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denTrack - 标记
烟雨濛濛 豆瓣
7.0 (22 个评分) 作者: 琼瑶 作家出版社 2001 - 9
烟雨濛濛,ISBN:9787506321723,作者:琼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2024年6月6日 已读
3.7/5_x000d_
凄惨阴暗的故事,烟雨濛濛是在暴雨冲击之后。故事开头《呼啸山庄》的隐喻。“偏激”其实是一种应激反应。
某种意义上来说,依萍面临的某个问题和我的有相似之处,而我要像她一样做“替天行道”的事吗,可我有什么权利呢?但是,难道我的痛苦都是自找的吗?依萍母亲的那番话震撼到了我。
但其实,依萍又真的做了什么呢?故事发展的命运像暴雨后的洪水裹挟着所有人,谁都不知道会流向何处,哪里是源头?
吉尔·德勒兹 豆瓣
Gilles Deleuze
7.9 (23 个评分) 作者: [瑞典]芙丽达·贝克曼 译者: 夏开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德勒兹,作为一个人和一名哲学家,独特且多面。他的生活和哲学离不开他与彼时最具影响力的几位思想家的友谊、合作与冲突,更不用说他与作家、艺术家和电影创作者的关联。芙丽达·贝克曼跟随德勒兹,从他青葱学生时代受邀去过的沙龙出发,走过他广受欢迎的青年教师时期,最后梳理了其哲学作品的演变。贝克曼考察了德勒兹的哲学发展如何与历史、政治、哲学实践发生共振,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巴以冲突等。德勒兹以令人耳目一新且必不可少的方式与哲学中某些最根本的问题角力。本书强调了德勒兹的遗产如何影响了当代哲学的众多分支,为这位当代哲学家描绘了一幅形象丰满的画像。
2024年6月3日 已读
没太多感触,只是一些生平,并错误不少。
镜子、父亲、女人与疯子 豆瓣
7.4 (5 个评分) 作者: 王润晨曦 / 张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2
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拉康教学现场的盛况:你必须提前几个小时到那里,否则就根本找不到座位。演讲厅很快爆满。精神分析家、未来的教授、演员、作家……他们起初只是好奇,但很快被征服了。地面上布满了卡式录音机的电线,人们开心地被缠着脚……
在1966年的法国,拉康已是最负盛名的精神分析家与哲学家,他被奉为结构主义四巨头之一,与米歇尔·福柯齐名。他的思想波及深远,不仅启蒙了雅克·阿兰米勒、齐泽克在内的数代分析家与学者,还广泛地影响了文学、电影、性别理论等领域。
在拉康的课堂上,他不会用“阴茎嫉羡”来形容女性学员的野心和抱负,也从不认为成为母亲是每个女人命定的安排。他认为精神分析的重点在于让一位女性明确自己的欲望,从而在是否生育这一问题上获得选择的自由。
他教人们直视欲望。他说欲望是请求减去需要的剩余。要忍受关系中另一方的不满足。因为当需求被无条件满足时,欲望便被杀死了,而不再有任何欲望的空间,终将导致一段的关系的艰难。
他观察到幼年时的照料者如镜子一般映射出我们的自我形象,照料者的混乱与爱的匮乏,会导致一个人在自我认知上的紊乱和自我发展的困难。
镜子、父亲、女人、疯子这四个关键词,分别对应了拉康的想象界、符号界、实在界,以及他晚年对症状的重新理解。作者拆解了拉康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以通俗化的解读,借拉康之口回答了自我、欲望、女性、疯子与正常人之间的界限等大众感兴趣的话题。
闪亮其间的观点,让读者领略到这位教学领先于时代的心理学家,其思想经久不衰的魅力。正如分析家艾斯黛拉·索拉诺回忆起她当年不远万里来到巴黎与拉康会见的情景: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不知道会活多久,虽然我知道不该当着他的面这么说,但重点是我和他说,他的作品将是不朽的。
2024年6月1日 已读
有帮我厘清对拉康的一些误解,不过里面举的一些例子有点好笑。
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豆瓣
La Communauté inavouable
作者: [法]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夏可君 / 尉光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7
2024年6月1日 已读
读的过程中一直想到中学时就困惑的一个问题: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要在一起?并且好像理所当然一样,我的意思是,两个人完全可以独立地又合拍地爱着对方,为什么需要“在一起”这个结果,为什么有“男女朋友”甚至“结婚”这些东西……这是在寻求一种不可能的“共通体”。
过于喧嚣的孤独 豆瓣
Příliš hlučna samota
9.1 (42 个评分) 作者: (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译者: 杨乐云 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集工人、酒鬼、书迷三位一体的诗人汉嘉,后来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捷克人说,米兰·昆德拉的文章过于深邃,读起来有沉重感;而赫拉巴尔则像是啤酒馆里坐在你桌子旁的熟人,将无数奇特的故事娓娓道来,幽默而富有哲理,这才是纯正的捷克味道
2024年6月1日 已读
书的集中营。爱情与粪便如影随形。天道不仁慈。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豆瓣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8.3 (93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安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2024年5月28日 已读
“反人类罪”的厘清。
文字生涯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沈志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
让-保尔·萨特著沈志明编译的这部自传《文字生涯》是别出心裁、洗旧翻新之作,不同于一般的自传。作者独辟蹊径,不以叙述悲欢离合、时运兴衰的经历取胜,而把笔墨集中在自身内心的追求和心迹的剖白上,多层次地抒写自己潜在的心声。萨特的著作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参错,博大精深,文字又艰深晦涩,令人望洋兴叹。
2024年5月28日 已读
确实没有“伟大灵魂”。
生死遗言 豆瓣
7.6 (7 个评分) 作者: 伊能静 现代出版社 2002 - 10
《生死遗言》是伊能静的散文作品集,收有《生死遗言》、《消失的羽翼》、《迷雾森林》、《似水流年》、《有时跳舞》等篇。
2024年5月23日 已读
确实非常“黏答答”,但却让我像是看到另一个自己一样,那种晦暗不明、疏离冷漠、浓烈狂乱的情绪堆积,同时又极度地爱自我反省,甚至具体到我们都认为应该与爱的人在雨天不撑伞,都阅读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来安慰自己不是疯子,都曾在梦里癫狂怒吼、醒来后发现眼泪顺着脸颊湿润耳垂而自己却只能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然后在寂静中再度睡去……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坦诚地记录自己,诚然,这里面也有自恋成分,但书写自己只是一种出口,他人或许不需要真的理解(其实也根本不可能),因为书写自己也才是自己理解自己的过程。
鱼不存在 豆瓣 Goodreads
Why Fish Don't Exist
7.4 (37 个评分) 作者: [美]露露·米勒 译者: 陈晓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9
≈ 关于失去、爱与生命的隐藏秩序 ≈
“放弃鱼类之后, 我看到了世界的本质,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地方。”
“所有的类别,都是虚妄。”
★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2020年度图书
★ 《华盛顿邮报》2020年度非虚构佳作
★ 《芝加哥论坛报》2020年度图书
★ 史密森学会2020年度十大科学好书
★ 斯坦福大学推荐2022级新生阅读
【内容简介】
大卫·斯塔尔·乔丹是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也是一位分类学家,一个执着于给自然世界带来秩序的人——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近五分之一。但他发现的隐藏生命蓝图越多,宇宙似乎就越想阻止他。他收藏的标本毁于闪电、大火,最终被1906年旧金山地震摧毁——那场地震让近千个装着鱼标本的易碎玻璃罐坠落在地。刹那间,他毕生的收藏毁于一旦。
其他人可能已经放弃,屈服于绝望。但是乔丹检查了脚下的残骸,找到了他辨认出的第一条鱼,并开始自信地重建他的收藏——他用一根缝衣针将标签缝在鱼身上。当世界陷入混乱,他用一根针来重建秩序。
记者露露·米勒第一次听到这则逸事时,她把它当作一个傲慢或拒绝接受现实的警示故事。但当她自己的生活慢慢瓦解,她开始对大卫感到好奇。她对他的生活的挖掘将改变她对历史、道德和她脚下世界的理解。
《鱼不存在》是传记、回忆录和科学冒险的奇妙结合,也是一则温暖人心的寓言,讲述了如何在一个混乱永远盛行的世界里坚持下去。
【媒体推荐】
米勒潜入深海,进入了一所鱼类学校……等她浮出水面,她意识到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那就是我的感觉:她的书将我带到了我从未想过的奇怪深度,我被迷住了。——《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独特的书巧妙地赞颂了生物的多样性和一切存在背后的神秘秩序。一本书创造的奇观。——《科克斯书评》
这本书是完美的。它既诗意又博学,既个人又政治,既小又大,古怪而深刻。——玛丽·罗奇
我想住在这本书的所在地:历史与生物学、奇迹与失败以及纯粹的人类固执的交汇处。多么华丽、令人惊讶又黑暗的喜悦。——卡门·玛丽亚·马查多
引人入胜、令人惊奇,甚至震撼人心!《鱼不存在》始于对杰出生物学家大卫·斯塔尔·乔丹的令人着迷的描述。然后非常出人意料地,有如此丰富的展开。这是一个关于科学与斗争、心碎与混乱的故事,用露露·米勒亲切而古怪的声音讲述。这本书将俘获你的心,抓住你的想象力,打破你的成见,震撼你的世界。——赛·蒙哥马利
《鱼不存在》是一个关于失去所爱和找到所爱的故事,一本关于信仰如何让我们坚持下去,以及信仰如何变得有害的书。——莱斯利·贾米森
露露·米勒可能确实破解了生命的秘密。——乔恩·穆阿利姆
一次伟大的逃离……也告诉我们如何度过风暴来临的艰难时刻。——《户外》杂志
【编辑推荐】
▴ 一个关于心碎与混乱的故事:以个人的混乱生活与失去意义为起点,挖掘斯坦福大学建校校长大卫·斯塔尔·乔丹的强悍人生,这趟离奇曲折的旅程启发作者最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与甜蜜所在;
▴ 既诗意又博学,既个人又政治,既微小又盛大:多条线索巧妙交织,既有对科学家大卫·斯塔尔·乔丹一生的描写,也有对自己生活的描述;有科学知识与伦理探讨,更有对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的探寻;
▴内文13幅珍贵版画插图,是艺术家呼应大卫使用缝衣针对抗其生命中的混乱之力,也特别同样使用缝衣针来创作的版画作品,独一无二;
2024年5月23日 已读
确实是很难归类的一本书,但真的很灵动,里面的哲思也是现在一直困住我的东西,但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己的契机去解决自己的迷惘吧。
文学与恶 豆瓣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Bataille,G.) 译者: 董澄波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 11
文学与恶,无疑是个大命题。乔治·巴塔耶透过艾米莉·勃朗特、波德莱尔、布莱克、普鲁斯特、卡夫卡等大作家的作品,分析形态万千的恶与文学激情千丝万缕的勾连。他提出“纯洁的恶”的概念,认为:最高意义上的恶决不等同于受私利驱动的“丑恶”的犯罪,求助于恶是为了独立自主地生在存,“恶具有最高价值”。他追问萨德怎么敢、又为了什么,竭尽所能使恶这种放荡和过分因素达到具有害的程序?乔治·巴塔耶的观点惊世骇俗、咄咄逼人,令人叹为观止。
2024年5月18日 已读
翻译好碎。
2666 豆瓣
9.0 (78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50部最佳小说
《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杂志》年度十佳小说
美国Amazon 年度编辑选书 读者最爱十大书籍
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
新千年最佳小说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 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2024年5月15日 已读
人类残酷的末日景象,真的在未来么?
美的救赎 豆瓣 Goodreads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7.2 (18 个评分) 作者: [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译者: 关玉红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0
美如今正处于一种矛盾的处境。
一方面,它如通货膨胀般蔓延四溢:到处都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的狂热崇拜。另一方面,美失去了一切超越性,屈服于消费的内在性:它塑造了资本的美学的一面。美以及崇高或震撼所带来的对消极性的体验,完全被纯粹的快乐即点赞所取代。美最终被色情化。
本书既为我们展示了那些以真理、灾难或诱惑表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也阐明了那些建立美的伦理或政治的美的维度。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中欧商业评论》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如果你想入哲学之门,你就看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的作品,你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众多哲学家,然后选择你喜欢的逐个进一步了解,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关玉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2024年5月4日 已读
德勒兹归来 豆瓣
Neue Abenteuer des unglaublichen Orpheus. Die Rückkehr von Deleuze
6.6 (5 个评分) 作者: [德]马丁·汤姆·迪克 / [德]延斯·巴尔策 译者: 陈美洁 / 张晓媛 拜德雅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4
- 编辑推荐 -
★德勒兹说:“死亡与差异并不同行……”尼采说:“哪里有坟墓,哪里就有复活。”
★什么?德勒兹又归来了!一场新的哲学历险开始了!这次,我们搭乘德勒兹亲自发明的时间机器!
★《你好,德勒兹!》续作《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之新历险》:后结构主义异世界重聚首,古希腊神话后现代新演绎。
★一部哲学闹剧?一种德勒兹式的机器?为什么不呢?无意识像机器一样运转,而意义和无意义之间并无严格区分。
★本书出场人物:风狂的德勒兹(Krazy Deleuze)、鲁布·巴斯特·卡戎(Rube Buster Charon)、布伯·麦克·巴特(Boob MC Barthes)、福柯警管(Offissa Foucault)、幸运的拉康(Lucky Lacan)、好姑娘欧律狄刻(Eurydike the Good Girl)、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Incredible Orpheus)。
- 内容简介 -
1995年,法国当代至为重要的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辞世。他的读者、艺术家马丁·汤姆·迪克想知道他死后去了哪里,于是决意开启一个关于他和他的思想的漫画项目。马丁邀请来作家朋友延斯·巴尔策担纲编剧。二人一拍即合,将德勒兹思想中诗意的力量转化为动人的漫画,创作出《你好,德勒兹!》及其续作《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之新历险》。
接续前作,《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之新历险》再次带我们回到德勒兹的死后世界。这次我们将经历五个故事:在第一个故事里,德勒兹跟巴特、拉康和福柯在彼岸重逢,引出机器制造的话题;在第二个故事里,德勒兹与机器制造师见面,就《反俄狄浦斯》中的“欲望机器”展开讨论,最后德勒兹亲自发明了一台时间机器;在第三个故事里,德勒兹与机器制造师驾驶这台机器逆时间返回此岸,同时,这则故事引入了两个新角色,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在第四个故事里,德勒兹与机器制造师在此岸遭逢被迈那得斯追逐的俄耳甫斯,他们载着他返回彼岸,在那里重逢欧律狄刻;第五个故事则是第四个故事的镜像,俄耳甫斯驾驶时间机器带欧律狄刻返回此岸,这次被迈那得斯追逐的对象换成了德勒兹和机器制造师。这部续作依然在形式和实质上对《差异与重复》进行着新的诠释,但讨论也更为丰富,为我们进入德勒兹思想打开了一扇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门。
2024年5月4日 已读
比上一本幽默许多,多了一些好玩的梗,拉康模仿露西诊所那里没忍住哈哈~
你好,德勒兹! 豆瓣 Goodreads
Salut, Deleuze!
6.4 (5 个评分) 作者: [德]马丁·汤姆·迪克 / [德]延斯·巴尔策 译者: 陈美洁 拜德雅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4
- 编辑推荐 -
★差异,还是重复?这是一个问题。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搭乘这台德勒兹式的时间机器漫游德勒兹的死后世界,五次,或无限次!而巴特、拉康和福柯此刻正在彼岸等候。
★致敬德勒兹之作:对德勒兹哲学富有想象力、创造性和艺术感的诠释,为检视生死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马丁·汤姆·迪克和延斯·巴尔策充满智性地重新解读了吉尔·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讨论的议题。——菲利普·索埃,《叙事图像》作者
★在把德勒兹塑造为一个漫画角色的同时,马丁·汤姆·迪克和延斯·巴尔策也把他塑造成了其哲学的一个化身。——约瑟夫·福格尔,《差异与重复》德译者
★……既从形式上、又从实质上对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提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批评。……作者们对特定的概念编排进行了细致的反思,这种反思能够而且也确实为从事创造性工作、触发点点灵光、在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之间制造联系与相遇发挥了灵感之源的作用。——查尔斯·J. 斯蒂瓦尔,《德勒兹: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编者
- 内容简介 -
1995年,法国当代至为重要的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辞世。他的读者、艺术家马丁·汤姆·迪克想知道他死后去了哪里,于是决意开启一个关于他和他的思想的漫画项目。马丁邀请来作家朋友延斯·巴尔策担纲编剧。二人一拍即合,将德勒兹思想中诗意的力量转化为动人的漫画,创作出《你好,德勒兹!》及其续作《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之新历险》。
《你好,德勒兹!》一书邀请我们跟随德勒兹一起去探索他的死后世界:他来到冥间,由卡戎划船载他过勒忒河去往彼岸,而巴特、拉康和福柯正在岸边等候他。受德勒兹代表作《差异与重复》的启发,这个故事在本书中重复了五次,但每一次都有所差异,这体现于德勒兹与卡戎在船上的对话,而这些对话恰恰又是对《差异与重复》的全新理解。有必要说明的是,这是一部开放的作品,实际上,只要你阅读它,这个故事就会无限重复,“永恒回归”,而且不断重复化和差异化。
2024年5月4日 已读
无形之手 豆瓣
8.5 (4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译者: 李以亮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者,与米沃什、辛波斯卡一脉相承的波兰诗歌大师扎加耶夫斯基诗歌新作;
-
★一位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诗歌大师:他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的灰烬之中,却言说着21世纪里真实的恐惧和迟疑的希望;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布罗茨基对其赞誉有加,称之为 “抒 情诗女神与历史女神在他的诗中深刻对话”,“历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得以完美统一”;
-
★著名批评家桑塔格称其诗中有着“复杂的天真、天才的天真”;
-
★诗人译者李以亮先生潜心精译;精致口袋本,轻巧便携。
-
【内容简介】
《无形之手》是扎加耶夫斯基2011年的诗集。全书分三个部分,根据所涉主题精心安排。除了延续他以往惯常的诗歌主题之外,跟更年轻时的作品相比,本部诗集中明显多了一些回忆/往事的成分,因而更显个人化,更显深度。在这本集子里,扎加耶夫斯基的声音仍然是那么平静、温和,却多了一些伤感、疲倦的基调,特别是他多次写到了死亡,诗篇的终结处,常常呈现出一种巨大的沉默。特别是有几首诗,是诗人对他的童年、家庭、早年生活的回忆,朴素的文字里饱含了深情与敬意,令人动容。
2024年5月3日 已读
「这是假日,但我们无动于衷。
书放在桌上,我们现在不读。
远处是奇妙的世界,一个爱与背叛、
未知、未命名、永恒、全新的世界。」
我也是一个内向的人,
去图书馆还书也总是太迟哈哈~
将熟悉变为陌生 豆瓣 谷歌图书
8.1 (34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 [瑞士]彼得·哈夫纳 译者: 王立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8
“原来的做事方式全部失效,新的方式却没有被发明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鲍曼在世最后访谈。
◎ 当代极具影响力社会学家 × 知名犀利记者,智力交锋,献给我们一代人的思想小书。
◎ 一份写给当代人的睿智生存指南:关于今天人的境 况,关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
【编辑推荐 】
※ 一场精彩智趣的“世界级播客”,“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鲍曼生前最后的对谈__ 思想碰撞,棋逢对手,从不同侧面描写人类的生存境况:新中产的不稳定感、互联网同温层……
※ 畅聊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爱情、家庭、身份、权力、当下与未来……记录1933—2016年重要事件,“二战”“经济危机”“数字时代”“新穷人”……以冷静的局外人与炽热的参与者双重视角,洞察这一流动、变化的世界。
※ 一本小书,关于鲍曼毕生工作的珍贵谈话 __ 从军队少校到大学教授,从实践者到思想者,鲍曼从未停止思考。他并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鼓励我们更好地认识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事实和真相。
※ 辛辣的幽默感,史诗般的世界观,化阴郁为光明的罕见天赋 __一直活泼敏锐,始终心怀希望,做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这是鲍曼通过文字传达给我们的力量。“即使知道明天世界会毁灭,我还是会种我的苹果树。”
※ 卡夫卡、弗洛伊德、莱姆、昆德拉、艾柯 在对谈中纷纷现身冒泡
—————————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正在失去爱的能力?疯狂消费后,欲望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满足?每个人为什么都成为其他人的敌人?

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曾与瑞士记者彼得•哈夫纳交谈了几天,在他英国利兹的家中,就他毕生的工作进行了四次长谈。
在这场谈话中,他继续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涉及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爱与亲密关系、身份、工作与休闲、家庭、犹太性、道德、幸福、社会、宗教、政治。从经济危机到新型穷人,从社会责任到公民权利,从战争阴影到幸福日常,从偶像作家到人格类型……并就这些话题,深入思考,为我们这代悬浮在不安全感的人提供对自己境况的新认知,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思考方式。
这场最后的对谈,让我们对21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鲍曼有了新的了解:他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
【媒体及学者推荐】
鲍曼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建立了一个任何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 ——社会学家吉登斯
如果鲍曼能活得足够久,继续他与瑞士记者的对话,让熟悉变得陌生,那这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播客的开篇。 —— Shepherd Express
2024年5月2日 已读
依然心存理想,需要我们创造。
喜欢我也没关系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王XX 译林出版社 2023 - 8
【编辑推荐】
🦭 超人气漫画家王xx 首部作品十周年纪念版——海豹的初心。
· 2013年7月,她画下了人生中第一只小海豹。
· 2023年7月,十年后,它长成了现在的样子:依然天真,依然温暖,依然喜欢自己。
🦭 温暖!治愈!鬼灵精怪!
🦭 随书附赠作者亲绘精美贴纸。
🦭 豆瓣高分口碑之作,豆瓣年度绘本·漫画。
读者:“给陪伴我度过艰难岁月的海豹打100分。”
🦭 超高颜值装帧设计,可爱万岁!!
· 称手小开本,锁线空背装订,180度丝滑平摊!
· 正文采用微涂工艺施胶纸,日本小森机全彩印刷,完美呈现海豹世界丰润色泽。
【内容简介】
嗨,我是海豹!🦭
我和小章鱼🐙、小海牛住在一起。我们热爱吃饭,热爱睡觉,热爱旅行。会爱人,也会害怕。
“好好休息才是正经事啊”,是我的人生哲学。
《喜欢我也没关系》是漫画家王xx女士首部作品的十周年纪念版。2013年7月,她画下了人生中第一只小海豹。2023年7月,十年后,它长成了现在的样子:依然天真,依然温暖,依然喜欢自己。
在海豹的世界,所有的生物都很单纯。它们有时挣一点钱,有时很穷,但是从不在意世俗的规则。它们会孤独,会悲伤,但是更多时候,它们用自己的一点爱,努力去感受着周围最大的善意。
会不会离现实有一点远?其实不是的。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值得珍爱的小海豹,也许你太久没倾听过它的声音啦。
不如,现在就去把它抱起来,把耳朵贴在它毛茸茸的胸口。也许,你会听见它的呢喃:
喜欢我,也,没关系哦。
2024年5月1日 已读
呜呜呜好可爱~
阿德勒心理学实践手册 豆瓣
作者: [日]岩井俊宪 译者: 刘峥 中信出版社
阿德勒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既是一幅画作,又是这幅画的作者。”
我们都是人生的主角,拥有改变人生的力量。
日本备受追随的“勇气导师”——岩井俊宪用图解方式,理论+技巧+步骤+案例,教你快速掌握阿德勒心理学,轻松学会驾驭情绪,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
整本书结合可爱的手绘、图解的方式,生动地呈现了各种情境下的应对策略:
.通过人生三大课题(工作、友谊与爱)的视角,厘清人际关系
.摆脱五种令你陷入自我内耗的错误认知
.找到恰当的场合与沟通时机,事半功倍地解决人际纠纷
.学习接纳失败的五种方法,度过生活中的低谷
.对照三十四种常见梦境的含义,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学习阿德勒心理学,有效管理压力,超越自卑,重振旗鼓,在自我认知、人际关系职场、亲子关系方面实现惊人的改变。
2024年4月30日 已读
看来我长大后慢慢摸索到的能和我妈和平相处的方式就是阿德勒所说的“课题分离”……
你好,弗洛伊德 豆瓣
作者: 林良华 / 屠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 4
精神分析通俗易懂的少,晦涩难懂的多。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容易理解、学习精神分析,本书选择最常见的几个精神分析术语,用绘图的形式,把该术语的思想用专业的视角表达出来,并与心理咨询做一个链接,给予读者深入理解的路径。我们只选择最重要、最基础的几个术语: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地理模型);本我、自我、超我(结构模型);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本能论),这三大最基本的理论来描述。地理模型是最早也是最浅显的;结构模型是弗洛伊德后期的发展性模型,稍微显得深刻一些;本能论涉及弗洛伊德后继者的思想,相对也更加深刻难懂。希望能够让读者在图文结合的轻松阅读中,对老概念能有全新的体验与理解。
2024年4月30日 已读
暴力拓扑学 豆瓣
Topologie der Gewalt
7.1 (12 个评分) 作者: [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译者: 安尼 / 马琰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0
有些事物,永不消逝,暴力即属此类。
暴力性表达并非现代性的标志。暴力只是变化多端而已,其表现形式随社会局势而变。如今,它回到皮下、交际之下、毛细结构和神经元的领域,呈现出微观物理学的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无需在统治或敌对关系中的那种否定或排斥性。
它从可见转为无形,从粗野蛮横转为沉思内省,从正面直击转为病毒性感染。暴力起作用的方式不是公然袭击,而是蔓延传染。
作者在本书中首次揭示了暴力事件的变形记,从君权和血亲等前现代社会的斩首,经由现代规训社会的畸变,最终到了今天绩效社会和倦怠社会的抑郁。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中欧商业评论》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如果你想入哲学之门,你就看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的作品,你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众多哲学家,然后选择你喜欢的逐个进一步了解,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关玉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2024年4月29日 已读
“露阴和偷窥将网络当成了数字全景监狱。监控型社会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它的主体不是通过陌生的外部强制,而是通过自身产生的需求来暴露自己,哪怕心怀失去自己的私人领域和私密空间的恐惧,却还是忍不住不顾廉耻地展示自己。当自由与自我剥削合而为一,绩效社会便登峰造极。如今,自我曝光和自我剥削也合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