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昨日遗书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罗大佑 现代出版社 2002 - 5
收录当年《昨日遗书》的全部内容外,还有大量以前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散文随笔、演出手记等。另外随书赠送一张CD,CD共收录9首歌曲,包括8首老歌和一首新歌《往事2000》。这首《往事2000》为钢琴人声版,是罗大佑为此书特别录制的,和专辑《罗大佑Ⅱ》中收录的版本不同。
自序
活着太久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告别而去的,究竟又怎么了?
曾经以为不可能被盼到的二000年,竟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隐埋;回头看时,了无痕迹。
那么,我们有没有长进一些聪明才智,与人生的顿悟呢?
真的不知道—也许这样比较好。
歌是语言绽放出来的花朵;但这样的花朵,即使再妖艳,也并不能保证她不凋零,归根而去。
所以,答案可能在那颗小小的种子里。
但这个时代的小朋友们太快乐了,不可能体认到真......
吉他族谱 豆瓣
Guitar Family Trees
作者: 特里·布劳斯 / Terry Burrows 译者: 王丹 / 张思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 11
吉他以其特有的外形存在于世上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然而它对流行文化的影响直到近一个世纪——尤其是在电吉他问世后——才真正为人们所察知与认可。若没有电吉他的问世,近五十年来的大部分流行乐、摇滚乐、爵士乐和乡村民谣根本就不会出现。
这本《吉他族谱》以极为直观的方式,历数辉煌吉他史上最为杰出的两百余款吉他(早至19世纪初的原声型号,近至21世纪最新前沿琴款),勾勒出各款“一琴难求”的顶级吉他及其制造厂商的历史。本书通过空前详尽的资料精心编排而成,深入解析了两百余款标志性的吉他型号,试图打造出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详实图册。每款主打型号均有一张精美的实物彩图,辅以详实生动的文字说明,追溯其设计重点及音乐性能背后的历史,同时附有一张详尽的规格列表。作者还针对每款吉他,介绍了爱用该型号的代表性乐手或演奏者,以及能够欣赏到该型号音色的代表曲目。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录了5张特别制作的全彩拉页,全面展现芬达、吉布森、马丁、格里斯克、里肯巴克等豪门制造商的产品演变历程。
无论你是吉他的演奏者,抑或是吉他的倾慕者,都可在这段引人入胜的吉他世界之旅中,享受到一场献给所有吉他爱好者的视觉飨宴。
◆ 展现二百余款吉他架构而成的丰硕历史,揭晓不同型号背后的灵感来源与独运匠心;
◆ 简明的规格图表,细数琴体款式、涂装、品格镶嵌、琴颈规格、品数、拾音器等各个方面的细节;
◆ 收录每款吉他的大尺寸实物照片,精美无比;另附最擅长使用该款吉他演奏的音乐人照片;
◆ 内容详实的附赠拉页,全面展现芬达、吉布森、马丁、格里斯克、里肯巴克等五大吉他豪门的产品族谱。
2020年12月7日 已读
吉他花样还真挺多的。买不起,只能看看图片眼馋。最牛逼的还是梅博士,十六岁的时候自己设计自己做的,然后用了一辈子。。。。
【美国】 (音乐)
音乐的极境 豆瓣 Goodreads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庄加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
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
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最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
霍洛维兹成了在白宫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
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
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
2020年4月23日 已读
发表在各种杂志的音乐评论集,真的是“音乐的极境”了,极富洞见的评论,涉及音乐、哲学、文学、人性、女性主义,融会贯通,写得非常动人。有一个观点印象很深:“弹奏音乐的同时也是阐释、品评音乐,好比一篇谈论伟大小说的散文亦是对小说的评论,而不只是情节摘要。”多少算是理解了一点为什么不同的人演奏同一个曲子听起来会不一样。大概就像对同一部电影、小说写评论一样,不同的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理解。以及萨义德大概是古尔德头号粉丝了,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赞美古尔德的机会,以古尔德开篇,并总在各种语境下提起古尔德真是完美。
2019 【美国】 (音乐)
谁的音乐?谁的古典? 豆瓣
作者: 伍维曦 2018 - 7
音乐
是人的实践中既不可缺少、也无法避免的精神力量与感性对象。
西方古典音乐
在当今中国的文化生活中,也不可缺少而无法避免。
谁的音乐?谁的经典?无时无刻,不在叩问着敏感的听觉与思索的内心。
这一外来文明,如何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之一部分?
对这一命题的认识与思考,凝结在这本文集的字里行间。
2020年4月21日 已读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演出现场的乐评,第二部分是一些音乐类型的发展史,第三部分是一些作曲家的介绍。倒不是不是写得不好,而是读得太早。在我还在尝试认识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的阶段,给我读了吕利、奥芬巴赫,爱德华·埃尔加一些基本没听过的,有点读不下去。乐评也多是个人感受,不太感受得到。
2018 【大陆】 (音乐)
乐之本事 豆瓣
8.1 (65 个评分) 作者: 焦元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有兴趣,或准备想要进一步了解它,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协助;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没有兴趣,这本书有丰富的故事和知识,翻翻看看,或许也能触类旁通;如果你已经浸淫或学习古典音乐多年,那么,愿这本书能让你记起那个喜爱音乐的自己,想起每一个与美好感动相逢的当下。无论人生可以多荒谬,世界可以多歪斜,有些事,永远值得你放在心上,用自己最坚定顽强的意志,温柔又执拗地守护。
——焦元溥
台湾著名古典乐评家焦元溥写给普通大众的古典音乐入门书,没有五线谱,没有专业术语,以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聆听经验讲述古典乐的聆听之道,音乐很难懂吗?不。人人都可欣赏古典乐吗?是的。本书涉及古典乐的定义和讨论、品味乐曲的态度与方法、录音与现场演出的差别、不可不知的音乐小常识、古典音乐简史,以及无比实用的音乐会注意事项、选座参考乃至聆赏进阶之道,另附作曲家年代表、焦元溥精选曲目及详细解说,库克音乐免费正版在线聆听。
2020年4月9日 已读
当古典乐入门书来读还是有点勉强,没教人听什么也没教人怎么听。倒是视野很开阔,常常以文学来类比音乐,旁征博引,有一些很独到的见解,甚至还有些做人的道理也很欣赏。。提到现场音乐的一点,“是要让听众看得见却听不到”,响亮的铜管乐器下,只能看见钢琴演奏者忙得不可开交,却听不见丝毫琴音,这恰好是精髓所在,也正是现场音乐的魅力。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
2015 【台湾】 焦元溥 (音乐)
地下乡愁蓝调 豆瓣
8.3 (88 个评分) 作者: 马世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这不仅仅是一本乐评集。
这是一本披着音乐外衣的青春事件簿,一部关于已逝年代的往事纪念册。
一九七一年,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团披头士已经解散;乐史"三J”——吉米·亨德里克斯、珍妮丝·乔普林、吉姆·莫里森都已不在人间;一九六〇年代“伍德斯托克国”那个充满鲜花和大麻味的嬉皮梦被滚石乐队的阿尔塔蒙特惨案彻底粉碎。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痛苦与迷茫。
一九八一年,胡德夫、杨祖珺已因“美丽岛事件”远离歌坛、各奔东西,“民歌运动”即将走到尽头;随着罗大佑、苏芮、李宗盛、张艾嘉等人的崭露头角,台湾乐坛的巅峰期已在不远处招手。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他家的客厅,正是这场变革的集会场所。
然而,整整“晚出生”一个世代的他,把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用一篇篇感同身受的文字记录了下来,转换成为或激动、或落寞、或感伤的种种情怀,如今的我们再随其追忆这些情怀,也许只是为了想要知道自己是从何处而来。
摇滚乐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我们的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何听爵士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Listen to Jazz
8.4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特德·焦亚 译者: 孙新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5
爵士乐的精髓何在?我们该如何品鉴大师级的演奏?即兴演奏就是随意发挥吗?为什么听、如何听、听什么、听谁的,有关爵士乐的种种疑问,你都将在这里找到答案。
美国杰出音乐史学家、资深爵士乐评论家特德·焦亚在本书中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赏乐之道,他从爵士乐的核心谈起,扩展至爵士乐的结构、历史、流派、名家赏析,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如何听爵士”,只要用心聆听,定能深入爵士乐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揭示其魅力所在。
5个爵士乐关键元素+12种爵士乐风格+9位爵士乐大师+150位当代爵士名家 ★ 爵士乐终身成就奖得主全新力作 本书作者特德·焦亚被誉为“美国杰出的音乐史学家之一”,著有爵士乐相关书籍10种,作品屡获殊荣。他于2017年5月获得“爵士乐新闻记者协会”授予的“爵士乐终身成就奖”。
★ 获评经济学人年度好书,广受赞誉 入选《经济学人》2016年年度好书,《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纽约客》《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盛赞推荐。繁体中文版亦得到焦元溥等多位专业人士推荐,上市后销量迅速突破两万册。
特德·焦亚做得太好了,许多人会因此爱上爵士乐!——《经济学人》
★ 匠心独运、清晰轻巧的赏乐指南 作者身兼音乐史学家与爵士乐手,他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将多年积累的私家赏乐建议凝结于这本轻巧的指南中,透过纷繁复杂的音乐世界解开了爵士之谜。
★ 国内爵士乐坛重量级大咖推荐 知名DJ、中国爵士乐坛先锋人物张有待作序;张北音乐节及天漠音乐节的创办人、《爵士圣经》作者李宏杰撰写推荐语。
昨日书 豆瓣 Goodreads
7.9 (30 个评分) 作者: 马世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2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自拔。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曾经相信的那种永远不能遗忘的深刻情感,终究还是被遗忘了。时移事往,当我的文字终于刊载在十七岁那年只敢遥遥仰望的版面上,世界和我都已经改变。或许最悲伤的部分是在梦想成真那一刻你才发现自己对它早就不在意,并且发现它的实相其实跟生命中诸多猥琐细节毫无分别。而在此之后,你再也无梦可做了。
——马世芳

马世芳像很晚才“发育”的年轻人,就像我读他的书感觉里面含含糊糊的、心有不甘的,断断续续的写,我都觉得他的意思好像是:“我都已经快四十了,我的花,怎么还没有开?我的人生,怎么还没有奔放呢?”
——陈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