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胡金铨 述 / [日]山田宏一 译者: 厉河 / 马宋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10
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唯一口述自传
详解如何借用中国传统戏曲、古典诗词、民间风俗
独创具有东方意蕴的武侠电影语言
【编辑推荐】
侠气古肠剑犹在,灵雨空山动江湖。
——我觉得胡导演的作品给我感觉是“侠气古肠”,他留给我们的作品,直到现在都仍有力度在,所以说“剑犹在”,他的剑还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他的精神是很高雅的一种气质文化,但他说的是江湖事。这两句话,是我尽最大的力量来描写胡导演。
——徐克
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唯一口述自传。
详解如何借用中国传统戏曲、古典诗词、民间风俗,
独创具有东方意蕴的武侠电影语言。
倾诉生在北京、于港台扬名世界、大洋彼岸未竟之梦,
如武侠电影一样精彩的传奇人生。
⊙ 本书是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唯一口述自传。整理自胡金铨多次前往日本参加电影节时与两位日本电影学者山田宏一、宇田川幸洋的对谈。本书沿胡金铨导演漂泊四海的传奇人生与创作生涯,详解如何借用中国传统戏曲、古典诗词、民间风俗,独创具有东方意蕴的武侠电影语言的导演观念与手法。
⊙ 本书作者之一日本电影学者山田宏一20 世纪60 年代曾旅居巴黎,成为当时掀起法国电影新浪潮波澜的《电影手册》重要执笔者之一,更是弗朗索瓦·特吕弗导演的至亲友人。本书采访形式也借鉴了《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深入追问胡金铨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独特见解、对社会万象的诸多思考,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文人导演全貌,如武侠电影一样精彩的传奇人生,是一本走入胡金铨武侠电影世界的必备读物。
⊙ 本书对谈贯穿胡金铨导演整个电影人生,从拍摄处女作《大地儿女》之前的演职员生涯到拍出华语武侠电影巅峰之作《侠女》,再到未能拍成的作品《华工血泪史》《张羽煮海》,导演手法、拍摄花絮、幕后故事全面包括,更附有大量罕见剧照、亲笔画稿。同时,还收录了在台湾电影金马奖中两度封后的著名女演员、制片人徐枫,荣获金马奖终身成就奖、现任财团法人胡金铨导演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的石隽,二位感怀恩师胡金铨的珍贵文章。
【内容简介】
本书是胡金铨导演生前的唯一口述自传,由日本电影学者山田宏一、宇田川幸洋与他展开的多次对话整理而成。全书采访形式借鉴了《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沿胡金铨漂泊四海的传奇人生与创作生涯,详解其导演观念与手法,深入追问他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独特见解、对社会万象的诸多思考,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文人导演全貌,是一本走入胡金铨武侠电影世界的必备读物。
追逐那声音 豆瓣
Inseguendo quel suono: La mia musica, la mia vita
8.7 (6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尼奥·莫里康内 / [意] 亚历山德罗·德罗萨 译者: 邵思宁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11
先后荣膺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的世界电影配乐之神
王家卫、马友友深情追忆,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
殿堂级作曲家、意大利国宝级音乐大师
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
“这是关于我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是最真实的一本书。”
摘引珍贵乐谱手稿,特邀合作导演、专家学者亲撰长文提供专业视角
...................
♫ 编辑推荐
“往事长存,心中有过。”
——王家卫
“我永远忘不了莫里康用‘能量、空间和时间’来定义音乐,这也许是我听过的最简明、最准确的描述了。我们真的会想念他。”
——马友友
***
他是世界电影配乐之神、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
他先后荣膺威尼斯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他与国际影坛多位大师级导演长期合作,《天堂电影院》《美国往事》《黄金三镖客》等500余部配乐作品,横跨半个世纪的电影史;其他获奖纪录,还包括11次银缎带奖、10次大卫奖、6次英国电影学院奖、4次格莱美奖、4次ASCAP奖、3次金球奖……
他曾来华举办“电影往事交响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挥起指挥棒。当莫里康内逝世的消息公布,电影界、音乐界、文化界,人们无不为之惋惜悼念。
“要做好现在的事,我必须走过之前的路,因为那段路程撑起了我的文化、我的音乐个性,还有我的人格和自我。”作为莫里康内最后的口述,本书是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渗透着生活、音乐以及二者之间奇妙而难以预测的相互影响。全书以问答形式展开对话,在与青年作曲家德罗萨的“对弈”中,大师深入剖析了自己音乐思想的核心,以音乐的语言揭开了电影故事背后的真实画面。
◎ 继意、西、法、波兰、捷克等语言版本后,中文世界首次引进出版
◎ 详细梳理六十余年创作历程,深度剖析创作理念
◎ 深入讨论电影中音乐乃至声音,在能量、时间、空间方面的表达价值
◎ 畅谈与大导演们的合作交往,侧面记录来自“私人视角”的世界电影史
◎ 摘引珍贵乐谱手稿,特邀合作导演、专家学者亲撰长文提供专业视角
◎ 16页彩插以珍稀照片回顾大师生平,记录生涯高光时刻
◎ 独家收录最新修订的莫里康内配乐电影作品年表,以及莫里康内绝对音乐作品年表、应用音乐作品年表
♫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莫里康内与青年作曲家德罗萨于2013—2016年间的对话,呈现了大师毕生音乐理念,也是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从在罗马的音乐学院接受正统教育到在德国受到先锋音乐洗礼,从立志于投身绝对音乐到为电影服务,“双重音乐人格”的莫里康内,在与莱昂内、托尔纳托雷、塔伦蒂诺等导演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中,不断探索音乐在能量、空间、时间方面的表达价值。一直以来,莫里康内力求重新创造电影的声音,这一次,我们将听到他为自己发声。
♫ 名人推荐
埃尼奥能够挖掘导演的“音乐幻想”,转换一下,为他所用。
——朱塞佩·托尔纳托雷,电影导演、编剧,与莫里康内合作过《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十三部作品
埃尼奥的音乐就算只在音乐厅奏响也能走向全世界,这一点我们有目共见。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电影导演、编剧,与莫里康内合作过《一九〇〇》《月神》等五部作品
幸好埃尼奥一直在我身边,他是一个手艺人,一位艺术家,一个伟大的人。
——朱利亚诺·蒙塔尔多,电影导演,与莫里康内合作过《死刑台的旋律》等十二部电影
现在我还经常说他不是普通人,是摇滚明星。他真的可以像滚石乐队一样让整个体育馆座无虚席。
——路易斯·巴卡洛夫,作曲家
他的作品联系着世界、社会以及市场需求。他以音乐人的身份完成这一切。
——鲍里斯·波雷纳,作曲家
我相信,莫里康内能够获得不论年龄、不分地域的尊重和感谢,是因为……他有能力让音乐简单而不简陋。
——塞尔焦·米切利,音乐学家
莫里康内的离去使意大利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天才艺术家。莫里康内的音乐可谓雅俗共赏,为意大利音乐艺术在世界上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
人们将永远缅怀并无限感激天才艺术大师莫里康内,他所创作的美妙音符让人们遐想、激动、思索,其作品在音乐和电影的历史长河中都将不可磨灭。
——意大利前总理孔特
我在做《赤壁》时,比如剪片时,就一直在听莫里康内的音乐,他给了我很多灵感。
——吴宇森
莫里康内的音乐是心乐,是魂乐,是你永生难忘的伴侣。
——谭盾
与您合作是我一生的荣耀!!!
——席琳·迪翁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 豆瓣 谷歌图书
恐怖の作法 ホラー映画の技術
8.0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中千昭 译者: 谢鹰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10
《午夜凶铃》编剧、《咒怨》导演
皆深受影响、一致推崇
《迪迦奥特曼》《玲音》《怪化猫》编剧、日式恐怖灵魂人物小中千昭,首开「午夜讲坛」
恐怖影史×网络怪谈×神秘民俗×都市传说
怪奇脑洞巡游展,创作秘法大放送
恐怖故事为何让人又爱又怕?满足你的全部好奇!
(*阅读前请确定后果自负,作者概不负责)
..................
📖 编辑推荐
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恐怖片是一种奇特的存在,怕者避之不及,爱者欲罢不能。而日本现代恐怖片则是“异色”中的“异色”,它利用人的心理、潜意识和幻想,激发出我们最本能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式恐怖片(J-Horror)一跃成为现象级热潮,这样一股席卷全球的“暗黑力量”是怎样形成的?它吸收了哪些文化养分?风格化的表现方式背后有何奥妙?日式恐怖创作理论的领军人物小中千昭在本书中为你一一揭晓。
◎ 编剧怪杰首开午夜讲坛,魔术揭秘般全盘托出玄妙心路
小中千昭是在恐怖、科幻、动画、特摄领域全面开花的不世出怪才,也是享誉全球的克苏鲁神话写手。处女作《邪愿灵》为日本恐怖片创立框架,而后编剧的《毛骨悚然撞鬼经》《学校怪谈》可谓日本流行恐怖剧集的典范;《迪迦奥特曼》《数码宝贝2》等都可见其克苏鲁私货,“不可名状的未知与恐怖”为剧作注入灵魂;集趣味大成的意识流实验动画《玲音》更凭其先锋诡异的情节成为一代赛博朋克神作,引发众多解析讨论。
◎ 世界恐怖影史+超自然小说漫游,让恐怖迷疯狂颅内高潮
血浆片算真正的恐怖片吗?何物能唤起人类心底的恐惧?恐怖片的黑暗力量有何迷人之处?……串联名家杰作、挖掘冷门怪片,辨析恐怖、惊悚、悬念、血浆等类型特色作用于观众心理的区别,研究日式与欧美恐怖文化的源流关系、理念异同——这场高密度的原教旨主义探索之旅,勾魂摄魄、魅力无边。
◎ 网络怪谈、神秘民俗、都市传说……解密暗黑养分来源
后果自负的连锁物语、废墟探险的试胆游戏、挖眼拔发的怨灵作祟、四谷怪谈的流传演绎……围绕古典与现代的恐怖传说,发起神妙莫测的“祟咒考”,试图解答:诅咒如何通过各类媒介传播?社会事件与虚构故事怎样交缠?人类为何会有恐惧的情绪?可借本书一窥日式恐怖片瘆人表象之下深厚的学养根基。
◎ “小中理论”全公开,看“人类高质量恐怖”如何制造
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名编剧,从数十年实践中萃取出“小中理论”,引领了日式恐怖片风潮。恐怖讲究刻意安排、没有逻辑才恐怖、描写恐惧中的人方能制造恐怖……从内涵到技术,倾力传授让影片细思恐极后劲大的表现方法,更有《午夜凶铃》《咒怨》诞生轶事,以及与编剧高桥洋、导演清水崇的珍贵对谈。
◎ 作者亲自挑选、阐释封面画作,知名设计师操刀整体装帧
封面油画为日本著名画家金子国义的“爱丽丝”主题作品,作者小中千昭讲述了与该画“命中注定”的奇缘故事。全书封面五色印刷、内外双封,选用色彩饱和度高的工艺美术级涂布纸印彩凝;腰封选用半透明硫酸纸,用朦胧质感呼应书中“模糊虚焦的幽灵拍摄技法”。圆脊精装、版式舒适,值得珍藏。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从影视创作和民俗文化角度,探索恐怖美学和人类恐惧心理的经典著作。
作者以独具个性的奇诡视角,串联了恐怖影像的历史、日式怪谈风俗和欧美都市传说,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把“恐怖”当作娱乐?恐怖文化经历过怎样的发展演变?何物能唤起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作者亦从数十年的编剧、拍摄经验出发,分析恐怖片的叙事技巧和技术手段,进而归纳出一套极具指导意义的“小中理论”——这份制造“真正恐怖”之影像故事的方法论,曾影响过众多名家,如《午夜凶铃》编剧高桥洋、《咒怨》导演清水崇、《回路》导演黑泽清等,相信也会为同类型文学艺术创作者、喜爱恐怖作品的读者带来启发。
☢ 小中语录 ☢
▷ 恐怖,就是把画面中人物所经历的恐惧传染给观众……也就是通过人物的反应来表现恐怖。
▷ 经常看到有人一脸得意地给恐怖片写下“最恐怖的还是人心”的评价,那我很想问问他们:你遇到过真正恐怖的事情吗?还有,面对过那些极度离奇的事物吗?
▷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尽可能地想回避令他们感到“恐惧”的局面。然而,这样的情况或许无法避免。当碰到生活中的恐怖事件时,大家都不想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我半是认真地想到,恐怖电影说不定起到的就是一种心理预演的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众想看到恐怖电影的渴望,也许是生理性质的。
▷ 假如恐怖电影所带来的恐惧,多少能给现实中的恐惧增加一点耐受性,并能够使人迅速思考出下一步的行动,那么恐怖电影被大量制作、被大量人群观看的未来将成为理想状态。
☢ 日本读者评论 ☢
▷ 日式恐怖片界的宝贵记录。不愧是在现场工作的人,超具体的实践性很好,是深入思考“恐怖是什么”的极具逻辑的考察。揭示了J-Horror理论秘密的一本书,如果想制作恐怖作品的话,一定要读。
▷ 与支撑日式恐怖运动的清水崇、中田秀夫、高桥洋、黑泽清交往过的作者,仿佛在为那场恐怖电影热潮和他们想看的作品代言一般地讲述着。当然,也提到很多近年来的海外特色佳作,在“恐怖”被消费的现代,这是本多么珍贵又有趣的书啊!
▷ 用文字表示洋式恐怖和日式恐怖的决定性差异,这本书上写的比那些外行的分析更深刻,而且是值得学习的恐怖拆解书。文中有一句话“这本书是魔术师的揭秘书”,确实如此。与此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日本恐怖片的横向联系和《咒怨》的诞生秘闻。恐怖爱好者不可错过!
▷ 抓住这本书写的重点,让我有种我也能拍恐怖电影的感觉。在这种意义上,本书也可被称为优质恐怖电影的教科书。读一遍不够,反复读几次才行。
2021年11月15日 已读
还挺佩服小中千昭这样的电影人的,坚持自己的趣味,守着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拓展,津津有味地搞一些大多数人可能根本不在乎或者无法感受到的东西。
【日本】 (电影)
我被封杀的抒情 豆瓣
わガ封殺せしリリシズム
6.9 (1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大岛渚 译者: 周以量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6 - 6
为与黑泽明、小津安二郎齐名的国际巨匠导演,大岛渚以《感官世界》《爱之亡灵》《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御法度》等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永恒璀璨的光影。他是电影界的革命家,掀起日本新浪潮运动,以先锋另类的手法开辟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用赤裸与暴力的镜头语言,揭示人性深处永恒的孤独;又以深刻隽永的文字,诠释忠贞不渝的爱情。他勇于突破传统壁垒,不断超越自我,像独自潜行深海的鱼,全力燃烧着自己,只为看见那一丝光芒。
2021年8月20日 已读
大岛渚,左派青年,影评人,社会文化研究者,悼文撰写专家。整本书大概就是这么几部分组成,很多悼文,情真意切;很多影评,评论金井正、维斯康蒂、仲代达矢、高峰秀子等等,就像他的电影一样,观点尖锐;很多圈内的人和事,倒是拓展了不少知识面。比如了解了柴田骏和川喜多和子,伟大的日本电影发行人,把大岛渚等人的电影带到法国,又把戈达尔、安哲、文德斯、贾木许、侯孝贤的电影介绍到日本;还有日本影评人斋藤龙凤、秦早穗子等。信息量还是相当丰富的,提到的很多东西都值得展开去了解。
【日本】 大岛渚 (电影)
豆腐匠的哲学 豆瓣
小津安二郎 僕はトウフ屋だからトウフしか作らない
7.2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译者: 吴菲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6 - 10
他是最具有日本特色的导演,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小津调”。1923年,小津安二郎以助理身份进入电影行业,十年后凭借《心血来潮》被《电影旬报》评为年度最佳电影。此后,《晚春》《麦秋》均被列入日本电影名片200部,《彼岸花》《秋日和》《秋刀鱼之味》等名片亦获奖无数,其传世之作《东京物语》更是蜚声国际。
他的作品总是从细微之处观察生活的幸与哀,通过省略与留白让观者体会人生的无奈或明朗,始终坚持“电影以余味定输赢”的理念。
他喜欢女人却终身未娶;他亲历过战场却从未拍摄战争题材;他作品众多却始终风格如一。他无意成为艺术家,只想做一名电影的工匠。
小津安二郎的一生就像他的电影一样,余味绵绵。
2021年8月18日 已读
相当杂乱的一本书。既有战场日记,又有各种感想、自述、访谈,实在不够篇幅了,还能给你来个剧本。《东京物语》的剧本倒是挺好看的,但是小津自述、评论的部分实在太絮叨了。一大堆啰嗦而寡淡的文字,几乎没有什么新内容。
【日本】 小津安二郎 (电影)
草疯长 豆瓣
映画は狂気の旅である
8.6 (3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今村昌平 译者: 高培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6 - 10
日本仅有的一位两次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导演
.
日本新浪潮领军者今村昌平 自传性随笔集 中文版首次出版
.
今村昌平师从小津安二郎,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既有传承的一面,又突破了传统束缚,凭借先锋反叛的风格,与大岛渚等人成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领军者,并以《鳗鱼》和《楢山节考》两度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他善于从生、死、性这些层面出发,挖掘根植于日本文化中的生死观、情色观和劣根性。 无论在影像处理,还是在题材选择上,常有骇人之举,作品频频惊艳影坛。
今村昌平在本书中深刻而质朴地书写了他的电影之梦与人生达观。
.
今村昌平始终在探求人性的底线,逼视最真实的丑陋与野蛮,他是导演中的人类学家。
——戛纳电影节颁奖词
今村昌平的电影表现力朴素,但他确实是一位大师,在电影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马丁·斯科塞斯(美国著名导演)
他赤裸地描写人的本能与欲望,展现了战后日本人挣扎反抗的形象,是战后日本电影界的代表人物。
——佐藤忠男(日本著名影评人)
2021年8月13日 已读
今村昌平写起自述来也非常有意思,坦白、朴素,把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相当好看。1.农村情结来自小学老师,后来办电影学校,要求学生入学一定要去农村体验生活;2.坚信二十一世纪属于女性,即使肉体受到侵犯,心中的精神内核也是不会被摧毁的;3.相比于木下惠介的虚构倾向,更想拍成绝对的现实主义;4.“重喜剧”是相对于“轻喜剧”,要追求真实,重重地触及笑点;5.年轻时对黑泽明无感,但是被三船敏郎的表演所折服,由此决心当个电影导演,但是似乎一生都没有和三船合作过;6.为了打麻将,没空接金棕榈打来报喜的电话;7.在金棕榈晚宴上和《长别离》导演亨利·柯比惺惺相惜;8.独立制片以来,一直靠借钱过日子,债台高筑八位数,不知道死之前能不能还清。
【日本】 (电影)
戛纳往事 豆瓣
Dictionnaire amoureux du Festival de Cannes
7.0 (5 个评分) 作者: [法]吉尔·雅各布 译者: 王雅伦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启真馆 2021 - 8
一部戛纳的历史,就是半部电影史。
☆关于戛纳电影节的一切,读这本书就够了!
这是一本关于戛纳电影节的大百科。全书以词条形式编排,收入了作者参与、执掌戛纳电影节数十年的经历和趣闻。包括著名导演、经典电影、明星以及电影节运作的台前幕后。阅读这本“辞典”,如一次奇妙的拼图游戏,一副生动多彩的光影画卷徐徐展开。
☆电影节前主席回忆录中文版首发!
雅各布主席掌管戛纳电影节四十余年,将其从一个欧洲的区域性电影节逐渐打造成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顶级电影盛会,成就了无数经典电影和著名导演。此外,雅各布先生还设立了“一种注目”单元,“新摄影机”等单元,提携和奖励了一大批后进英才。这本辞典是他多年戛纳旅程的一次汇总。
☆独家收入中国电影人的戛纳之旅
雅各布得知中文版即将出版,欣然撰写了中文版序言,期待着更多优秀的中国电影人和导演进军戛纳。此外,书中还独家收录了张艺谋、陈凯歌、巩俐、章子怡、张曼玉、王家卫、侯孝贤、杨德昌、李安等中国导演、演员的戛纳经历。
☆揭秘金棕榈大奖诞生的台前幕后
雅各布先生担任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主席多年。负责每年的竞赛单元选片,经历了无数优秀作品在戛纳的成名,也错过了很多经典作品的首发。此外,本书还独家披露了电影节选片的流程、评审的考量、获奖名单诞生的秘辛以及电影节组织的各个环节和趣闻。
☆披露著名导演和明星的戛纳奇缘
作为世界重要的电影节之一,戛纳一诞生就受到了各国电影明星和导演的重视。许多导演和明星也在这里留下了传奇和趣闻。麦当娜的个人电影首秀,迈克尔•杰克逊在戛纳掀起的热潮,马丁•斯科塞斯的戛纳之缘……(导演:阿莫多瓦、贝托鲁奇,布列松,科恩兄弟,戈达尔,哈内克,黑泽明,斯科塞斯,贾樟柯,张艺谋,侯孝贤,王家卫,李安……
明星:麦当娜,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伊莎贝尔•于佩尔,巩俐,张曼玉,迈克尔•杰克逊……
经典:《现代启示录》,《天堂电影院》,《四百击》,《低俗小说》……)
还有种种轶事不一而足。可以说,这是一本另类的“电影史”。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位戛纳“老兵”电影节旅程的浓缩。
雅各布先生曾担任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主席四十余年,成就了戛纳如今的规模和影响力。在他笔下,电影节幕后的种种趣闻轶事娓娓道来,电影史上众多导演、明星、制作人在戛纳的众生相一一呈现,还有数不尽的优秀作品或在戛纳大放异彩,或与其失之交臂。通过本书的描绘,尘封历史的那些人物、事件和作品,又一次鲜活生动起来。
本书是戛纳电影节前艺术总监、主席雅各布的回忆录,全书以词条形式编成,收录了作者担任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主席期间遇到的各种人物、事件、场景、作品等,其中包含大量电影史的重要历史事件,提及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与戛纳的奇特关系,以及著名导演、明星在戛纳的奇闻轶事。对于一般读者以及电影爱好者了解戛纳电影节,了解电影史,本书都是不可错过的。
2021年8月7日 已读
相比于《我与戛纳》的流水账日记体,《戛纳往事》以辞典的形式来回顾戛纳,像是一本史记,尤其是人物篇,写到塔可夫斯基、戈达尔、安东尼奥尼、黑泽明等大师的时候,恨不得在他们的名字后面加上本纪,每一位都像是电影史上的帝王。最厉害的不是雅各布细数戛纳历史上的各种秘闻往事,而是他对每一位导演的评价、描述,用词都极其准确。这种准确不光是细看过他们的电影,而是真正交流、共事、相处过才行的。
【法国】 (电影)
电影批评 豆瓣
8.8 (49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3
《电影批评》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之一种。作者从具体电影的批评方法入手来进行《电影批评》写作,具有文学案例研究的方式。在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前,《电影批评》作者先简洁而概要的介绍这一种批评理论的大致情况,比如批评对象、理论来源、主要内容等等,然后再进入到对具体电影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细致的了解怎样进行电影批评。
电影的秘密 豆瓣
Movies and Meaning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普林斯 译者: 王彤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11
一本培养专业观影眼光的北美高校经典教材
教影人读懂观众的心理,带观众体会影人的匠心
影评名家、CC特邀专家普林斯教授二十年来六次修订
兼顾艺术、技术与商业,全景呈现电影体验的诞生过程
...................
※编辑推荐※
《电影的秘密:形式与意义》是一本经典的电影启蒙教材,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电影概论书,旨在让影迷、普通观众也能读懂电影的形式风格与电影的魅力。
本书提供了五百多张精挑细选的插图、五十余篇影人及相关作品专题解析,对电影摄影、美术、表演、剪辑、声音、叙事、特效等构成元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从电影风格、流派、美学、理论、批评的角度提供解读方法,从而全方位地阐释了“电影如何创造意义”。
自1997年首次出版以来,本书历经6次修订与再版。第6版修订新增关于视觉技术、数字特效等内容。
本书是全球知名教育集团培生推出的经典教材之一,被多所北美高校指定为电影入门课程的必读读物。
◎ 详解经典场面——《七武士》《好家伙》《蛇眼》的运动镜头为何值得称道?
◎ 传递摄影魅力——《拯救大兵瑞恩》和《父辈的旗帜》同为战争片,为何分别选用胶片摄影和数字摄影?
◎ 展示美术设计——《十二宫》如何用遮片绘景恢复业已消失的旧金山湾区?
◎ 探秘表演方法——《码头风云》中白兰度将女式手套戴在自己手上竟然是没有剧本的即兴发挥?
◎ 说明剪辑作用——《沉默的羔羊》怎样用连续性剪辑的特点误导与迷惑观众?
◎ 阐释声音功能——《老无所依》如何使用声音设计推动叙事?
◎ 归纳电影类型 解读叙事手段——《搜索者》如何体现经典好莱坞叙事?《记忆碎片》《撞车》又如何用经典好莱坞叙事之外的方法讲故事?
◎ 穿越影史特效——《火车大劫案》问世60年后,《2001太空漫游》竟然又用起了摄影机内置遮片做特效?
◎ 领略银幕真实——《诺斯费拉图》如何说明表现主义风格连接了人和环境?
◎ 商业还是艺术——让·雷诺阿为什么说“电影史的一大特色是电影人与产业之间的博弈”?
◎ 提供理论模型——电影批评的核心功能与价值到底是什么?如何撰写让人眼前一亮的电影批评文章?
...................
※媒体推荐※
如果你对电影有真爱,那么你一定会觉得普林斯教授的课有趣。我甚至觉得连这堂课的教科书《电影的秘密》都这么好读!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RateMyProfessors.com
在我上过的电影课里,他是知识最渊博的老师。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RateMyProfessors.com
普林斯教授棒极了。如果你想了解电影理论及其本质,请去上他的课吧!相信我,我现在已经在罗兰·艾默里奇手下工作了,感谢普林斯教授!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学生,RateMyProfessors.com
《电影的秘密》是我们在电影批评课上用的主要参考书,也是我们的课本。……这本书写得很好,好好享受吧!
——美国亚马逊五星评论
...................
※内容简介※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发展出一套与观众交流的语汇。然而观众是否知道电影的视听并非都来自真实,而是源于电影人的设计与安排?本书以此为出发点,引导读者从三方面触摸电影媒介的独特性:电影通过怎样的形式设计构建银幕世界;观众如何理解电影并与之互动;电影如何将艺术性与商业性融于一体。
本书第1版面世于1997年,历经数次修订,最终成为一本全面、细致解读电影魅力的实用教材。作者运用大量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着重阐释摄影、美术、表演、剪辑、声音设计、叙事等电影结构元素,并将自己的电影美学见解、电影史素养贯穿其间。第6版新增了视觉特效及其在电影史上的应用,扩充了电影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更新了对数字技术的讨论。同时,本书还结合数百幅经由电影底片放大的精美图片、涵盖各类型的经典片例,以及对重要影人创作生涯的评述,帮助读者探寻电影的秘密。
再见杨德昌 豆瓣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王昀燕 商务印书馆 2014 - 9
本书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书中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2020年12月18日 已读
十六位电影人眼中的杨德昌以及那一代台湾电影人是怎么拍电影的。
2014 【台湾】 (电影)
最好的时光 豆瓣
8.6 (40 个评分) 作者: 朱天文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11
《最好的时光》是朱天文二十余年来为电影所写各类文章之全面结集,同时也是多方位完整记录侯孝贤作品的重要电影史文献。一方面,这本书包括了台湾著名电影人侯孝贤的所有电影作品的文字资料,可以作为他电影成就的直接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朱天文以小说、剧本、评论、谈话、随笔等不同形式来记录侯氏电影的点滴,也是作家朱天文的一本另类文集。
漫画电影史 豆瓣
Filmish: A Graphic Journey through Films
8.6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罗斯 译者: 灰土豆 后浪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 - 10
《《观察家报》推荐
迷影人士必读漫画
图像小说版《认识电影》
继《非平面》之后又一部非典型漫画论文
妙趣横生的图像导览带您畅游影史百年长河
◎ 编辑推荐
☆ 图像小说版《认识电影》,迷影人士必读漫画
当作为“第八艺术”的电影碰撞“第九艺术”的漫画,会诞生出什么样的思想火花?
如果说每一部电影是一场梦,那么这部漫画就是300多个梦的经典串烧:
从《火车进站》到《盗梦空间》,从《发条橙》到《闪灵》,海量经典场景、经典角色以漫画形象出现,目不暇接,让迷影读者有“看图猜电影”的乐趣。书末附有漫画中出现过的所有片目与引用著作,把所提及的影片都刷一遍——或者更简单粗暴地一书在手——您就是对电影史张口就来的资深影迷。
☆ 独到的视角,通俗易懂的形式
《发条橙》《趣味游戏》《为所应为》里的角色为何要直视镜头?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为什么只能发生在纽约大街上?
《闪灵》里的酒店到底有什么玄机?
关于时间与记忆蕞出色的影像,来自哪部影片?(答案均见本书)
每章以“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等主题切入,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赏析佳片,深入浅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阅读的愉悦。
看完这本书,你不会再带着同样的眼光去看电影啦!
☆ 一封以爱封缄,写给电影史的“漫画情书”
跟《理解漫画》一样,本书中的作者给自己赋予了一个亲切、富有人情味的漫画形象,就像《神曲》中的维吉尔之于但丁,带读者穿越电影的幕后、前台与历史。
这是一部只有爱电影的人,才能画出来的“懂电影”的漫画。
这是一封洋洋万言,以漫画形式写成的迷影情书。
◎ 内容简介
《漫画电影史》用漫画的形式,通过“眼睛”“身体”“场景和建筑”“时间”“声音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等七个章节来赏析电影。引用了丰富的电影例子与理论著作,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欣赏电影的视角。
◎ 媒体推荐
“罗斯真正了解他要说的,他在案例教学和细节分析上展现出良好的品位。”
——Total Film
“非常让人享受……阅读过程很轻松。”
— —《卫报》
“《漫画电影史》很有启发性,既容易接受又十分有趣。”
——《图书馆杂志》
“这就是放映员们所需要的。”
——《观察家报》月度图像小说
2019年12月16日 已读
不算太厚的一本,却画了很深厚、很严肃的电影史、学术和理论。用漫画的形式重现许多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并配以解说,探讨电影的诸多元素,每一格漫画都别出心裁。
2019 【英国】 (电影)
火鳳燎原 26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陳某 東立出版有限公司 2007 - 4
燎原火闖下大禍害得司馬懿家破人亡,今後二人將分道揚鑣,成為「敵人」?稱帝的袁術攻打徐州的呂布,且看戰神呂布如何神勇退敵!離開司馬家的燎原火,遇上了欲除之而後快的人,但是卻又不能殺他,其中有何原委?
我的造梦之路 豆瓣
KON'S TONE 「千年女優」への道
8.5 (119 个评分) 作者: [日] 今敏 译者: 焦阳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5
动画教父【今敏】的执着梦想和坦诚生活
.
日本动画大师【今敏】亲笔随笔集 中文版首次出版
.
收录多幅分镜稿、精美全彩习作
黄金拍档、《千年女优》《红辣椒》原声制作 平泽进中文首次访谈
.
雅众·影事01
========
.
他是日本史上独一无二的动画导演,一生短暂,留下 的动画电影仅有《千年女优》 《红辣椒》《未麻的房间》《东京教父》这四部,却都屡获大奖。作为掌控梦境与现实的天才,银幕上每一帧的虚实交织都是他对既定概念的颠覆。
他扔掉了世俗意义上的幸福,一生沉浸于挚爱的事业。生活对他而言就像电影一般,有鲜活的苦涩,也有极致的梦幻。
他的匆匆离去给世界动画产业留下无尽遗憾,但他未竟的千年之梦仍在延续。
.
========
.
今敏以小小的动画获得了最高的赞誉,是日本一位伟大的电影人,也是世界上最敏锐、最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时代周刊》
.
今敏辞世以后,我们就觉得日本动画的未来没有了。——电影杂志《CUT》
2019年6月4日 已读
《千年女优》《未麻的部屋》幕后花絮,大量吐槽,比较琐碎,可读性没那么强。。倒是几篇小记里有一些真情吐露。“活不下去怎么办?去死啊。一想到这就豁然开朗了。”
【日本】 今敏 (电影)
伍迪·艾伦谈话录 豆瓣 Goodreads
Conversations with Woody Allen: His Films, the Movies, and Moviemaking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拉克斯 译者: 付裕 / 纪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9
“为了拍《阿拉伯的劳伦斯》,你要去沙漠待两年吗?”
“当然。”
——那不是我。我会直接把《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个点子扔进碎纸机!
★伍迪•艾伦从1971至2009年接受其传记作者的访谈全记录
★一位电影大师关于电影拍摄、剧本写作、私人生活的坦率自白
★全方位呈现幽默、智慧、真实的伍迪•艾伦
引入入胜……读者将会在其中读到以前从未见识过的东西:伍迪•艾伦眼中的伍迪•艾伦……给怀有雄心壮志的艺术家提出的大量建议……几乎每页都妙趣横生。
——《巴尔的摩太阳报》
2018年10月10日 已读
伍迪艾伦谈话录又一本。这其实是一部长达38年的对话。作者把长久以来跟伍迪艾伦的访谈,根据写作、选角、拍摄、导演、剪辑等几个电影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主题组织起来,单独成章,每个主题下再大致以时间顺序为参考。读书的过程中,就像是看着伍迪艾伦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很多观点和看法都带有他当时年龄独特的时效性,但大多其实都还是保持一致的,前后出入不大。比如对奖项、剧本创作、选角的看法。但同时也能明显看出伍迪艾伦的变化,比如从喜剧导演到戏剧导演的尝试和改变,想拍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也能看出他在一定时期内的迷茫和不知所措,非常细腻。伍迪艾伦真的好早之前就把人生看得很透,几十年如一日地散步、吹单簧管、创作、拍片,沉默寡言,不争不抢,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比之前读的《我心深处》来看,颇有意思。
【美国】 伍迪·艾伦 (电影) (访谈录)
我心深处 豆瓣
Woody Allen on Woody Allen
7.0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迪·艾伦 / [瑞] 史提格·比约克曼 译者: 周欣祺 雅众文化/ 新星出版社 2016
伍迪·艾伦是世界影坛中最独特、最具魅力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别具一格,且拍摄速度之快、获奖数量之多,几乎无人能及。
.
伍迪·艾伦在本书中回顾了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涵盖了《傻瓜入狱记》《安妮·霍尔》《曼哈顿》《开罗紫玫瑰》等最具代表性作品台前幕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 电影 和人生的真知灼见。他的电影带有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与辛辣,处处可见对文化、道德、宗教的讽刺,风格一目了然,却又和而不同。
.
他不仅是位杰出的电影导演、演员,同时对音乐、文学和艺术也有着独到而深刻的洞见。他无意于做聚光灯下的表演者,总是低调地站在作品背后。喜剧的笑声终会烟消云散,而自律的创作者永远闪光。
.
媒体评论
.
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继卓别林后最杰出的喜剧天才。
——奥斯卡颁奖词
用充满智慧的幽默解析人生、讽刺人性,这方面的集大成者数伍迪·艾伦。
——《纽约时报》
伍迪·艾伦的自嘲性刻画让我同情乃至欣赏他。
——科波拉
斯皮尔伯格可以被模仿,但伍迪·艾伦是无法被模仿的。
——马丁·斯科塞斯
2018年9月27日 已读
一部一部电影地聊,从1969年的导演处女作《傻瓜入狱记》开始,一直聊到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三十余年,三十多部作品,跨度非常广,内容非常丰富。台前幕后,喜欢的电影小说音乐,欣赏的导演摄影演员,倾囊相授,无所不聊。但难免多少有些自我重复,很多问题都比较雷同,回答也大多离不开博格曼、费里尼、马克斯兄弟等。但是好在伍迪·艾伦足够有趣,足够真诚,回答中多有金句。就像他的电影一样,虽然有些重复,但依旧有趣。。伍迪艾伦高产的根本还是在于自律啊,自律才是硬道理。
【美国】 伍迪·艾伦 (电影) (访谈录)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 豆瓣
Andrei Tarkovsky: Elements of Cinema
7.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伯德 译者: 金晓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以开放的叙事结构和舒缓忧郁的气氛,对当代欧洲电影风格形成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然而,他的名字在有关电影的通俗和学术著述中都出奇地罕见。罗伯特•伯德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堪称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在塔可夫斯基电影世界的入口,伯德窸窣翻动着难得一见的俄语文献,追溯那些尘封的岁月,然后带领读者穿越电影世界中一条条幽深的密道,凭借“土、火、水、气”四种电影的元素忽明忽暗的光亮,探寻一个个神秘诡谲的角落,时不时让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本书涉及塔可夫斯基的主要电影作品,论述范围广,资料翔实,内附一百多幅珍贵影像,书后更有长文导读。在这里,你面对的不是晦涩难懂的电影,而是引人入胜的解谜游戏。
★内容介绍
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中,罗伯特•伯德详述了塔可夫斯基的主要电影作品——《伊万的童年》《安德烈•鲁布廖夫》《索拉里斯》《镜子》《潜行者》《乡愁》和《牺牲》,指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基于对土、火、水、气四种基本元素的检视或颂扬,电影的元素与孕育着可能性的时间的统一感是分不开的,而电影强化了人类体验中的这种统一感。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是电影的元素使自然的元素得以存在。伯德诗性的语言与深刻的哲思就像缓缓诉说的画外音,为读者开启了一次别样的观影之旅,更为塔可夫斯基电影创作的美学原则提供了一次全新的研究。
★名人推荐
“有关该电影导演在文献上的重大贡献。罗伯特•伯德完全熟悉英语读者难以获得的俄语文献,他对电影构造的细微差别有着非凡的敏感度。”——P. 亚当斯•希特尼(普林斯顿大学视觉艺术教授)
★媒体评论
“这本深刻流畅的书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具有洞察力,思想清晰。”——《俄罗斯与苏联电影研究》
“令人印象深刻的解释性研究。”——《电影人》
“他(伯德)广泛涉猎文献,从经典俄语文学与哲学到当代视觉艺术,令人耳目一新……”——《视与听》
“对塔可夫斯基研究领域的一次非常受欢迎的贡献。”——《加拿大斯拉夫语文集》
2018年9月12日 已读
一本相当详实、厚重的塔可夫斯基电影研究著作,有点难啃,第一遍只能算粗略浅读而已。作者以一种非常新奇的角度,以土、火、水、气四种元素来分解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各种元素,包括体制、空间、银幕、镜头、时间、想象等等。以此为基础,作者详尽地分析老塔的电影理念,极其丰富,极其细致,细致到分析老塔电影中某一个镜头的语言和光影,以至于读书的时候需要把老塔的电影当场拿出来拉一遍片,才能一一对应上。
【美国】 (电影)
日本电影110年 豆瓣 Goodreads
7.7 (3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四方田犬彦 译者: 王众一 新星出版社 2018 - 1
《日本电影110年》将日本的文化传统、电影技术的发展、日本与东亚乃至世界的关系史、日本社会意识的演变等多维度交织在一起,围绕日本电影的兴起与发展,娓娓道来。
本书补写了21世纪头十年以来日本电影的最新进展,进一步丰富了该书的内容,特别是将平成时代日本电影的新动向更加完整地勾勒出来,使得电影产业在日本几个不同的重要历史阶段的发展得到更加均衡的、面目清晰的展现,有助于人们从更为广阔的社会史视野审视日本电影110年来的发展,思考电影对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意义。
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电影的新进展,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它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近来呈现出的各种新特征。比如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环保主义、东方主义、全球化、日本社会的保守化与内向化等问题的关注视角就拓宽了对电影本身考察的视野。一部日本电影发展简史也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日本电影经历过的故事,扮演过的角色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对我们难道不是很好的参照吗?
2018年8月23日 已读
极简主义,言简意赅到了可怕的程度。日本电影110年之长,只写了短短的300来页,大师如黑泽明、小津、小林正树在其笔下前后加起来都不超过300字,更别提其他的一些导演了,基本上都是一句话就带过。。好处在于可以快速了解日本电影的发展史,从电影进入日本,到日本电影的两次黄金时代,二战期间的日本电影,以及21世纪以来的日本电影,都有有涉及;但问题也在于如此克制的表达,实在难得真意,有太多的细节被一带而过了。。总结来看,这书适合对日本电影有了一定了解,但没有系统观念的影迷,把它作为一份日本电影地图,按图索骥地去看各种电影和其他一些资料,会比较合适。
【日本】 四方田犬彦 (电影)
复眼的影像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桥本忍 译者: 张嫣雯 中信出版社 2012
《复眼的影像:我与黑泽明》是黑泽明御用编剧桥本忍的传记,刻画了桥本忍与其盟友黑泽明的交往和纠葛,给所有的影迷奉上的一份展露真性情的自传。1950年,32岁的桥本忍认识了黑泽明,两人共同写出《罗生门》。这是桥本忍第一部电影剧本,此片获得了威尼狮金狮奖,将日本电影推向世界。1952年,他写出《生之欲》,1954年完成《七武士》。桥本忍仅用四年时间即登上剧作家的顶点。《罗生门》之后,《生之欲》、《七武士》等名作陆续将日本电影与黑泽明推向世界。《七武士》甚至被誉为日本影史的最高杰作,成为世界各国电影名校的共通教材。黑泽明与桥本忍迎来生涯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开始面对创作人的最深恐惧……
2018年8月19日 已读
作为日本战后第一编剧,贵在能够提供大量史实资料,但是文风絮叨,奇奇怪怪的感叹太多。。以及对于编剧先行法和一枪定稿法两者之间的执念太深,后半段不断在批评黑泽明后来的一枪定稿编剧方式,有失偏颇。
【日本】 桥本忍 (传记) (电影)
我身在历史何处 豆瓣 豆瓣 Eggplant.place
Où suis-je dans cette histoire?
8.6 (30 个评分) 作者: [南斯拉夫]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译者: 苑桂冠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11
两获金棕榈奖的前南斯拉夫电影导演、演员、音乐人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54年出生于萨拉热窝,是世界上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他的人生正如他的电影:激烈、丰富、不羁,音乐无处不在。在这部回忆录中,他将个人经历与南斯拉夫——这个消失的国度、昔日的祖国——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从上世纪50年代他还是个住在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小孩开始讲起,回望摧毁祖国的那场战争,中间穿插了自己在电影创作中取得的成就、与约翰尼·德普的友谊以及对费里尼的仰慕之情……带着电影中同样的真诚与诗意,库斯图里卡向我们讲述了一切。
2018年8月10日 已读
库斯图里卡的回忆录,充满了政治阴影、酗酒狂欢以及对家国深切的爱。永远消失的南斯拉夫,铁托的去世,连续看了三次都睡着了的费里尼,一个永远谈论政治的父亲和一个贤惠温柔的母亲,共同构筑了库斯图里卡的电影观。死亡是未经证实的谣言。我身在历史何处?天问。
【塞尔维亚】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传记)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