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世界史
棉花帝国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8.2 (36 个评分) 作者: [美]斯文·贝克特 译者: 徐轶杰 / 杨燕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3
2015年班克罗夫特奖获奖作品,王希、仲伟民、李伯重联袂推荐!
以棉花工业联动六大洲的历史描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
提出“战争资本主义”概念,颠覆“自由资本主义”的神话。
◎ 编辑推荐
☆ 2015 年美国历史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得主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希教授、 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作序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经济学人》等多家媒体推荐,美国亚马逊畅销书
在这部跨越四百年,涉及七大洲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中,作者从棉花这种商品入手,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史是如何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 内容简介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
◎ 名人推荐
《棉花帝国》写于当代,谋篇布局却处处透出一种古典史诗的宏大气势……对于全球史领域的同行来说,《棉花帝国》树立了一个研究质量的标杆。
—— 王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帝国》一书即是运用全球史方法解释现代世界起源的杰作,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本书是运用全球史方法探讨重要历史问题的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及棉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告诉我们近代欧洲的企业家和政治家是如何把棉纺织业变成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的,而帝国主义、奴隶制、机器生产和工资劳动者这些近代社会中的重要现象都与此相伴。作为曾经的世界最大棉纺织业生产者,中国人应当通过这本书,了解这段历史。
—— 李伯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学识渊博,令人惊叹。
—— 奥尔罕·帕慕克
迷人而深刻……全球史就应该这么写。
—— 埃里克·方纳,美国历史学家
引人注目……贝克特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欧洲贪婪的棉纺织品贸易是如何促成资本主义的出现的,在滋养棉花帝国的诸多实践与当今大型国际零售商生产商品的类似要素之间,建立了清晰的联系。那些渴望更多了解奴隶制在欧洲、非洲和美洲是如何和为何盛行的人会发现这本书非常有启发性。更好的是,那些从棉花帝国的遗产中受益、认为剥削和奴役工人相当令人不安的后人,将从中发现更多的灵感,可以努力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会。
—— 露丝·西蒙斯,布朗大学名誉校长
◎ 媒体推荐
非常出色……《棉花帝国》经过深入研究,可读性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无情扩张提供了新的见解。贝克特的文字优美,论点清晰而引人注目,不仅描绘了棉花资本主义的扩张……还写到了农田中的奴役劳工和工厂中受薪工人的状况。一项惊人的成就。
—— 托马斯·本德尔,《纽约时报》
非常重要……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在对棉花这一商品的研究中,在短期之内无人超越。正如贝克特所说,棉花产业是工业革命的“发射平台”。
—— 亚当·霍克希尔德,《纽约时报书评》
惊人的全面,信息丰富,同时还让人警醒。
—— 格伦·阿尔茨舒勒,《塔尔萨世界报》
有说服力……太棒了……贝克特的详细叙述没有遗漏一点棉花行业的丰富多彩的性质,同时还描述了棉花业对许多不同社会的影响。
—— 温迪·史密斯,《波士顿环球报》
《棉花帝国》证明斯文·贝克特是真正的全球历史学家中的新精英之一。今天的学术史很少是为公众写的。《棉花帝国》超越了这一障碍,不仅可以被学者和学生阅读,也适合普通知识阶层读者阅读。这本书在主题处理上丰富多彩。这本书结构非常优雅,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内容多样。对国际趋势的概述与令人难忘的事件交替出现……贝克特的书让我希望有一部续作。
—— 丹尼尔·沃克·豪,《华盛顿邮报》
意义重大,非常漂亮……《棉花帝国》是今年最好的非虚构图书之一。
—— 卡伦·朗,《新闻日报》
在智力上雄心勃勃……历史学家的杰作。
—— 提摩太·申克,《国家》
一部非常详细、发人深思的作品。
——《书目》
分量大、信息丰富、引人入胜……贝克特的叙事技巧让资本主义的故事对所有读者都能保持新鲜和有趣。
——《出版商周刊》
贝克特对棉花经济的近距离研究为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模型,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奴隶制和殖民主义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一部分……有价值的贡献。
——《柯克斯评论》
◎ 获奖信息
★ 2015 班克罗夫特图书奖
★ 入围 2015 普利策历史学奖最终名单
★ 《纽约时报》2015 年十佳图书
★ 《经济学人》2015 年最佳图书
......
2024年9月30日 已读
从生产运输到商业买卖,通过棉花将世界史、奴隶制度、经济学、殖民主义串联起来,一步步经历从前工业革命到后殖民时代,是阅读经历极佳的一部世界史作品。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相辅相成,「自发性扩张」的国际化与工业化带来去工业化浪潮,以及作者创造的「战争资本主义」概念。
B-US B-世界史 汗青堂
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8.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 译者: 林盛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6
【BBC纪录片】地图:权力 掠夺和占有
地图专家、《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作者杰里·布罗顿(Jerry Brotton)教授向我们揭示地图的奥秘——地图是如何制成的?制图方法如何发展?地图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地图不仅仅是帮助我们从甲地到乙地的工具,更是伟大历史时刻的缩影,是政治权力的强大手段。地图可以给人们美好的愿景,却又可以是极具毁灭性的政治势力的工具,能引起偏见,使世界扭曲变形。
第一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
第二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2
第三集:http://www.acfun.tv/v/ac2637875_3
---------------------------------------------------
※编辑推荐※
★ 本书版权已售出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及地区,风靡全球。
★ 全书图文并茂,收录近100幅珍贵地图及50余幅精美历史图片,半数以上为彩色。
★ 通过十二幅地图切入描述十二个世界历史的关键节点,剖析世界历史与人类精神的进程。
★ 完全颠覆你观看地图的视角,带你进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
※相关推荐※
一本有关制图艺术的历史书,迷人、全面、新颖。在地图中追踪人类思想的模式,这是一个绝妙的想法。
——汤姆·霍兰德,《卫报》
正如这本插图精美的书所指明的,从古代时期起,地图就承载了大量的象征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让人无法自拔。
——辛克莱·麦凯,《每日电讯报》
布罗顿捕捉地图的社会、政治、宗教背景的视角非常敏锐,揭示了地图为何、为谁而作,隐藏着何种目的。
——罗伯特·梅休,《今日历史》
通过地图讲述世界历史——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想出这个妙招?布罗顿这本书不仅博学,而且扣人心弦。
——《法兰克福汇报》
※内容简介※
这不仅是一部通过十二幅地图讲述世界历史的著作,更可以从中看到地图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流变。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人-图像-世界”三位一体的棱镜,折射出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精神历程,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立体画卷。
2024年9月2日 已读
从小就是地图爱好者,很喜欢这本书从地图去看世界史(宗教、人文、政治、商业)的变化,从绘图师身份的转变以及绘制地图背后主导者从宗教到政府再到企业,地图学/地理学也走过了一条从神学到自然科学到人文学的道路。相当厚实的内容,很多涉及到数学等方面的内容让人意识到这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即便是中文某些段落也确实有些门槛才能读懂。卡西尼和民族主义一章是最能代表全书的精华篇章。
B-UK B-世界史 汗青堂
季风帝国 豆瓣
Empires of the Monsoon: A History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Its Invaders
7.9 (7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霍尔(Richard Hall) 译者: 陈乔一 后浪·汗青堂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3
主流历史著作中读不到的印度洋文明交流史
◎ 编辑推荐
☆ 为数不多的有关印度洋地区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文化和历史逐渐发生演变的著作
☆ 多视角的新航路开辟过程
☆ 长期被忽视的印度洋力量——非洲大陆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细节
◎ 内容简介
本书重新展现了印度洋地区的文明, 以及在西方入侵者的掌控下它逐渐衰亡的历史。作者理查德·霍尔通过非凡的叙述能力和敏锐的分析,表述了从 16 世纪起欧洲人的出现如何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人们的生活:繁盛的王国被征服,以往的宗教与种族关系陷入混乱;而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出现,古代的贸易模式很快就灭绝了。
然而,尽管欧洲的枪炮可以在东方创造出新的帝国,但是其庞大的人口使得西方人无法长久地压制东方。而在印度洋数千年的变迁中,非洲巨人构成了印度洋长长的西侧翼,除了扮演缄默的旁观者,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是 19 世纪中期之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的潜能经受充分的考验,历史的季风重新吹了起来。本书从一个细微而无阻碍的视角重现了作者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这部史诗般的作品想必能够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并且具有启发意味。
◎ 媒体推荐
一次胜利:这本书出色而详尽地评述了深入印度洋地区的人对这片地区的民众造成的影响。很难相信,还存在其他书能与这部史诗般的作品相媲美。
——《企鹅世界历史》作者 J.M.罗伯茨
这本书是对印度洋地区的历史和在欧洲的殖民统治下其传统贸易逐渐衰亡的过程的全景式研究……它的主要成就在于将该地区的多种文明和多个民族错综复杂的历史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像中世纪讲述奇闻的书……内容引人入胜,讲述的范围广泛到令人瞠目结舌,还写了很多能想象到的古怪事实。
——《独立报》威廉·达尔林普尔
这本书全面讲述了印度洋地区及其入侵者的历史……并且结合了学者的热情和一名优秀记者在选材和叙述方面的眼光与才能。这本书的史料详实而有趣。
——《星期日电讯报》约翰·格里格
2024年5月6日 已读
印度洋的历史本身是个很有趣又同时几乎毫无提及的一个方向,尤其是在中文世界这本书可以说补足这一部分的缺失。整体来说就是一部欧洲视角的入侵史,从东南亚到东非沿岸,对于本地的文化和历史涉及篇幅过少。同时,在叙述史实的同时缺少自我的观点。如果纯粹当作一本记录印度洋沿岸的前殖民时代历史,自然是丰富的,但遗憾的是深度的缺失,季风、帝国这样的概念只存在于纸面上而未能拓展。
B-UK B-世界史 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