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熊镇 豆瓣 Goodreads
Björnstad
8.2 (40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郭腾坚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1
熊镇是一个小镇,它偏远,落寞,冬天很长,雪很多,镇上的人们,懂得沉默和忍耐;熊镇是一个小镇,一座冰球馆,几个家庭,一个酒吧,一片森林,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一群男孩和几个女孩,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
它是安静的。它的爆发在一个夜晚,当一个女孩的衬衫被撕破,一枚纽扣掉在了地上。
我们该如何活?如何爱?如何赢?如何保护那珍贵的事物?如何选择和做一个更好的人?
这是一个小镇,可这是一整个世界。这里有很多人,可最终你只读到了自己。
编辑推荐:
◆全球热销1300万册的瑞典小说之王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之后超越式里程碑新作
◆2016 / 2017瑞典年度作家,美国亚马逊作家排行NO.1。林彦俊、马思纯、 张皓宸、 池昌旭、 七堇年、 霍思燕 、奥普拉 、汤姆•汉克斯等极力推荐的超人气小说之王。
◆◎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出版人周刊》年度选书,40国亚马逊年度选书。
◆入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人民选择奖。Goodreads超过11万读者给出满分好评,年度小说决选。
◆封神般的读者和媒体评论,百万畅销作家李尚龙连夜读完,深深震撼,五味杂陈;读第一遍,有100处细节征服你,读第二遍,又有100处;没有一个字是无关紧要的赘字,特别是某几句话,会一拳将你的灵魂打到瘀青,足以令你的五脏六腑为之翻搅;无出其右的文学奇迹。
◆本书译文,由翻译过《戴上手套擦泪》系列的郭腾坚老师地道呈现,瑞典文直译。封面插画由超人气插画师卤猫精心绘制。中文版图书由曾经出版了《一个人的朝圣》《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天空的另一半》《怦然心动》《戴上手套擦泪》等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鱼读品监制出版,品质保证。
2019年1月6日 已读
2019年1月8日 评论 可能是我见过最喧哗的作者(配以同样唠叨的笔记) - 故事甚完整。围绕核心的一场性侵,形形色色的人事都被摹写。一年来米兔新闻风起云涌,读此书仿佛以小说形式对各相关事件作一梳理/回顾。书中可以看到事件发生的土壤:经济衰退、文化保守的地缘环境(阴郁寒冷、内蕴不安定因素的熊镇,代入你所知的任一经济崩颓的小城都不违和),像猴群般雄性绝对主导、强者为王、集体至上的社会秩序,荷尔蒙过剩无从发泄的年轻人,至亲至疏令人窒息的亲子关系。关乎事件的常见误区:你当然时常听闻被陌生人袭击的恐怖故事,但“没人说过这种情况:被某个她认识、信任、一同欢笑的人侵犯”。受害者会被反复质询是否自愿、能否清楚表态,“你主动跟他上楼的吗?是谁先亲吻的谁?你回吻了吗?”事件发生后不同角色的不同反应:受害者苦痛中的挣扎、加害者震动后的逃避,保护者的痛悔与抗争、庇护者的凶横与软弱,围观者的善恶拉锯(这里当然有熟悉的台词:“她明显是自愿的,之后就变心了”,“要是真有这回事,为什么不直接报警?”)。性侵是所有导火索激越地绞扭在一起迸发的火焰,是灼痛黑夜的闪电。闪电的光耀中,有作者想要展现的整个黑夜的盘根错节。 解码此书的关键词可以是“群体v.s.个人”。事件发生后,围观者面临“选边站”的问题:相信熠熠生辉的体育明星少年是无辜被诬?还是相信少女的伤痛是真实的?这选择可能无关少年少女本身,而在乎人们是否愿意、敢于、能够抗拒集体的压力/魔力。“就连那些相信她说法的人都会吓到不敢碰触她,因为当她爆炸时,他们可不想被弹片打到。……他们可不都是坏人。但是,他们都保持沉默。因为那样比较容易。”玛雅的好友安娜自小是个与众不同、被集体流放的少女,当领会到玛雅不想牵累她的好意,她一度保持沉默,却因此“恨透了自己”。暗恋玛雅胜过爱冰球的亚马一度犹疑,不只因为凯文爸爸给他的物质贿赂(诱惑一个男孩进入成年人的丑陋猴群秩序),更因揭发的代价是自己热爱的冰球,“冰球是唯一让他感觉自己属于团体的事物”。兼具青少年的残酷与善良的典型人物波博:“这辈子只有一个心愿:被允许成为某个团体的一分子”。人身处集体中,就可以投票的名义向受害者施以精神凌迟,以伸张正义之名投掷石块(投掷石块总觉得来自圣经::“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集体带来安全感,“要是你将一切区分为朋友与敌人、我们和他们、好人和坏人,世界就会更容易理解,也就比较不那么恐怖”,“和周围所有人发出一样的噪声,自有其美妙之处。” 而我更愿用的锁匙是【性别】。作者从一开始就刻意渲染小镇自大而脆弱、残酷又混乱的“雄性性格”,且将其与书中的关键词之一【冰球】——竞技体育的特质重合。他笔下的小镇,“表面之下,存在着某种始终挥之不去的暴力”;冰球则狂热、迷人、粗暴,是力与血中诞生的美的产物。冰球是小镇的精神寄托,而小镇充斥着男权社会的特有秩序(女性中文读者尤其一望便知),上文中对集体主义的狂热推崇与无条件臣服即源于此。冰球-小镇-男权,三者意象趋于统一:“他们用老一辈人建立社会的方式建立了这支青少年代表队。”“体育项目造就复杂的男人……”甚至教练戴维在最后的反省,他总觉得“球队是靠着所有欢笑与征途中变得越来越淫荡、污秽不堪的黄色笑话凝聚起来的。”熊镇的“熊”,正是这一意象的拟动物化。 无论之于小镇还是冰球,女性都是被忽视、歧视,被边缘化的存在: “球会总监看都不看女清洁工一眼,只是招招手,准许她进来。女清洁工向所有人赔了不是。当她趋身清空垃圾桶时,即使其中一人很体贴地将双脚抬起,但室内大多数男子仍旧忽略她。” “那名赞助商戏谑地建议道:‘或许我们干脆聘用他老婆好了,穿高跟鞋的体育总监,也许一样管用。’”而听众——男人们笑开了怀。 “在他的冰球天地里,女人是如此稀少,以至于他看见不认识的女人就认定她是服务员。” “熊镇非常欢迎喜爱体育活动的女孩,但不是以她的那种方式去喜欢。不要那么投入,投入到对男生们授课说明冰球规则和战术的地步。在他们看来,女孩们最主要应该对冰球选手感兴趣,而非冰球运动本身。” 那些男生,“他们没有任何女性朋友,这里没有女子球队。因此他们学到:冰球是他们的专利。他们的教练教导他们:女性只会‘让人分心’。因此他们学到:女生的存在,就是为了性交。” 作者同时一再暗示——几乎到了明示的地步,尽管以粗暴力量为美的小镇/竞技体育/男人自有迷人之处,但这时时处处的性别倾轧,正是催生性侵事件的土壤。这样的男权高压下,才会出现不以强暴为罪恶的少年,与受到侵害后仍担心自己报警会伤害更多人的善良过头的女孩。(“她十五岁,他十七岁。但在每段对话中,他仍然是那个‘小男孩’,而她已经是‘少女’了。”)而天平的另一端,则是女性所代表的美、善、平等,是对男权秩序的背离与反叛。考量一下性侵事件后绽放光彩的人们吧。玛雅安娜两位少女与各位心怀善念的母亲、以及近乎地母形象的拉蒙娜都不必说。男性中包括: 两位少女的男性亲人。他们重视亲情与家人的牵绊,如玛雅的弟弟、12岁的小男孩里欧所说,他们“不是来自熊镇的熊”。 亚马:暗恋玛雅之外,更重要的是受母亲感召。(连带着友谊感召的波博) 阿札:男权秩序倾轧下底层弱势男性,对伤害感同身受。(作者到底下笔温柔没有展开写底层互害) 黑衣年轻游民们:男权秩序倾轧下底层男性,受拉蒙娜—母亲的感召。 班杰:这个作者着力刻画的迷人角色,干脆设置为lgbt人物,还借书中角色挑明:“你最优秀的特质都来自一个事实:你是在一个由女性组成的家中长大的。” 而在事件落幕时,熊镇居民投票支持玛雅的父亲留任——善意以婉曲的方式取胜。接着,原有的(男性)教练与队员离开了,熊镇重建了女子冰球队。伤口愈合、故事结局的走向,也是男权秩序退场、女性秩序/平权秩序重建的过程。 以上。书中内容之丰富,如同看了一篇性别政治相关的深度访谈。然鹅这也是我以为的问题之所在:为何不去看一篇深度访谈呢? 作者仿佛……坐对一则米兔新闻,藉虚构而巨细靡遗、不厌其烦地写出各相关内容。他展现,他解释,他教化,他控制故事走向并最终划下句号。小镇中的形形色色人物,少年少女醉汉精英长辈父母,尽管纷繁尽管众声喧哗,细究来都是性格单纯、因果明晰的。作者缜密地控制着笔下角色,将他们完全框住在核心事件相关的位置。作者仿佛全知全能的神,用数不清的彼此重复的独白,喋喋不休替角色发声,而不是让角色自己发出声音。如果一本小说是一个房间,作者在房间各角落里设置了蓝牙音箱、唱片机、电话留言……等等无数物件,滚动播放自己的隽语。这些角色可能出现在影视剧中,可能可以给每个名字赋予八字断语或两句定评,但就是难以想象他们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是读者可以在下个拐角就遇见的人。我甚至无法提起一丝兴趣,探索他们在书中描写之外的其他性格面向。 但小说本可以更轻盈,更犹疑甚至游离,走向人性中更复杂幽微之境的呀。阅读过程中,我一直想念着那样的小说,仿佛那才是真正的小说。同时也想念文笔简洁优美,作者存在感没那么大的文本。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非实体
外婆的道歉信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Min mormor hälsar och säger förlåt
7.9 (115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孟汇一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5
2016年瑞典年度作家 美国亚马逊作家排名No.1
版权售出40国 遍布欧美几乎每家书店
上市10个月 全球总销量突破150万册
出版后持续霸占《纽约时报》畅销榜50周至今
内容:
七岁的爱莎有个古怪又疯狂的外婆,会埋伏在雪堆里吓唬邻居,半夜从医院溜出来带着爱莎翻进动物园,在阳台上用彩弹枪射击推销员,基本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四处惹麻烦的外婆却是爱莎唯一的朋友,也是她心中的超级英雄。不管什么情况下,外婆都会站在爱莎这一边,为了她去跟全世界拼命。
就算是超级英雄,也有失去超能力的一天。外婆不幸得了癌症去世,留给爱莎一项艰巨的任务——将外婆的道歉信送给她得罪过的九个邻居。收信人包括一只爱吃糖果的大狗,一个总在不停洗手的怪物,一个管东管西的烦人精和一个酗酒的心理医生。这一趟送信之旅让爱莎渐渐发现:外婆和邻居们的故事,比她听过的所有童话都更加精彩。
这是一个关于爱、原谅和守护的故事,在合上书之后很久都难以忘记。
媒体评论:
在你准备读《外婆的道歉信》前,请准备好纸巾,并且准备好笑到肚子痛。如果今年错过这本书,你一定无法原谅自己。——《商业内幕》,2015最佳图书
巴克曼超级会讲故事,这些故事充满幻想又真实感人。——《圣路易斯邮报》
充满希望、谅解,宽容对待每个人的不同之处。合上书本,爱莎的故事将会永远与你伴随。——《图书馆杂志》
巴克曼这次抛给我们一个神奇又温暖人心的故事。——《出版人周刊》
巴克曼的故事最让人赞赏的,就是他对于悲伤和失去的坦诚以及洞察力。真心推荐这个奇妙有趣、令人感动的故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太阳报》
很久都没有读到过这样让人一会哭一会笑的好故事,其实经常是一边哭一边笑。——玛莉莲·达尔《书架思考》
2017年6月10日 已读
故事單純而敘述麻煩。好處都懂也有感動(我愛我哀瞬間鳥肌立),但就是太暢銷讀物了。也可能是我還沒想明白到底希望大人以哪種姿態給小孩講故事聽。
Kindle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非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