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威
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5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纷呈,但以内容的繁复和影响的深远而言,首推写实主义。
本书对1930年代写实主义小说全盛时期的三位作家茅盾、老舍和沈从文做出了精辟研究。
茅盾和革命,对一代革命者的献身和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有着深刻体验;
老合从庶民生活里看出传统和现代价值的剧烈交错;
沈从文则刻意借着城邦与乡村的对比投射乌托邦式的心灵图景。
2012年8月8日 已读
二三章真是头大……后两部分就是复习了。感谢mia姑娘,美丽书签伴我看完此书❤
王德威
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 豆瓣
作者: 王德威 / 黃錦樹 麥田出版公司
《想像的本邦》精選東西方青年學者論文十五篇,顯現現當代漢學研究的最新趨勢。從晚清上海文人的述異志怪到二十世紀末上海作家的城市書寫;從民初北京輿論與傳媒的互動到日治時期的台灣報業的認同轉變;從三○年代革命與啟蒙的辯證,武俠說部的暴力/革命隱喻,再到八、九○年代文革敘事的暴力論述;從四○年代台灣現代詩社的前衛語言試驗到當代原住民的混語書寫策略;從知識分子對國民性的反省到小說家對「想像的本邦」的塑造,都能讓我們回顧一個世紀文學、文化史的劇烈變動,還有貫穿其間的微妙線索。《想像的本邦》點出當代東西方漢學研究者的關注焦點,在於國族想像與建構的辯證,綿亙其下的文化生產現象,以及更重要的:文字、影像修辭形式和敘述策略的生成。
一九四九以后 豆瓣
作者: 陈思和 / 许子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3
《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讲述了当代文学六十年的风流云变。现代中文文学到了一九四九年出现前所未有的转变和分流。中国大陆出现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学”,文人身份与干部体制、作家协会与国家机器关系复杂,此消彼长。从“十七年”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宣传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矛盾主线。台湾在日据五十年后建设了“国语的文学”,由“反共文学”到乡土文学、现代主义,再到“世纪末的华丽”,不少佳作树立了当代中文文学的标准。而香港文学从“左右战场”到“本土性”自觉,再到“九七”“后殖民”书写,同样自成一派风景。转眼六十年过去,在新的世纪里回顾当代中文文学这段“三江分流”的得失与成就,此其时也。
2011年8月2日 已读 其實只是看掉了某篇,先mark一下;等掃完西夏再買實體書吧orz。好多事情都放在西夏之後,它變成了我的時間座標。
王德威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006年秋,作者应邀到北京大学短期授课,本书即根据那八堂课整理而成。八堂课,有六次是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作者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所讨论的文类,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诗歌之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作者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宇宙观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课堂提问做出比较有体系的回答。作者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2010年12月20日 已读
继续对现场听众表示各种羡慕嫉妒恨T-T同时强烈要求再版(?)的话请一定随书附音/视频光盘orz不过我是否也该对着王教授的作品年表好好读一读了不要老这么东一脚西一脚。。。
王德威
当代小说二十家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1996年春,我应邀为台北麦田出版公司策划一套书系:"当代小说家"。尽管80年代以来小说所曾享有的盛况不再,我个人却以为这一时期的作品精彩纷呈,较之以往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希望推荐华人各个社群的杰作,引起对话,并借以扩充跨世纪华文文学的版图。在每位作家的作品卷首,我都写下一篇序论;不仅介绍作家个别的特色,也将其纳入文学史的脉络里,加以讨论。这一系列的文字到了2002年暂告一段落。承蒙三联书店的邀请,现在重新整理在大陆出版。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 豆瓣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德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以小说为重点,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面向;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由“除魅”到“招魂”,《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名家专题精讲》借这一论式叩问现代中国历史与文学间复杂的对话关系,如国家神话的生成、文类秩序与象征体系的重组、“史学正义”与“诗学正义”的辩证、群众与个人主体的还乡团动,还有更重要的,时间、书写、欲望、记忆所构成的叙事网络。
落地的麦子不死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是知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教授研究张爱玲及“张派”传人文学创作论文的精编本。作者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及其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的阐述,对海内外“张派”传人谱系的梳理,对“张派”传人各类创作得失的分析,在本书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全书高屋建瓴、论述精当,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是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张学”研究著作。
2010年11月9日 已读
可能……是偶像作品中我看的第一本orz用这个作为启蒙不算恰当,幸好以后可以读其他的来矫正偏差。另:至今仍不喜欢施淑青和须兰orz
王德威
眾聲喧嘩以後 豆瓣
作者: 王德威 麥田 2001
1980年代末期以來,眾聲喧嘩成為我們習見的文化、政治、社會現象。政治解嚴、身體解放、文化解構,種種聲音構成世紀末的喧嘩。但眾聲喧嘩「以後」,我們將何去何從?
本書視小說為世紀末眾聲喧嘩的重要表徵。透過小說敘事,作家批判現實,跨越尺度,百無禁忌。而讀者的回應,同樣精采紛呈。由小說顯現的中國與台灣面貌,在在引人思辨。從性別、族群到國家、離散,小說所滋生的對話潛力,不僅開啟我們對未來的想像,也促使我們正視眾聲喧嘩以後的倫理問題。
本書蒐集1990年代以來台灣、大陸、香港、星馬及歐美華文小說評介九十三篇,分為三輯,輯一介紹台灣小說創作;輯二點評台灣以外華文作品精粹;輯三綜論跨區域華文小說現象。世紀交替,小說的魅力安在?眾聲喧嘩以後的意義為何?新的文學、文化課題,由此形成。
第凡内早餐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7
收录十几篇台北小说,包括“一天两个人”、“气息”、“复印”、“俄罗斯娃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