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世界帝国史话:阿拉伯帝国 豆瓣
作者: 尚劝余 2014 - 1
《世界帝国史话:阿拉伯帝国》介绍的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亦称伊斯兰帝国,或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在这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和多种社会形态的庞大帝国中,阿拉伯人的两大法宝:宗教和语言,一直处于优胜地位,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为国语。伊斯兰和阿拉伯构成这个帝国的两大标志和特征。《世界帝国史话:阿拉伯帝国》按照阿拉伯帝国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内在逻辑与过程,分上、中、下三篇,系统展现了阿拉伯帝国的孕育与发端、崛起与兴盛、衰落与灭亡的宏伟历史画卷。
简读中国史 豆瓣 Goodreads
8.4 (39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岳麓书社 2019 - 8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外来因素并未改变中华文明的本质,反而更彰显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本书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整体概念。同时,本书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解读方式,力图全方位呈现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
2019年12月26日 已读
上学的时候读过张宏杰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很是喜欢,推荐给很多人。如今再读新书,还是一样的味道,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很好读,也很有意思。
2019 【大陆】 (历史)
小通鉴 豆瓣
6.2 (10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2013 - 9
读史使人明智,不读史而无以行。在《小通鉴》中,冯唐从人事管理的角度对《资治通鉴》的部分章节做了全新的解读。从如何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到如何恰到好处地管理人才,作者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以史为鉴,从历史教训里学会人才管理!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8.1 (308 个评分) 作者: [澳]约翰·赫斯特(John Hirst) 译者: 席玉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欧洲,为什么老是抢第一?”澳大利亚知名历史学家约翰•赫斯特在本书中的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为我们梳理出欧洲文明所以能改变全世界的各种特质。
作者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 核;继而在诸多世纪以来催生帝国与城邦,激发征服与十字军东侵,造就出许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斗的教皇、侠义的骑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荣和启蒙果实的公民。哲学思维、民主制度的渊源、政治权力的传递、甚至是医学、生物学使用拉丁文的源始,这种种欧洲因素不断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各种特质,使欧洲遥遥走在现代世界的前列。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2019年1月8日 已读
条理清晰,逻辑通畅,把复杂漫长的欧洲史整理得非常简明,非常宜读。。开篇把欧洲发展史整理为三大要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和日耳曼蛮族入侵,实在是太精辟了;最终又把欧洲何以总抢第一的原因落脚于权力的分散,也是至高真理了。除了书名稍有滥用之嫌,基本毫无缺点了。
【澳大利亚】 (历史)
万历十五年 Goodreads 豆瓣
8.9 (50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2018年11月7日 已读
最近看了一堆明史的东西,顺便重读《万历十五年》。真是好啊,字字珠玑,鞭辟入里。从皇帝到群臣,自上而下,人人都力图转变,但改革之力却像是牛入泥潭,再大力也使不出来,最终陷入失败、虚无或者毁灭。终究还是因为道德、规矩、制度一成未变。治国很难的。
【美国】 黄仁宇 (历史)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 4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2:终结篇(全新增订版)》:迄今口碑最好的经典明史读物!
还原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的本来面目;
为您详细解读帝王将相的欲望、得失、纠结、决断、布局与权谋。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南京,四十岁的农民朱元璋,在万众瞩目之下,爬上龙椅登基称帝,大明王朝就此诞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亲手建立的庞大帝国。
明朝从建立到灭亡总共276年,其中有七张独特的面孔,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我们:
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凭借人脉设计和高超政治手腕成功上位的朱棣,
无视官场潜规则的硬骨头海瑞,
在权力顶层呼风唤雨的大傻子魏忠贤,
身兼政治墙头草和变态杀人狂的张献忠,
在险恶政局中两面三刀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吴三桂,
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反清复明并一举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翻开本书,您将清清楚楚看到这些帝王将相的欲望、得失、纠结、决断、布局与权谋,读完本书,您对人性的本质、权力的奥秘和中国现状的历史根源会有更深更透地了解!
2018年10月22日 已读
相比于上部,这部同样的体量讲了六个人,粗糙了一些,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读起来依旧有价值,对几位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有了不少改观,人物也立体了很多。吴三桂、郑成功、魏忠贤都很有意思,活生生的人。其中又以张献忠一章最为厉害,谈及农民起义的重要作用,竟然是“替天收人”,减轻这篇土地上的人口压力。。何其残酷,何其真实。
【大陆】 (历史)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 4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朱元璋(增订本)》内容简介: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南京,四十岁的农民朱元璋,在万众瞩目之下,爬上龙椅登基称帝,大明王朝就此诞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亲手建立的庞大帝国。明朝从建立到灭亡总共276年,其中有七张独特的面孔,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我们: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凭借人脉设计和高超政治手腕成功上位的朱棣,无视官场潜规则的硬骨头海瑞,在权力顶层呼风唤雨的大傻子魏忠贤,身兼政治墙头草和变态杀人狂的张献忠,在险恶政局中两面三刀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吴三桂,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反清复明并一举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海报:
2018年10月16日 已读
最近看《大明王朝》,顺手找点明史看。这本不算严肃历史读物,有点演义的味道,通俗易懂,不够严谨。系列第一部讲了朱元璋的一生,如何家境贫寒去当和尚,如何加入农民起义军,如何打下天下,又如何守住天下。用写通俗小说的笔法来写历史,故事跌宕起伏,解读鞭辟入里,多有惊人的观点。读罢全书,或者说每次读完历史读物,总是有一样的感慨: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比如户口制度,比如提议农民举报官员,比如严防死守他人通过自己成功的方法来成功,比如变相的土地改革,比如删减书籍等等等等。总之今天所发生的一切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早就干过了,历史上的无数王侯将相也都早就干过了。书中有一句话触目惊心:现代化的外衣之下,传统中国的内核正在如几千年前一样安详地、不动声色地、可怕地静静旋转。
【大陆】 (历史)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忍不住的“关怀” 豆瓣 Goodreads
8.5 (36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