, after years of alcohol and drug use. Along the journey, we see archival footage of rehearsals, performances, and private moments including a Miami concert resulting in Morrison's arrest and trial for indecency. His love of the spotlight, his desire to be a poet, and his alcohol-fueled mood swings lead to a back and forth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desires, successes, and failures. The band's music plays throughout.
给我庇护 (1970)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Gimme Shelter
8.3 (20 个评分) 导演: 阿尔伯特·梅索斯 / 大卫·梅索斯 演员: 米克·贾格尔 / 查理·沃茨
其它标题: Gimme Shelter / 김미 셀터
1969年 Woodstock音乐节四个月之后,发生了一次名气远在前者之下、但就意义与成就来说不遑多让的枪杀事件。这部电影就是记录这次事件的。这支乐队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摇滚的终结者,当然它的表面现象是1969年12月。当时,在美国有大量乐迷的Rolling Stones乐队在美国加州奥德蒙举行一场免费演唱会,当天有40万观众来到现场,但悲剧发生了,被聘来维持秩序的飞车党在演唱会上演了暴力的场面,一名观众被追杀而死。这部又名《让我躲藏》的纪录片记下了“滚石”乐队最值得珍藏的瞬间,也记下了“地狱天使”的凶猛身影,本来是来维持秩序的他们最终却与部分观众大打出手,让20世纪60年代爱与和平的聚会的巨大神话在瞬间倒塌,正因为这些无比真实的镜头,这部电影在摇滚文献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永生不死:英伦摇滚的沉浮 (2003) 豆瓣
Live Forever: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 Pop
8.0 (118 个评分) 导演: 约翰·道尔 演员: 达蒙·奥尔本 / 诺尔·加拉格
其它标题: Live Forever: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 Pop / Live Forever
该片记录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英伦摇滚的峥嵘岁月,从早期的探索到成熟鼎盛时期以及后来的下坡路,重现了一个时代的英伦摇滚起起伏伏。片中的受访者几乎涵盖了全部当时主流英伦摇滚的核心人物(成员)。透过这些历史亲历者和创造者的自述,结合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为观众揭开了神秘英伦摇滚背后的一幕幕真相。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豆瓣 Discogs
9.6 (294 个评分) The Beatle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6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apitol
Before Sgt. Pepper, no one seriously thought of rock music as actual art. That all changed in 1967, though, when John, Paul, George and Ringo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their friend, producer George Martin) created an undeniable work of art which remains, after 30-plus year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lbums of all time. From Lennon's evocative word/sound pictures (the trippy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the carnival-like "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 and McCartney's music hall-styled "When I'm 64," to Harrison's Eastern-leaning "Within You Without You," and the avant-garde mini-suite, "A Day in the Life," Sgt. Pepper was a milestone for both '60s music and popular culture. --Billy Alt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