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集
炽焰燃烧 豆瓣
Burning Bright
8.8 (3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恩·拉什 译者: 姚人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0
《炽焰燃烧》精准地捕捉到了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山区的复杂特征。这是一片荒僻而野蛮的土地,却有着令人窒息的美丽,带给人无限的许诺与苦难,它是美国著名作家罗恩•拉什的缪斯女神。拉什的短篇小说背景从美国内战时期一直延伸至今时今日,十二个短篇合力编织出一幅摄人心魄、直击心灵的文学丽景,小说中的人物未经雕琢,令人难以忘却。
在《炽焰燃烧》中,拉什揭示了近在眼前,可从未被人探索过的领域——先是风景,继而是黑暗但狂热的心,忧伤却迷人的灵魂。
——————————————————
2010年度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桂冠作品
当代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
罗恩•拉什 最杰出的短篇小说集
——————————————————
罗恩•拉什是一位透着黑暗美感、悲伤而又真实的作家。
——普利策奖小说奖得主 理查德•拉索
《炽焰燃烧》对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山区荒野的残酷生活方式作了简洁而又险恶的描画,在雷蒙德•卡佛的极简主义和威廉•福克纳的哥特手法之间寻觅到了一个最佳施力点……拉什深入至南部山区居民的罕见心理和情绪特质之中,反映出他们的骄傲、迷信和突然暴力相向的习性。
——《华盛顿邮报》
罗恩•拉什构建故事的技艺在《炽焰燃烧》中更为显而易见……这些短篇小说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拉什先生娴熟的写作技巧……优雅而老练的作品……拉什先生定然了解如何锁定读者的注意力。
——《纽约时报》
罗恩•拉什是一位文静而又有着惊人美感的作家……《炽焰燃烧》中的小说很有美感。每个故事都熠熠生辉,构架完美,文句既诗意十足又稳扎稳打。
——《赫芬顿邮报》
敲响密室之门 豆瓣
ノッキンオン・ロックドドア
7.2 (63 个评分) 作者: 青崎有吾 译者: 丁灵 新星出版社 2017 - 4
请问哪位才是侦探?
不好意思,我们两位都是。
没有门铃只凭敲门拜访的侦探事务所,既是搭档又是对手的两位年轻侦探,兼职做饭打扫的美少女高中生,零食不离口的女警,还有定期出现在旧书店的神秘人……一群看似古怪的人,却让狡猾的凶手无处遁形。专攻动机分析的片无冰雨与专注研究作案手法的御殿场倒理,哪怕是让人毫无头绪的案件,两位分工明确的侦探也能通过天衣无缝的合作和默契来解决!
好人难寻 豆瓣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 译者: 於梅 新星出版社 2013 - 1
美国南方作家当中有两位残疾的女性,一位是《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作者麦卡勒斯,另一位就是被誉为“南方文学先知”的弗兰纳里•奥康纳。奥康纳的命运更为不幸,她只活了39岁,在她生命的最后15年里,不得不和家族遗传下来的红斑狼疮病作殊死的搏斗,待在农庄里饲养孔雀成了这个未婚女士最无奈的选择。卡佛小说里的那个养孔雀的女人,即来源于奥康纳。
奥康纳风格怪诞,独树一帜,对人性阴暗有着惊人的洞察。故事诡谲、阴郁到令人窒息,带有强烈的宗教意识。语言精准有力,常常在看似轻松幽默中抵达不测之深。《好人难寻》一书中的很多篇章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震撼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伤心咖啡馆之歌 豆瓣
The Ballad of Sad Café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小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2
横扫欧美文坛的孤独小说家麦卡勒斯,七篇传奇之作全收录:著名的经典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描写了三个因为爱而孤独挣扎的灵魂;一鸣惊人的处女作《神童》,写出了梦想与现实的艰难决择;不容错过的《赛马骑师》《旅居者》《家庭困境》《泽伦斯基夫人和芬兰国王》《一棵树· 一块石· 一片云》,每一篇都令人着迷、令人心碎、令人感叹:“孤独是你我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改变,连爱也不能。”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欧文·豪:“这是美国人曾写作的小说至高经典之一。”
每一个渴望爱与被爱的人,都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
寂寞的游戏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3 (366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闯入者 豆瓣
作者: [日] 安部公房 译者: 伏怡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7
短篇小说集。某一天深夜,突然有人敲响房门,"我"刚一打开,9个陌生人便自顾自地闯进来,"我"想要阻止,但这莫名其妙的一家子却已经占领了本就不大的房间。"我"非常郑重地提出抗议,但领头冲进来的绅士模样的人却嚷嚷着要开会投票。就这样,"我"彻底沦为了这一家人的奴隶。在试图散发传单寻找战友的努力宣告失败后,疲惫不堪的"我"告别了这个世界。
抛锚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 [瑞士]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译者: 郭金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3
迪伦马特善于采用悬疑、荒诞的手法讽刺、批判社会现实。《抛锚》从迪伦马特富有艺术特色、极具审美价值的中短篇小说中精选了七篇,既包括享誉世界的《隧道》《狗》《抛锚》等名作,也有首度翻译成中文的杰作《坠亡》《阿布•夏尼法和阿南•本•大卫》《女预言家之死》等。
革命者认为可以通 过政治改变社会,并且相信自己掌握了能改变社会的政治法则。反抗者却认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怪胎,只有通过对这种怪胎的认识才能对此加以补救。而我的艺术就是这种反抗的一种表达方式。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 豆瓣
Historias de cronopios y de famas
9.1 (8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 范晔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是一部顽皮的、文体上难以归类的作品,也是科塔萨尔最受喜爱的一部短篇集。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以说明手册的形式解剖了一些司空见惯的人类日常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形上的视角。第二部分“奇特职业”记录了“我”那特立独行的一家人的偏执而古怪的行径,不无卡夫卡色彩。“塑性材料”是全书最散漫多变的一部分,充满了奇想与荒谬元素。最后一部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富于喜剧色彩,构思了一个由作者随性拈来的模糊法则界定的三类人构成的社会,其中,克罗诺皮奥显然是诗人或艺术家群体的别称,用富恩特斯的话说,他们是自大、僵化和浮名的敌人。
透过这些荒诞、有趣、蕴涵讽刺的篇什,科塔萨尔巧妙触及了人性的中心、存在的本质。
~~~~~~~~~~~~~~~~~~~~~~~~~~~~~~~
没有人能够为科尔塔萨的作品做出内容简介,当我们试图概括的时候,那些精彩的要素就会悄悄溜走。
——博尔赫斯
偶像令人尊敬,仰慕,喜爱,当然,还引发强烈的嫉妒。极少数的作家能像科塔萨尔这样激发上述的一切情感……
——马尔克斯
任何不读科塔萨尔的人命运都已注定。那是一种看不见的重病,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从没尝过桃子的滋味,人会在无声中变得阴郁,愈渐苍白,而且还非常可能一点点掉光所有的头发。
——聂鲁达
美国后现代派短篇小说选 豆瓣
作者: 杨仁敬 译者: 杨仁敬 青岛出版社 2004 - 5
《美国后现代派短篇小说选》选了十八位作家的二十五篇作品,重点放在第二阶段的作家。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1961年至1970年,称为20世纪第一代或前期后现代派小说家;第二阶段从1971年至2000年,称为20世纪第二代或后期后现代派小说家。我们所选的作家都是很重要的代表作家。威廉·加斯、托马斯·品钦、唐纳德·巴塞尔姆和威廉·巴勒斯属于第一阶段的后现代派作家;E·L·多克托罗、唐·德里罗、罗伯特·库弗、梯姆·奥布莱恩、劳瑞·安德森、厄秀拉·勒·魁恩、诺纳德·苏可尼克、辛西娅·欧芝克、威廉·伏尔曼、罗伯特·斯通、罗比·安·梅森、波拉·甘·艾伦、杰伊·肯特尔和巴里·吉福德等属于第二阶段的后现代派作家。两个阶段的作家大都以长篇小说见长,附带或偶尔写些短篇小说,也有的不写短篇小说。所以,在翻译此书时,我们在选材上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只好直接求助于作者本人,如德里罗,他的两个短篇小说都是他自己
挑选寄来的。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在这些作家的短篇小说里有所表现,而且各人风格不同,但在他们的长篇小说里表现得更充分些。短篇小说毕竟篇幅有限,作者发挥的空间受到制约,难以施展手脚。不过,从选文来看,他们还是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