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Borderland Dreams 豆瓣
作者: June Hee Kw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3 - 11
In Borderland Dreams June Hee Kwon explores the trajectory of the “Korean dream” that has fueled the massive migration of Korean Chinese workers from the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Yanbian in northeast China to South Korea since the early 1990s. Charting the interplay of bodies, money, and time, the ethnography reveals how thes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ourse of pursuing their borderland dreams, are transformed into a transnational ethnicized class. Kwon analyzes the persistent desire of Korean Chinese to “leave to live better” at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neoliberalizing regimes of post-socialist China and of post–Cold War South Korea. Scrutinizing the tensions and affinities among the Korean Chinese, North and South Koreans, and Han Chinese whose lives intertwine in the borderland, Kwon captures the diverse and multifaceted aspirations of Korean Chinese workers caught between the ascendant Chinese dream and the waning Korean dream.
2025年2月24日 已读
四平八稳,写得很好读。主要的田野在2009年左右,以移民切入,处于地理、族群、意识形态的三重边缘,面对朝鲜梦、苏联梦、韩国梦与中国梦渐次登场与彼此竞争的延边州朝鲜族社会的三十年变迁。一切都在改变和被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对better life的追求。
China Korea 人类学 族群 移民
维塔 Goodreads 豆瓣
Vita: Life in a Zone of Social Abandonment
作者: (巴西) 若昂·比尔 译者: 杨晓琼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1
在维塔,那些患病者、无家可归的人都被留在这里等死。卡塔里娜也是如此。
穿过濒临消声的语词和被宣判失效的回忆,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
当家庭、机构、化学物质和经济体系成为共谋,一个人如何能逃离社会性死亡的黑洞?
···
★震颤心灵的医学人类学经典
获玛格丽特· 米德奖、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斯特林奖最佳心理人类学著作等七奖项
全球卫生及医学人文领域知名学者凯博文特别赞誉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导读推荐
···
在巴西,像维塔这样的社会遗弃空间到处浮现。
这个令人难以忘却又不安的故事集中书写了一个名叫卡塔里娜的女人的经历,她的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在维塔消磨剩下的人生。人类学学者若昂· 比尔开启了一段侦探小说般的探索卡塔里娜人生的旅程: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其亲属、追踪她的医疗档案,解开卡塔里娜编写的“词典”中神秘的、诗歌一般的词句,追溯她的见弃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的家庭、医疗、国家和经济的复杂网络。
维塔里的人,仍回忆着当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叔叔、阿姨、祖父、祖母的经历,却被排除在现实世界之外,成为无人认领的生命。在这个由官僚机构和亲属关系共同认可的社会性死亡的语域,药物成为家庭治理的工具,诊断斩断了道德义务,收容成为剥夺人之权利的终极名义。《维塔》不仅仅是又一个关于遗弃的故事⸺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它向任人死亡的社会逻辑发出质询,也试图夺回人之为人的意义和尊严。
···
“我多么希望卡塔里娜能够读一读我们共同工作的成果,看到她自己在书页中浮现出来,寻到另一种结局。”
【媒体及名人推荐】
若昂·比尔的《维塔》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作品,卡塔里娜的故事将在读者心中萦绕不去。这本书的中心任务必定会成为一个人类学经典。——凯博文
这是尤为优秀的民族志写法,读来像一本惊险的推理小说。——《皇家人类学协会期刊》
作者以六年的(与卡塔里娜的)对话,捕捉了一个牵动人心的社会遗弃的故事,也刻画了一个女人面对最骇人听闻的生存环境所做的充满创造性的坚持。——高级研究院J. I. 斯特利奖颁奖词
本书在理论讨论和周密的田野工作中做到了很好的平衡,为当代巴西的社会遗弃动力学提供了一个复杂而具有原创性的洞见。比尔的启发思考的研究不仅使疗养院中边缘个体的令人惊愕的经验为人所见,而且呈现了巴西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正是它们进一步加深这种贫困者的凄凉和对基本人权的长期侵犯。——《亚利桑那州西班牙文化研究期刊》
【编辑推荐】
◎《维塔》因其对社会生活和个体经验的共同关照,成为民族志写作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巴西社会转型的历程、精神疾病治疗的变迁和个体的生命史彼此交错,构成我们理解生命、思想和伦理境况的多重脉络。它因而也是医学人类学领域的一部必读之作。
◎若昂·比尔的研究拆解了虬结缠绕的现实,剥离出层层交叠的社会因素,使得家庭、社会和医疗技术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真正变得可见。围绕着维塔这座以“生命”为名的收容所,我们看到政治经济政策、由文化传统与经济利益共同牵动的亲属关系、制度化的医疗体系、道德环境,以及人性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展开,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彼此作用,共同造就了社会遗弃的动力学。
◎编写“词典”的卡塔里娜,展现出一个人被排除于现实之外时所仍然具有的惊人能动性,成为生命面对急遽变化仍奋力找寻自身位置的鲜活渴望的见证。
◎独特的叙述脉络给作品带来了推理小说般的节奏,作者对个体生命状态的敏锐体察更在理论创见之外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情感维度。一个“被洗去了所有特征,成了一个人造的矿石”的“早几个时代留下的人”,唤起的是我们对社会日常的感知和记忆。
◎遗弃不仅仅发生在收容所内外。《维塔》带给我们诸多切近的省思,是一部值得每个人阅读的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
◎文中附有摄影师托本·埃斯科罗德随同拍摄的四十余幅照片。如作者所说,“倘若这些照片在你心中挥之不去,那是因为这是一种持续的现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2024年8月27日 已读
代表了对我而言最可欲的某种人类学,未来某天注定会读一遍英文版。“对不具生产力或不被需要的人如今所陷入的社会性死亡机制开展一种人性批评。”卡塔里娜是被家庭、国家、市场、性别、医疗等所交织的社会性死亡机制制造为“疯狂”、遗弃和扼杀的,但她的“语言和渴望甚至在极度受贱斥的情形下都可以富有意义地继续下去”,并经由人类学的遭逢而得以被记录甚至发声问责。
人类学 医学人类学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豆瓣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7.8 (6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陆洋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作者阎云翔有过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农村当过羊倌和乡村故事员,后来又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担任人类学教授。一路走来,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中国北方农村礼物馈赠文化的名著,以及另一部考察过去30年经济改革的深刻影响下,这个村庄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变革。
在这部新作中,阎云翔记载了一场正在日常生活领域重塑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其中最深层的变化是,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阎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在见证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个体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在过去是不可言说的、不成熟的,甚至在政治上是不被接受的,而如今却公开地发挥着影响力。中国人的自我与人格已经变得与以往不同了,就像他们的地方道德社会那样正处在转型之中。对阎来说,这种新的现实既令人担忧又给人以希望。
从长远看,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将会走向何方?中国政府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活的新意识形态将会进一步深化个体化吗?这样做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政治现实吗?抑或,国家会限制个体多元化的范围,以此让个体化像全球化一样向国家的利益低头让步?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阎立足于民族志的详细资料,进行了富有洞见的人类学分析,并对有启示性的相关社会理论做了深层次的梳理。他还在中国与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时代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阎的细腻描述和有理有据的阐释使他的跨文化比较进入了当代学术界关注的核心:即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至关重要的,以及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因此,《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和中国人,也对我们思考美国和美国人、西方和西方人大有帮助。
2024年1月5日 已读
没什么意思。嗯,结构清晰语言平实很容易读,我知道这些东西发生了,(哪怕暂且不追究某些理论是否适用、某些推论是否合理,)那然后呢?作为非学术的纪录式非虚构或许不错,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民族志(理论、田野、思考/反思)完全不是对我而言可欲的人类学。p.s.章节之间、本书与《私人生活的变革》之间有相当部分的重叠;只需要从英文版复制粘贴的参考文献部分有缺漏。
中国大陆 人类学 农村 家庭
Radiation Brain Moms and Citizen Scientists 豆瓣
作者: Aya Hirata Kimur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6
Following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disaster in 2011 many concerned citizens—particularly mothers—were unconvinc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assurances that the country’s food supply was safe. They took matters into their own hands, collecting their own scientific data that revealed radiation-contaminated food. In Radiation Brain Moms and Citizen Scientists Aya Hirata Kimura shows how, instead of being praised for their concern about their communities’ health and safety, they faced stiff social sanctions, which dismissed their results by attributing them to the work of irrational and rumor-spreading women who lacked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se citizen scientists were unsuccessful at gaining political traction, as they were constrained by neoliberal and traditional gender ideologies that dictated how private citizens—especially women—should act. By highlighting the challenges these citizen scientists faced, Kimur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foodways, gender, and politics in post-Fukushima Japan and beyond.
2023年12月2日 已读
极其工整的社会学写作。福岛核泄漏后日本母亲如何在新自由主义、科学主义和后女权主义的三重意识形态影响下以科学之名进行行动,而“非政治”的科学又如何限制了政治与变革的可能——所有人和机构都在downplay核污染的叙事,但同时作为最容易被边缘化的公民和保护家庭的frontier的母亲在焦虑、行动和遭受惩罚。放在其他时候读可能最多四星,但在当下极有对镜自照之感,哪怕在十年之后不同的国家与社会,我们却仿若在经历同样的灾难过程——灾难并不是过去,好像我们在往前,但如果不反思过去我们在朝哪里走呢?朝新自由主义走吗?一定要思考和反思,不然下次灾难来临时我们仍是可以被抛弃的bare life。
STS 人类学 女性 新自由主义 灾难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8.5 (42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
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列文森奖获奖辞(列文森奖推选委员会:裴宜理、胡缨、戴安娜•里拉)
2023年10月10日 已读
我错了,前面一直觉得阎俨然是一种上一辈和治理者的视角,很喜欢站在道德高地上毫不掩饰地表达对道德滑坡的恐慌并“敲响警钟”,结果最后的批判还是直指国家而非个人或那一代人(比项飚勇敢多了!)。田野扎实,可读性高,在socialism的政经背景下勾勒出性、爱、婚姻、空间与隐私、代际关系和生育等家庭私人生活诸多方面的社会历史变革。但总觉得差了几分民族志的味道(尤其是很多结论的推出还是有些轻佻),并且总是喜欢像(中特)社会学那样非得创造一些不够成熟也没有必要的概念(无公德的个人),但离了这些概念本书的解释力就会差一分一毫吗?
人类学 农村 家庭
静寂工人 豆瓣
8.0 (14 个评分) 作者: 魏明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 编辑推荐
一部基隆码头工人的“伤心民族志”
被甩出全球供应链后,底层劳动者的真实境遇
“像个男人”的期待背后,不堪重负的压力
★2017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非小说类首奖
★2017年金鼎奖非文学图书奖
◆ 内容简介
昔日人声鼎沸的基隆码头陷入停滞,随着基隆港的衰落,码头工人一步步沦为全球化“弃民”。伴随生存困境而来的,还有“男子气概”的失落,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情感纽带的断裂。
被时代抛弃的码头装卸工人、入不敷出的大货车司机、饱经风霜的茶店仔阿姨、失语返家的父亲……人类学学者魏明毅走进基隆的日与夜,倾听他们的诉说,并不断叩问这静寂背后深层次、结构性的原因。
◆ 推荐语
源自心理咨商与文化人类学的双重训练,本书作者魏明毅独具只眼,由情绪和感知的观察角度入手,生动地描摹了全球供应链如何在公共空间以及私密领域里,深刻影响了这些男女和代间的行动与不行动、希望和失落。
——赵彦宁(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这本书让我回到了基隆,在台湾经济起飞时,这个北部港口曾经非常繁忙,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基隆变得没落,甚至有些悲伤,正如那里常年的阴雨绵绵。读完这本书,才知道那里有码头工人这样一个群体,以及半个世纪以来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几乎就要被遗忘和抹除了。作者用细致的观察,清晰的历史梳理、饱含感情又带有性别视角地进入了这个男性的世界,不仅记录下了这个群体和历史变化,也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郭玉洁(作家、媒体人)
2023年5月19日 已读
轻盈灵动的写作,(越往后越)沉重致郁的民族志。在当下读尤有对镜自照之感,基隆与我们“不过是历史时序上的不同而已”,“那些被同情怜悯的究竟是谁?又将会是谁?”
人类学 劳工 台湾 民族志
亲密的分离 豆瓣
作者: 艾莉森·阿列克西 译者: 徐翔宁 / 彭馨妍 2022 - 11
“有的故事从终结开始讲起”
理想的亲密关系是人们永恒的讨论话题。如何保持亲密而不变得令人窒息?如何在传统模式不再可行之际,建立有爱、相互扶持的关系?怎样的亲密模式对于个体、婚姻和家庭,甚至社会最为有利?在无法忍受之时,人们又如何下定决心结束一段关系?
本研究聚焦于个人生活和家庭变迁中的一个阶段——离婚,它涉及如何建立并保持“好”的关系,也涉及分离带来的风险和机遇。而在这些讨论中,每个词都值得更严肃的思考。作为一部当代日本的情感民族志,本书收集了离婚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私人故事,探索个人、法律、社会及经济结构等多个方向在浪漫关系上的交汇,同时也更广泛地表达了当代人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名家推荐】
名家推荐:
“一幅日本人关于婚姻的习俗和态度的全景图,在人们协调依赖关系和个人利益的时候,人们关于婚姻的很多习俗和看法都在改变……日本并不被认为是婚姻浪漫的典范,这种看法在《亲密的分离》中得到了反映。不过,秉持着不作评判地解释的人类学精神,阿列克西的书有助于理解一个正在摆脱将婚姻等同于正常的社会。”
——《日本时报》
“《亲密的分离》提供了关于当代日本改变对婚姻、亲密和关系的期望的极其丰富的解释。阿列克西对离婚的深刻并富于同理心的分析,一定会丰富我们对这一全球日益普遍的人生决定及其法律、经济和情感后果的经验性理解。”
——宫崎广和,西北大学
“这是本内容丰富的民族志,研究了日本日益增多的离婚现象和对熟年离婚的公开讨论,阿列克西还深入探讨了流行的离婚女性赋权问题。阿列克西在书中对当代日本的性别动力学、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细致描述,这本易读但精心写就的书将是文化人类学和性别研究领域的重要补充。”
——竹山秋子,堪萨斯大学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任何有兴趣了解日本当前婚姻和离婚状况的人……这本书提供了对于日本过去二十年的转变的有益概述,提出了关于当代日本的法律、经济和劳动现实的深刻见解。”
——《日本研究新声音》
2023年5月16日 已读
聚焦离婚,考察了传统与现代(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如何互动从而影响00年代日本人的婚姻与亲密关系乃至更广泛的日常生活。阅读体验很愉快(主要是读起来很顺畅),尤其是intro初读时非常激动,虽然最后读完发现主体和结论部分都归于稀松平常了。也即长于政治经济学分析而疏于对日常生活的深描和分析,尤其批判反思力度显得不够。文内注中英文夹杂但文末参考文献全是英文,希望再版能改进。
人类学 婚姻与家庭 日本
尋找尊嚴 豆瓣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
作者: 菲利普.布古瓦(Philippe Bourgois) 译者: 葉佳怡 左岸文化 2022 - 7
◎研究社會結構壓迫與受害者主體性經典之作◎
他們都曾夢想成為比上一代更好的人。
可是為什麼總會掉回街頭暴力、地下經濟的泥淖,困在社會底層無法翻身?
是什麼把他們推向社會邊緣,他們又是如何在集體毀滅中,掙扎著尋求個人尊嚴?
半世紀前,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描繪了1950年代紐約的波多黎各移民,呈現他們的貧窮、暴力、犯罪,街頭上的逞兇鬥狠、種族歧視,以及美國人與移民間、移民本身不同世代間無所不在的文化衝突。到了1990年代,布古瓦筆下紐約東哈林區的埃巴里歐似乎沒有太大的不同。
這裡住的一直都是紐約最窮的一群人。從早期的愛爾蘭人、義大利人,然後是波多黎各人,以及接下來的墨西哥人,他們因為不同原因遠離家鄉,在這個全世界最富裕城市的角落奮力求生,努力尋求向上流動的可能。
《尋找尊嚴》的時間點落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研究對象是紐約東哈林區的波多黎各移民,人類學家布古瓦最初著眼的是紐約內城的貧窮與種族隔離,以及這群移民是如何在整個社會及政治極度不友善的環境下,成為經濟邊緣、毫無未來可言的一群人。但問題不僅止於此,這些移民一方面被美國主流社會和合法經濟體系排除在外,而當時美國的經濟轉型又使得他們即使找得到工作,也缺乏應對這份工作的文化資本,更別說還必須面對工作中無所不在的種族歧視,以及挑戰傳統波多黎各男子氣概的性別互動。這些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第二代或第三代波多黎各移民,可能掉回油水豐厚的藥物經濟,或是街頭暴力與物質濫用的泥淖,並為了尋求尊嚴,被激發出一種與外界對立的「內城街頭文化」,重新發明出屬於他們的生活模式。諷刺的是,原本想要反抗結構壓迫、尋求個人尊嚴的街頭文化,卻往往導致這些街頭求生者更加走向毀滅。
布古瓦的研究奠基於文化生產理論的分析架構,並採用女性主義的概念,也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試圖理解美國都會的長期貧窮與被社會邊緣化的經驗,另一方面,他更為這些理論分析賦予血肉。布古瓦花了幾百個晚上在街頭及快克站晃蕩,在那裡觀察藥頭和上癮者。他錄下他們的對話和人生故事、拜訪他們的家人、參加他們的派對或朋友聚會,他也訪談了那些快克藥頭的配偶、愛人、手足、母親、祖母,情況允許的話還有他們的父親。他以大量充滿細節的對話、極具爭議性的描繪,見證了人們的受苦,讓讀者不只停留在快克藥頭所面臨的結構性壓迫,而能真實有感地碰觸到這個邊緣社群裡,人們的「個體自主性、性別與家庭在這些經驗裡的核心位置」。
這本書不是關於快克,也不是關於用藥本身。當然,藥癮及物質濫用是形塑街頭日常生活形態最直接、也最殘酷的元素,但內城的物質濫用其實是一種病徵,存在於底下更深層的,是將人推向社會邊緣的各種動力。這本書記錄了這個過程,以及普里莫、凱薩、糖糖、雷伊⋯⋯這一個個書中主角如何在貧窮門檻邊緣掙扎著生存,並想要贏得尊嚴的生命故事。
「聚焦於結構通常會模糊一項事實:人是自身歷史積極的行動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受害者。民族誌的研究方法能解救出困在更巨大結構性力量中的『人質』,讓他們重新成為得以形塑自身未來的、一個個真實的『人』。……在我的紀錄中,都會窮人為了逃出、規避困住他們且造成隔離及邊緣化的結構,各自發展出一系列不同的策略,只是有些策略反而導致了自身的苦難。我之所以將這一切寫下來,是希望『人類學的書寫可以是一種抵抗的現場』,同時抱持社會科學家應該也能『面對權力』的信念。」
審訂
趙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得獎記錄
1995年,社會問題研究學會,萊特‧米爾斯獎(C. Wright Mills Award)
1997年,應用人類學學會,瑪格麗特・米德獎
名人推薦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
吳易澄,杜倫大學人類學博士、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卓浩右,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黃克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紐約東哈林區從事毒品買賣與地下經濟的波多黎各裔社群」這段話中的人與事,在閱讀完這本民族誌後將不再使人感到遙遠。無論身處何處,我們將因這些經驗與理解被繫起,一起面對同一場戰爭,一起追求同一種自由。──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
在布古瓦的筆下,毒品與暴力根源於制度化的種族歧視與邊緣化,無法以化約的統計數字來表達。這本民族誌示範了兼具人道的熱血與冷靜批判的深度同理,記述那些看似離經叛道的生命,都有其掙扎與抵抗的理由,亦值得受到基本的尊重。──吳易澄,杜倫大學人類學博士、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埃巴里歐位在紐約市,是一個以波多黎各裔為主的街坊,本書作者菲利普‧布古瓦來到紐約工作時選擇直接搬進這個街坊,在此娶妻、生子,將自己的生命經驗編織進埃巴里歐的脈動之中;他在生活與田野中結識了在地的街頭毒販,並由此展開了關於這個貧困街坊的非正式經濟研究。這本書以扎實綿密的田野經驗,反思人類學乃至於美國社會對於貧窮、毒品、公共生活等議題的理解,是非常精彩而值得一讀的民族誌。──卓浩右,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當年我們在課堂上閱讀關於貧窮與藥物的民族誌,討論這些作品描述的社會樣貌、理論意涵、實踐可能。我希望《尋找尊嚴》能夠召喚更多讀者進入我曾經體驗過的那個知性與感性都同樣澎湃衝擊的討論空間,讓更多人反思毒品文化、社會邊緣,乃至於社會不平等的議題,激發更多討論,創造更多改變未來的行動。——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布古瓦的《尋找尊嚴》是研究美國都市貧窮的民族誌巨著。他踏入鮮有學者涉足的田野地,勇於描繪各種令人掩面或避談的暴力、虐待或性侵場景,分析中時而展現同理,卻不諱言自己感受到的憤怒、厭惡與疑惑,深刻陪伴讀者看見邊緣人群積極尋求尊嚴的奮鬥、其中的掙扎、無奈與自我毀滅,以及這一切背後隱身的歷史因素及結構脈絡。──黃克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尋找尊嚴》是90年代以來針對毒品戰爭如何影響有色人種陽剛性建構最細膩的民族誌。作者透過對自身白人特權的解剖以及民族誌方法的反思,拒絕用暴力色情片的視角去稱頌街頭文化,而將結構的問題還原成真實且動人的故事。──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透過犀利又令人目不轉睛的手法,他為我們描繪出東哈林區的快克藥頭世界。一旦開始閱讀就無法把書放下。——威廉姆.朱利葉斯.威爾遜(William Julius Wilson)及傑埃瑟夫婦(Lewis P. and Linda L. Geyser),哈佛大學教授
令人讚嘆的田野調查……菲利普.布古瓦……他在東哈林區(又稱為埃巴里歐)的一棟私人公寓樓住了三年半,研究當地居民的文化、道德習俗、價值觀、行為模式,以及恐懼,他耐心與幾位藥頭集團成員建立起緊密關係,並透過觀察描繪出他們自己造成的各種傷口。——理查.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紐約時報》
這份令人震驚的民族誌研究描繪出西語哈林區中快克交易的血淋淋現實,作者布古瓦赤裸寫出在地球上最富裕的社會中有這樣一個脆弱角落,人們在集體毀滅中尋求個體尊嚴的努力。他對美國提出了有力的控訴,揭露這個國家的骯髒祕密:各種殘酷的不平等及政府對人民的忽視。面對美國夢的民族神話,這本書狠狠地拆穿了真相,暴露出美國夢的雙生子:達爾文主義式暴力帶來的真實噩夢。——華康德(Loic Wacquant),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法蘭西學院歐洲社會學中心
這本爆炸性的作品不是寫給溫婉讀者或心思敏弱之人。布古瓦發明出了一種新文類:這是一種「逼你直視」的人類學。哈囉,美國——在這個國度,「努力工作」的低薪快克藥頭做著他們唯一符合資格的工作,他們夢想進入合法就業體系,卻發現不得其門而入。布古瓦邀請讀者直接面對一種充滿暴力、恐怖,以及死亡的文化,這種文化離大都會博物館就只有幾個地鐵站……儘管布古瓦的如實描述極度殘酷,拒絕將醜惡面向消毒美化,也沒打算讓那些販賣快克的對象逃脫應負的責任,但在背景不停有槍聲響起的敘述過程中,讀者一邊讀著這些無情的人生故事,一邊很難去責怪這些到處挑釁攻擊的迷茫角色,因為他們也是美國無法兌現許諾之下的受害者。——南希.謝普-休斯(Nancy Scheper-Hughes),《沒有哭泣的死亡:巴西日常生活的暴力》(Death without Weeping: the violence of everyday life in Brazil)作者
菲利普.布古瓦的這本書非常令人不安,也推翻了人們對這個社會部門一直以來公認的看法。沒有其他紀錄能像此書一樣針對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行結構式分析,同時精闢地結合了他們對自身處境的理解。——艾立克.沃爾夫(Eric R. Wolf),紐約市立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
(此書)針對都會快克現場提供了最貼身觀察的描述。那不是個迷人的世界,而布古瓦在聆聽集體輪姦作為青少年成年禮的故事、看見母親推著嬰兒車走進快克販賣站,並目睹他們將縝密計畫過的暴力行為當作可操作的商業手段時,也毫不猶豫地表現出厭惡的態度。然而在此同時,布古瓦嘗試去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根源……非常令人驚豔的紀錄。——邁可.麥辛(Michael Massing),《紐約書評》
《尋找尊嚴》……將這些快克販賣者的生活放到燦亮的聚光燈下。布古瓦的這本作品生猛又犀利,其中針對排除性經濟體系所傳遞出來的訊息,一定會動搖外界對內城藥物交易的觀感。對內城藥物交易的殘酷真相有興趣的人都該找《尋找尊嚴》來看看。——葛雷格.唐納森(Greg Donaldson),《華盛頓郵報》
強而有力又令人揪心,這本書會讓人大開眼界。——《科克斯書評》
此書的美好之處,在於作者和因為經濟因素被迫住在貧民窟的人們之間,進行了學術心靈與自然官能智慧之間的交流。菲利普將街頭嚴酷現實的兩個面向組織在一起……對於所有想知道更多的人而言,《尋找尊嚴》是必讀的作品。——皮里.湯瑪斯(Piri Thomas),詩人、《走在險惡街頭》(Down These Mean Streets)作者
布古瓦和幾位沒沒無名的藥頭相處了數百個晚上,他們大多是新波多黎各人,而在他們因為嗑藥亢奮起來,擺脫了每日拖磨他們的痛苦時,他記錄下了他們關於工作、政治、性、物質濫用及時尚風格的見解……這些快克藥頭的談話內容儘管下流、可怖,而且常常是興之所至,但也同時辛辣又活潑,就連昆丁.塔倫提諾看了都會自嘆弗如。——亞當.夏茲(Adam Shatz),《國家》雜誌
這個國家的城市中有許多問題極度嚴重的區域,而關於長久肆虐其中的複雜社會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本新書會提供豐富、深入、有趣,甚至是令人興奮的新觀點。菲利普.布古瓦的書就做到了這件事。——瑪喬麗.瓦爾布朗恩(Marjorie Valbrun),《費城詢問報》
親暱又令人不安地描繪出一個另類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快克交易及使用快克的少數人稱霸了公共空間……作者並沒有免除這些人的責任,但仍以非常有說服力的結論指出,藥物只是問題的徵象而非根源,真正的問題還是階級和族群的「隔離」。——《出版者週刊》
(此書)的作者和紐約埃巴里歐的波多黎各快克藥頭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對話,他將這些對話和流行媒體報導交錯剪裁在一起,加入學術研究針對灰色經濟及移民社群的研究,另外還插入許多資訊性強但不顯唐突的數據……對布古瓦來說,藥頭的主要問題不是缺乏工作技能,畢竟他們自行運作的複雜系統中就牽涉到行銷、資源分配,還有人際關係,他們缺乏的是「文化資本」,也就是讀寫能力、應對城市機構運作邏輯的悟性,又或者是在街頭及白領世界中轉換的能力。——卡洛琳娜.岡薩雷斯(Carolina Gonzalez),《舊金山海灣衛報》
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 豆瓣
Two cheers for anarchism: 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dignity,and meaningful work and play
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译者: 王審言 麥田 2021 - 3
人類學大師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最平易近人的幽默作品!
我提出的是「實踐中的無政府主義。」
我的無政府主義觀點,包括捍衛政治、衝突與辯論的價值,
以及隨之產生、永遠存在的不確定與不斷學習。
///┌ 為何讀┐/////
--------------------------------------------------
當國家緊扼人民的命脈、財團資本控制世界,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艱困世道中,人類學大師斯科特以29篇幽默的靈光片段,捍衛地方性知識、常識、個體創造力與自發性的無政府主義思維,帶領我們審視世間百態,用不同眼光看歷史、尋找政治生活的另類出路!
從日常生活、從地方、從家門口隨時出發!
無政府主義不一定是街頭革命或傳統印象的政治運動。
┤「我要自己開店!」小頭家如何製造甘願?
├為何二戰後德國紀念逃兵?公開質疑服從?
└人民微小的不服從匯聚起來,意外地改變了歷史?
┘魅力領袖如何接地氣?
┌雜亂無章的自然,暗藏著什麼玄機?
┐誰是小資產階級?為什麼小資產階級讚讚讚?
┼什麼情況下,沒有交通號誌,看似不安全才是真安全?
┬美國SAT學力測驗與SSCI作文比賽造成什麼樣的問題?
┴地方的柑仔店不只賣商品,還提供更多服務?
┤├└┘┌┐┼┬┴ 請見書中更多討論┤├└┘┌┐┼┬┴
討論實踐無政府主義思想的趣味逸品,一篇接著一篇,越看越停不下來!
傷心人類學 豆瓣
The Vulnerable Observer: Anthropology That Breaks Your Heart
作者: [美]露思.貝哈 译者: 黃珮玲 / 黃恩霖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10 - 11
露思.貝哈透過揭露自身的生命故事,深刻反思在西班牙、古巴及美國的田野工作,她讓民族誌與回憶錄巧妙交織成這部《傷心人類學》。本書的寫作旨趣融合了反身人類學、女性主義自傳性書寫,以及多元文化與離散論述。即使受傷累累仍無懼地穿越漫長的隧道、雖然步履維艱仍勇敢地跨過各藩籬邊界,由此露思.貝哈向世人宣告:「不讓你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魏明毅 游擊文化 2016 - 10 其它标题: 靜寂工人
以人類學之眼、受苦共感之心,
走進底層工人的生命世界,記錄一段被遺忘的社會史。

「不讓妳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傷心人類學》

「我也完全不知道在『那裡』該『如何讓自己像個人類學家』。」——《泰利的街角》

這是一本關於跨國供應鏈肆虐、新自由主義浪潮席捲、港口男人勞動風雲、茶店女性作伴文化、生命陷落及底層困境的「傷心民族誌」。書中的主角包括被國家拋棄的碼頭裝卸工人、入不敷出的貨櫃車司機、慘澹營生的攤車小販、飽經風霜的茶店阿姨仔,以及失語無能的失格父親。若要凝視這些如深淵般的生命圖像,得讓目光回望島嶼過往半世紀的「發展」軌跡。

1956年,美國Sea-Land運輸公司的Ideal X號貨輪載運貨櫃啟航,開啟了貨櫃海運時代。1972年,基隆港務局首次設置貨櫃碼頭與裝卸設施。1984年,基隆港躍升為世界第七大貨櫃港。1999年,基隆港棧埠作業民營化。2016年,基隆市歡慶建港130週年,該年為世界海運貨櫃發展60週年。在上述扼要片段的主流編年記事底下,有什麼重要的社會史細節遭到忽視?又有哪些人被抹除了真實活過的痕跡?這些正是《靜寂工人》試圖呈顯與回應的。

本書作者魏明毅帶著同理之心和人類學之眼,以身為度,與田野報導人同行在基隆港的東西碼頭岸上、同處在簡單陽春的候工室裡、同坐在密閉侷促的貨櫃車內,並隨著他們的腳步進出不同的食肆與茶店。側耳傾聽他們的娓娓敘說,且聽出他們沒能說出口的喑啞之聲。然後,以筆一字一句刻劃這些暫時隱沒容貌、以化名現身的人物,記下他們在碼頭內外的日日夜夜。

魏明毅筆下堅毅認命的清水嫂、自嘲無能的李松茂、沉默寡言的阿順、夜夜喝著酒水的李正德、渴望「說」與「被聽」的王家龍、善體人意的茶店經營者陳女士等人,所交織出的生命世界,曾經是那麼絢爛豐富,如今卻顯得黯淡無光。這些故事的主人翁面對際遇變遷和生命苦境,總是自嘆命運捉弄且歸咎自身無能,但魏明毅不懈地叩問社會性受苦的緣由,在她的抽絲剝繭、細細爬梳下,個中道理逐漸浮現檯面……。
探索与反讽 豆瓣
Exploration and Irony in Studies of Siam Over Forty Years
作者: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杜洁 商务印书馆 2022 - 9
★著名民族主义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40年泰国研究的学术之路

★一部撼动学界共识的典范之作,时至今日,仍然是一部国家、民族研究的必读之作

✻评语✻

安德森的泰国研究常能见人之所未见,其观察与质疑往往独具慧眼,发人深省,甚至令我们这些泰国研究者不适。本书不仅是关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泰国政治与社会的研究,更是其发问立疑之艺术典范,让人过目难忘并为之寝食难安。

——通猜·威尼差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

安德森1977—1985年发表的这三篇论文,其阅读和引用率一直高居当代泰国研究文献榜首。仅对安德森早期研究有所了解的读者,后部分篇目或许会令其错愕不已。在当下语境中,对于那些爱刨根问底地问“问题出在哪里?”的人而言,这部选集值得一读。

——克里斯·贝克(英国历史学家、泰国问题独立研究员)

怀着温柔而深切的关爱,全球知名的民族主义前辈、康奈尔大学东南亚研究专家安德森教以令人惊叹的怀疑主义眼光、锲而不舍的发问、对传统观念的大胆质疑、对流行观念的反证、极具鉴赏力的才智、深入腑里的洞见、尖刻而风趣的幽默,以及其对这个国家、人民及之外的无与伦比的广博而精深的学识,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一直为我们刷新着对暹罗/泰国研究的视野。其著作可以用一句泰国谚语“运河鳄霸”(从而使航运全部受阻)来形容,已成为泰国研究的标志性分水岭,改变并调整了20世纪90年代前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保守主义、精英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及君主主义—民族主义传统,从而引发了一波修正主义的逆向清流及其他支流。

——卡贤·特加皮让(泰国法政大学)

安德森早期泰国研究卓尔不群,撼动了学界共识,设定出研究新议程,识别出新生政治力量并勾勒出该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基本轮廓。

他长期聚焦泰国政治研究,尤其在政治与泰族特性及暹罗文化总体关系方面,笔耕不辍,开拓前沿。但是1993年后,因为读者群从学者转向更广泛的知识分子群体,书写语言从英语转为泰语,其新近著述大都不为学界所知。本选集必将补阙拾遗,为今后的研究开辟更多路径。

——詹姆斯·奥基(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

即便时至今日,安德森在本书中的观点依然新颖,视角依然独到,这既是其著述高水准和先锋性的学术写照,或许也是今日泰国政治不幸的现实写照。如果这部泰国研究选集能让新一代学者了解安德森,让我们有幸瞻仰一位东南亚研究学者可达至的巅峰之境,而心生向往,这项出版计划就得偿所愿了。

——帕特里克·乔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本论文选集反映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时代之问的不懈应答,始终紧跟似乎永无休止的泰国时局危机,笔耕不休。继长期倾情投入印尼研究后,他转而深爱上了(他认为更应该被称之为暹罗的)泰国。而这一转变过程恰恰就是东南亚学者,尤其是印尼学者为何必读此书之原因所在。

其著述的另一大魅力就是其标志性的反传统性。他揭示了源自古老传统的新潮,以及新潮所终难涤荡彻底的传统印记。他在自我解构的同时又令人信服地维护了其以往的学术观点。

——阿比丁·库斯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内容简介:

暹罗即今日泰国,作者出于研究习惯仍使用“暹罗”一词。本书原著于2014年由康奈尔大学出版社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收录10篇文章,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一生中关于泰国研究的论文、评论和随笔按照年份和主题进行综合编排。其中一篇是他人为该书撰写的导言,相比于广告宣传语、肤浅的赞美之词,这篇导言深刻的揭示了安德森教授暹罗研究的过程,对于阅读本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余九篇是安德森教授暹罗研究的文章,不仅仅是学术论文,还有一些作者撰写的导言、影评等,前后逾时40年,对于纵向了解泰国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社会发展,十分有益,且具有极高的可读性。例如第一篇《对泰国国家的研究:泰学研究研究现状》,最早发表于1978年,虽然发表于40年前,但时至今日仍是泰国现代政治研究必读的一篇文章,可以说,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引导了此后40多年的泰国研究,在全球泰国研究领域具有标志性的转折意义,为此后大量的批判性泰学研究确定了基调。
政治社会的世系 豆瓣
Lineages of Political Society:Studies in Postcolonial Democracy
作者: [印度] 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 译者: 王行坤 / 王原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7 - 2
本书对“政治社会”概念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的考察,然后致力于通过后殖民社会及其在政治上的演变,特别是印度的共同体的例子,挑战自由主义理论的确定性。其理论目标是反对一切偏见和预成的判断,通过这样的批判工作,证明政治差异并不总是西方以外世界在哲学和文化上落后的证据。查特吉强调他的取向是现实主义的而不是乌托邦的,只是试图理解后殖民民主的新实践。
双重时间体系 豆瓣
作者: 杨清媚 2021 - 8
本书是基于西双版纳田野的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双重时间体系”指的是该地区社会由于历史上长期受缅甸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一种二者并接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表现为双重仪式周期交叠而成的社会节奏。从明代以来中华帝国对边疆地带的多重封建是“双重时间体系”形成的主要原因。该书回应了基于民族主义和认同政治对中国边疆民族问题的指摘。诸如版纳这类社会是多重文明关系的结果,这种情况在中国边疆广泛存在。中国历来的边疆治理都充分宽容文化混杂的特点,其制度核心精神恰恰是为边疆提供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空间。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8.8 (20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2022年4月4日 已读
过于真实。作者进行的是那种最最传统的人类学研究(割礼、巫术、亲属关系),但研究体验几乎是每个人类学人都会经历的,包括但不限于:头脑一热决定自己的研究主题,田野中的无聊、无措、无知、慌乱、病痛、失落与意外之喜,对人类学学科、机构、学界的反思。所以啊,田野是苦的,我们只能努力苦中作乐。
人类学
Death Without Weeping 豆瓣
作者: Nancy Scheper-Hugh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11
When lives are dominated by hunger, what becomes of love? When assaulted by daily acts of violence and untimely death, what happens to trust? Set in the lands of Northeast Brazil, this is an account of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scarcity, sickness and death that centres on the lives of the women and children of a hillside "favela". Bringing her readers to the impoverished slopes above the modern plantation town of Bom Jesus de Mata, where she has worked on and off for 25 years, the author follows three generations of shantytown women as they struggle to survive through hard work, cunning and triage. It is a story of class relations told at the most basic level of bodies, emotions, desires and needs. Most disturbing - and controversial - is her finding that mother love, as conventionally understood, is something of a bourgeois myth, a luxury for those who can reasonably expect, as these women cannot, that their infants will live. The author also wrote "Saints, Scholars and Schizophrenics: Mental Illness in Rural Ireland".
Commodities of Care 豆瓣
作者: Elsa L. Fa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21 - 11
Commodities of Care examines the unanticipated effects of global health interventions, ideas, and practices as they unfold in communities of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 in China. Targeted for the scaling-up of HIV testing, Elsa L. Fan examines how the impact of this initiative has transformed these men from subjects of care into commodities of care: through the use of performance-based financing tied to HIV testing, MSM have become a source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apital.
In ethnographic detail, Fan shows how this particular program, ushered in by global health donors, became the prevailing strategy to control the epidemic in China in the late 2000s. Fan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SM testing and its effects among these men, arguing that the intervention produced new markets of men, driven by the push to meet testing metrics.
Fan shows how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China came to see themselves as part of a global “MSM” category, adopting new selfhoods and socialities inextricably tied to HIV and to testing. Wider trends in global health programming have shaped national public health responses in China and, this book reveals, have radically altered the ways health, disease, and care are addressed.
2022年1月4日 想读 全球卫生干预措施、理念和实践在中国男男性行为者(MSM)群体里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影响
人类学
Multisituated 豆瓣
作者: Kaushik Sunder Raja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1 - 11
In Multisituated Kaushik Sunder Rajan evaluates the promises and potentials of multisited ethnography in light of contemporary debates around decolonizing anthropology and the university. He observes that at the current moment, anthropology is increasingly peopled by diasporic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all of whom are accountable to multiple communities beyond the discipline. In this light, Sunder Rajan draws on his pedagogical experience and dialogues to reconceptualize ethnography as a multisituated practic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ethical interlocution, and political intervention. Such a multisituated ethnography responds to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s myriad commitments as it privileges attention to questions of scale, comparison, and the politics of ethnographic encounters. Foregrounding the conditions of possibility and difficulty for those doing and teaching ethnography in the twenty-first-century, Sunder Rajan gestures toward an ethos and praxis of ethnography that would open new forms of engagement and research.
How to Think Like an Anthropologist 豆瓣
作者: Matthew Engelk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 - 2
From an award-winning anthropologist, a lively, accessible, and at times irreverent introduction to the subject
What is anthropology? What can it tell us about the world? Why, in short, does it matter? For well over a century, cultural anthropologists have circled the globe, from Papua New Guinea to suburban England and from China to California, uncovering surprising facts and insights about how humans organize their lives and articulate their values. In the process, anthropology has done more than any other discipline to reveal what culture means--and why it matters. By weaving together examples and theo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Matthew Engelke provides a lively, accessible, and at times irreverent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subjects, and practitioners. Presenting a set of memorable cases, he encourages readers to think deeply about some of the key concepts with which anthropology tries to make sense of the world―from culture and nature to authority and blood. Along the way, he shows why anthropology matters: not only because it helps us understand other cultures and points of view but also because, in the process, it reveals something about ourselves and our own cultures, too.
销声匿迹 豆瓣
Ghost Work: How to Stop Silicon Valley from Building a New Global Underclass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 L.格雷 (Mary L. Gray) / (美) 西达尔特·苏里 (Siddharth Suri) 译者: 左安浦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0
好消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自动化永远存在最后一英里悖论。
坏消息!所有人都将被隐藏起来,成为信息机器上默默运转 的齿轮。
高度警觉视为“灵活”,孤立无援称为“自主”,克扣工资只是“技术错误”……
朝九晚五的全职就业逐步瓦解,在家工作得到的却不是自由。
——————————————————————————————————
5年跨界研究,200余次实地访谈,10000余份问卷调查,
揭开即将波及全球数亿人,却鲜少见诸报端的新世界。
荣获——
★《金融时报》2019年评论家精选图书奖
★福特汉姆大学麦格农中心图书奖
——————————————————————————————————
系统出现的一个小故障导致琼的MTurk账户突然被冻结——这是按需工人最可怕的噩梦。“没有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软件出了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再登陆了,”她说,“我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告诉我必须等网站修复这个问题。账户冻结让我损失了近200美元。我失去了高薪工作,原因是平台自己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工作质量有问题。”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琼这样的幽灵劳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追索补偿了。“我等了40个小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能不能维持收入,也完全不知道原因。”
人类学家玛丽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联手,揭露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的人类劳动力。这支看不见的线上就业大军正不断扩张,它既不存在于现有的法律中,也未得到固有文化的承认,而算法无意识的残酷又带来了诸多未知。
——————————————————————————————————
《销声匿迹》是一部即时的经典之作。它与那些阐明了制造业车间的伟大民族志形成共鸣。然而过去的产业依赖于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其中人们一起工作、玩乐、生活。新的数字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彼此并不相识,对我们而言也是陌生的。他们的不可见性使他们成了幽灵。格雷和苏里让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与他们共情,并认识到我们对于其处境的共谋。通过强调人工智能如何依赖于人类劳动,以及对于提供这些劳动的生命的丰富描述,作者们提出一个有着牢靠基础的面向改善和行动的策略工具包,从而为我们带来了希望。
——玛格丽特·莱维(Margaret Levi, 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