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学会倾听 豆瓣
Listening to People: A Practical Guide to Interview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ata Analysis, and Writing It All Up
作者: [美]安妮特·拉鲁 译者: 莫晓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 6
【内容简介】
深入的访谈和密切的参与观察对于社会科学家展开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进行访谈和参与观察呢?
正如本书标题所暗示的那样,“倾听”是进行访谈和观察的核心元素。通过不同方式的倾听,研究者可以重新考虑假设、调整研究方法、权衡优先事项、思考新的方向,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更清晰、更有价值。本书为所有希望有一天能自己做研究的学术新手提供了内容详实、参考性强的研究方法指南,通过丰富的案例,介绍了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数据分析和学术写作的具体步骤、研究方法和应对方案。
【编辑推荐】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东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洪岩璧诚挚推荐!
2.《不平等的童年》作者安妮特·拉鲁力作,是民族志新人的学术研究指南,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灵感来源。
3.一本更现实、更实用的民族志研究指南:访谈对象怎么找?应该问什么问题?访谈笔录什么时候写?怎样防止数据丢失?写作时应该如何取舍?从研究选题到学术写作,从时间安排到访问提纲,细数研究过程中的雷点,支招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学术研究过程。
倾听他人的故事,也倾听自己的心声:通过民族志研究,你将对自我和他人有更深入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你的研究成果有可能改变他人理解世界的方式。这是一趟充满挑战的旅程,但你一定不会后悔。
【名人推荐】
在本书中,拉鲁深度介绍了基于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的学术研究。这是一本非常优秀且令人欣喜的指南,在研究人员进入该领域之前,为他们提供了有用的建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书评
这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的书:一本实用、方便、信息丰富的手册,可以让我们了解访谈法和参与者观察法的具体细节。——沙姆斯汗(Shamus Khan),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
拉鲁将她的研究实践归纳为一本通俗易懂、颇有教育意义的书,这本书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减少研究者因需要干涉他人生活而感到的焦虑。这本书将为训练学术新秀和研究人员提供标研究指南。——玛丽·帕蒂略(Mary Pattillo),美国西北大学
2024年4月16日 已读
学会“倾听”,不仅要倾听受访者/报道人,还要倾听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思考、数据本身......非常实用和详细的定性研究方法书兼方法论syllabus(尤其是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几乎是巨细靡遗),并且全程鼓励式教育告诉你不要慌一切困难都是所有人都可能遭遇的问题。翻译很难评,要说糟糕吧其实很流畅,但是各种细节的翻译都失了韵味(或者别扭/不对劲),尤其是看到把socialconstruct译成社会建设我终于绷不住了,决定从给翻译扣一星变成扣两星。
定性研究 方法论 社会学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豆瓣
8.1 (21 个评分) 作者: 黄盈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4
2023年5月3日 已读
黄盈盈sexuality研究二十年的“反思与沉淀”,也确实如正文结语部分所言,“诚意可嘉,又不避瑕疵”。导论很有野心,也是很好的文献综述。主体部分参差:跨国一章最好,直接po出了审稿意见及回应,把打开“黑箱”进行到底,会议政治一章同理但结构有点松散;跨性别一章提供了一个生动的顺直人做跨性别研究的灾难现场;情欲身体结得太过仓促,意犹未尽;结语部分也总是差了点意思。附录二真是令人向往那些good old days啊,对于圈内人而言勾勒出了一份十年间本土性别研究与政治的脉络,并预言了后来几年部分人的命运。那些会议哪怕只是一场“大家在一起”的狂欢就已足够了,只是如今连“大家在一起”的机会在此地也已不可得,有的在里面,有的在外面,有的成了学术明星/中坚,有的功成身退,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已成历史。
12.12更新:情欲身体一章因审核原因从万字删减到四千字,但至少开了一个窗;最宝贵的是附录二环节(附录二背后是满满地历史啊),但必须借这本书才能出版并得以被记录和记忆;幸好是18年出的,再晚一年就出不来了。爱她!很感动。
女权主义 定性研究 性别 方法论 社会学
故土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8.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译者: 夏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作者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和作家,其所创作的书籍皆与当下美国社会中备受人关注的议题相关,而本书则是她对极化政治现象越来越明显的美国保守派人士的一次深入调查,是一本社会学家所谓的“探索性”及“假设生成”的研究性著作。
霍赫希尔德在路易斯安那州选取了60个人进行交流与访谈,又在其中40个核心访谈对象中选出了6人做了深入剖析,在4000多页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写成了此书,通过展现他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以及对环保问题的不同看法,挖掘了当下美国社会中保守派人士内心的深层故事,对我们深入了解今日之美国社会尤其有帮助,向我们展示了此前不太为人所知的美国社会的一个面向。
【内容简介】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困惑不已的美国国民翻开《故土的陌生人》,试图了解保守派的阶级、种族、教育背景、宗教环境,以及工业、政府、媒体等社交领域对其政治之下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在大选前五年深入茶党大本营——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社区,以环境污染为锁孔问题,探索保守派人士的一个个深层故事,寻找攀越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间“同理心之墙”的可能性。
【本书获誉】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
★2016年《纽约时报》最值得关注作品
★2016年《新闻日》十大好书
★2016年《科克斯》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所评“理解特朗普胜选的六本书”之一
所有对政治感兴趣且还未准备好放弃的美国人的必读之书。
——琼·布莱兹,起居室对话组织、天下母亲组织及前进组织共同创始人
堪称典范……迄今对特朗普背后对抗情绪的社会基础及右翼平民主义整体最清晰的记叙性说明文。
——罗伯特·库特纳,《美国展望》
在这个仿佛世界末日将近的时刻,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的《故土的陌生人》无疑是场及时雨……值得一读。
——肖恩·麦卡恩,《洛杉矶书评》
《故土的陌生人》……为了解一些选民如何感到疏离和脱节提供了极佳视角。
——米奇·兰德里欧,新奥尔良市市长,《政客杂志》
一本令人震惊而眼界大开的书。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
《故土的陌生人》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同理心及对政治中情感领域的关注。它被称为应景之作,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加布里埃尔·汤普森,《新闻日报》
霍赫希尔德超越了老生常谈,即支持小政府和减税而不那么富裕的选民的投票不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故土的陌生人》颠覆了对红脖子的漫画式描绘,展现出一群尊严常常遭忽视之人。
——多顿·阿金多耶,《奥普拉杂志》
霍赫希尔德对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有浓厚兴趣……这些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了霍赫希尔德笔下的‘故土的陌生人’与新一代精英间的巨大分歧。
——杰迪戴亚·珀迪,《新共和》
霍赫希尔德怀着同情心和同理心找到了一种叙述,给(这些人的)生活赋以意义,令他们的经历为人所知——同时解释了他们的政治信念及其他许许多多。想要了解当代美国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
——罗伯特·莱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在当今美国政治中,没有更重要的话题,亦无人能剖析得更为透彻。每一页——每个故事和人物——都让人着迷,书中的分析令人深受启发。
——芭芭拉·埃伦赖希,《我在底层的生活》、《我的失序人生》作者
极富同情心……如今,关于政策、立法乃至事实的问题几乎都从公众话语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候选人‘气质’及品牌的辩论,在这样一个时代,(霍赫希尔德的)分析可谓姗姗来迟。
——纳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2023年4月21日 已读
可能因为不在美国的文化语境内而得以部分地抽离,获取新的知识与常识一般了解路易斯安那中下层和底层人的日常生活,非常自然地接受而非感到已有的常识与偏见受到猛烈冲击,只是不时(尤其是后半部分)会因书中人的失去、遗忘、愤怒和悲痛而感到(各种意义上的)难过。感觉对跨越同理心之墙这一过程本身的呈现还是太轻飘飘了(也可能是她确实很幸运),最后的呼吁倒难得的不太口号式(虽然我始终质疑这样的学者式呼吁的真正功效)。最惊叹的反而是Hochschild的研究设计,老道而一气呵成,尤其是用环境问题作为锁孔剖析政治(情感)问题,深层故事的使用倒觉得不太make sense,本书里好像只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另一种形式。btw,第二部分译成“社交”领域感觉还不如“社会”领域。
政治情感 社会学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3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2022年7月25日 已读
田野和写作都太扎实了,必须不断安慰自己此书的出版还基于蓝佩嘉回台湾任教的前几年的工作,不然真的会因为无法望其项背而望洋兴叹。族群&国族、移民和性别勾连得太好了,关系性的框架也很有借鉴意义,不时冒出的田野经历和人文关怀更是令人感慨,总之就是怎么夸都不为过。不过大陆出版社在出版的时候太偷懒了,实作(实践)、培力(赋权)、高夫曼(戈夫曼)、原词忘了(密集母职)等都没有改用大陆更通用的译法而只是简单地繁体转简体,一些台湾通用但大陆生僻的表达也没有进行转换,并且至少还各有一处错字和字体错误,故此版本扣一颗星。btw,这书放现在绝对出版不了,哪怕这个版本一字不动也不可能再版。
台湾 国族 性别 族群 社会学
时尚与政治 豆瓣
作者: 孙沛东 人民出版社 2013 - 9
本书聚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民众的日常着装选择,在对大量访谈资料、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这一期间,总体性社会中国家及其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如何型塑和规训个体的日常着装行为。人们在这种特殊的制度背景中采取了哪些着装策略,非市场化条件下时尚的产生与传播机制如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在时尚建构中的作用显著,它不但界定了当时社会政经结构的合法性,而且型塑并规训了民众的日常着装,并由此自上而下地确立了一整套日常的着装秩序。
凡身之造 豆瓣
作者: 熊欢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6
本书讲述了十二位中国女性的健身故事,在 “自我、身体与运动”、“生活、身体与运动”和 “孕育、身体与运动”三个主题下,从女性视角、微观的社会互动、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主观感受层面,描绘了女性真实、鲜活的健身图景,讨论了节食、减肥、身材管理、孕期保健、产后恢复、广场舞、健身社交、身体刻板印象等热议话题,挖掘了健身文化对女性个体生活规划、自我认同和文化审美的影响,反映了当今我国女性身体与生活的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成,为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提供了具象素材和理论视角。
2022年4月13日 已读
恶莫大于浮浅,一如另一个短评所说,隔靴搔痒、行文散漫。口述与分析全然分离,难道不是另一种研究者声称要反思的body-mind二分?熊的绪论与余论功力显然远超她的博士生,配合参考文献能作为不错的入门syllabus,但也太多中特政府报告式表达,徒添无趣(但或许也正好迎合“本土社会学”的伪命题?)。正文的许多章节质量参差不齐,像极了我ddl前赶工的课程作业,做几个访谈再强行嵌套理论就能称之为研究,再口号式高呼几声“女权主义”还正好能迎合读者的偏好,以“为女性发声本就不易/女权主义研究在国内本就不多、本就很困难”来为自己的浮浅开脱。此外,这几个学生也太倒霉了,明显是拼盘出的书,绪论也说了各章节材料由谁搜集和编写(有些还能在贵校论文库找到原来的学位论文),导师也不愿分个chapter发表。
2022年5月1日 评论 “太糟糕了”(慎进,全在骂,杠就是你对) - 太生气了,和期待之间的落差太大了,短评字数不够骂,长评继续骂,杠就是你对。 先搬运短评: 恶莫大于浮浅,一如另一个短评所说,隔靴搔痒、行文散漫。口述与分析全然分离,难道不是另一种研究者声称要反思的body-mind二分?熊的绪论与余论功力显然远超她的博士生,配合参考文献能作为不错的入门syllabus,但也太多中特政府报告式表达,徒添无趣(但或许也正好迎合“本土社会学”的伪命题?)。正文的许多章节质量参差不齐,像极了我ddl前赶工的课程作业,做几个访谈再强行嵌套理论就能称之为研究,再口号式高呼几声“女权主义”还正好能迎合读者的偏好,以“为女性发声本就不易/女权主义研究在国内本就不多、本就很困难”来为自己的浮浅开脱。此外,这几个学生也太倒霉了,明显是拼盘出的书,绪论也说了各章节材料由谁搜集和编写(有些还能在贵校论文库找到原来的学位论文),导师也不愿分个chapter发表。 接下来展开继续骂: 1/ 口述与分析全然分离,正文每一章都是先口述后分析的套路,美其名曰保留口述者原汁原味的自述。但是,访谈过程中你研究者是不在场吗?受访者能够一口气扒拉这么洋洋洒洒几页十几页吗?研究者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提纲和各种引导式提问全然被隐去了,这一份口述可能前前后后访谈和回访了数次的真实情况被隐去了,但你作者又刻意把每个人的口述故事都分节分成好几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真的太搞笑了,说着保留受访者原汁原味的故事,但又一边做着剪接、拼贴、缝合一边刻意隐去自己研究者的“在场”。以及,这种二分真的太二元对立了,社科重返身体四十年了,一直在反对body-mind二分,结果你声称要重返身体、要反对身心二元分离却搞出这么个二元结构编排? 2/ 遇到这种导师是真的惨。短评里说的拼盘出书不分chapter发表都算小事了(别跟我杠作者那里写了“熊欢等”,我可没在任何除了前言之外的地方看到写出了其他人的名字,包括但不限于豆瓣、实体书书封、目录、一众微信公众号推文,并且这个“熊欢等”的“等”不也是一种对其他人在场的遮蔽吧)。一个两个硕士生水平不行我能理解,问题是这本书每一个chapter都很灾难,精挑细选出来的十个硕士生水平都不咋地(有些还是挑硕士论文改写的),基本上就是本科生课程论文材料套理论的程度,好一点的还捣鼓点跨国性、吉登斯这些进来,大部分都在消费福柯他老人家。这么多学生的水平都不太行,也不知道导师指导到哪儿去了。 华南师范大学硕博论文库搜索“熊欢”,有哪些论文和本文章节标题重合或近似,诸君自行对比 华南师范大学硕博论文库搜索“熊欢”,有哪些论文和本文章节标题重合或近似,诸君自行对比 华南师范大学硕博论文库搜索“熊欢”,有哪些论文和本文章节标题重合或近似,诸君自行对比 3/ 错别字,的地得警察震怒: p49 4/ 别消费女权了,球球了!我要吐了,真的要吐了,这跟mws声称自己的blued研究是酷儿研究有啥区别啊。搞清楚啊,你们只是研究对象恰好选了女性,最多就是女性社会学/女性体育学,别以为自己喊了几句女权主义的口号就可以说自己是女权主义社会学了。真的真的,我拜托!真的不是高呼几声”解放女性“”挑战父权“的口号来让读者精神高潮就是女权主义了,读者要求能不能高一些啊!简中读者,国内研究咱多少读点黄盈盈好吧,希望大家至少以黄盈盈为标准,别看到一个声称女权主义研究就稀罕得当个宝了。 熊欢执笔的第四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于“女权主义”的耻感和污名化“ 当遇到问题时,她认为”男人是靠不住的“,”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虽然她的话语中有些女权主义的强势,但是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其身体(心)的强大对她自我定位的影响。——P131 蛤?你跟我说我太杠精太斤斤计较了,那她为什么全书绝大部分地方都使用”女性主义“,这里却用”女权主义“,并且前一页都还用着”女性主义“哦: 女性主义也高呼只有女性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P130 熊欢的硕士也好不到哪里去哈,这里抓个典型,第八章标题就是”彩虹人生“,写偏女同的双性恋者。按理说,这一章节的作者应该不仅读女权主义文献,还读酷儿研究的吧,结果这用词差点让我一口气提不上来: 一些体育活动会表现出很强烈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参与其中的运动员不需要展现自己的自然性别属性的气质,只需要尽力表现出与该项提运活动匹配的性别气质。 ——P235 ”自然性别属性“???拜托,我知道你很拉了,你就算不用”指派性别“or anyway,也至少用”生理性别“(sex)吧,”自然性别属性“啥玩意儿啊......这一章其他地方没看,不排除有更雷的地方。 5/ 甚至堂而皇之地进行mansplaining式说教: 我国享乐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同步进行的,大众对于享乐主义践行的程度较难把握,程度过深容易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比如近期社会上频繁出现的大学生校园贷、中青年人啃老等现象。——P262 字里行间真的就充斥着政府公文式的父爱主义说教,真就“我比他们自己,更明白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呗。我也懒得去翻这是不是某篇硕论改写的了,如果年代久远,那这里面指责校园贷和啃老就是出书的时候不用心不结合当下的语境去改;如果是近一两年的,我只能说作者没救了,别碰瓷女权了,真的会谢。 我理解你们要申funding要写立项书,要蹭中特社来证成自己的正当性,但我还是觉得恶心。其他地方的公文写作举例: P1 P2 6/ 引用不规范。我是真的不敢相信,论文里拿维基百科当参考。 根据维基百科对于“佛系”的定义,这个......——P263 7/ 水字数,一模一样的表达: 女性无论参与何种运动,运动带来的疼痛、酸胀、疲累等感官体验都会将个体意识集中于自己的身体,迫使“身体出场”。 ——P112、P318 8/ 强行套理论,云里雾里讲了一大圈还是不知所云。恕我愚钝,这里实在没看懂用上这个fancy的时间地理学菱状图是要干嘛。 p288 p289
女性 社会学 身体
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豆瓣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
6.9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 许多 / 沈河西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5
◆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资本主义将人类裹挟进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永不停歇地运转才是其准则。在24/7的体制下,只有失败者才睡觉!
◆无眠之夜,无梦之境,资本主义从我们手中窃取时间,睡眠将这一过程拦截。
···
【内容简介】
随着资本主义扩张而兴起的24/7体制,并非一 个空洞的流行语,事实上,它正在消弭白天与黑夜、现实与梦境、工作与休息、公共与私人、机械与人类之间的界限。在24/7体制下,既没有暂停键,也没有关机键,我们被裹挟其中,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它最终侵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导致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记忆和做梦的能力丧失。睡眠是人类不可削减的需求,是抵抗24/7体制仅存的一道屏障,也是资本主义唯一无法消灭的“自然条件”。如果睡眠不再,人类将何去何从?
···
一本魅力十足的小书。
——《纽约时报杂志》
一本黑暗而充满才气的书。
——迈克尔·哈特,《大同世界》作者
24/7式的电子交易的幻影将商品深深地印刻进我们身体的肌理,独独留下睡眠以供片刻喘息。乔纳森·克拉里以其对于看似永恒的当下的敏锐批判为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做出了补充。
——麦肯基·沃克,《解体的景观》作者
···
【编辑推荐】
◆一个不睡觉的社会是什么样的?随着资本主义不断扩张,其对睡眠的侵蚀也愈演愈烈,迫使我们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处于永不停歇的生产与消费中,导致我们的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最终摧毁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乔纳森·克拉里以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睡眠为切入点,向资本主义制度发起论战。
◆被誉为克拉里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之作。作为当代著名艺术史家,视觉艺术、电影和摄影研究专家,乔纳森·克拉里以一种更具才气和诗性的语言,表达了与德勒兹、加塔利、本雅明和福柯相似的怀疑。在24/7的世界里,人类受到“控制”,这种控制已经超越了制度,渗透进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甚至控制了我们的时间感、空间感。
◆本书已被译为二十余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讨论。在《纽约时报杂志》《洛杉矶书评》《卫报》《世界报》等知名期刊上收获大量好评。
◆精装小开本、无腰封,简约便携。封面画面一分为二,上半部分是如梦般的蓝色夜空,下半部分是灰暗深沉的夜色,烫金的齿轮与指针,尖锐的指向2、4、7三个数字,提醒我们这才是现实中的无眠世界,仿佛是下端不眠的工作,托起了上端的舒适与好梦。
階級的道德意義 豆瓣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Class
作者: 安德魯.賽爾 Andrew Sayer 译者: 陳妙芬 / 萬毓澤 巨流圖書公司 2008
階級的道德意義分析了人類階級不平等經驗的道德面向。階級不僅影響了我們的物質財富,更影響了我們獲得事物、人際關係以及實踐我們有理由去珍視的面向,包括自尊或尊重他人,甚或是自我價值感的機會。它決定了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否有自我實現的機會。然而,當代文化正日益「否定」階級,羞於承認它,即使它往往是如此明顯地存在著。藉助來自道德哲學與社會理論的概念,並將它們應用於階級的經驗研究,這類有趣且容易理解的研究展現了在特定脈絡中,人們如何被評價,在該脈絡中,人們的生命機會與成就均受到出生階級的運氣,以及與他們的道德素質或其他優點少有關連的力量所影響。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译者: 康乐 / 简惠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3 其它标题: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作为《经济与社会》的第一章“前言”部分,韦伯在这里详尽地表达了他对社会学研究的任务、目标、方法和概念工具所持有的观点;《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取材自韦伯的经典著作《经济与社会》,集中讨论“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
2020年11月3日 已读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2020.11.03于六教
第一本完整读完的专业书(太惭愧了),也第一次如此完整地领会到社会学思想的艰深精妙,百年之后还有洞穿当下社会的深刻智慧。
社会学 马克思·韦伯
扫地出门 豆瓣 Goodreads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8.9 (9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德斯蒙德 译者: 胡䜣谆 / 郑焕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自由与枷锁 豆瓣
作者: 褚宸舸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9
虽然英国《沃尔芬登报告》及其引起的论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同性恋维权运动也进行了二十余年,但是相关法律问题仍然没有进入正式议程,只是被窥探和回避的话题。褚宸舸主编的《自由与枷锁(性倾向和同性婚姻的法律问题研究)》从宪法学、法理学背景以及人权、法社会学视角切入,重点研究中国性倾向歧视个案、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理论争议与现实困境,并翻译和引介美国和印度关于鸡奸法判例的研究,以及欧洲人权法院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关于同性婚姻和同性伴侣关系的新近判例,既对我国相关法律实践与社会政策建构具有现实意义,也能成为学界反思国家法律管制和个人权利自由之关系这个理论问题的分析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