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
一把刀,千个字 豆瓣
7.1 (19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4
王安忆的长篇《一把刀,千个字》从清袁枚的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进入,以一位淮扬名厨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为叙述线索,他生于东北的冰雪之地,记忆却从因避难而被携来上海寄居的亭子间开始。古人道,礼失求诸野,他启蒙于祖辈扬州乡厨的鲜活广博,蜕变于上海淮扬系大师的口授身传,后来在纽约法拉盛成为私人定制宴席的大厨……就如他精神世界的启蒙源自《红楼梦》《黄历》《易经》一样,不同地域间的舌尖上的美味,其实开阔出另外一番融汇了天地与自然体悟的精妙世界,而时代更迭与反复冲刷席卷下的个人命运与抉择,也呈现了多重视角与评述体系下的民间记忆。
《一把刀,千个字》先期在《收获》杂志发表,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读者和评论者都被王安忆在本书中展现的人物、故事、内涵赞佩不已。思考的深沉,功力的深厚,情感的深潜,表达的精巧,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
一把刀,故事从谁讲起? 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
刀工秀气,字写深沉,在人间烟火的张力中,诘问、思辨、不断挖掘人性
“一把刀”,杀鱼斩骨,从上海到纽约,刀下无数佳肴。
“千个字”,花前月下,竹影如人,认不清,写不完。
来自中国的陈诚,靠一手厨艺在纽约法拉盛谋生。姐姐不时带美国男友来弟弟家吃饭,姐姐尖刻,弟媳爽快,二人时有言语较量。姐姐的男友知一二中文,似懂非懂之间常常插进点睛之语,令人或捧腹或惊诧。陈诚的父亲与一众朋友,闲聊中常有碰撞,带着老一辈的认真执着。
陈诚少小离家,寄人篱下,沉默内向。以往父母工作繁忙的时代,姐姐掌管家务大事,敢想敢做。父母的性格也如姐弟俩,父亲平稳持重,母亲活泼多思。一家人动静兼容,倒也和睦。
生活轨迹的改变与社会动荡相关,陈诚被送到上海和嬢嬢相依度日。孤僻的嬢嬢给了他文化的开蒙和谋生的本事,里弄的生活给了他可靠的朋友和意外的妻子。而消失的母亲,一直深刻而无形地对父亲、姐姐和他产生影响,给他们增添了许多故事,许多幸与不幸。多年以后,嬢嬢去世,陈诚回上海奔丧。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少年时的谜团不解自开,唯有感慨无法言说。
如果我们只是把《一把刀,千个字》看成王安忆得心应手、技艺纯熟的又一部力作,就有可能忽视这部长篇所要挑战的巨大困难:它是小说叙述的困难,也是今天这个时代言说和表达的困难。小说从纽约法拉盛海量匿名存在的一个扬州菜厨师起笔,追溯他从童年到中年的历程,时间推移,时代改变,地理空间一迁再迁,但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消除生命中的一个黑洞:它是虚空,却无处不在。它是上一个时代的后遗症,英雄母亲决绝地飞蛾扑火,但代价绝不止于个人的牺牲——没有母亲的下一代,要用几乎全部的人生与这个后遗症的幽灵周旋、闪躲、抵抗、搏斗。王安忆真诚而锐利地来叩问、思考、辨证、描述,在革命、理想、信仰与油盐酱醋、请客吃饭、人间烟火的张力中推进叙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历史、时代、个人的难以化解的纠结和持久的创伤,由此成就的这部作品,不仅再次证明她创造力的历久弥新,也向虚浮嘈杂的现实提示文学铭刻的庄重和深沉。
——复旦大学教授 张新颖
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 6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形成是在大学课堂上,“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指的不是“要成为小说家所必须上的十三堂课”或是“小说家去听的十三堂课”,而是上海复旦大学邀请作家王安忆驻校上课,透过课堂演讲资料的整理而产生这本书,对于大学的文学教育而言,它提供学院的文学理论与小说作者的实务经验得以碰撞的机会,另一方面,透过课堂的讲述,小说作者的创作观与教育观也得到彰显。
邀请作家进入大学里面演讲,西方最为著名的有“诺顿讲座”(其中卡尔维诺《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和艾柯《悠游小说林》已有中文译本),但“诺顿讲座”的遴选基本上还包含了对作家的高度敬意与认证,也因此讲座的演讲对象包含了许多研究文学的教授,这促使作者的讲稿都十分慎重其事,甚至积极地在讲稿中陈述对于小说的见解与创发新理论,这使得这些讲座辑录包含了抽象的创作观与创作理论。
相较之下,王安忆在复旦大学所开的这门课,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显得相当的充实与实际,甚至可成为培养创作者或小说爱好者的入门书。一方面她的语言十分流畅,整堂课几乎都在“讲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之余,潜移默化中也学到讲故事的技巧。另一方面,这些小说透过她的诠释与分析得以变成创作的养分,甚至影响到她的创作态度与观点,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作家对文学、对世界的诠释,乃至于她对上课的认真与热情。
王安忆在这十三堂课中,阐释了几个主要观点,诸如:好小说都是好神话,小说有其自身的逻辑,而在小说独立的心灵世界中,作者必须用他的理性将他和人群不调和的情感创造出作品来,这些观点有绝大部分都来自既有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写实小说的创作观点。而相较之下,马奎斯的魔幻写实小说《百年孤寂》的分析则不似其它作品精彩与精辟,从中,读者不难看出作者的偏好与专长。
身为一个透过阅读而“上课”的学生,我相信这门课具有吸引学生的质素,从一个作家眼中去分析文学作品与从学院教授的理论基础去诠释,必定有其不同之处,王安忆对于小说的掌握与她对创作的关注不可分割,在生动的讲述中,小说家的身份与实务经验在课堂中成为可供分析的经验来源,而讲者丰富的创作经验恰恰是学院的理论所无法给予及传授的知识。
2014年2月20日 已读
借自圖書館。平易簡樸(居然不是摩羯座*毆),用來修正了本年度書單。//後來提到感受力、耐受力、想象力,「要保護自己的話要心情溫和才行」。
王安忆
天香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晚明,上海县申家造“天香园”,申柯海娶妻小绸,又阴差阳错纳闵氏为妾,自此恩怨纠缠。闵氏系苏州织工之女,有绣艺,带入申家,与小绸共创“天香园绣”;柯海侄媳希昭更以书画入绣,成天下一绝。后申府家道中落,侄女蕙兰寡居,希昭、蕙兰等以“天香园绣”支撑家用;蕙兰更设幔授艺,使其光大天下。《天香》以江南“顾绣”的源流为线索虚构演绎,编织出晚明时上海乃至中国民间生活、社会文化的面貌,折射世事盛衰、朝代更迭的因由。主题深涵、微言大义,是一部好看耐读的上佳之作。
2011年6月17日 已读
要說好吧實在是嫌單薄,說不好吧又到底還是精細圓滿地收了稍。
王安忆
我爱比尔 豆瓣 Goodreads
7.7 (24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南海出版公司 2000 - 1
比尔,是她的初恋男友;阿三,是也画画的笔名。大学时,阿三不惜被开除也要和美国男友比尔在一起。因为,她说:“我爱比尔。”与比尔分手后,阿三在宾馆或别的地方结交上法国人马丁、陌生的美国老头、美国专家、比利时人和更多的外国人,都只是想找和“比尔”在一起的异国情调。劳教农场的暗娼们给阿三取了个绰号“白做”。
长恨歌 豆瓣
7.8 (164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 8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本书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00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富萍 豆瓣
作者: 王安忆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 9
《富萍》讲述的是"文革"前--一九六四年、六五年的故事。当时的上海社会组织很严密,王安忆从一个特别感兴趣的题目--移民入手,描述上海人怎样到这个城市来聚集。分头写了许多上海中层、底层的市民,描写他们以什么样的理由来到上海,又如何慢慢居住下来。
小说里的富萍从小没有父母,在亲戚家长大,她因为和"奶奶"的孙子有婚约来到上海,富萍外表木讷,在内心却处处透着聪慧,表面上柔顺,骨子里却是倔强的,事事都有自己的主张,她周身上下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透着一股子鲜艳的乡气。
遍地枭雄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文汇出版社 2005 - 5
小说主人公韩燕来是上海郊区征地农户家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几经择业,最后选择了开出租车。圣诞夜遭遇劫车是韩燕来的人生转折点:他是受害者,却渐渐地为施害者大王这个人物所吸引,鬼使神差地与劫车人为伍,跌入黑道。看似荒诞的江湖故事,在缜密的演绎中变得真实可信。文学想象和生活逻辑成就了这部长篇小说。通俗的壳子与题材,纯文学的品质。出游的母题,先是将一个人从常态生活引到非常态生活的大胆想象,然后,环环相扣,量变到质变,从此岸到彼岸。
上种红菱下种藕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文汇出版社 2006 - 1
《上种红菱下种藕》以极细腻和平缓的基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秧宝宝的乡下小女孩,因父母外出经商,不得已离开乡下的老屋子,来到城镇。这个与村庄风貌迥异的城镇从此就成了小姑娘的生活天地了。小姑娘在一年内跑遍了华舍镇的角角落落,看到和经历了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人和事(包括在她寄宿的顾老师家)。秧宝宝就在这新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她和她的几个小同学蒋芽儿、张柔桑的友谊也经历了更新和发展。然而,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在等待着秧宝宝呢。一年后,爸爸妈妈要带她走向更大的城市绍兴。
启蒙时代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启蒙时代》是一部描写一代人心灵成长的小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狂飙突至,把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青年人抛到了一处。从高级干部公寓和从市井里弄走出来的男女主人公们,带着青春的热情、敏感、躁动和迷茫,顽强而莽撞地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寻找理由。可以说,这是一部“老三届”的精神成长史,作者书写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从来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段历史。
文学双月刊《收获》0702全文刊载。
女友间 豆瓣
作者: 陈丹燕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7
陈丹燕的《女友间》里,最出色的是小敏教安安诱惑丈夫小陈。因小敏在咖啡馆打一份司酒女郎的夜工,见的世面比较大,有本钱指导安安。她们一同去为安安买性感内衣,然后到小敏的房间里练习媚态。小敏扮演小陈,让安安穿了暴露的内衣,向自己婷婷的走来。安安不仅不能婷婷,反而路都不会走了。这一段非常有趣,而且令人感动。小敏倒不止是因为自己勾引过小陈抱愧安安,想要补偿一些什么,而是真心地,急切地希望安安能重获小陈的欢心。当然,她不无炫耀,却也十分天真。女友间的情谊,在这复杂的处境中,依然散发出纯真和妩媚的闺阁气息。
安安从头至尾都没有怀疑过小敏,虽然她的日子很不好过。小敏教她的那些花招不仅没有将小陈“电倒”,还叫他反感,他向小敏很刻毒的攻击安安:“恶形恶状,会假装高潮。”小敏也从头到尾没有放弃帮助安安,丢了一步棋,就再拾一步棋。她将安安领到她打工的咖啡馆里,让她实地的学习女人的魅力:“小陈不是嫌你木头吗?我们坏一个给他看看。”安安呢,努力使自己变成一个坏女人的样子:“穿一袭紧紧绷在身上的长袍裙子,新做了发式,把本来齐齐的刘海用发胶粘成一个冲式。她别别扭扭地在小敏身边走着,一面笑,一面偷眼看过往行人的脸色。” 她跟了小敏学开放,说下流话,张了嘴骂不出来,最后终于用英语骂了出来。这个细节很好,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处境,是脱胎换骨的意思。这一个嬗变的夜晚,是以安安坐在高脚凳上打瞌睡结束的。小敏将安安送上出租车,“突然过去抱了安安的肩膀一下,她身上软软的,香香的。”这一点几乎叫人潸然泪下,是女友间的肉体的好感,却没有一点情欲的色彩,可称为纯美。小敏即便把安安伤到根了,依然是她的最知己。
等到小敏心仪的石先生表弟看上了安安,与安安做了朋友,她们间的帐就算是两清了,她们的闺阁友情就到了头。我倒不以为她们是互相结了怨,而是不堪回首。她们彼此都伤害了对方,武器就是太过亲密的友情。
倘若从西方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看这故事,就要谈“姐妹情谊”,男女对峙的问题上去了。可情形却不是那么简单,女友们并不对男性有仇,相反,她们始终在为幸福婚姻作斗争。小敏到咖啡馆打夜工,就为了有机会接触到更精彩的人物,开拓婚缘。然而,一个司酒女郎的风情,吸引的却是石先生这样粗鄙的生意人,三妻四妾的兴味。或者像小陈,亦已经被带坏了的。而像石先生的表弟,受过教育,生活规矩,正经找一个太太的,看上的则是安安这样的居家女孩子,坐在酒吧高脚凳上打瞌睡,上来就给那表弟留下了印象。小敏实在是打错了算盘,她也实在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开放,都是寻常的,代代相传,牢不可破的婚姻观念。就和徐蕙照的《放逐爱情》里的,保守呆板的曲聆一样的观念。
在一个徒然开放的社会里,看起来机会很多,事实上呢?四处是危险,前途反而迷茫了。小敏是很难弄好了,安安呢,也难说。最后一幕,小敏从白色奔驰窗里,看见安安的时,用了“华丽”这两个字,看起来,安安也走进了虚荣的生活里,与最初的做一个贤良的小妻子的愿望背道而驰。那种质朴的幸福已经远离了她们,不可再来了,热血传奇生涯。其实,批判不止偏狭的针对性别,而是面对这个男女共同经历的历史时期,双方和谐稳定的基本关系形式??婚姻,在人性的迷乱中,惨遭破灭。
2010年11月9日 已读
两岸三地对比要不要这么强烈|||
王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