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n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豆瓣 Goodreads
译者: Stacy Mosher / Guo Jian Macmillan USA 2021 - 2
<b>Yang Jisheng’s <i>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i> is 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withering and heartbreaking detail.</b><br /><br />As a major political event and a crucial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marked the zenith as well as the nadir of Mao Zedong’s ultra-leftist politics. Reacting in part to the Soviet Union’s "revisionism" that he regarded as a threat to the future of socialism, Mao mobilized the masses in a battle against what he called "bourgeois" forces with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This ten-year-long class struggle on a massive scale devast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nation’s economy.<br /><br />Following his groundbreaking and award-winning history of the Great Famine, Tombstone, Yang Jisheng here presents the only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y an independent scholar based in mainland China, and makes a crucial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ing those years' lasting influence today.<br /><br /><i>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i>puts every political incident, major and minor, of those ten years under extraordinary and withering scrutiny, and arrives in English at a moment when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ance is leaning once more toward a highly centralized power structure and Mao-style cult of personality.
2023年11月14日 已读
无论是曾经在国内历史课本那简单略过的描述,还是维基百科上碎片似的信息,对于这段历史都像是裹着一层纱看不通透。杨继绳老师这本书毫无疑问帮我极大解决了这个问题。用时一年多才看完,一是一边看书(由于本身是英文翻译的「精华版本」)一边额外查资料,二是读到从上到下的各种乱象惨剧实在是心头难受。从对自己权力失去的担心从而发动这场「天地翻覆」的革命,到最后面对必然的死亡而在选取接班人上犹豫不决,毛这个披着马克思皮的秦始皇只是走了一条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重复了上千年的老路。到最后,八十年代初期西单民主墙的那一丝火光,看得让人如此向往又令人遗憾。没有法律约束,没有纠错机制,我们在这个圈子里无限循环,皇帝不行,毛不行,邓不行,现在不行,未来行不行呢?
b-cn b-中国史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2023年8月3日 已读
2009年出版的随笔,如今读来一方面感慨时代变迁,中美都距离08年前后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另一方面也能感到刘瑜这些年文笔的精炼(即便抛开本书文字中很多网络骂战似的片段)。勉强可以作为了解当今美国社会的入门参考,也适合作为个人讨论政治或者说政治观形成中的优良读物。无论立场之左右或者知识之深浅,独立的思考以及对于普世价值观的拥抱是最值得很多人从刘瑜身上学习的。另外,不知道中国还要过多久才能再有类似这样如今我们看来「敏感无比」的作品正常的出版。
b-cn b-政治学
天下刀宗 豆瓣
6.8 (20 个评分) 作者: 雨楼清歌 天地出版社 2020 - 1
◎2019年豆瓣阅读长篇拉力赛总冠军、幻想组首奖作品。
◎昔年中原武林决战北荒摩云教,刀客云荆山横空出世,以一己之力救武林于危难,从此被尊为“天下刀宗”。十三年过去,执掌武林的正气长锋阁却突然召集各派高手共赴昆仑,要诛杀隐居多年的刀宗。此时此刻,还没有人能预料到,“籍籍无名”的山野散人吴重和他的懵懂徒弟叶凉,对万事皆不挂心的懒散仆从陈彻和女主人宁简,这一对师徒、一对主仆即将彻底改变这场浩大诡谲的武林纷争……
2020年1月31日 已读
一个连剧都不追的我,以为一本完结,读到后面越发觉得不对头,到最后确认时真的是痛苦无比。作者文笔还是厉害的,从各门派武技到一些细节描写都是很有印象的,几个主要角色也有特点,不过第一部读完整体还是吴重最突出,这样难免,后来估计会有双男主的刀剑之争。故事上布局谋篇差了些,中间故事线的重构并不能在最后一章作出令人惊讶的效果,反而增加了阅读负担,燕寄羽最后一手也不够有说服力。还是会看下去的,看这个故事怎么结。
b-cn b-武侠小说
朝花夕拾 豆瓣
9.2 (383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 - 4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2020年2月4日 已读
《朝花夕拾》的精彩之处在于用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和家乡的思念把对于中国封建那一套的批判裹起来,小时候读只有趣味性,大了才明白背后的意思。
b-cn b-中国现当代文学 鲁迅
彷徨 豆瓣
9.5 (253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同。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 “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彷徨》目录: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2020年2月4日 已读
《示众》的水平太高了,就像是一个电影镜头一样把整个场景如此细致地展现出来。《彷徨》是鲁迅全集中选择阅读的第一部分,但是是把鲁迅对于社会与人的这一层深刻展示的最好的一本。
b-cn b-中国现当代文学 鲁迅
热风 豆瓣
8.9 (20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5
2020年2月4日 已读
如果说读先生的小说和散文是对文字的敬佩,那么《热风》真就是让人觉得怀念,任何一个时代有先生这样的文字都是社会之幸。
b-cn b-中国现当代文学 鲁迅
冬泳 豆瓣 Goodreads
7.7 (304 个评分) 作者: 班宇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9
班宇(@坦克手贝吉塔)短篇力作首度成集 阿乙•蒋方舟•李诞•谈波 齐声推荐
《冬泳》收录了班宇的七篇小说。在铁轨、工事与大雪的边缘,游走着一些昔日的身影:印厂工人、吊车司机、生疏的赌徒与失业者……他们生活被动,面临威胁、窘迫,惯于沉默,像一道峰或风,遥远而孤绝 地存在。
北方极寒,在他们体内却隐蕴有光热。有人“腾空跃起,从裂开的风里出世”,有人“跪在地上,发出雷鸣般的号啕”。这些个体的光热终将划破冰面,点亮黑暗,为今日之北方刻写一份有温度的备忘。
【编辑推荐】
颇具潜力的青年作家、第四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班宇的处女作——他曾开设《东北疯食录》专栏,浪游工业之城,展示出恣意独特的语言风格。他曾连载 “工人村”故事集,从细微之处出发,描绘出一幕蓬勃鲜明的悲喜剧。他已在文坛初露锋芒,《收获》《当代》《上海文学》《作家》《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皆可觅得他的身影。
从无名之中捕捞个体,在消逝中追寻永恒——《冬泳》是班宇创造的“昨日世界”,遍布萧索的工厂、失落的赌徒。惯于沉默的北方人在这里显得生机、蓬勃。《冬泳》是写给北方的情书,写给你我的(关于旧时代的)备忘录。
细密诗意的语言;轰鸣里深潜宁静,幽默中怀藏温柔——在声音日渐稀少的世界,班宇仿佛浪漫时代的行吟诗人,以准确、克制、优美之笔,书写强力广阔的歌谣。班宇迷恋写作里的“浮生感”,笔下人物在现实的挤压里普遍带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在他们身上,除了表演出来的“幽默”,还有深藏不露的玄妙和真实。
【推荐语】
文坛新来的高手,有一股雨水冲扫过的、带有野兽气味的生猛劲儿。
——阿乙
班宇有毋庸置疑的小说家天赋。可是,他抵抗住了天赋的诱惑——没有随心所欲地把作品当做情绪的宣泄,或是横冲直撞地滥用富有才情的语言;他又抵抗住了时代的诱惑——没有把光怪陆离的社会新闻当做题材的富矿,也没有因平庸的文学时代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以最严格的标准自我训练,使每一个短篇都纯熟得惊人。天才和有天赋的人的区别,是前者能够独立发展自己,班宇无疑是前者。
——蒋方舟
班宇是聪明的,刻薄的,但不是轻浮的。他显然知道这世界哪儿出了问题,并且没什么希望好转,但他没有选择放弃或轻巧的态度,文字上,他还在苦熬。
——李诞
班宇用他干净、硬朗的笔触,冷静、耐心地为我们描摹出一幅幅端庄肃穆、具有经典品相的短篇佳作。那字里行间的东北寒风,凌厉又温柔。
——谈波
2020年3月3日 已读
下岗潮下人的悲哀与北方环境的萧索简直是命运一样的契合,东北语言中本身的幽默元素又增加了一丝无力反抗的悲哀。作者对于一个细小场景的描述(葬礼、烤火、夜路杀人)多次将整个短篇瞬间升华,将读者一起带入了那个绝望的水底。
b-cn b-中国现当代文学
呐喊 豆瓣
9.5 (449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收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14篇作品。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2020年4月21日 已读
毫无疑问,《呐喊》作为先生的巅峰之作,确实有着它的理由。与我自己而言,只有多少年后再读《故乡》、《社戏》这样的作品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妙,遗憾的是当年初中时代脑海中只剩下「背诵...段落」这样毫无价值的经历。
b-cn b-中国现当代文学 鲁迅
逍遥游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7.4 (91 个评分) 作者: 班宇 理想国|春风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冬泳》之后,班宇最新作品。
收录七篇风格殊异、深具探索性的中短篇小说,呈现出更为阔大的文学面貌:干冷枯燥的风,空气里的土与尘,即逝的光,喷出的泉水,荡开的地火,不存在的文本,溺水者,迷途者……人物与故事相互嵌套,梦境与隐喻绵延不绝,一切遂变得模糊,如雾中风景。班宇像一位幽暗时代的幸存者,盗取火种、探寻原罪,穿梭于种种混沌难言的人生困境之间,并将之统统引爆,创造出一个个奇妙的神谕时刻。
★所有的化身与倒影,皆你我之名姓。
落魄的小说家、饲养蚂蚁的男人、患病的女孩、追寻彗星的爱人、消失在时间里的父亲……那些命运与生活里的历险者,栖身于雷鸣,涉水入云,持着烛火夜行,照亮山海与风。同名小说《逍遥游》列《收获》文学排行榜短篇榜首,获作家李陀长文赞誉:“他把一种十足暧昧的原生态生活原封不动地摆在我们眼前,《逍遥游》让我联想到小津安二郎。”
★为弱小者给予支持,为卑微者延续幻梦。
在盛大的寒冷里,如何保持尊严?被生活击倒之后,还有什么能点亮我们心中的微火?他们渺小、脆弱、几不可闻,又磊落、坚韧、无处不在。那些大时代中艰难挣扎过的印记,那些不可违背的誓言,那些让人恍然出神的魔幻时刻。《逍遥游》所呈现的,是每一个人在俗世生活中的自由渴望,是盛景过后我们的生活正缓缓显露的真实样貌。
★ 在混沌的日常中创造“逃逸空间”,以魔幻的方式呈现不可言说的现实。
北方不是过去,而是未来。七篇小说如同时间晶体,折射出丰富面向,充满先锋意味与实验精神。以虚构抵达真实,并在两者之间保持着精妙的平衡。在生活巨大的轰鸣声中,我们经由他的小说列车逃逸到另一时空,那里有遥远的暮星,失败的郁绿,也有明亮的温柔与落寞,人在山林里穿行,拥抱四季,经过河流,只要我们仰头,便能看见星光随行。
-------------------------
《逍遥游》是班宇继《冬泳》之后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七篇风格殊异、故事时间向度横跨三十年的中短篇作品,呈现出更为开阔丰富的面貌。落魄的小说家、饲养蚂蚁的男人、患病的女孩、追寻彗星的爱人、消失在时间里的父亲……他们身陷一片大雾之中,在摇摇欲坠的光芒里,却总想着笨拙起舞。这些故事浸润着社会变迁中人们的阵痛与印记,书写璀璨与暗淡、希望与绝望之间,我们真实的怯懦、渴望、困顿和挣扎。溺水者想要上岸透口气,迷途者等待一个晴夜。暗夜不会永远深不见底,因我们一旦选择仰头,便能看见星光随行。
班宇以精湛的叙事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在混沌之中创造出沉静的“飞升时刻”,形成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叙述语调:如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一般,严苛、寒冷而富于诗意。一切凡俗与苦痛在他笔下变得澄澈如冰,开阔邃远。我们也共同听见了那些被历史与日常掩藏的呜咽,并为之停驻片刻。
2021年3月29日 已读
较《冬泳》来说没那么「接地气」了,有了更多意识流的设计以及对人和宇宙的哲学意义上的探索。个人阅读感受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没有把握得很好的,班宇还是更适合把东北本地化的东西重新捡起来。诚然,这可能是作者有意寻求的突破(《山脉》一文是可以从「虚构的班宇」中看出来),但突破的过程难免有一些曲折。《渠潮》是最好的一篇,这是班宇的写作强项,但《逍遥游》《夜莺湖》这样的作品也值得一读,甚至让我有一种希望能够被改编成电影的希望。
b-cn b-中国现当代文学
显微镜下的大明 豆瓣 Goodreads
8.6 (181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是如何在重大议题上平衡一县之利害的。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诉讼双方在这场绵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长,用尽心思,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嘉靖法律大戏。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一个坐落于后湖(玄武湖)中的冷门机构——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了解明代的基层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贪婪蚊虫的叮咬。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四个无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挟入朝廷斗争的。
作者力图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
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2021年4月28日 已读
亲王这个写历史故事的水平可要比写非历史题材小说好太多了,加上足够的史料和当代研究背书,确实是做到了从小入手反映出当时大明王朝的状况。美中不足的是对于历史的反思戛然而止,大明王朝从老朱建立体制到最后无人执行,这其中又怎么是换了几个皇帝就造成的呢?
b-cn b-中国史
夜晚的潜水艇 豆瓣 谷歌图书
7.9 (475 个评分) 作者: 陈春成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9
★ 《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
★ 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 首届pageone文学赏 首赏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推荐语】
我非常喜欢《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想起NBA,他们对那些充满潜力的年轻球员有一个形容,天空才是他的极限,这话也可以用在陈春成的身上。他比较厉害的一点是,既飘逸又扎实,想象力非常丰富,写现实的部分又很扎实,转换和衔接都做得非常好,很老练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一个前程无量的作家。
——余华(作家)
读陈春成的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把问题全部想得清清楚楚,所以小说才会看起来流畅而有趣。他的语言锤炼已经炉火纯青,不是池中之物。这注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
——阿乙(作家)
陈春成是一座傍晚的园林,每句话都值得细看,每句话都即将错过。我相信这个传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秩序在暗中流传,到他出现时,我才能指给你:快看,就是这个样子。
——贾行家(作家)
初读《裁云记》《竹峰寺》时,只觉得文章虽短但气象非凡,作者笔下处处是奇光异彩。读罢全书,才知道那也只是修竹茂林中隐隐露出的一角飞檐。九篇小说,如九座幽深的宫殿,殿门虚掩,静谧无人,但你侧身进去,缓缓移步,很快就能看到那些足以使人目不暇给的别致格局、精巧构件、璀璨细节。感谢作者以一己之力构筑这些美妙而深邃的宫殿,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那无数动人心魄的奇丽景象。
——东东枪(作家)
陈春成的每一篇文字,甚至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细致入微的文字后隐藏着很久远的情感,调动出我的记忆与触觉。每一篇看完,总是唏嘘半日。
——陆庆屹(导演)
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直是个悲壮的象征——可如果他是乐在其中,他眼中一直隐隐含着笑意呢?我读陈春成的小说,就一直觉得他是快活的西西弗斯:欣逢命运的高山,时代的陡坡,语言的巨石,他乐此不疲。我作为读者,也能拾其乐而追随。当人游戏的时候,他完整;当人完整的时候,他游戏。席勒这句话,我借来说春成。
——史航(编剧)
陈春成的小说很惊艳,语言极好,且有一种整体性、批判性而又狂欢性的想象力。最厉害的是,他能使最荒诞不经的叙述毫不费力地变得可信,这个本事很难。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尖锐的看法,表达十分华美飞翔。
——李静(评论家)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王德领(评论家)
陈春成是90后作家中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位。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与博尔赫斯式的现代迷宫拆散重组,变成了他笔下的废园。但只要读完他的作品,又会发现他远比此丰富。他直接越过了写自我的阶段,一出场就以万物为题,在常识之上,就势思接万里。每一篇小说都不尽相同,又在主题上持续变奏。在一个以糙笔写浮心的时代,他反其道而行之,躲在“深山电报站”,以万物为学问,没有功利心地研究又把玩。他笔触老练,用字沉静,想象又纵肆酣快,间杂萌态。浑然一个专心研学又玩心隆盛的老顽童。
——古肩(《中华文学选刊》编辑)
2022年4月8日 已读
令人佩服的想象力(《夜晚的潜水艇》《〈红楼梦〉弥撒》)以及挥洒自如的描写(《传彩笔》《酿酒师》),陈春成的文字就如同他笔下角色们的梦一样天马行空。虽然一气呵成读下来不免有些类型重复之感,但好在前有一篇《竹峰寺》简单舒适,后有《音乐家》把格局放大收束全书,尤其后者把之前作品的优点吸纳,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有一个剧本改编的想法在脑海形成。
b-cn b-中国现当代文学
可能性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8.8 (248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4
「内容简介」
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
……
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名人推荐」
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
比较的视野本质上是一种俯瞰的视野,从“此时此地”抽离,来到多样性的“上空”,从宏观开始领略,然后慢慢聚焦到微观,也就是从森林开始,慢慢聚焦到树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管你在分析多么具体的问题,在你脑海的深处,始终有一种比例感,有一片隐隐约约的森林,它提醒着你,你所见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相。
可能我思考得越多,就越相信,智慧的本质就是对事物比例的公正判断。
——刘瑜
以比较的视野辨析相似与差异,从妙趣横生的事例引向缜密的逻辑推论,澄清认知的盲点和误区,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抵达高深的学理分析,最终揭示政治世界的种种奥秘。刘瑜的写作天赋与学术训练功力都已为人所知,在这本书中,二者达到了几近完美的融合,为我们呈现出真正深入浅出的典范。
——刘擎
什么叫“可能性的艺术”?在这个年代活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整套影响我们生活、塑造我们日常社会行为的政治制度,还有什么可能吗?
人类历史上所有政治制度的出现、形成、演变的空间何在?很多时候要透过比较才看得到,而由刘瑜老师来讲述,则是再精彩不过了。
——梁文道
「编辑推荐」
★ 学者刘瑜比较政治学新著。继《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出版近10年后,政治学者刘瑜新作出版。在保留其理性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清晰而缜密的逻辑叙述的基础上,这一次,她带我们跳出一时一地的政治,从高处看国际格局,形成广阔的俯瞰视野。
★ 全方位、多角度的政治比较视野。围绕比较政治学两个核心维度——政治转型和国家能力,将不同国家、地区、古今纳入其中,带来全方位的比较。同时,书中不仅有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的分析,也有对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墨西哥、泰国、智利、伊拉克等的介绍;在分析经济发展、民主转型的成功案例时,也会剖析失败案例,以此突破认识的偏见,将当下问题纳入历史长河,以历史为尺度,形成看问题的比例感,跳出现象,对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
★ 政治在社会中,从政治之外看政治。“政治在社会结构中”“政治在经济中”“政治在历史中”“政治在地理中”“政治在文化中”。本书通过分析南非的转型、智利经济政策的选择、美国的社会运动以及韩国的观念变迁等,带我们认识政治创造可能性的各种途径,理解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制衡关系、政治选择与政治行动的可能。
★ 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化为通俗的讲述。本书基于作者在看理想平台的音频节目而成,保留了作者通俗的讲述风格,同时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优秀的写作能力以及对现实的敏锐分析,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以易懂的方式讲给我们听。
★ 对多变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思考,形成社会洞察力。比较产生冲击,冲击带来思考。政治的多变与不确定性让我们对它的思考很难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我们不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将“此时时刻”和无数的“他时他刻”联系起来,以此形成明晰的社会洞察力。
★ 于差异中寻找规律,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政治是复杂的,但不是随机的。本书通过建立一个政治可能性的参照系,将每个国家编织在同一网络下,以此理解他国,也照见自身,于差异中寻找规律,进而定位现实,理解我们自身。
2023年1月16日 已读
市面上众多打着「启蒙」旗号的社科类书籍,能看的几乎没有。刘瑜老师的这部作品不仅是极其出色的政治学入门,同时对于社科通识性入门也是极有帮助的。引经据典,结合时政,可以说这本书的阅读感受会这么好很大程度上还要感谢于讲稿本身的特殊性质。对于缺乏政治学基础,又对于「政治秘闻」感兴趣的当代人类来说,这样的作品值得所有人都静下来读一读。全篇从制度到经济,除了对于改革开放前后这样的一笔带过以外,没有一句讲今日中国,但读者应该明白,这每一章讲的都是今日中国,都是当代中国。
b-cn b-政治学
尘埃落定 豆瓣 Goodreads
8.6 (157 个评分) 作者: 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3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2023年2月23日 已读
开篇的傻子设定很是有趣,一直平稳发展到退位后便如历史大潮一般呼啸而过。通过这样一双「预言家般」的眼镜,看尽了藏族土司文化的衰落,历史转折点上的宏大叙事用一种小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于藏族文化中生活、习俗和人物的表现,诗意化的绘出了这样一个并不干净的「世外桃源」。最后,汉人来到,一切尽毁。
b-cn b-中国现当代文学 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