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追逐那声音 豆瓣
Inseguendo quel suono: La mia musica, la mia vita
8.7 (6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尼奥·莫里康内 / [意] 亚历山德罗·德罗萨 译者: 邵思宁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11
先后荣膺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世界电影配乐之神
王家卫、马友友深情追忆,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
殿堂级作曲家、意大利国宝级音乐大师
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
“这是关于我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是最真实的一本书。”
摘引珍贵乐谱手稿,特邀合作导演、专家学者亲撰长文提供专业视角
...................
♫ 编辑推荐
“往事长存,心中有过。”
——王家卫
“我永远忘不了莫里康用‘能量、空间和时间’来定义音乐,这也许是我听过的最简明、最准确的描述了。我们真的会想念他。”
——马友友
***
他是世界电影配乐之神、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
他先后荣膺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他与国际影坛多位大师级导演长期合作,《天堂电影院》《美国往事》《黄金三镖客》等500余部配乐作品,横跨半个世纪的电影史;其他获奖纪录,还包括11次银缎带奖、10次大卫奖、6次英国电影学院奖、4次格莱美奖、4次ASCAP奖、3次金球奖……
他曾来华举办“电影往事交响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挥起指挥棒。当莫里康内逝世的消息公布,电影界、音乐界、文化界,人们无不为之惋惜悼念。
“要做好现在的事,我必须走过之前的路,因为那段路程撑起了我的文化、我的音乐个性,还有我的人格和自我。”作为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本书是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渗透着生活、音乐以及二者之间奇妙而难以预测的相互影响。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对话,在与青年作曲家德罗萨的“对弈”中,大师深入剖析了自己音乐思想的核心,以音乐的语言揭开了电影故事背后的真实画面。
◎ 继意、西、法、波兰、捷克等语言版本后,中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
◎ 详细梳理六十余年创作历程,深度剖析创作理念
◎ 深入讨论电影中音乐乃至声音,在能量、时间、空间方面的表达价值
◎ 畅谈与大导演们的合作交往,侧面记录来自“私人视角”的世界电影史
◎ 摘引珍贵乐谱手稿,特邀合作导演、专家学者亲撰长文提供专业视角
◎ 16页彩插以珍稀照片回顾大师生平,记录生涯高光时刻
◎ 独家收录最新修订的莫里康内配乐电影作品年表,以及莫里康内绝对音乐作品年表、应用音乐作品年表
♫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莫里康内与青年作曲家德罗萨于2013—2016年间的对话,呈现了大师毕生音乐理念,也是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从在罗马的音乐学院接受正统教育到在德国受到先锋音乐洗礼,从立志于投身绝对音乐到为电影服务,“双重音乐人格”的莫里康内,在与莱昂内、托尔纳托雷、塔伦蒂诺等导演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中,不断探索音乐在能量、空间、时间方面的表达价值。一直以来,莫里康内力求重新创造电影的声音,这一次,我们将听到他为自己发声。
♫ 名人推荐
埃尼奥能够挖掘导演的“音乐幻想”,转换一下,为他所用。
——朱塞佩·托尔纳托雷,电影导演、编剧,与莫里康内合作过《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十三部作品
埃尼奥的音乐就算只在音乐厅奏响也能走向全世界,这一点我们有目共见。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电影导演、编剧,与莫里康内合作过《一九〇〇》《月神》等五部作品
幸好埃尼奥一直在我身边,他是一个手艺人,一位艺术家,一个伟大的人。
——朱利亚诺·蒙塔尔多,电影导演,与莫里康内合作过《死刑台的旋律》等十二部电影
现在我还经常说他不是普通人,是摇滚明星。他真的可以像滚石乐队一样让整个体育馆座无虚席。
——路易斯·巴卡洛夫,作曲家
他的作品联系着世界、社会以及市场需求。他以音乐人的身份完成这一切。
——鲍里斯·波雷纳,作曲家
我相信,莫里康内能够获得不论年龄、不分地域的尊重和感谢,是因为……他有能力让音乐简单而不简陋。
——塞尔焦·米切利,音乐学家
莫里康内的离去使意大利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天才艺术家。莫里康内的音乐可谓雅俗共赏,为意大利音乐艺术在世界上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
人们将永远缅怀并无限感激天才艺术大师莫里康内,他所创作的美妙音符让人们遐想、激动、思索,其作品在音乐和电影的历史长河中都将不可磨灭。
——意大利前总理孔特
我在做《赤壁》时,比如剪片时,就一直在听莫里康内的音乐,他给了我很多灵感。
——吴宇森
莫里康内的音乐是心乐,是魂乐,是你永生难忘的伴侣。
——谭盾
与您合作是我一生的荣耀!!!
——席琳·迪翁
迈尔斯·戴维斯自传 豆瓣
Miles: The Autobiography
8.4 (5 个评分) 作者: 迈尔斯·戴维斯 / 昆西·特鲁普 译者: 孙侃 / 李奇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 - 1
爵士大师迈尔斯•戴维斯逝世20多年来留下的唯一自传!
从13岁时得到生命中第一支小号起,迈尔斯就认定爵士便是他的命运。他在19岁时就已经和当时的爵士大师“大鸟”和“眩晕”同台;23岁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乐队,正式确立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爵士风格。他从不沉溺于已有的音乐曲调,也不在乎评论和观众是否买账,他的一生只在乎创新,接连缔造了冷爵士、硬波普、调式爵士、融合爵士等多种音乐风格,即使后浪不断推来,但几次音乐潮流的带领者依然是他。如果没有迈尔斯,爵士乐必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
而迈尔斯的人生也同他的音乐一样,传奇多变——他曾深陷毒瘾4年之久,又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克服毒瘾,从泥沼走向巅峰。他曾深受疾病困扰,沉寂6年之久,55岁时却突然复出,再掀乐坛风云。他荣获9座格莱美奖杯,含1次终身成就大奖,却在颁奖现场公然质疑格莱美的种族偏见。他受邀白宫宴会,却敢在面对不礼貌的待遇时当场翻脸:“我这一生做的事,就是将音乐潮流改变了五六次。那么你呢?”
迈尔斯是爵士乐辉煌时期的最好记述者。他回忆起和“大鸟”、“眩晕”、蒙克、科川、明格斯等多位爵士界风云人物的深厚友谊,牵扯马龙•白兰度、伊丽莎白•泰勒、芭芭拉•史翠珊、萨特、里根等各界名人的八卦逸事,漫谈几十年乐坛风云,让人唏嘘不已。
在这本传记中,迈尔斯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你道来他的传奇一生,有关音乐和大师;有关社会万象;有关人生巅峰和低谷间的绝望、意志、奇迹;有关那个令人不断回望的传奇时代。
2020年5月27日 已读
“今天跟谁玩,明天去哪找毒吸,后天哪个妓女给我钱”,迈尔斯·戴维斯自传。。当小故事看,非常絮叨,文学性很差。
【美国】 (传记)
复眼的影像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桥本忍 译者: 张嫣雯 中信出版社 2012
《复眼的影像:我与黑泽明》是黑泽明御用编剧桥本忍的传记,刻画了桥本忍与其盟友黑泽明的交往和纠葛,给所有的影迷奉上的一份展露真性情的自传。1950年,32岁的桥本忍认识了黑泽明,两人共同写出《罗生门》。这是桥本忍第一部电影剧本,此片获得了威尼狮金狮奖,将日本电影推向世界。1952年,他写出《生之欲》,1954年完成《七武士》。桥本忍仅用四年时间即登上剧作家的顶点。《罗生门》之后,《生之欲》、《七武士》等名作陆续将日本电影与黑泽明推向世界。《七武士》甚至被誉为日本影史的最高杰作,成为世界各国电影名校的共通教材。黑泽明与桥本忍迎来生涯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开始面对创作人的最深恐惧……
2018年8月19日 已读
作为日本战后第一编剧,贵在能够提供大量史实资料,但是文风絮叨,奇奇怪怪的感叹太多。。以及对于编剧先行法和一枪定稿法两者之间的执念太深,后半段不断在批评黑泽明后来的一枪定稿编剧方式,有失偏颇。
【日本】 桥本忍 (传记) (电影)
我身在历史何处 豆瓣 豆瓣 Eggplant.place
Où suis-je dans cette histoire?
8.6 (30 个评分) 作者: [南斯拉夫]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译者: 苑桂冠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11
两获金棕榈奖的前南斯拉夫电影导演、演员、音乐人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54年出生于萨拉热窝,是世界上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他的人生正如他的电影:激烈、丰富、不羁,音乐无处不在。在这部回忆录中,他将个人经历与南斯拉夫——这个消失的国度、昔日的祖国——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从上世纪50年代他还是个住在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小孩开始讲起,回望摧毁祖国的那场战争,中间穿插了自己在电影创作中取得的成就、与约翰尼·德普的友谊以及对费里尼的仰慕之情……带着电影中同样的真诚与诗意,库斯图里卡向我们讲述了一切。
2018年8月10日 已读
库斯图里卡的回忆录,充满了政治阴影、酗酒狂欢以及对家国深切的爱。永远消失的南斯拉夫,铁托的去世,连续看了三次都睡着了的费里尼,一个永远谈论政治的父亲和一个贤惠温柔的母亲,共同构筑了库斯图里卡的电影观。死亡是未经证实的谣言。我身在历史何处?天问。
【塞尔维亚】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传记) (电影)
回望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我母亲说,只在某一封没写完的信里,才见到你爸爸充满情感的回顾:’天寒刮起西北风,让我想起满目萧条的,我的青春年月……’”
这本书讲的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故事。
2018年7月21日 已读
一次次惊叹金宇澄是真的厉害。三个部分三种不同的叙事,虚构非虚构书信材料口述,旁征博引,解释与引文,不厌其烦,终于描绘出三种记忆:我看我父母,父亲的个人史,母亲的自述。一家人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互相交错。选取材料又是如此的贴切和克制,甚至保留了局部的不一致,这种因为角度不一样而传递出的差池感如此迷人。而透过金宇澄写父母,那个时代的种种,尽在纸上。从军阀到抗战,再到建国以及大跃进等等,用两个真实存在的人物的视角走过了这么一段历史,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证。
【大陆】 金宇澄 (传记)
魔灯 豆瓣
9.2 (36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 张红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2018年4月12日 已读
不仅看不懂伯格曼的电影,现在就连伯格曼的自传都快要看不懂了。。。。这种梦境一般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对于想通过读自传来了解伯格曼生平的朋友实在太不友好了。不过贵在坦诚,伯格曼真的跟写忏悔录一样暴露自己的内心,剖析自己的童年,直面痛苦和黑暗。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传记) (电影)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豆瓣 Goodreads
職業としての小説家
8.3 (17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1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
一个人,写作三十五年,十三部长篇小说,超过五十种语言译本。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家看似风光,却是份孤独的职业。三十五年来,村上春树在孤独中编织着美妙动人的故事。他以十二章肺腑之言,真挚诚恳又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和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
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就是村上春树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
WKW 豆瓣 Goodreads
9.8 (9 个评分) 作者: Wong Kar Wai / John Powers Rizzoli 2016 - 4
The long-awaited retrospective from th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film director celebrated for his visually lush and atmospheric films. Wong Kar Wai is known for his romantic and stylish films that explore—in saturated, cinematic scenes—themes of love, longing, and the burden of memory. His style reveals a fascination with mood and texture, and a sense of place figures prominently. In this volume, the first on his entire body of work, Wong Kar Wai and writer John Powers explore Wong's complete oeuvre in the locations of some of his most famous scenes.
The book is structured as six conversations between Powers and Wong (each in a different locale), including the restaurant where he shotIn the Mood for Love and the snack bar where he shot Chungking Express. Discussing each of Wong's eleven films—fromAs Tears Go By and Days of Being Wild to 2046 and The Grandmaster—the conversations also explore Wong's trademark themes of time, nostalgia, and beauty, and their roots in his personal life.
The first book by Wong Kar Wai, and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look at his oeuvre, this stunning, lavishly illustrated volume is as evocative as walking into one of Wong's lush films. With more than 250 photographs and film stills and an opening critical essay by Powers, this volume is poised to become the film book of the year.
三十年细说从头 豆瓣
Passing Flicker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李翰祥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
大导演李翰祥1948至1979两岸三地回忆录
一字未删,完整本内地首次出版!
皇牌导演 亲笔撰书 谈古说今 回味无穷
影坛八卦 缠绵悱恻 江湖侠义 生动写实
相声曲艺 民俗掌故 方言黑话 史据传说
精心炮制 扣人心弦 李氏出品 必属好书
凄凉处令人柔肠百结,轻松处让君笑口大开
...................
※编辑推荐※
纪念李翰祥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二十周年
大导演回忆录一字未删完整出版!
幽默讽刺,辛辣俏皮,包袱花样翻新
说人解事,辛酸叹惋,细究竟是荒诞
李氏巨献,八卦无边,风趣无限
------------------------------------------------------------------------------------------------
师从徐悲鸿,后转投电影界大展拳脚
开创黄梅调电影热潮,席卷港台
如痴如狂收购古籍善本、古玩珍品
首位获批在故宫实地取景、拍出海外华人追忆向往的古中国
------------------------------------------------------------------------------------------------
★ 从影心得杂感,影坛掌故见闻,老北京三教九流,无所不谈,无所不包
★ 口语鲜活,叙事生动,乱炖方言黑话洋文于一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追加收录李翰祥罕见文章、影评,增补大量首次公开的私藏照
★ 电影学者看见口述史,流亡者看见征途,影迷看见幕后,影评人看见秘史,八卦群众看段子
★ 平装版、限量典藏精装版同时推出
...................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十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全书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金句百出,甫一推出海外华文报纸便竞相转载,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次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二十周年,经过重新增补、整理,附上难得一见的家庭珍藏照,同时推出精装限量典藏版和平装版,以表纪念。
...................
※名人推荐※
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胡金铨、李翰祥的电影,电视上、书本里的知识都发挥了作用。这如同做梦一样,它们传达的东西很抽象,你未必理解每一样东西,但是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进入你的血液。
——李安 / 著名导演
若非李翰祥导演,我想我不太可能成为电影演员,更别说什么香港金像奖影帝与金马奖男主角了……导演为电影奉献一生,在香港、台湾、祖国大陆,培植出来的演员、技术、美术人才,甚至编导何止千百,这些人后来各有所成。
——梁家辉 / 著名演员
李翰祥是学画的,具有美工长才,从电影实务出身,演、编、导之外,也懂剪辑、音乐、镜头。
——李行 / 著名导演
李导演能编、能导、能演,美术、服装、布景、剪辑无所不能,所以能成为大导演,这是普遍获得公认的,我追随过,感受尤其深,除了感谢还是感谢,除了感谢还有敬佩。
——凌波 / 著名演员
李翰祥一生的作品汪洋恣肆,虽也有庞杂之嫌,但若以电影去闪烁千年中华文化之火花,无人能出其右。尤其是,这些作品竟多在背井离乡之地完成。
——皮埃尔·里斯安(Pierre Rissient) / 亚洲电影专家
(曾在1960年代将李翰祥作品《倩女幽魂》《杨贵妃》推荐至戛纳电影节)
李翰祥是台港影坛风云第一人。他的一生便是一篇电影风云史。
——焦雄屏 / 知名学者
李翰祥为带领电影潮流的风云人物,有才气、有魄力。
——琼瑶 / 著名作家
冬日笔记 豆瓣
Winter Journal
7.7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btr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6
一扇门关上了。
另一扇门打开。
你已经进入了生命的冬天。
2011年1月3日,大雪纷飞,保罗•奥斯特坐在桌前,写下《冬日笔记》的第一行字,此时距离他六十四岁生日还有一个月,距离他第一部作品《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则已三十年。
这是保罗•奥斯特对自己一生的剖白。他以第二人称的方式、从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审视自我、解剖自我;他以一种近乎随意而散乱的逻辑,组织起六十多年的人生碎片,描述了从童年到晚年之间的身体意识、感受到的快乐和痛苦、他与父母的牵绊以及对父母的探索与迷思,记录下从少年时代的性觉醒到中年深沉的婚姻之爱,以及他对食物、睡眠的思索和1987年他以作家身份开启的人生新旅程,而读者总能从字里行间找到他小说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以及原型。
一部热情洋溢的回忆录……充满沉思默想,哀婉动人……一本优美的深刻之作。
——《华盛顿邮报》
生动地记录下思考的瞬间,反省了青春期和渐渐逼近的老年所感受到的屈辱,每一次都描写得诚实坦率,又透着优雅。
——《星期日独立报》
这是一本回忆录,但……它并没有如一般回忆录那样复述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相反,在生命即将迈入六十四岁之际,奥斯特思考了身体上的痛苦与愉悦、时间的流逝以及记忆的重量。
——《图书馆杂志》
2016年8月24日 已读
行云流水的写作方式,读完之后对第二人称叙事非常着迷。。翻译有点奇怪,许多句子语序不好、逻辑不通,而且有重复的感觉,读起来很难受。。
【美国】 保罗·奥斯特 (传记)
禁色的蝴蝶 豆瓣
Butterfly of Forbidden Colors: The Artistic Image of Leslie Cheung
9.0 (8 个评分) 作者: 洛楓 三聯書店 2008 - 3
五年前,陪伴著無數香港人長大的一代巨星張國榮墮樓身亡;從此,香港人心中多了一個缺口。我們翻看張國榮生前演出的電影、一遍遍地聽他的歌、看他的相集、在卡拉OK點他的歌來唱,香港、甚至世界各地的榮迷每年都舉行大型的活動紀念他。但是,這些彷彿都不足夠,好像還欠缺了一點什麼。
作者分析了張國榮的種種藝術形象,包括「性別易裝」、「異質身體」、「水仙子」形態、「死亡意識」等,也以豐富的資料搜集及問卷作基礎,分析媒體對張國榮生前死後的論述,以及張國榮迷的「歌迷文化」。透過作者深層的分析解讀,我們可更了解張國榮對藝術的貢獻。
2013年7月25日 已读
朋友从香港带来送我的书,用来一个上午读完,好棒。。
【香港】 (传记)
卡夫卡口述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奥)卡夫卡口述 / (捷)雅诺施记录 译者: 赵登荣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3
《卡夫卡口述》由卡夫卡口述,他的弟子古斯塔夫·雅诺施记录,也称《卡夫卡对我说》或《卡夫卡谈话录》。在德国文学史上,这《卡夫卡口述》被誉为唯一可以同《歌德谈话录》媲美的谈话录。这《卡夫卡口述》全面反映了卡夫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从中可以看到这位貌不惊人的“鬼才”的许多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卡夫卡这个不幸的犹太人,由于自己的血统而深深感觉着是被排斥于人类世界之外的“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他以陌生的眼光和惊讶的神情观察人类社会,发现了这个亲亲热热、熙熙攘攘的社会表面,掩盖着一种可怕的东西,人人参与其中丽又人人受其控制。 于是他满怀恐惧,发出惊叫,这种惊叫被称为“现代启示录”,卡夫卡也一跃而成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从而获得了传奇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