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Radiation Brain Moms and Citizen Scientists 豆瓣
作者: Aya Hirata Kimur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6
Following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disaster in 2011 many concerned citizens—particularly mothers—were unconvinc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assurances that the country’s food supply was safe. They took matters into their own hands, collecting their own scientific data that revealed radiation-contaminated food. In Radiation Brain Moms and Citizen Scientists Aya Hirata Kimura shows how, instead of being praised for their concern about their communities’ health and safety, they faced stiff social sanctions, which dismissed their results by attributing them to the work of irrational and rumor-spreading women who lacked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se citizen scientists were unsuccessful at gaining political traction, as they were constrained by neoliberal and traditional gender ideologies that dictated how private citizens—especially women—should act. By highlighting the challenges these citizen scientists faced, Kimur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foodways, gender, and politics in post-Fukushima Japan and beyond.
2023年12月2日 已读
极其工整的社会学写作。福岛核泄漏后日本母亲如何在新自由主义、科学主义和后女权主义的三重意识形态影响下以科学之名进行行动,而“非政治”的科学又如何限制了政治与变革的可能——所有人和机构都在downplay核污染的叙事,但同时作为最容易被边缘化的公民和保护家庭的frontier的母亲在焦虑、行动和遭受惩罚。放在其他时候读可能最多四星,但在当下极有对镜自照之感,哪怕在十年之后不同的国家与社会,我们却仿若在经历同样的灾难过程——灾难并不是过去,好像我们在往前,但如果不反思过去我们在朝哪里走呢?朝新自由主义走吗?一定要思考和反思,不然下次灾难来临时我们仍是可以被抛弃的bare life。
STS 人类学 女性 新自由主义 灾难
凡身之造 豆瓣
作者: 熊欢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6
本书讲述了十二位中国女性的健身故事,在 “自我、身体与运动”、“生活、身体与运动”和 “孕育、身体与运动”三个主题下,从女性视角、微观的社会互动、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感受层面,描绘了女性真实、鲜活的健身图景,讨论了节食、减肥、身材管理、孕期保健、产后恢复、广场舞、健身社交、身体刻板印象等热议话题,挖掘了健身文化对女性个体生活规划、自我认同和文化审美的影响,反映了当今我国女性身体与生活的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成,为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提供了具象素材和理论视角。
2022年4月13日 已读
恶莫大于浮浅,一如另一个短评所说,隔靴搔痒、行文散漫。口述与分析全然分离,难道不是另一种研究者声称要反思的body-mind二分?熊的绪论与余论功力显然远超她的博士生,配合参考文献能作为不错的入门syllabus,但也太多中特政府报告式表达,徒添无趣(但或许也正好迎合“本土社会学”的伪命题?)。正文的许多章节质量参差不齐,像极了我ddl前赶工的课程作业,做几个访谈再强行嵌套理论就能称之为研究,再口号式高呼几声“女权主义”还正好能迎合读者的偏好,以“为女性发声本就不易/女权主义研究在国内本就不多、本就很困难”来为自己的浮浅开脱。此外,这几个学生也太倒霉了,明显是拼盘出的书,绪论也说了各章节材料由谁搜集和编写(有些还能在贵校论文库找到原来的学位论文),导师也不愿分个chapter发表。
2022年5月1日 评论 “太糟糕了”(慎进,全在骂,杠就是你对) - 太生气了,和期待之间的落差太大了,短评字数不够骂,长评继续骂,杠就是你对。 先搬运短评: 恶莫大于浮浅,一如另一个短评所说,隔靴搔痒、行文散漫。口述与分析全然分离,难道不是另一种研究者声称要反思的body-mind二分?熊的绪论与余论功力显然远超她的博士生,配合参考文献能作为不错的入门syllabus,但也太多中特政府报告式表达,徒添无趣(但或许也正好迎合“本土社会学”的伪命题?)。正文的许多章节质量参差不齐,像极了我ddl前赶工的课程作业,做几个访谈再强行嵌套理论就能称之为研究,再口号式高呼几声“女权主义”还正好能迎合读者的偏好,以“为女性发声本就不易/女权主义研究在国内本就不多、本就很困难”来为自己的浮浅开脱。此外,这几个学生也太倒霉了,明显是拼盘出的书,绪论也说了各章节材料由谁搜集和编写(有些还能在贵校论文库找到原来的学位论文),导师也不愿分个chapter发表。 接下来展开继续骂: 1/ 口述与分析全然分离,正文每一章都是先口述后分析的套路,美其名曰保留口述者原汁原味的自述。但是,访谈过程中你研究者是不在场吗?受访者能够一口气扒拉这么洋洋洒洒几页十几页吗?研究者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提纲和各种引导式提问全然被隐去了,这一份口述可能前前后后访谈和回访了数次的真实情况被隐去了,但你作者又刻意把每个人的口述故事都分节分成好几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真的太搞笑了,说着保留受访者原汁原味的故事,但又一边做着剪接、拼贴、缝合一边刻意隐去自己研究者的“在场”。以及,这种二分真的太二元对立了,社科重返身体四十年了,一直在反对body-mind二分,结果你声称要重返身体、要反对身心二元分离却搞出这么个二元结构编排? 2/ 遇到这种导师是真的惨。短评里说的拼盘出书不分chapter发表都算小事了(别跟我杠作者那里写了“熊欢等”,我可没在任何除了前言之外的地方看到写出了其他人的名字,包括但不限于豆瓣、实体书书封、目录、一众微信公众号推文,并且这个“熊欢等”的“等”不也是一种对其他人在场的遮蔽吧)。一个两个硕士生水平不行我能理解,问题是这本书每一个chapter都很灾难,精挑细选出来的十个硕士生水平都不咋地(有些还是挑硕士论文改写的),基本上就是本科生课程论文材料套理论的程度,好一点的还捣鼓点跨国性、吉登斯这些进来,大部分都在消费福柯他老人家。这么多学生的水平都不太行,也不知道导师指导到哪儿去了。 华南师范大学硕博论文库搜索“熊欢”,有哪些论文和本文章节标题重合或近似,诸君自行对比 华南师范大学硕博论文库搜索“熊欢”,有哪些论文和本文章节标题重合或近似,诸君自行对比 华南师范大学硕博论文库搜索“熊欢”,有哪些论文和本文章节标题重合或近似,诸君自行对比 3/ 错别字,的地得警察震怒: p49 4/ 别消费女权了,球球了!我要吐了,真的要吐了,这跟mws声称自己的blued研究是酷儿研究有啥区别啊。搞清楚啊,你们只是研究对象恰好选了女性,最多就是女性社会学/女性体育学,别以为自己喊了几句女权主义的口号就可以说自己是女权主义社会学了。真的真的,我拜托!真的不是高呼几声”解放女性“”挑战父权“的口号来让读者精神高潮就是女权主义了,读者要求能不能高一些啊!简中读者,国内研究咱多少读点黄盈盈好吧,希望大家至少以黄盈盈为标准,别看到一个声称女权主义研究就稀罕得当个宝了。 熊欢执笔的第四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于“女权主义”的耻感和污名化“ 当遇到问题时,她认为”男人是靠不住的“,”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虽然她的话语中有些女权主义的强势,但是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其身体(心)的强大对她自我定位的影响。——P131 蛤?你跟我说我太杠精太斤斤计较了,那她为什么全书绝大部分地方都使用”女性主义“,这里却用”女权主义“,并且前一页都还用着”女性主义“哦: 女性主义也高呼只有女性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P130 熊欢的硕士也好不到哪里去哈,这里抓个典型,第八章标题就是”彩虹人生“,写偏女同的双性恋者。按理说,这一章节的作者应该不仅读女权主义文献,还读酷儿研究的吧,结果这用词差点让我一口气提不上来: 一些体育活动会表现出很强烈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参与其中的运动员不需要展现自己的自然性别属性的气质,只需要尽力表现出与该项提运活动匹配的性别气质。 ——P235 ”自然性别属性“???拜托,我知道你很拉了,你就算不用”指派性别“or anyway,也至少用”生理性别“(sex)吧,”自然性别属性“啥玩意儿啊......这一章其他地方没看,不排除有更雷的地方。 5/ 甚至堂而皇之地进行mansplaining式说教: 我国享乐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同步进行的,大众对于享乐主义践行的程度较难把握,程度过深容易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比如近期社会上频繁出现的大学生校园贷、中青年人啃老等现象。——P262 字里行间真的就充斥着政府公文式的父爱主义说教,真就“我比他们自己,更明白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呗。我也懒得去翻这是不是某篇硕论改写的了,如果年代久远,那这里面指责校园贷和啃老就是出书的时候不用心不结合当下的语境去改;如果是近一两年的,我只能说作者没救了,别碰瓷女权了,真的会谢。 我理解你们要申funding要写立项书,要蹭中特社来证成自己的正当性,但我还是觉得恶心。其他地方的公文写作举例: P1 P2 6/ 引用不规范。我是真的不敢相信,论文里拿维基百科当参考。 根据维基百科对于“佛系”的定义,这个......——P263 7/ 水字数,一模一样的表达: 女性无论参与何种运动,运动带来的疼痛、酸胀、疲累等感官体验都会将个体意识集中于自己的身体,迫使“身体出场”。 ——P112、P318 8/ 强行套理论,云里雾里讲了一大圈还是不知所云。恕我愚钝,这里实在没看懂用上这个fancy的时间地理学菱状图是要干嘛。 p288 p289
女性 社会学 身体
爱情神话 (2021) 豆瓣 IMDb TMDB
爱情神话
7.9 (1660 个评分) 导演: 邵艺辉 演员: 徐峥 / 马伊琍
其它标题: B for Busy / Myth of Love
李小姐(马伊琍 饰),带着女儿过着单身生活。蓓蓓(吴越 饰),离婚后热衷跳探戈。格洛瑞亚(倪虹洁 饰),有钱有闲老公失踪。三个完全不同的女人因为老白(徐峥 饰)而产生了交集。上海爷叔老白自称杂家,专门教老年人画画。老白的好友老乌谈吐风趣,一生追逐浪漫。几顿饭局,让老白家的客厅成为了众人的聚会点。三女两男,在上海这座摩登之都里,凭借智慧、幽默过招,描摹出多样的市井烟火。
2021年12月30日 看过
在上海求学的第三年,一直游离在现代化的都市与现代性的破败间,从未对这个城市感到过亲切,却终于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了从未在上海看到过的烟火味。烟火、美食、爱情、艺术,我也想(有钱)过里面的生活!
2021 城市 女性
送我上青云 (2019) IMDb TMDB 豆瓣
送我上青云
7.0 (517 个评分) 导演: 滕丛丛 演员: 姚晨 / 袁弘
其它标题: Send Me to the Clouds
盛男(姚晨饰),女,独立上进有追求,渴望真爱却仍孑然一身。一次意外发现自己患上了卵巢癌,需要进行手术,但父亲出轨,母亲幼稚,家庭给不了她可能的支持,她不得不接受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去筹手术费。天生骄傲的盛男,在生死关头才发现成年人想生存的体面比想象中还艰难,在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与绝望中,最终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和解。
2019年8月22日 看过
把女性喻作柳絮,以“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反映当代中国女性在社会困境中的抗争,本可以向纵深进一步把社会现实呈现给观众。可惜导演编剧还是没有清晰的思路,稀里糊涂地就把故事讲完了,高开低走有些烂尾,亲情线还算不错,爱情线就太过于凌乱。
女性 现实
性别为本 (2018) TMDB 豆瓣
On the Basis of Sex
7.3 (128 个评分) 导演: 米密·莱德 演员: 菲丽希缇·琼斯 / 艾米·汉莫
其它标题: On the Basis of Sex / 司法女王(港)
鲁斯(菲丽希缇·琼斯 Felicity Jones 饰)渴望成为一名律师,并且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在法学院里,鲁斯因为身为女性而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压力,只有他的丈夫马丁(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 饰)坚定的支持着妻子的选择,因为他明白,鲁斯充满了天赋和正义感。
马丁被查出患上了癌症,病愈之后,他带着孩子们前往纽约工作。为了能够和自己的家人们生活在一起,鲁斯向学校提出希望能够转去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学业,却被拒绝了。之后,鲁斯离开了哈佛,成为了罗格斯大学的法学教授,可即便她是这样的优秀,依然没有律师行肯聘用她,只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2019年6月15日 看过
生气,完全不能展现RBG传奇的一生,最多只能作为系列的第一部。没有RBG绝对对半两星。RBG值得更好的传记片!RBG值得更好的!更好的!
用尽心思去戏剧化冲突,展现案件的艰难,结果全成了套路,愣是把睿智、深刻、冷静的金斯伯格刻画成一个愤怒的民权斗士。RBG的平权策略绝对是顶尖的啊!!!!!
唯一满足期待的就是发糖环节了,金斯伯格夫妇这是什么神仙爱情啊!
RBG 传记 女性 女权 平权
异见时刻 豆瓣
Notorious RBG: The Life and Times of Ruth Bader Ginsburg
8.3 (9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琳·卡蒙(Irin Carmon) / [美] 莎娜·卡尼兹尼克(Shana Knizhnik) 译者: 骆伟倩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9
《异见时刻》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九人”之一)金斯伯格的图文传记。
鲁思·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于1993年由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名为大法官。是继桑德拉·戴·欧康纳之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亦是目前唯一一位犹太女性大法官。鲁思·金 斯伯格的一生致力于女性权利的争取、维护与保障。
“声名狼藉的金斯伯格”(Notorious R.B.G.)是粉丝们对这位女大法官的爱称,模仿的是美国著名说唱歌手克里斯托弗·华莱士(Christopher Wallace)的别称。
书中内容一部分是传记,一部分是画集,还有一部分是金斯伯格的案件记录。通过穿插采访、插图、网络热词等素材,对金斯伯格的一生进行了精彩回溯。
本书获得《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作者杰弗里·图宾、知名法政译者何帆推荐,《纽约时报》畅销书,获得《波士顿环球报》《时尚》、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等书评推荐。
——————
“金斯伯格大法官之伟大,与性别标签和女权立场无关,也与自由、保守之争无涉。她的人生,有大起大落的波折,也有金石可镂的坚持,始终贯穿着正直、顽强、善良、敬业等人类美好品质。如果您对生命真谛或法律精神抱有困惑,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何帆,《大法官说了算》作者、《批评官员的尺度》《九人》译者
“轻松、有趣、令人深思的法官生涯记录,解释了为什么新一代如此拥戴金斯伯格。”
——杰弗里·图宾,《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作者
“卡蒙和卡尼兹尼克对金斯伯格的法律生涯进行了有力的描写,尤其是她的标志性异见时刻……凭借着她强烈的诚实、坚定的真实以及天生的时尚感(那些颈饰),金斯伯格作为一位文化偶像,值得拥有自己的庞大粉丝群。”
——凯特·塔特尔,《波士顿环球报》
“这本严谨的书为金斯伯格挑战性别成见的开创性案件提供了新的视角。”
——路易斯·梅尔林,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副法律主任
“如果你喜欢金斯伯格,本书作者会让你爱上她,金斯伯格不仅仅是一个女权主义英雄,更是一个真正的人。”
——米歇尔·鲁伊斯,《时尚》
“一个谦逊、好学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这本书可能写得比较好玩,但是值得去认真阅读。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好故事和赞誉的最好范例,很难不为之动容。”
——詹妮弗·西尼尔,《纽约时报》
“这本有趣又认真严谨的书为了解我们时代最为重要的民权人物之一带来了新启示。这是流行文化和严肃学术的融合。我打算送给我的两个女儿一本。”
——吉尔伯特·金,普利策奖得主
多么精彩的书啊:带批注的案例!迷人的照片!为什么她喜欢整晚写作!作为律师打赢的一连串大案,以及她如何选择这些案件!她如何让比尔·克林顿哭泣!我以为我了解金斯伯格,事实上我错了。一本了解这位卓越的法学家的伟大读本,完全可以大笑着读完。
——雷切尔·玛多(知名美国政治新闻女主播)
2019年4月20日 已读
匠心独运的传记设计,有时间轴,有辩护状、异议意见书和判决书节选及分析,有致敬时刻等等,一看就是迷妹的手笔。
RBG老太还在继续的传奇一生简直令人心潮澎湃,希望她能挺过共和党总统的任期,让平权事业后继有人。
无露思,不真相。
女性 金斯伯格
时时刻刻 豆瓣
The Hours
8.1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坎宁安 译者: 王家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
弗吉尼亚•伍尔夫,受严重的精神衰弱症影响,正在构思她的新作《达洛维夫人》;
克拉丽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纽约的出版编辑,被诗人好友托马斯称为“达洛维夫人”,她为托马斯举办了一场晚会,当晚却目睹了托马斯跳楼自杀;
布朗太太,二战后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妇,《达洛维夫人》的读者,渴 望摆脱索然寡味的生活。
三个女人的一天,构织成一部关于人的失落、绝望、恐惧、憧憬和爱的作品。坎宁安凭借三人之间的微妙联系,将三个时代的并置于同一时间维度里,通过平行叙述来思考女性的价值、生活的本质。
————————————————————
一位美国作家展现美国生活的杰作。——普利策奖颁奖词
丰富、优美的场景相互连接……这是一部精湛的成功之作。这本书另一个巨大的成功还在于,他让读者相信,深刻共享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是可能的,文学能向人们展示如何生活,以及应该向生活要求些什么。——《出版人周刊》
《时时刻刻》是一本能提升境界的书,坎宁安的写作精彩绝伦。——《星期日独立报》
引人入胜,充满想象力和人性的关怀。——《观察者》
摔跤吧!爸爸 (2016)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Dangal
8.6 (1906 个评分) 导演: 涅提·蒂瓦里 演员: 阿米尔·汗 / 法缇玛·萨那·纱卡
其它标题: Dangal / Dangal
马哈维亚(阿米尔·汗 Aamir Khan 饰)曾经是一名前途无量的摔跤运动员,在放弃了职业生涯后,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替国家赢得金牌。马哈维亚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哪知道妻子接连给他生了两个女儿,取名吉塔(法缇玛·萨那·纱卡 Fatima Sana Shaikh 饰)和巴比塔(桑亚·玛荷塔 Sanya Malhotra 饰)。让马哈维亚没有想到的是,两个姑娘展现出了杰出的摔跤天赋,让他幡然醒悟,就算是女孩,也能够昂首挺胸的站在比赛场上,为了国家和她们自己赢得荣誉。
就这样,在马哈维亚的指导下,吉塔和巴比塔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两人进步神速,很快就因为在比赛中连连获胜而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吉塔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学习,在那里,她将面对更大的诱惑和更多的选择。
三块广告牌 (2017) 豆瓣 IMDb TMDB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8.7 (2169 个评分) 导演: 马丁·麦克唐纳 演员: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伍迪·哈里森
其它标题: 쓰리 빌보드 / スリー・ビルボード
在女儿谋杀案过去几个月仍未找到肇事者之后,女主人公Mildred Hayes决定走出一招险棋:制作了三块广告牌立在通往她居住的小镇道路上,牌上标语径直向当地警察局长William Willoughby发问“为什么还没有抓到凶手?”而当局长的二把手Dixon——一位有恋母情结、不成熟且有暴力倾向的警官参与调查这桩案件后,女主角同Ebbing小镇执法部门之间的战斗则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