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张爱玲典藏全集11-译注:海上花开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10
张爱玲的作品第一次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其中收录了一些张爱玲从未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作品,近2万字。本套图书在内容上和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版本是完全一样,这套《张爱玲典藏全集》的封面图片首次以张爱玲本人的14张照片作为背景,这在整体的设计布局中不仅保证了风格上的一致,而且也使得这套书相对于其他所谓的作品集而言,显得文化层次更高,制作工艺更精致,视觉效果更唯美。
易经 豆瓣
The Book of Chang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译者: 赵丕慧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4
虽然家族秘史谜云满布让琵琶很迷惘,但童年毕竟是悠长而美好的。十八岁那年,她因为惹怒了父亲与后母,惊险地逃出那个囚禁她的豪宅,去投奔母亲与姑姑。原本母亲打算让琵琶去英国留学,却遇上了战争爆发,只好安排她去香港大学念书。此时琵琶才发现上海在拉扯着她的心,她爱上海,就像从前的人思念着自己的未婚夫!
求学时期的琵琶初尝团体生活的热闹,并结识了风趣的印度女子比比,但烽火很快地威胁到香港,学生们也开始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琵琶备感流落异地的恐惧与无助,然而母亲非但没能给她半点依靠,反而更显疏离防备。
随着香港被日军占领,琵琶不得不中断学业,她和比比商量要一起回上海,她相信只有故乡能与自己的希望混融!为了拿到船票,琵琶必须发挥从小累积的世故与智慧,即使那要冒上生命的危险……
接续《雷峰塔》的故事,《易经》描写女主角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遭遇,同样是以张爱玲自身的成长经历为背景。张爱玲曾在写给好友宋淇的信中提及:「《雷峰塔》因为是原书的前半部,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相形之下,《易经》则全以成人的角度来观察体会,也因此能将浩大的场面、繁杂的人物以及幽微的情绪,描写得更加挥洒自如,句句对白优雅中带着狠辣,把一个少女的沧桑与青春的生命力刻划得余韵无穷!
少帥 豆瓣
The Young Marshal
8.0 (6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译者: 鄭遠濤 皇冠出版社 2014 - 9
張愛玲:我絕不寫自己不想寫的人物和故事。
傳聞已久,張愛玲最後一部未刊小說遺稿首度曝光!
特別收錄:張愛玲英文原稿、張學專家馮睎乾教授評析、藝術家何倩彤繪製插圖!
皇冠
60週年
紀念出版
他順着氣息將她吸進去。
即使他們只能有這樣的剎那又如何,
時間緩慢下來,成了永恆。
故事始於正值軍閥時期的北京,十三歲的周四小姐戀上了瀟灑不羈的少帥。在一次帥府宴會中,少帥主動贈予周四小姐一把扇。他們很快地戀愛了,彷彿這是件再自然也不過的事。
大時代的紛擾也無法阻擋彼此的綿綿情意,風流倜儻的少帥和嫻靜純真的四小姐,他們之間的愛情既內斂又奔放,既婉約又灼熱,就像正在轉變的中國,渴望嶄新的未來,卻也無可避免地守舊。然而,在這深宅後院裡,又將會有什麼樣的考驗等待著他們?……
《少帥》是張愛玲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愛情故事為藍本,耗費十年以上的時間蒐集資料而撰寫的小說,最後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完成,一直是文壇的一大懸念與遺憾,如今,這部傳聞已久的神秘作品,在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的努力下,終於得以呈現在所有讀者面前。張愛玲利用小說的形式,透過深富「人生味」的歷史軼事來描繪「另一個時代的質地」,也隱隱透射出她自己的影子。《少帥》可以說是張愛玲最後一部未曾刊行的小說遺稿,從今而後,將再也沒有其他重大作品可以出土了,本書之珍貴,也由此可見一斑。
色,戒 (2007)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色‧戒
8.7 (1732 个评分) 导演: 李安 演员: 梁朝伟 / 汤唯
其它标题: Lust, Caution / 色戒
本是岭南大学学生的王佳芝(汤唯 饰)因战争辗转到了香港读书,她在香港大学加入了爱国青年邝裕民(王力宏 饰)组织的话剧组,他们主演的爱国话剧更激起了他们的爱国情操。当邝裕民得知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易先生(梁朝伟 饰)正在香港的时候,他们便密谋要刺杀易先生。化名“麦太太”的王佳芝很快得到了易太太(陈冲 饰)的信任与喜爱,同时美丽的“麦太太”也吸引了易先生的眼球,正当事情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易先生突然要回到上海去。
此后王佳芝一直生活在上海,没想到重遇了邝裕民。当得知刺杀行动还没结束时,王佳芝再次成为了特务,再次以“麦太太”的身份出现在易先生的面前。
重逢后的二人关系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易先生因爱上了王佳芝而对她毫无忌讳,王佳芝的内心也变得起伏不定。刺杀行动进行正顺利,但当易先生送给王佳芝璀璨钻戒表达爱意时,王佳芝做出了惊人的决定……
张爱玲私语录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宋淇 宋邝文美 著 / 宋以朗 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6
《张爱玲私语录》不仅呈现了张爱玲下半生的生活境况,对于一九五五年张爱玲离港赴美后鲜为人知的岁月与创作心路历程给予了具体的补充,可做为张学研究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张爱玲私语录》也是张爱玲与宋淇夫妇(尤其是宋邝文美)将近半个世纪惺惺相惜的友情之书,每一篇都记录着那个时代背景下,他们仨之间真挚坚固、相知相扶的情谊,读来每每令人动容。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以其与传奇作家张爱玲的深厚渊源、手边保存大量珍贵书信手稿笔记等背景,将张爱玲一生挚友宋淇、宋邝文美为张爱玲书写、整理之《我所认识的张爱玲》、《私语张爱玲》,以及《张爱玲语录》重新整编,并首度公开张与宋淇夫妇长达四十年的三百多封书信选录!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将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张爱玲。
点击链接进入:
《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2册)》
《张爱玲全集:六月新娘》
《异乡记》
《易经》
《张爱玲外集:雷峰塔》
《张爱玲全集:海上花落国语海上花列传2》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1》
《半生缘》
《重访边城》
《流言》
《红楼梦魇》
《怨女》
《小团圆》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色,戒(简体版)》
《张爱玲私语录》
《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
2011年11月13日 已读
风格毕现。许愿书信集全编尽快出版
张爱玲
雷峰塔 豆瓣
The Fall of the Pagoda
7.7 (22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译者: 赵丕慧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4
琵琶出生在显赫的上海贵族家庭里,围绕着她的是丝绒门帘、身穿水钻缎子的宾客、裹小脚的老妈子,和一堆关系庞杂的二大爷、姨奶奶、表姐表哥们。但父母的缺席却是永恒的常态,沉迷在鸦片里与旧时繁华的父亲难得现身,而坚持要离婚的母亲则与琵琶的姑姑出洋念书。在这种文化、利益相冲突的幽森豪门里,难怪四岁的琵琶总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或许也因为这段万花筒似的童年滋养,琵琶的脑子里常转着超龄的念头:她幻想能无穷无尽地一次次投胎,变成金发小女孩住在洋人房子里;她看到书里压的褐色玫瑰花瓣,就伤感人生苦短;她觉得十八岁是在护城河的另一岸,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过去。
美好的人生固然值得等待,然而,眨眼间当琵琶已跨到另一岸时,等待到的却是不堪的、囚禁她一生的凄伤……
《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交织,将清末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阴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里。
继《小团圆》出版后,不难发现张爱玲反复地重述生命中最晦涩的心事,但每次出手均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极致细腻地铺写她对周遭不同人事物的爱恨情结,让我们读来震撼惊心之余,更能逐渐将张爱玲的传奇拼凑完整!
2011年7月3日 已读 譯筆傳神。讀來像重溫噩夢,前後的細節都接續上了(半是記憶,半由想像),變成一個更大更深的幽閉空間,所謂天羅地網將人裹覆在裏面。……短時間內沒有勇氣讀易經。
张爱玲 赵丕慧
同学少年都不贱 豆瓣
7.2 (32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3
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认为《同学少年都不贱》=《浮花浪蕊》+《相见欢》。   近于《浮花浪蕊》的地方是,叙述主角的声音一直清晰可闻。赵珏的主体意识贯穿始终,一如《浮花浪蕊》里的洛贞,虽然小说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但读者却分明感到,这几乎就是第一人称。比较起来,《相见欢》中苑梅的主体意识是在情节进展了一半的时候才慢慢凸显出来的,是一个“慢热”的过程。   近于《相见欢》的地方,首先在情节上,都是两位女性朋友多年后的聚谈。不过,《相见欢》的气氛更疏离、更隐秘,而《同学少年都不贱》则相对热烈、明朗。
2011年4月1日 已读
第一次读同名短篇时感觉非常诧异。
张爱玲
她从海上来 豆瓣
作者: 王蕙玲 作家出版社 2004 - 4
序---
因为是张爱玲,因为张爱玲难说,因为张爱玲难说又不愿意硬加诠释,因为难说不能多说又不得不说得准确;因此这个剧本有其特殊风格。王蕙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依时间轴进行情节,故事从张爱玲中年到了美国之后开始、再接回少女成长时期,而后成名、与胡兰成恋爱,离开中国,再跳接回一九六二年的美国婚姻,而至老死他乡。为什么传记故事,却不依惯例地从出生开始,顺着时间进行写起?王蓄玲说,选择这里开场,许多原因中的一个,便是因为这时候的张爱玲对国人是完全的陌生,因为不熟悉,才能让观众先摆脱掉对张爱玲许多先入为主的概念,有机会重新认识张爱玲。从几人里看出不凡之处,便是《她从海上来》的企图。
从美国部分开场,张爱玲三十六岁,是个来自上海的中国作家,除此之外,一片空白。这样的出场,张爱玲使纯粹只是个普通人,顶多,多了一个作家身分。由这里,从她一个平凡人的身分,我们看到她与瑞荷平凡几近无趣的恋爱、平淡的婚姻,再从一点一滴的细节、一些记忆,从张爱玲的回忆、故事才倒叙回她的出身、童年及后来的一切。是的,想知道张爱玲的传奇,便应该先知道她只是一个“一般人”。
写传奇人物的平凡处,是先解脱她太多传奇色彩的烟雾;让人看清她的素面,素面相见才能得见本心;这样的企图,在剧本风格自然是极力地避免戏剧化的营造。本剧中的故事人物几乎都有所依据,情节对白有编排,但很少杜撰事件,为的便是还原这本来面目。因为这部戏的主体是写“人’、写“生命”,所以努力要呈现的是人的复 杂性、人生的多面貌。许多矛盾、不统一、无法说明的行为动机及转折心态,只能尽量保留事件发展的原样,不加主观地解释与整理;以免歪曲或狭隘限制。因此,这个戏里的张爱玲和其他许多人物,不以戏剧性格统一,却更接近真实的人生。
忠于事实,是传记篇的基础。然而,要写一个创作者。心灵世界的 思想和情感,却又不能只是一般人物传记的直铺事实情节,因此王蕙玲混杂更多的叙事手法,笔法时而贴近张爱玲的心灵,贸然地进入她的回忆;时而跳接张爱玲的作品,并企图展现她的作品与心灵情感的呼应;更有时索性直接的大量旁白出现,直接让张爱玲发声……这些复杂的技法,组织出《她从海上来》企图多彩多姿的风貌及灵动的叙述风格,使这部作品更具文学性,却也更难戏剧呈现。
王蕙玲认为,我们不能替传记人物说话,但我们可以让人更贴近她。是的,贴近张爱玲、感受张爱玲,也许便是这个戏的企图:带领观众走进张爱玲的人生旅途,走进张爱玲办心灵世界,走进张爱玲的作品世界,让你自己去知道她,感受她,自己去想,去知道或不知道,去懂得或不懂得。其他的,我们不能多说,因为是她的生命,是你的感受。
这样来写张爱玲,只能彻底地把戏剧还原回人生的繁复多样,如同王蕙玲自己说的:想写一个没有戏的戏,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她从海上来》剧本,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场场的生命细节,生活纪实,比较像日记散文,更像绘画或音乐,丰实以生命的各种色彩,串联起来的是心灵的韵律起伏。对习惯于电视连续剧思路的观众似是种挑战,其实将是种解放:当情节不再牵着观众走的时候,观众便可以自己生出自己的观点及感受,用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张爱玲;才不握住张爱玲及观众自己。
也因此,这个剧本也许更接近留在这世界的张爱玲,也更表现出了张爱玲的各个面貌;所谓:时人对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是真的吗?是真的吗?张爱玲是这样吗?她让人想之不尽、说之不完;感受深浅,是我们各人饮水,冷暖自得,却不能论断,更又与她自己无关;这是王慧玲对张爱玲及大众的尊重,也更是还原了传奇人物该有的传记态度。我喜欢这个剧本,是写了我们想知道的张爱玲,同时没写出不该替她说的话,没握住她自己的生命。
生命以她自己独特之姿舒展、绽放;人人可观,无人可代言。
我的姊姊张爱玲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张子静 文汇出版社 2003 - 9
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请看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回忆姐弟身世,家庭变故,人世沧桑……-带你走进从未去过的张爱玲世界。关于张爱玲,说到底是关注她和那个时代的命运。有多少我们尚不清楚细节,有多少张迷尚未表达的情愫,有多少张爱无从感慨的滋味……
张爱玲作品集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1
近代文坛最富传奇的女作家,以小说《传奇》、散文《流言》享誉文坛,一出道就注定风华绝代成为名噪一时的才女写尽了旧上海的男女之情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坐到了文坛金字塔的顶端,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带给读者们的是莫大的喜悦。张爱玲的作品是可以收藏长读的。
2011年4月1日 已读 旧·盗版书mark= =
张爱玲
红楼梦魇 豆瓣
8.2 (13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哈尔滨出版社 2005 - 11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旅居美国研究《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结晶,亦是一部学术考据之作。
小团圆 豆瓣
7.9 (15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4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异乡记 豆瓣
8.9 (34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张爱玲自传性散文遗稿首度公开
直观生动地了解张爱玲的生活及其人生中某个关键日子
◎了解张爱玲在农村过年以及农民生活等等细节
◎了解张爱玲人生中某个重要的日子
◎了解张爱玲传奇一生的第一手资料
★《异乡记》里有些散句,不需要context,也可以兀自燃烧。——刘绍铭
《异乡记》为张爱玲当年从上海到温州寻访胡兰成时写下的所见所闻。
书中记载了张爱玲在农村过年、看见杀猪、农民生活等细节,精练的文字佐于真挚的情感流露,使得通篇读来生动有趣,农村百景跃然纸上。
此外,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张爱玲人生某个重要关键日子,书中文字更成为她日后创作《倾城之恋》、《秧歌》、《怨女》,甚至是《小团圆》等作品的灵感来源。
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表示:发表这篇轶稿的原因是,“《异乡记》的发表,不但提供了有关张爱玲本人的第一手资料,更有助我们了解她的写作意图及过程……”。
2011年2月1日 已读
还是惨淡难堪到毫无回寰余地。触目惊心。
张爱玲
半生缘 豆瓣
8.6 (28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7 - 3
曼楨和世鈞在朋友的聚會中偶然相識,兩個人很自然的走在一起彼此非常篤定,以為就這樣子一生一世,但是造化弄人,兩人成了彼此心中最大的遺憾。
曼楨和世鈞是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中偶然相識,然後兩個人很自然的走在一起了。他們彼此非常篤定,以為就這樣子一生一世。 但是造化弄人,曼楨被曾為舞女的姊姊設計,被姊夫玷污,又被軟禁,世鈞遍尋不著,加上家人逼著趕快成親,兩人就此失去音訊。世事恍惚,兩人再見,已是人事全非,各自有了牽絆,雖然彼此仍是心中最大的遺憾,然而正如曼楨所說,他們回不去了。
红玫瑰与白玫瑰 豆瓣
8.3 (152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6 - 6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因为《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本书收录了张爱玲1944年的中短篇小说作品。
倾城之恋 豆瓣
8.5 (28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7 - 3
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张爱玲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而不是作为一个怪人、异人而存在的。也许她将不仅仅属于现代文学史。遥想几十年、几百年后,她会像她欣赏的李清照一样,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个稳定的位置也说不定,而我们知道,那时候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许多现代作家肯定都将被忽略不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