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
谁在你家 豆瓣
作者: 沈奕斐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6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是《个体家庭iFamily: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和国家》的再版。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主义逐步被个体化进程消解,但显然也并没有形成个人主义的文化。一方面,个体选择决定了家庭的结构和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家庭依然是个体最后的堡垒,也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单位和支柱。这种两面性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各种挑战。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各种各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庭故事背后涉及的问题如果非要总结的话,无非是一件事情:那就是——这是谁的家,到底该听谁的?作者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个体家庭的结构和认同,把家庭成员的权责利理清楚,才能做好分工,才能让1+1≧2,让家庭成为休息的港湾,成为每个人的能量站。
书中呈现了各种真实的个案,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总结,比如作者认为,理想的家庭结构是“两扇门,一碗汤”;双职工家庭需要第二个“妻子”,这时有些家庭的老人就充当了这一角色。作者针对当下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也进行了调查研究,比如更可能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已婚独生子女,对配偶父母的孝道困境,嫁娶与经济地位决定的第三代姓氏问题,等等。
2023年10月23日 已读
导论都没看完就看不下去了,看她(or“他”)的文字仿佛又神回了她的课堂,唤起了无数被她爹到和无语到的创伤。非常浓郁的古早博士论文味儿(出书是一点不改呀):理论明明很差还要长篇大段地罗列(而非梳理或综述)理论,同时揣着一颗敏感又脆弱(极有可能还有投机)的心抓着中国特色/本土性不放于是陷入自我东方主义和自我他者化的泥淖——“中国的家庭模式竟然神奇地冲破重重差异”,大家不都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吗,其他地方(不止“西方”)就没有个体家庭了吗?以及,仅从导论和以前读的她的论文来看,她真的没有“灵气”,阎云翔那本还是别人翻译的都比这本更有灵气(且阎也不算有灵气的那类学者)、更像中文。我甚至怀疑这个选题也并非出自她的学术嗅觉,而是她恰好处在00s的上海+复旦早年家庭社会学的余荫+她的恋爱与家庭脑。
家庭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