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纪实文学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82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2024年10月22日 已读
前半年睡前看这本书,发现会影响睡眠,每一章看完都要深吸一口气稍缓一下情绪。终于趁着一段长途的飞行完成了后半本部的阅读。它既是柴静对她在新闻纪实中经历的灾难、社会问题经历的记录,也是她对记者的职业性的探讨过程。「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是人性中如此基础又如此深奥的道理。这本书发行于十一年前,多数内容写作则是十五到二十年的故事,柴静离开了这个国家但她没变,变了的是央视、是整个新闻业。当然,从那时到现在,不管是处于什么社会层次的中国普通民众,都似乎对于「敢说」这件事有着一种如同记录在DNA上的敏锐。
B-CN B-纪实文学 理想国
我在北京送快递 Goodreads 豆瓣
7.8 (174 个评分) 作者: 胡安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加油站加油工……他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在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记:“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一旦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但他最终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旨在表达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对生活意义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2024年10月18日 已读
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应该忘记学习,忘记阅读。前半部分的快递工作就像是一部微缩版的社会纪实,一个普通的个体在这种底层的拼搏每天都充满了「勾心斗角」,而当时代变换,也无能为力。后半部分回顾自己之前的工作则更真实地感到了文字的力量,如果没有阅读和写作,可能真的很难撑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吧。在下行趋势的大浪潮下,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活出「自由」。
B-CN B-纪实文学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Goodreads 豆瓣
8.1 (70 个评分) 作者: 杨素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1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 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字”。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个碑帖专区,大量地买,做成特色。要设立一个单独的外文童书区,在碑林区工作的外国人不少,如果他们的孩子在这里看见母语故事,一定很激动吧。还应该有一个漫画专区,把这个区域做好了,这几个书架也可能会成为漫粉聚集地, 也许周末会被读者挤满吧……
我求助各方朋友,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不曾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到西安碑林区挂职一年,主持西安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在确定图书馆书目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各种潜规则和来自各方的阻力,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理想与现实得到了最大的平衡。
★本次事件获得央视新闻周刊、腾讯谷雨工作室、爱奇艺的关注和报道,杨素秋被誉为“公共选书人”
2024年7月24日 已读
图书馆的故事是一部分,选书的人是一部分,官场实录是最后一部分。图书馆这一部分从选书单到日常运营,虽然最后不免走入了「自夸」环节(且不论作者这样选书单是否是最优解),但还是一副西安的生活纪实;选书人的部分本该是全书最有活力的部分,但太多太杂且里面好几人并没有太多个人魅力,所以反而影响了阅读体验;至于官场实录,我认为是在审核范围内最有趣的部分,虽然到最后倒数第二章也出于种种原因没能真正揭露一些问题,但有心的读者是能看到的,恐怕也只有像作者一样心性的人才能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下这个蹩脚的「政府运作工程」。
B-CN B-纪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