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实验室生活 豆瓣
作者: 布鲁诺・拉图尔 / 史蒂夫・伍尔加 译者: 刁小英 / 张伯霖 东方出版社 2004
科学家如何工作?他们如何“发现”科学事实?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法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史蒂夫·伍尔加深入到美国的一个神经内分泌学实验室并与那里的教授共度两年时光,对科学家进行观察,看他们如何选择课题和申请基金,如何从事研究和发表论文,如何评级评奖等等。作者以自然主义的方式研究科学,特别探讨了科学的社会制约因素,触及人性、社会、理性和知识这些更大的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科学事实的建构做了独到的诠释。本书是科学社会学也是国外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领域SSK的经典之作。
以色列著名哲学家约瑟夫·阿伽西曾说:“科学是现代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在某些意义上孤立地看待科学也情有可原,但是没有注意到孤立的图景可能歪曲图景本身,这将导致混乱。而被扭曲的图景会产生误导作用。” 的确,在科学研究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孤立、片面地看待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早已经与这时代格格不入了。因此,法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提出:“我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开辟一条不同的途径:走近科学,绕过科学家们的说法去熟悉事实的产生,然后,返回自己的家,用一种不属于分析语言的元语言来分析研究者所做的事。总之,重要的是去做所有人类文化学志学者们所做的事,并把人文科学通常的义务论用于科学:使自己熟悉一个领域,并保持独立和距离。”在库恩之后,科学论的视角发生了转换:“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关心科学成品的逻辑结构 ”,“要分析科学知识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 ”。当然,在这一被欧洲科学社会学注重的科学“实质性理论 ”(即科学知识过程)的形成过程中,巴黎学派的拉图尔功不可没。原因是:一方面,他把对科学知识的研究从“社会建构 ”转向了“科学实践 ”,提出了“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观”、“黑箱论”、“行动者网络”等一系列科学事实;另一方面,他在科学实践中充分借用了人类学学科独有的“整体观 ”、“参与式观察 ”、“对他者的研究”、“文化相对论”等一系列研究原则和方法,使这些科学事实变得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欧洲科学哲学研究中掀起了一股“实验室研究风潮”。
2021年1月8日 已读
特别有趣 翻译完全不是问题 很好读 每一章节都有独到的分析方法呈现出来 太精彩了 非常喜欢这种用人文科学解构自然科学的论述,简言之就是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就是“你丫也不见得有多真” 本书是我目前读过最好的人类学著作,对理论的使用非常节制,最后章还做了专门的说明整理 。 读了一天,无时无刻不在回想起以前本科时候泡在语言学实验室里读康德的自己啊hhhhhh
人类学 布鲁诺·拉图尔 拉图尔 社会学 科学哲学
金拱向东 豆瓣
Golden Arches East
7.9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华生 主编 译者: 祝鹏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3
本书描述了麦当劳在东亚五大城市:台北、香港、北京、东京、首尔,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的成功经验。在跨国经营的背后,麦当劳其实十分重视文化差异这件事。麦当劳董事长詹姆士·坎特洛普曾说过,麦当劳的目标是“尽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在各地积极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外,当日本人觉得正餐一定要吃饭才吃得饱,又想吃烧烤的料理时,东京的麦当劳就从善如流,开始卖咖哩饭和照烧猪肉堡。在香港人的认知中,笑脸迎人必有诈,麦当劳就调整当地员工教育训练的方式,不去强调麦当劳一贯的微笑式服务。总之,麦当劳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在经营方式上做调整。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
8.5 (22 个评分) 作者: 潘毅 译者: 任焰 九州出版社 2011 - 4 其它标题: 中国女工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是一部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打工妹的政治学,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工厂中支配与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打工妹生命中所经历的梦魇、尖叫与身体痛楚,正是她们在国家、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张力中进行抗争的真实形态。
Ten Thousand Things 豆瓣
作者: Judith Farquhar / Qicheng Zhang Zone Books 2012 - 3
Ten Thousand Things explores the many forms of life, or, in ancient Chinese parlance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that life is and is becoming, in contemporary Beijing and beyond. Coauthored by a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and a Chinese philosopher, the book examines the myriad ways contemporary residents of Beijing understand and nurture the good life, practice the embodied arts of everyday well-being, and in doing so draw on cultural resources ranging from ancient metaphysics to modern media.
Farquhar and Zhang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activities that nurture life: practicing meditative martial arts among friends in a public park; jogging, swimming, and walking backward; dancing, singing, and keeping pet birds; connoisseurship of tea, wine, and food; and spiritual disciplines ranging from meditation to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As ancient life-nurturing texts teach, the cultural practices that produce particular forms of life are generative in ten thousand ways: they "give birth to life and transform the transformations." This book attends to the patterns of city life, listens to homely advice on how to live, and interprets the great tradition of medicine and metaphysics. In the process, a manifold culture of the urban Chinese everyday emerges. The lives nurtured, gathered, and witnessed here are global and local, embodied and discursive, ecological and cosmic, civic and individual. The elements of any particular life -- as long as it lasts, and with some skill and determination -- can be gathered, centered, and harmonized with the way things spontaneously go. The result, everyone says, is pl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