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Bruckner: Symphony No. 8 in C minor 豆瓣
Carl Schuricht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6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Angel Stereo.
Bruckner Symphony No. 8. Schuricht/Vienna.
Label: Angel Stereo.
Number: B-3656. Blue label.
Recording: Made in UK. Stereo.
Year: 1963
Vinyl condition: All vinyl Near Mint to Near Mint minus.
Jacket condition: Box is NM-.
Notes: Includes booklets. Rare Schuricht stereo.
This hard to find 40-45 year old EMI blue label stereo TWO LP BOX SET is
NM- to mostly NEAR MINT! The framable red spine box, with insert & ANGEL plastic-lined LP sleeves, is VG with minor wear & aging!
贝多芬:第五(命运)、七交响曲 豆瓣 Spotify
9.7 (105 个评分) Carlos Kleib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2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历史上只有一张唱片同时登上企鹅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曲三百、《留声机》百大、DG 100(英国的Gramophone杂志为纪念Deutsche Grammophon的百岁生日,特别评选出的榜单,名为「DG百年历史最伟大的百张唱片」),Classic CD百大(由台湾著名古典音乐杂志《CD Hi》推出)五份权威榜单!这张唱片就是由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当录音技术发展到本世纪中期以后,在那么多伟大指挥家都一再与一流乐团录过贝多芬的交响曲之后,几乎没有人相信还有谁能在这些音乐中找出更多令人振奋的新素材,可是一九七五年,克莱巴的第五、七号交响曲录音出现了,这是一份真正伟大的录音!这张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
如果你的唱片架只允许一张唱片,那么留下的一定是这一张!
2022年4月27日 听过
换手机后第一要拷贝的文件就是这张专辑;夜里睡不着了翻出来听也是这张专辑;不知道该听什么的时候就听这张…总之,悲伤、欢乐时,永远值得重复听,随时打开,永不失望。
beethoven classical kleiber 古典 贝多芬
Mahler - Symphony No.2 "Resurrection" 豆瓣
8.8 (8 个评分) Otto Klemperer / Elisabeth Schwarzkopf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3月14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这就是伟大的60年代的克伦佩勒的马勒2的录音,克伦佩勒的这个版本速度较快,只用了80分钟的时间,而此曲的一般版本一般都要90分钟左右,这是个极其冷静的录音,尤其是首乐章和末乐章,末乐章表现出极为空旷疏离的感觉,就象能触摸到天堂的空气一般。
作品简介:
作品作于1890~1894年,与《第一号交响曲》比起来,要求管弦乐编制的规模更大,同时还要有声乐部分。就是从这部作品以后,马勒开始经常在交响曲中使用声乐。其结构也不再是传统的四乐章制,而有五个乐章。这正是马勒走向庞大性倾向最初的作品。然而,在这首《第二号交响曲》中,仍然有宛如《第一号交响曲》中那种真实的抒情性,爱好线条对位法,使用民谣风格旋律等马勒所独有的特征。这部作品被称为《复活》是由于洛普斯托克的一首圣诗《复活》。作者与德国著名音乐家冯·彪罗的关系非常好,曾将本曲草稿给彪罗过目,受到热情鼓励。1894年彪罗逝世,马勒在参加他的葬礼时,“从风琴坛上传来了克洛普托克《复活》的合唱。于是像是受到了电击一样,我受到了感动”。他就这样根据《复活》,写下了末乐章的合唱部分。
作品共分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据马勒自己所说,这一乐章表示的是葬礼,是第一交响曲中英雄葬礼的延续。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
作者标明“极为轻松地,绝不可急躁”。这个乐章马勒这样写道:“过去的回忆……往日英雄生涯产生的纯粹而毫无瑕疵的太阳的光线”。这一章犹如舒伯特的兰特勒舞曲一样快活明朗。
第三乐章:c小调,3/8拍子。“缓缓流动的”,三段体的诙谱曲。
马勒对这个乐章的叙述如下:“当从第二乐章意犹未尽似的梦中醒来,再度回到生活的喧哗中后,你们常常会觉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动着,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袭来。那就像是你们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听不见音乐的距离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舞蹈场上的舞者们在摇晃舞动的情形一样。人生不知不觉地出现在你们眼前,也与你们常常惊叫而忽然跳将起来的恶梦很相似……”。
第四乐章:降D大调,4/4拍子,“极为庄严,但简洁地”。
马勒对于这一乐章的叙述如下:“传来了单纯信仰的豪迈的歌。我变得像神一样,也许我将回到神的身边。”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乐章表示悲剧的人生;第二乐章是获得解放了的朴实的人生;第三乐章则是描写冲击性的混乱中的人生,而人类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死亡的憧憬便逼近过来,并且不停歇地进入第五乐章。
第五乐章:这一乐章是在全曲中,管弦乐编制最大的乐曲。
马勒写到:“在荒野中传来了如下的声音:人生所有的末日业已来临。……圣人与天上的人,合唱着如此歌词,《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耀。……爱的万能的感情,促使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至。”
克伦贝勒
克伦贝勒相当欣赏年轻的巴伦玻因,便特地与他合作了些做品, 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以及莫札特的 No.25 钢琴 协奏曲。在录完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之后,克伦贝勒叫巴伦玻因"明 天你到我住的饭店来一趟。"第二天早晨,克伦贝勒拿了一些自己作 的歌曲,并带了一位歌手演唱他的作品。演奏了一段之后,克佬问巴 伦玻因:"你喜欢我的作品吗??"巴伦玻因考虑了一镇子,"喔..不.. 克伦贝勒先生。"当巴伦玻因离开之后,克老对他的女儿说:"我着实 喜欢那孩子,很诚实,很不错,但是他对好的音乐没有判断能力。"
克佬无论是在排演,或是在实际演出的时候,都不太开玩笑,但仍 有不少的軼闻流传下来。据说某次在排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整个 的气氛显的有点诡异,怎么说呢, 原来是克伦贝勒的拉鍊忘了拉。乐 团的首席便悄悄的告诉克佬:"大师,您的拉鍊似乎忘了拉..."不料克 老却一脸诧异的反问说:"那和贝多芬到底有啥关係??" 不仅於此,克佬的鲜事还多着的呢!话说某日,克伦贝勒到维也纳 国立歌剧院去欣赏卡拉扬所指挥的"唐乔望尼",就在某一乐段寂静无 声的场景时,克伦贝勒忽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叫:"不赖嘛....卡拉扬 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烂嘛!!"顿时全场因而哄堂大笑,卡拉扬则气的吹 胡子瞪眼...。
如果说Furtwangler是感官的 Klemperer则是禁慾的
如果说Walter是温暖和煦的 Klemperer则是粗旷深沉的 现在能接受克伦贝勒的詮释的人愈来愈少了
因为他的音乐太重了 太硬了 太严肃了 没有笑容 没有飞腾的火花 没有华美的音色
那就像一本本大部头的哲学书 在一切讲求速食速成的今天
还有谁愿意去听那种背负十字架般沉重的篇章呢 克伦贝勒 用生命刻画出的音乐
宛若一座挺立的里程碑 或将堙没在荒烟漫草中吧 但想到 E.Kleiber Jochum 我忍不住抿嘴偷笑
慢 慢 慢 是Klemperer的另壹块註册商标 喔 其实Klemperer并不慢 至少他在50's以前不慢 至少有一些慢板不慢 至少live recording不慢 慢自然有慢的道理 才会慢的有道理
相较於Furtwangler灵思突发的弹性速度 Klemperer是主张严守节拍的 一般而言 klemperer在快板乐章的速度是比较慢 可是在漫板乐章的速度却有偏快的情形 (当然 这不是绝对的) 一快一慢之间 快慢的差距便缩小了 乐曲的架构便被凸显出来 倘若你想听一些不一样的Klemperer 请试试一些他的mono录音 啊 这也是Klemperer?
你喜欢听旋律优扬的高音部 还是深厚潜沉的低音部 如果是后者 恭喜你(妳) Klemperer是上上之选
Klemperer的演奏 低音部 和声 内声部是被强调的有时甚至会将主旋律盖过 而低音部大多是乐曲的节奏部份附加钢铁般的音色 所以整首作品会有着金石相撞的音响 想听klemperer? 嗯 先得对自己的耳朵有点信心
Klemperer(1885-1973)
1885 5月15日(一说14) 生於德国普利斯劳(Breslau)
1901 进法兰克福音乐院
1905 参加「安东鲁宾斯坦」钢琴赛
受马勒(Mahler)提拔 任布拉格德国歌剧院指挥
此后历任 汉堡市立歌剧院 史特拉斯堡歌剧院 科隆歌剧院 指挥
1926 纽约首度登臺
1927 任柏林克罗(Kroll)歌剧院指挥
1933 获颁「歌德奖章」
受纳粹迫害 流亡美国 任落衫机交响 匹兹堡交响乐团 指挥
因跌倒脑部受伤 头痛开始缠身
1937 肢体出现麻痺 无法拿指挥棒
1939 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絃乐团摔伤 脑部受重创 隐退休养
1948 重回柏林舞台
1951 参加布列巔音乐节 指挥爱乐管絃乐团
任爱乐管絃乐团指挥
搭乘飞机失事 右脚骨折 接受两次手术
1959 应邀拜鲁特音乐节指挥
临睡时吸烟 引发火灾 惊醒时 顺手将一瓶酒精泼去
结果全身严重灼伤
1964 爱乐管絃乐团与Walter Legge绝裂 更名新爱乐管絃乐团
克伦贝勒任终生指挥
1966 折伤腰骨
1973 7月7日 (马勒是7月7日出生的,呵呵) 卒於苏离世 享年八十有八
对於克廉佩勒一直情有独衷,记得一开始听古典音乐就是听了他指挥的『大地之歌』 被那种震撼力折服的,与其说自己是被马勒对於生与死的表现的音乐所影响,倒不如 说是克廉佩勒把『大地之歌』的精神发挥得淋沥尽致的表现震撼了我。 现在又看到了Dutchman的所写『不死之鸟』克廉佩勒的軼事后,他之所以会把大地之 歌表现得那么好的不是没有原因了(当然,他跟马勒之间的关係也许有影响)。 克廉佩勒的布拉姆斯尤具特色,如果你听惯了热情和精彩的布拉姆斯,那你应该不得 不去了解布拉姆斯坚定和择善固执的一面,这时,克廉佩勒的板本是个好选择。他把 布拉姆斯的作品锻鍊如金石般的沉稳、有历练,正如布拉姆斯曲高和寡的一生。
Johann Sebastian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9.5 (27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Rosalyn Turec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3月9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介绍:
提起巴赫的键盘曲《哥德堡变奏曲》,人们首先想起的多半是已故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Glenn Gould)对它传奇性的演奏。就象这首变奏曲以主题开始,经过30个变奏后又以同样的主题结束一样,古尔德的录音生涯也从1955年录制《哥德堡变奏曲》开始,在1981年以再次录制这首曲子而结束,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大循环. 很多人曾问过古尔德:“你最欣赏谁演奏的巴赫?”每一次古尔德的回答总是:“女钢琴家图雷克(Rosalyn Tureck,1914~)。”这个很陌生的名字是谁?恐怕知者不多。
有一种说法:《哥德堡变奏曲》是由古尔德首先推广开来的。其实并非如此。著名女羽管键琴演奏家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才是名副其实的先驱。正是她的演奏和1933年灌制的著名唱片使这首曲子逐渐传播开来,被钢琴家和大众所接受。图雷克也是最早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之一。早在30年代,她的音乐会曲目中就已包括了这首作品。那时,古尔德才刚刚降生呢!由于作品的原谱上很少有速度表情记号,留给演奏家们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以各个演奏家的处理方式差别很大。从30年代至今,上百种唱片版本先后涌现,可见它受欢迎的程度。其中最著名的一直是兰多芙斯卡的两种羽管键琴版(EMI和RCA各一)、古尔德的两种版本(Sony)以及匈牙利钢琴家希夫的版本(DECCA)。
根据最早的巴赫传记《天才巴赫的一生及其作品》(弗克尔1802年出版)中的说法,《哥德堡变奏曲》是为身患失眠症的凯塞林克伯爵所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他消磨漫漫长夜,减轻失眠的痛苦。“哥德堡”是伯爵身边的羽管键琴演奏家的名字,也是巴赫的学生。变奏曲由一个主题及其30个变奏组成,在30个变奏之后,主题再现,圆满地完成一个循环。伯爵对这首曲子着了迷,慷慨地赐给巴赫100个金路易,相当于巴赫一年的工资。《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曲名并不是巴赫起的,而是传记作者弗克尔在巴赫死后起的。巴赫自己称它为“包括一首咏叹调及其变奏的键盘练习曲,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现在一般都用钢琴演奏)。
这首作品看似平常的变奏曲,实际上却是精心安排的。它的变奏都建筑在主题(咏叹调)的32个小节的低音线上,这个数字正好是作品的段落总数(30段变奏加上首尾两段主题)。更奇妙的是,主题低音线上的音符数也是32个!在30个变奏中,大多数变奏的长度是30小节。第3、9、21、30变奏是其一半(16小节)。唯一的例外是第16变奏。这是一首47小节的法国式序曲。
以第16变奏为分界,30个变奏可分为两组。第二组明显比第一组复杂。也就是说音乐的进行渐趋复杂,直到最后骤然回到平静朴素的主题,给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奇妙感受。更奇妙的是,第3、第6、第9、第12变奏直到第27变奏,每隔3首就出现一首卡农(严格的对位模仿,合唱中常见的轮唱即为一例)。这些卡农的音程渐渐扩大,从同度卡农(第3变奏)直到9度卡农(第27变奏)。象这样精心构思的作品是极为少见的。穿插在这些卡农曲间的是一些较为自由的变奏,有的是技巧难度很大的双键盘曲,有的近似托卡塔,有的犹如小赋格曲(第10变奏),有的是舞曲风格(第4变奏是帕斯皮耶舞曲,第7变奏是吉格舞曲),有的是古协奏曲形式。第30变奏特别引人注目,它活象一个音乐玩笑,将两首民歌(“我好久没和你在一起”和“卷心菜和萝卜把我赶走”)的旋律和咏叹调主题交织在一起。
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虽然魅力非凡,但不容否认,它带有明显的古尔德个人标记,并不是很纯净的巴赫风格。与之相比,美国女钢琴家图雷克的演绎显然更合巴赫的原意,难怪古尔德也对她大加赞赏。今年85岁的图雷克60多年来一直以演奏巴赫作品闻名,曾被著名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誉为“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很可惜,她以前的唱片都是小公司出版的,国内见不到,故此名气很小。事实上,她可能是钢琴家中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的一个,也是演奏它时间最长的一个(长达60多年)。
和许多钢琴家一样,图雷克在晚年渐渐进入了更平静、更深邃的升华境界。每个音符、每个变奏都被她处理得异常清晰、端庄。由于她严格遵守巴赫的反复记号(很多钢琴家省略了反复部分),所以演奏时间也比绝大多数版本长。在敏感的指触、纯正的风格感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出演奏家是位84岁的老人。这是稳重内敛、宁静致远的演绎。正如她本人所说:“我从不把这部作品当成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体验”。现在就让我们聆听这位“巴赫音乐的女大祭司”、曾任纽约爱乐首位女指挥、朱利亚德学校教授的图雷克来演奏,在《哥德堡变奏曲》中体验生命的多姿多彩吧。(摘自视听技术,作者孙皓,有删节)
专辑曲目:
CD1
01 01Aria
02 02Variato 1 - a 1 Clav.
03 03Variato 2 - a 1 Clav.
04 04Variato 3 - Canone all'Unisuono a 1 Clav.
05 05Variato 4 - a 1 Clav.
06 06Variato 5 - a 1 o vero 2 Clav.
07 07Variato 6 - Canone alla Seconda a 1 Clav.
08 08Variato 7 - a 1 o vero Clav. (at tempo di Giga)
09 09Variato 8 - a 2 Clav.
10 10Variato 9 - Canone alla Terza a 1 Clav.
11 11Variato 10 - Fugetta a 1 Clav.
12 12Variato 11 - a 2 Clav.
13 13Variato 12 - Canone alla Quarta (a 1 Clav.)
14 14Variato 13 - a 2 Clav.
15 15Variato 14 - a 2 Clav.
16 16Variato 15 - Canone alla Quinta (a 1 Clav. andante)
CD 2
01 01Variatio 16 - Ouverture a 1 Clav.
02 02Variatio 17 - a 2 Clav.
03 03Variatio 18 - Canone alla Sesta a 1 Clav.
04 04Variatio 19 - a 1 Clav.
05 05Variatio 20 - a 2 Clav.
06 06Variatio 21 - Canone alla Settima (a 1 Clav.)
07 07Variatio 22 - a 1 Clav. (alla breve)
08 08Variatio 23 - a 2 Clav.
09 09Variatio 24 - Canone all'Ottava a 1 Clav.
10 10Variatio 25 - a 2 Clav. (Adagio)
11 11Variatio 26 - a 2 Clav.
12 12Variatio 27 - Canone alla Nona a 2 Clav.
13 13Variatio 28 - a 2 Clav.
14 14Variatio 29 - a 1 o vero 2 Clav.
15 15Variatio 30 - Quodlibet a 1 Clav.
16 16Aria
黄金古典 珍藏馆 豆瓣
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广州音像出版社
《黄金古典珍藏馆》世界永恒顶级古典圣殿,黄金古典名曲豪华版!收录西方音像史上排名前五十位的古典作曲家最经典作品,史上最值得值藏的古典音乐绝对精选集!黄金古典是一套具有超凡艺术魅力的古典音乐集,它几乎囊括了西方音乐史上的排名前五十位的古典作曲家的所有经典作品中最优美的片段,也是一套经典而“唯美”的古典音乐唱片,全 部曲目由国际著名艺术家演绎,可以使听者充分领略到古典音乐的永恒之美。
2021年7月29日 在听
这个很适合古典入门,也适合装X谈资:某电影若用到这里的某一段,你可以脱口而出…。

虽然如此,把已常用的“胡桃夹子”翻译成“胡桃钳子”是不是有点愣?
classical 古典
柴可夫斯基: 第1号钢琴协奏曲 豆瓣
马尔塔·阿格里齐 Martha Argerich /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6月3日 出版发行: Phantom Sound & Vision
Japanese only SHM-CD (Super High Material CD - playable on all CD players) pressing. Universal. 2008.
bruno walter beethoven symphony no.9 豆瓣
bruno walter
发布日期 2004年9月1日 出版发行: Music&Arts
CD-1155(1) BRUNO WALTER'S NEW YORK PHILHARMONIC BEETHOVEN NINTH.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recorded for American Columbia with NYPO on April 18, 1949, 30th Street Studio, NYC (Movements 1-3), and March 7, 1953, Carnegie Hall, NYC (Movement 4). With Frances Yeend, soprano; Martha Lipton, contralto; David Lloyd, tenor; Mack Harrell, baritone; Westminster Choir, John Finley Williamson, director.
Digital restoration (2004): John Wilson; liner notes: Mark Kluge. Note: this is NOT the "Choral" movement recently released by Music & Arts in set CD-1137 (which dates from 1949). Total time: 65:40. [AAD] UPC # 017685-11552-3.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rma Gonzalez (S), Elena Nikolaidi (A), Raoul Jobin (T), Mack Harrell (Bar); New York Philharmonic; Westminster Choir; John F. Williamson, Chorus Master
April 16 and (last movement) May 4, 1949; 30th Street Studio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last movement)
Frances Yeend (S), Martha Lipton (A), David Lloyd (T), Mack Harrell (Bar); New York Philharmonic; Westminster Choir; John F. Williamson, Chorus Master
March 7, 1953; 30th Street Studio
When this performance was first released on LP, High Fidelity said: "Dr. Walter's performance is the most romantically aspiring of all, harmonically weightier than the others and voluptuously phrased".
美利坚人民艺术家不是“死气沉沉”的,起码1949年不是。
格里格:皮尔·金特组曲 豆瓣
8.6 (10 个评分) Edvard Grieg / Jean Sibeliu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3年5月9日 出版发行: Dg Imports
详细内容: Edvard Grieg (1843 - 1907)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Track 1 1. Morning mood [4:03]Track 2 2. The Death of Aase [4:37]Track 3 3. Anitra's dance [3:17]Track 4 4.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2:07]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Track 5 1. The Abduction (Ingrid's lament) [4:54]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erbert von Karajan Track 6 2. Arabian dance [4:51] Herbert von Karajan,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Track 7 3. Peer Gynt's return [2:55]Track 8 4. Solveig's song [5:59] Jean Sibelius (1865 - 1957) Pelléas et Mélisande - Incidental Music to Maeterlinck's play, Op.46 (1905) Track 9 1. At the castle gate [5:53]Track 10 2. Mélisande [4:12]Track 11 3. At the Seashore [2:39]Track 12 4. A Spring in the Park [2:40]Track 13 5. The Three Blind Sisters [2:25]Track 14 6. Pastorale [2:07]Track 15 7. Mélisande at the Spinning Wheel [1:59]Track 16 8. Intermezzo [2:50]Track 17 9. The Death of Mélisande [6:15]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Herbert von Karajan广告语: 格里格:培尔金特序曲NO.1,No.2;西贝柳新:交响诗《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柴科夫斯基:天鹅湖组曲、睡美人组曲、胡桃夹子组曲 豆瓣
9.4 (25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3月11日 出版发行: DG
介质为1CD!

这张唱片收录柴科夫斯基一生所写的三部芭蕾舞曲《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的节选组合,其中《天鹅湖》是老柴亲自选编的6段最隽美、生动与华丽的精华段子,充满了斯拉夫舞曲的张力,由罗斯特罗波维奇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企鹅三星带花”

该碟是DG公司的“Originals”(原创)系列版本,即大荷花系列,唱片经过高bit数码技术处理,大大提升了原录音的空间感和解析力,各种乐器的质感非常鲜明,铜管乐流光溢影,绚烂异常;鼓乐动态凌厉;三角铁定位清晰,光泽灼人;弦乐甜美圆润,特别是“双人舞”中,小提琴独奏丝绸般柔美光滑的音色,配以泛音极美的竖琴声,将人带入童话般的梦境,然后是与大提琴一唱一和,形象地描绘了王子与白天鹅互诉衷情的感人场面。

PETER ILYIGH TCHAIKOVSKY(1840-1893)
01-06 Der Schwanensee
Suite aus dem Ballett op.20
Swan Lake
Suite from the ballet
Le Lac des cygnes
Suite extraite du ballet
Il lago dei cigni
Suite dal ballet
Il lago dei cigni
Suite dal balletto
Leon Spierer,Solo-Violine
Eberhard Finke,Solo-Violoncello
07-11 Dornroschen op.66a
Suite aus dem Ballett op.66
The Sleeping Beauty·La Belle au bois dormant
La bella addormentata nel bosco
12-19 Der Nuβknacker op.71a
Suite aus dem Ballett op.71
The Nutcracker·Casse-noisette·Lo schiaccianoci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MSTISLAV ROSTROPOVICH
Rodrigo: Concierto de Aranjuez 豆瓣
9.6 (5 个评分) Paco de Lucía / Orquesta de Cadaqués
发布日期 199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作曲家:Joquin Rodrigo & Isaac Albeniz
指挥:Edmon Colomer
乐队:Orquesta de Cadaques
发行:PHILIPS
编号:510 301 - 2
专辑介绍:
这张现场吉他演奏录音是一个里程碑,flamenco与古典音乐的一次完美结合。 唱片收录两位西班牙音乐大师Rodrigo和Albeniz的最著名作品-《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与《伊比利亚》的吉他改编版本,吉他演奏的是flamenco大师Paco de Lucia(这个不用多介绍了吧,现在就可以提前“盖棺定论”-最伟大的吉他演奏家之一)。一直以为同古典吉他音乐相比,狂放激越的flamenco吉他似乎更能代表西班牙,所以这张碟子可说是最“西班牙”的吉他演奏最“西班牙”的音乐,吐血推荐一下,希望喜欢。
演奏家简介:
提起Flamenco吉他音乐,就不能不提到Paco de Lucia,可以说,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Flamenco吉他演奏家之一。Paco de Lucia从7岁开始弹吉他,当时他的父亲,一位半职业的吉他手,意识到了自己的儿子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天分,于是便为他提供了各种条件,使得Paco de Lucia可以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练习吉他和研究吉他的演奏技巧上,而这些成果,正是今天我们从他的精彩演奏中所听到、见到的。起初,Paco de Lucia是与他的兄弟Ramón一起演奏二重奏,另外还与他的一个做歌手的兄弟Repe共同组成了名叫Los Chiquitos de Algeciras的二重奏。1962年,兄弟二人双双获得了大奖。此后,Paco de Lucia成为了一位世界级的明星。他将拉丁美洲和爵士乐中的和声御用到Flamenco音乐中,并且影响到了所有新一代的Flamenco吉他手。Paco de Lucia的演奏出神入化,技巧高超,演奏曲目范围广泛,从传统的Flamenco音乐到《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均演奏,并且还提出了“向古典吉他发起挑战”的口号。
Moment Of Glory 豆瓣
9.5 (27 个评分) Scorpions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Japanese reissue featuring a bonus track: Hurrican 2000 (Radio Edit)
卡农绝赞 豆瓣
9.5 (66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BMG
卡农的作者,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1653-1706),是巴洛克时期相当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影响了音乐之父巴哈。“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的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曾称霸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如果帕海贝尔还在世的话,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卡农”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曲式,照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退延伸的感觉。“卡农”全长仅五分钟,旋律简单仆实,却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它不仅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为了庆祝帕海贝尔350周年诞辰,BMG唱片公司特别邀请全世界不同音乐领域的知名乐手、乐团 ,以15首不同编曲、配器与演奏曲格的卡农演出版本,纪念这位音乐家,汇成这张珍贵的“卡农绝赞”!专辑囊括了许多顶尖音乐家和极具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演出版本,更被赋予了电子、吉他独 奏、乐方乐器演绎等十五种新的生命,专辑收录十首全球首度重新编录版本,加上24bit-96khz的超音质呈现,绝对让听众从头听到尾,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