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耀明
成為真正的人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甘耀明 寶瓶文化 2021 - 4
博客來.誠品 五月選書
甘耀明2021年灼人小說。
台灣文壇首部以1945年「三叉山事件」史實為基底,
繾綣又磅礡的動人小說。
這世上沒有英雄,只有找回尊嚴的人。
「他緊緊抱他,越抱越緊,那個老是開玩笑叫他砂糖天婦羅的哥哥、那個只接得到他棒球的捕手、那個睡在同張榻榻米上猛打呼的豬隊友……那個在都市被罵番人而挺身擋刀的室友、那個右臂提供他作畫的傻子,記憶跟得緊,蹭著心坎,哈魯牧特知道再不抱下去就沒了,於是他深呼口氣,緊緊再抱下去,他不曾這樣親密擁抱,直到失去海努南與對方的呼吸。」
──節錄自第三章〈轟炸機、月鏡湖、鹿王,以及豹眸中的哈魯牧特〉
甘耀明以一九四五年真實發生的「三叉山事件」(台灣少見的空難+山難)為基底,柔情繾綣又波瀾壯闊地述說:
一個被緘封化灰燼、無人知曉的灼人愛戀,那是一部懺情、表白、告解之書;
一段驚心動魄的高山救援,那是一個與天、與地、與時間拚博的艱困任務。
海拔3000多公尺的惡地高山,颱風肆虐、尖銳冰雹轟炸、失溫使人瘋魔,救援隊命懸一線,人人逼近獸。
哈魯牧特是救援隊的唯一倖存者,經歷欲望漩渦與內在糾葛絞纏,當他從人間地獄返回,身上背負多名幽靈的他,攜回的是身為一個人的價值。
本書特色
◎ 睽違五年,甘耀明最新炙熱又動人的長篇小說。
◎「多年來,這故事蟄伏在我心田,發芽生長,我不斷蒐集資料餵養它,也拿出我幻想的情節灌溉它。磕磕絆絆的日子,無風無雨,故事總是按照它的規律成長;或遇到大雷大雨,故事像颱風中的樹幹會失去部分。守候陽光,守候著樹影斜長,以及那些微苦的付出,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非得耗時數十年努力才得以達到,終於在今日付梓出版。」──摘自【跋】不存在的美好
◎本書獲國藝會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
冬将军来的夏天 豆瓣
6.4 (36 个评分) 作者: 甘耀明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 6
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华语文学力作!
—— 一部关于爱与生命的治愈之书。
.
◎ 编辑推荐
不可不读的四个理由!
★ 华语文学力作!一部让人读完怔怔回味的温暖治愈的故事!
如果你曾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独自一人,甚至感到孤独、绝望,那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冬将军来的夏天》一部关于爱与生命的治愈之作。
你,并不是孤身一人!
★ 中国台湾中生代代表作家甘 耀明全新突破之作。
联合报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台北书展大奖、红楼梦奖决审团奖,获奖作家甘耀明 全新长篇小说!入选2017法兰克福书展台湾馆书单作品。
★ 四位不同世代的实力派作家鼎力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著名作家梁鸿、 青年作家周嘉宁、 宝珀文学奖得主王占黑 四代写作者激赏 !
★ 创作多年,作家突破自我,首次以贴近普通人视角来书写这部小说。
甘耀明在字里行间的同理、纯真与暖意是盆炉火,而巧妙敲凿进小说里的各种社会现况,如老人共居、往生互助会、死亡与善终等,无时不在挑动着我们的心。
.
◎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集合了很多伤痛和残忍,却仍能让人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治愈故事。
“我被强暴的前三天,死去的祖母回来找我。”小说一开头,震慑人心。
“我”彷如破碎之人,失去工作,被恶人强暴、被同事构陷、被生母背叛、被歹徒追杀......
就在这时,我的祖母带着四个“老女人”和一条狗,突然闯入我混乱不堪的世界,就像一道光,照进我生命的裂缝......
甘耀明转型力作,他在字里行间融入魔幻现实主义的种子,展现出最真实的社会现况,关注边缘人群,深刻探讨“生与死”的意义——在被人从人生的垃圾桶中捡回来之前,我们都不晓得自己正被远方的人深爱着。
在《冬将军来的夏天》画下句号的那一刻,我们看见缓缓升起的一双手,用缀满温慰的情感与文字,承接起不断在荒原冻骨般的世界里坠落的我们。
.
◎ 名人推荐
被遗忘的和被损害的人结伴进行了一场末日狂欢般的旅途,而女性情感的共振像魔法一样改变着现实的轨道。这是对恶事物最坚定的反抗,那么好笑那么天真那么奇妙又那么伤心。
—— 周嘉宁(作家、英语文学翻译)
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拥有立于冬日的坚韧,它是幼儿园里的暗黑寓言,也是老年版的末路狂花。轻松而有力的“小魔”不仅仅关乎技巧,也关乎人对生活所发出的勇气,用来反击所有向“他”者低头的软弱时刻。
—— 王占黑(青年作家、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得主)
故事并不一定就在远方,它可能也在我们生活内部,在我们精神内部。在我们的生活内部和精神内部,有无数被我们遗忘的远方还没有被挖掘。甘耀明正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挖掘者。甘耀明的作品更多的关乎想象和象征,他所关注的是关于人的存在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其作品中魔幻与现实相混合的形式,构成一个独特的象征世界,它是审美的,也是现实的。
—— 梁鸿(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邦查女孩 豆瓣
9.3 (45 个评分) 作者: 甘耀明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11
拥有七个名字的少女遇上只跟树说话的青年
纯真爱情、乡野传奇、山林浩劫
横扫台湾文学界所有大奖
莫言评价“如此文笔可惊天”
...................
◎ 编辑推荐
☆《邦查女孩》是台湾七〇后代表作家甘耀明突破《杀鬼》的又一代表作。从《杀鬼》、《邦查女孩》到《冬将军来的夏天》,甘耀明以三个长篇将台湾近百年的历史重新描绘了一遍。甘耀明曾获得台湾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奖,被认为是台湾文坛“新乡土”的代表人物,作品风格多元、写法多变,擅长想象力纷呈的奇幻描写,刻画现实的细腻笔法,闽南、客家、外省、原住民的文化元素混用,有“千面写手”的美誉,也得到莫言“如此文笔可惊天”的赞赏。
☆《邦查女孩》2015年在台湾出版以来,横扫台湾所有重大文学奖项。作者为写作此书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多次前往故事所在地,台湾东部的林田山,搜集各种原住民神话、地方乡野传说,采访当地的伐木工、消防员、小火车司机、酒保,攒聚了关于伐木林场运作、工寮生活、流笼运输等深厚的知识量,因此能像信手拈来一般,用文字将整个故事的时空背景以有趣活泼、色彩斑斓的文笔完美重现,毫无斧凿的痕迹。
☆《邦查女孩》的故事发生在涵盖六十八座山,四千多万棵树的伐木林场“摩里沙卡”,这里有大限将近的三千年古树、有被捕获待售的水鹿、有承载云豹灵魂的黄狗,也有肉体、精神布满伤痕的人们。在这块美丽的森林家园,具有野草魂韧性的古阿霞,和坚持与自然对话、不使用电锯伐木的帕吉鲁,面对的是整个岛屿的一段悲伤厚重的历史。“邦查女孩”展现给读者的,不止是一段朴质隽永的爱情,也是如同寓言一般、一曲自然与人类交互呜咽吟唱的温柔之歌。
...................
◎ 内容简介
“走了多久?”“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一条河,六座山。”
在风雨飘摇的七十年代台湾,见识过人性黑暗的阿美族女孩古阿霞躲在饭馆楼梯间五年,一天终于跟着患有自闭症、开不了口说话的“杀刀王”帕吉鲁来到新家:林场“摩里沙卡”。她和他一起募款复校,拜访精神分裂的老兵,悼念政治受难者老师,接触入世救人的信仰精神。面对各种考验:暴雨狂风、森林大火、登山雪暴,小人物们用生命谱写下了一则则属于自己坚毅、温柔的传奇故事。
本书也描写了蒋介石政权白色恐怖的时代悲剧,以及进入电锯时代后山林遭到疯狂砍伐的景象,侧面呈现了那段少为人所熟知的岛屿历史。
...................
◎ 名人推荐
如此文笔可惊天!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莫言
放大到台湾小说史的层次上,《邦查女孩》更可能具有某种纪念碑式的意义:也许这会是台湾小说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写实主义浪潮即将拍打而来的信号。(第一次在一九二○年代,新文学初萌之时;第二次在一九七○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后,直到解严与“后现代”冲击之前的乡土小说潮。)
——文学评论者 朱宥勋
《邦查女孩》有如台湾版阿甘正传,展现出庞大的企图与书写的力气。
——诗人 罗志成
甘耀明的小说肌理,有着生猛的光泽,同时也蕴藏温婉的情感。在叙事技巧上,充分展现身为“说故事的人”的语言魅力,《邦查女孩》无疑是一部挑战自我的作品,在小说艺术上抵达新的高峰。
——小说家 何敬尧
把大叙事、历史事件嵌进小说的时间轴,要好看,却不匠气,很考验功力。而甘耀明的《邦查女孩》则拥有很温柔的故事脉络,我觉得之所以会迷人,便是在于文字的气氛。从甘耀明过往的作品中,能读到很诗质的语言,也有俚俗、方言的运用,而新作品中的文字则很节制、很透明。
——台湾文学研究者 陈明柔
拜读《邦查女孩》,我惊喜发现甘耀明岂仅只存有着丰富快乐的童年,他定然也有着充满好奇与实际付诸探险的青春期,并带着热爱生命的激情与饥渴的求知欲望步入壮年。表现在小说中,也使得作品风格与内涵既延续又屡屡突破,既童稚梦幻又世故深沉;嬉笑与欢乐下藏着巨大的知识体系与简单易懂却深刻沉蕴的偈言智语。
——台湾原住民作家 巴代
...................
◎ 获奖记录
☆ 入选2017法兰克福书展台湾馆书单
☆ 2016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 第六届红楼梦奖决审团奖
☆ 2016年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 小说引力:华文国际互联平台2001~2015华文长篇小说20部
☆ 2015年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
☆ 2015年台湾文学金典奖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豆瓣
作者: 甘耀明 寶瓶文化 2005 - 9
郝譽翔專文推薦!「然而,這卻是一座黑色的樂園,山林、鄉土與原野,如夢似幻,但都脫離不了死亡的陰霾。只是甘耀明並不耽溺,他將之提升為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盈,以及隱藏在幽暗中的嘿嘿笑語……」

├ 書 籍 簡 介
◎隨書贈送〈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地圖小海報。
水鬼終於醒來,已糜爛到只有死亡是解藥,躺在我們的血光中。難道只剩這樣了,我們還有話要說,卻沒有比沉默陪伴更棒的,也沒比沉默等待他離去更令人痛苦的了。最後,我們的手放在水鬼身上,將勇氣灌輸給他,把他的恐懼交給我們消化,不孤單地面對死亡:「小胖弟弟,你先睡吧!再見了。」水鬼微笑了,喃喃著什麼,寬心地光融消失。──〈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書 籍 詳 介
像是偷自「魍神」的魔法,甘耀明的敘事語言絕對是迷離絢麗,營造了讓人信以為真的世界。用童話技法網織民間傳說、習俗與俚語,將人性的純真善良,與動物的擬人情思,置入魔幻歡魅的場景。以天馬行空的彩筆,旋出令人驚豔的尿桶婚禮、流螢葬禮、水底教室,甚至是中央山脈的百岳蘭花艷開的美麗境界。在虛虛實實中,更是飽含大人的寬容理解與小孩的天真可愛,讓人重返純真的人情世界。
正如本書〈蘭王宴〉中,撒絮而幻化動物的神鬼場景,甘耀明的一把飛絮撒出人、神靈、動物的魔幻與寫實,魅惑眾人而心甘醉迷。

〈文藝青年的專訪--甘耀明〉

我三十歲時,辭去教職,認真的寫一些東西,並思索下一步該怎麼走。再也不是二十啷噹的文藝青年了,那些曾一起啷噹響的校園型文友,很多都改行當父母了。許多年來,文字創作之於我仍是似有還無的夢想,或者說是揮之不去的噩夢,提不起,更放不下。許是而力之年的危機意識,我寫得快又勤奮,發表了一些稿子,也執筆攻起文學獎,直到聯合報副刊組主任陳義芝先生通知我獲得該報的徵文小說類優選,我已掄下六個大小文學獎。那是2002年的事了,於我的一個幸運年代。

十一月,聯合報暨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的頒獎會場上,袁哲生忽然從背後拍我的肩,遞了名片,說他喜歡我在小說中融入母語。前輩主動寒喧,我受寵若驚,看他匆忙離去的背影,頓時感到一種幸福甜蜜。重讀《聯合文學》116期,卷首篇正是袁哲生暢談悠悠的五年級純真年代,信手拈來,措辭向來輕鬆幽默。那樣的時代對我而言,並不陌生,但時光已經遠逝了,細究這共同的記憶該是解嚴前少男集體潛意識的性壓抑作祟,聯考兵卒的苦悶自娛。顯然的,五年級的「維他命時光」如黃金般極具延展性的推到我這六年級前段,可引為茶餘飯後的助談,鍛鍊舌功,彼此消遣。

如果要在《聯合文學》第十九卷定奪一項特色,那應該是漸有「六年級」的文味了。除了茁壯有成的文學家在聯文刊文,年輕人的腳步逐漸響亮這塊畛域,一一浮出文壇水面呼吸,大膽發聲。九月號之後的聯文,長期開闢「青春新浪」的專欄,主動出擊邀稿或讓青年作家在此有優先使用路權。首先上場的,是十二位三十歲以下的作家群,文類橫跨小說、散文及現代詩,皆是一時之選。這些人的特色,雖不能說全部,但至少三之二在網路PChome個人新聞台開台,尤其新世代詩人更是如此,在網路建構王國,彼此互通取暖,或許真應驗了可樂王所言:這是憤怒青年網路時代全面大勝利。十月號的「青春新浪」主角,是我在東華大學創英所的同學林巧鄉。從騎腳踏車代步忽而三級跳到開紅色跑車的李永平教授,每每提到林巧鄉,都會忍不住讚嘆。除了「新春新潮」,六月號之後,也持續推出「我們倒立看書」的書評專欄,由青年小說家許榮哲以日洋混血的筆名「野島‧J」掛牌運作。說書評太嚴肅,根本是借力使力的小說式再創作,奪其精神的謔仿。理工出身的許榮哲,常祭出怪誕點子,出人意表,他「倒立看書」,讀者可能要「倒立讀書評」,負負得正,才能嚼出怪趣的言外之意。

專欄之外,專題也饒有年輕味,六月號推出徐國能的散文專題。徐國能是我昔日東海大學的文學戰友,散文饒富「古味」,自然跟中文系出身有關,但那股味兒是去腥後的鮮美。我總以為,這可能是他從美食料理書寫中悟得的技法,寫文章如烹小鮮。他下筆能點出一桌美味,但我至今沒吃過他手中的一道菜,牙槽酸水都快不成樣了。國能之後,八月號推出詩人吳晟之女吳音寧的企劃專題。吳音寧深入墨西哥的La Realdad印地安村部落,長期觀察紀錄,帶回叢林的蒙面游擊詩人Marcos的訊息。相較之下,吳音寧的書寫是我輩中最具國際觀的,不是旅遊文學中那種文明之旅,倒有前輩徐仁修的冒險犯難精神。六年級在很多人的眼光中,被貼上肚臍文學標籤,聽起來像小時候感冒時在肚臍眼貼一塊沙隆巴斯都可以夸夸夢魘,吳音寧之舉及其書寫,應該可以為六年級扳回些許顏面吧!

文藝青年大出籠聚會,有時真是不忍的場合。春夏之交的SARS蔓延,考驗台灣人性之餘,文壇也有壞消息,青年作家黃國峻在家中自縊,遠赴天國。八月號,二十餘位青年小說創作者解讀黃國峻短篇小說,算是一種送行。我不認識黃國峻,也沒看過他,只識其作品,很有小丑精神的書寫風格。所謂小丑精神,可以台前風趣幽默到無以復加,也有退居幕後、獨自走在無人巷道的蒼冷。小說家的養成非磨個十餘年不可,我認為,黃國峻只才跑出自己風格,有能力豎立扛鼎之作。顯然的,創作的浮力還是不足以乘載生命困境,他下船了,目送我們這時代的人事物在波光糾葛的時間之河上奔赴遠方。但創作像一種呼吸,讀者至少在千山萬水中,聽到了黃國峻生命喘息的回音,以及那種味道。

上帝送給人的禮物,是潘朵拉的文字魔盒。禮物是免費的,但開啟用的螺絲起子要錢,索價是「夢想」。如果誰想撬開這魔盒,上帝發噱了,因為這行徑謂之「上帝給人的噩夢」。我年少時沒有信仰,唯一的信仰是文字,像大部分的文藝青年孜孜矻矻的撬開魔盒,搞得自己像修車黑手,還沒著落。直至今日,我還沒撬開魔盒,但卻發現那些一起跟我撬魔盒的人,沒打開,反而鎖得更緊,搖頭離開。這是事實,新人來來去去,加加減減,指頭剛扳上,另一隻要扳下。這樣扳很沒意思,文字創作是個人精神的寄託,不能以我個人所看到的論斤秤兩說成敗。仍有年輕人在文字魅力中建構世界,前仆後繼,或沉潛,或蹈揚,這是長遠的路,端看個人如何奔踏。

2002年袁哲生與我相遇時,因主動打招呼及遞名片,彷彿他才是一位熱忱的文藝青年,我是一位老作家了。我當時仔細揣著名片,傻愣了良久,事後動念想回伊妹兒道謝,但總是因性格上的退卻而作罷。時至今日,那張名片仍放在皮夾中,陪了我好幾年,再也沒有機會聯絡上了。

本文刊登於《聯合文學》2004年10月號
2016年7月4日 已读
座標般建立了個人文風,仿佛《殺鬼》前身。並非普通短篇集,也不至於像郝小姐的序言所謂“更愿看作長篇小說”,四個故事像是同一稚童眼中的平行時空。語言生野狂肆,收勁不足(成也兒童寫作班敗也兒童寫作班……),但也因此更適合作暑假讀物。故事,啊故事寫法是另一種“巫言”:時間至此,慢了下來。//「學會了自然力量,卻又不失自然之心。」「時光之河沒停過,但最重要的瞬間被捕捉到了,沉澱如夢,就在那裡。」
甘耀明
丧礼上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甘耀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2012 - 8
《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丧礼上的故事》描绘了20世纪客家人在台湾乡村土地上扎根的经历,展现了平民坚忍动人的人性魅力。《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丧礼上的故事》中的“三寮坑”,是一处客家人聚居的村落。各有情味的故事取材于作者童年的乡村生活,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凄凉感人,有的荒诞诡异但不乏人间善意,有的呈现人与自然生灵的和谐融合。
作者有高超的想象力和出色的叙述力,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写法新意迭出,《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丧礼上的故事》中的台湾乡村生活与大陆的乡村样貌构成奇妙的对应关系,必将增强两岸的文化认同感。
2014年8月5日 已读
養成了好習慣,年年暑假讀甘生,方有過夏天的實感。讀到清凌凌的句子,仿佛幽泉白石,伸手沒入流水,觸得到石頭上的「甘記」標誌。他的葷腥不忌,有野氣無惡意,實在珍貴。但相比《殺鬼》那一擲千金的架勢,這本語言稍弱,敘事人聲調區分度(有,但是)不高。後半好於前半。最喜歡豬油拌飯的故事、輕功的故事、義犬咩咩叫的故事以及最後一篇聖誕樹上的外星豬。荒城之月好文藝www後記中他說,「希望讀者閱讀後能在陽光下哈哈大笑,暫時忘卻憂愁,人生就該如此。」這都像道兄,而讀者接收到的總是更多。
甘耀明
杀鬼 豆瓣
作者: 甘耀明 译者: 有2011年12月2印本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10 - 5
《杀鬼(台湾往事:1940-1947)》内容简介:我是帕,一个被爸妈丢弃的孩子,从小力大无穷,连抓狂的疯牛都能让它乖乖躺我怀里。1940年,日本军官鬼中佐收我为义子,改名鹿野千拔。从此,我像被世界上所有的鬼绑架……一辆不靠铁轨也能行走的火车;一群背上背着家族墓碑的少年兵;三个早已写好遗书的白虎队逃兵;一个开着失事战机,泪眼汪汪哭喊妈咪的“火炭人”;一个肚脐有圈闷火向上窜烧的“萤火虫人”;一个活埋住自己,却从脚趾间长出植物,蔓延成一座森林的顽固老人;一个为了不让父亲上战场,拼命用脚扣住父亲的腰的女儿,最后两人竟血脉相连,连最高明的医术都无法切割的“螃蟹父女”。……
我们迷幻在一座参天的森林里,原来“森林是活的,不肯让我们走出去”。难道这就是我们最后的坟场?《杀鬼(台湾往事:1940-1947)》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台湾日据时期、国民政府光复时期与二二八大混乱顺序发生的1940-1947年,地点是曾为泰雅族猎地及赛夏族耕地的客家庄“关牛窝”。故事主角帕,生来力大无穷,且拥有阴阳眼,既能看到鬼,又能与神通灵。因从小接受日本教育,二战时期帕被日本中佐收为义子,发誓效忠天皇。后作为肉搏队成员赴前线参战,中途却被充满神性的大霸尖山施以魔法,困在深山直到终战,帕保住了性命但也失去一只眼睛和耳朵。日本战败后,国民党军队又想征召帕入伍,帕的祖父为了保护帕,当众砍下他的右臂,阻止他再次从军。随后,为了消除帕曾当过日本军人的纪录以让他安稳度日,祖父带着帕远上台北伪造死亡证明。不料遇到二二八大混乱,二人逃回家乡途中,祖父被误以为是内地人,被人推落桥下死亡。帕成为孤儿,开始游走于人、鬼、神之间。
《杀鬼(台湾往事:1940-1947)》一方面融入历史事件,却又不拘泥于历史,反而往乡野传奇开挖,虚实交错、充满奇幻想象,幻化出一套纯熟的魔幻语言。同时通过对历史、对战争的思考,深挖人性的真相,写尽深藏在日本人、客家人、原住民、内地人所有人身上的人性、鬼性、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