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中国史
三国前夜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张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6
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
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
梁太后同 意杀死“李杜”,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李杜”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
旧邦新命,共致太平,重重吊诡,逐鹿群雄
《祥瑞》作者张向荣再探汉家故事
礼教与秦制混合互补,家国天下因何坍塌?
皇帝和士大夫残酷共生,谁才是最终赢家?
以群风群貌挑战刻板印象,填补东汉书写空白
李开元、于赓哲、刘勃、仇鹿鸣——力荐
————————————————————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的“第二汉朝”是什么样子,儒学在培养“哲人王”的道路上失败后怎样延续自己的文化生命。东汉在前期就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政教体系,即“秦制—儒教”政制,这是稳定汉家天下的“底层逻辑”,然而其中的张力最终促成了秦汉帝国的灭亡,数百年的“大一统”由此崩解。
本书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为什么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
作者尝试以“群像”书写呈现这一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群雄之外普通人的观念乃至时代风貌,辅以图表梳理人物关系,进而追问:东汉的皇权虽然崩解了,但“秦制—儒教”这一结构并未随之覆灭,它又如何寄托在新兴的儒家士大夫身上,得以在后世不断重建?
————————————————————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作家及其作品,是文学的主体。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往事的历史,历史由谁来书写,成了历史的空白。张向荣先生的学术专业是文学研究,他先写成《祥瑞》,今又写成《三国前夜》,用自己热爱的非虚构历史写作,填补了历史书写的空白,值得阅读,也值得深思。 ——李开元
一切危机都起自于青萍之末,高厦倾覆之时才能看见根基之腐烂。本书是对三国乱局根源的把脉。——于赓哲
把繁复的学术研究转化为轻盈叙事的笔力罕有其匹。没有核心事件,没有主要人物,却把二百年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的变迁呈现得行云流水,浓墨般的暗夜,终于弥漫得浩瀚无垠。——刘勃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段话,提示在当时人心中,三国历史实际上处于东汉中期以后诸种问题的延长线上,本书则尝试勾勒出这一线索。——仇鹿鸣
2025年8月1日 已读
如作者后记所说,后汉一头一尾是更有故事性的,所以这中段如何从刘秀重建大汉到三分天下,其实是对我们这种门外汉来说不够清楚的。虽然人名繁复,但好在叙事大线紧抓配合完整史观构筑的「秦制-儒教」体系理论,读下来并不会有任何压力。当最终书到终章,进入了我们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故事时,才意识到这样的结果是如此的「自然而然」,单从这点来说这本书就已经成功了。美中不足是作者的笔力和叙事方式有时还是略显轻浮,带有一种曾经天涯煮酒论史的感觉。
B-CN B-中国史
康熙的红票 豆瓣
8.7 (25 个评分) 作者: 孙立天 商务印书馆 2024 - 3
宣传语: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编辑推荐/图书亮点:
★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媒体评价: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孙氏精读中西文献,分析入微,对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大问题都有原创性的见解,确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阐述的康熙帝以带有私性系统的内务府几次接待教皇使团、俄国使团,以及利用传教士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等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某种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此外,书稿对史事叙述详实,分析细微深入,文字功夫较好,读来引人入胜。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耶稣会士与康熙和雍正朝中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中外关系史实例。自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的进入,留下了很多的一手史料。孙立天在书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史料,从而将这段中国历史置于一个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本书很少有干瘪的历史说教,而是以史书中的事件,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康雍时代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样鲜活的叙事而得以体现。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这是一部分析出色、材料丰富的专著,书写引人入胜、清晰明了。(它)一方面对耶稣会传教士历史(中国部分)去除欧洲中心主义做出了本质上同时又是有针对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把这段历史从以前被过度赋予的宏大意义中解放了出来。
——Markus Friedrich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开启了天主教传华史的范式转移……论证回味无穷,孙立天的著作发人深省,研究和布局谋篇都充满智慧。该书推出及时,我建议所有研究清初历史和耶稣会传教史的学者都立即阅读。
——Lars PeterLaaman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
通过把前现代文化冲突范式剥离出传统的中西二分法,同时置之于满族文化的背景中,作者为人们熟知的史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Ashleigh Ikemoto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2025年5月22日 已读
做到了学术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好书。在重新讲述了天主教在中国这段中西交流的故事的同时把满清的政治系统中包衣奴才的部分又拎出来,对比康熙和雍正两代的神父待遇则是皇权体系下的「风云突变」,不仅仅是王公大臣们下注「九龙夺嫡」,连这些洋人也要加入在内。读下来体验非常好,作者最后的跋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当代文史研究者的风骨,佩服。
B-CN B-中国史
崖山 豆瓣
作者: 张明扬 中信出版社 2024 - 8
◆新锐历史作家张明扬,以快意恩仇的文学笔法,梳理中国古代王朝之兴替
既《弃长安》《入关》之后,作者张明扬将视角转投到宋衰元兴的转轨时代,继续创作自己擅长的历史大变局叙事。他以快意恩仇的文学笔法,梳理历史线索,剖析王朝更迭的根源,为读者复刻出这段令人悸动的历史。
◆12座城池,50年战争,刻画宋衰元兴的完整故事脉络
南宋的衰落非一日之寒。从1234年端平入洛,到1279年崖山海战,作者以12座城池、近50年战争故事,刻画出宋衰元兴的完整故事脉络。
◆塑造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展现纷乱时代中的人性与气节
重儒的忽必烈、南宋权臣贾似道、降元名将刘整、为宋廷死守襄阳6年的吕文焕、忠烈不降元的文天祥……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塑造了诸多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展现纷乱时代中的人性与气节。
◆从历史表象直击本质,挖掘宋衰元兴的根本原因
作者结合一手史料,从历史故事切入更深的主题,如解析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产生的分裂、极权社会的制度痼疾,以及所谓的忠奸评判背后的真正责任问题,为读者了解古代王朝兴替的底层原因提供线索。
◆一众知名历史学者鼎力推荐!
刘擎、虞云国、张帆、许纪霖、郭建龙、周思成鼎力推荐!
----------------------------------------------------------------------------------------
崖山海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1279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最终南宋军队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
本书以历史中的十二个地名(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为线索,自1234年“端平入洛”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间跨越了近五十年。书中分两条主线,一条线探讨南宋何以灭亡,另一条线探讨元朝何以崛起,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元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南宋灭亡,以及最后的文天祥之死,描写得恢弘而悲壮。作者用缜密、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忽必烈、蒙哥、王文统、阿合马、吕文焕、贾似道、刘整、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力求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情境。
崖山之外,是更大的中国。
2025年3月18日 已读
读下来很顺畅的宋元战争入门读物。没有太多深入的体系构建,更多的是着笔于贾似道、文天祥这些人的「后世历史评价」,但至少能够提供「元朝史观」和抛开当代民族主义以及「忠奸」叙事这几点加分不少。
B-CN B-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