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钱浪费纸
未来的冲击 豆瓣
Future Shock
作者: 托夫勒 译者: 蔡伸章 中信出版社 2006 - 7
《未来的冲击》是托夫勒奠定声名之作,《未来的冲击》的出版也标志着未来学进入美国文化的主流领域。在社会的剧变下,短暂性的讯息不断袭扰人类的感觉,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击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则不断搅乱人类的判断能力。当人类无法适应这三股联袂而来的变动刺激时,便导致了变动的疾病:未来的冲击。未来冲击的大风暴此前早已席卷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一提起“未来”便为之色变。他们患了“未来的恐惧症”,开始逃避“未来”,盲目地走回“过去”。在未来的袭击下,他们开始退却,拒绝介入社会。嬉皮避进荒野之地,流落到孤岛,不愿再食人间烟火,宁愿去过着一种“单纯而愚昧”的生活。他们开始抽大麻烟,因为神经麻痹之后便不会再去想到未来。他们追求销魂的高潮经验,因为这种高潮经验可使其忘我。他们走向神秘主义,因为神秘主义可使他们返回过去的幽远之乡。
断点:互联网进化启示录 豆瓣
作者: [美] 杰夫·斯蒂贝尔 译者: 师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一部神经学、生物学与互联网技术大融合的互联网进化史诗巨著。
我们正置身网络革命中。互联网的每一丝变化都与你我息息相关。当科技变得无处不在时,它就会改变你我。在《断点》一书中,大脑科学家和企业家杰夫·斯蒂贝尔将带领读者来到大脑、生物与技术的交汇处,向读者展示生物学和神经学是如何与互联网技术发生联系的;我们是如何通过生物学上的前车之鉴,来预测互联网的发展的;互联网在经历增长、断点和平衡后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本书提供了一个独到、新鲜的、令人兴奋的视角,帮助人们去看待商业和技术发展的未来,以及它们对我们所有人的影响。
2018年12月6日 已读
这不就是高中生物的s型曲线吗?居然能用一本书的篇幅来扯这么多
浪费钱浪费纸
盗墓笔记 豆瓣
7.7 (111 个评分) 作者: 南派三叔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1 - 9
2020年3月4日 已读
2020年3月4日 评论 纯粹的垃圾浪费钱浪费纸 - 大概在2012年我在京东花了两百多买了这套书,那时我还在上初中,京东还叫360buy。那时我刚看过鬼吹灯,沉迷在天下霸唱笔下的盗墓贼的世界中无法自拔,而我的同桌正好在看盗墓笔记。在她的强烈推荐下,我买了这套书。然而我买来过后就没看过,一直等到现在,因为疫情关在家里,我才把这套书翻出来看完了。所以,买来七八年之后,我才终于意识到我买了一堆垃圾。 我看了前两部之后,只以为这位南派三叔根本没有掌控长篇小说的能力。但看了前四部过后,我明白了他其实连写小说的能力都没有。虎头蛇尾的情节、突如其来毫无伏笔的绝境逢生、聊胜于无的细节描写、空洞无物装腔作势的所谓“局”“秘密”“各种势力”、瞎编的妖魔鬼怪、不断挖新坑补旧坑以及越读到后面越能感受到的凑字数,给了我极差的阅读体验。第一部还能勉强说不错,第二部还行,后面的就算了。 然而自己买的书,含着泪也得看完。读这套书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裁缝想做一件长袍,做到一半发现没有布了,于是只能拿一些破布来凑数,然后又拿更破的布去补前面的破布,最后连破布都没有了,就拿一些边角料来补洞。最后连边角料都找不到了,只好把旗袍改成T恤,应付交差。作者不仅写作水平极低,更气人的是在他的文字里我看不到一点诚意。在鬼吹灯里,天下霸唱对民间志怪传说是了若指掌,信手拈来,然而在盗墓笔记里我完全看不到这一点,一言不合就动枪动炮解决问题,很明显可以看出作者是为了凑字数而写作。更气愤的是,这破玩意也出版成了书,而彼时还不会找电子书的我就不幸上了当。为我浪费的两百多块钱感到意难平! 更让我气到无话可说的是,我当时不仅买了盗墓笔记,还买了沙海、藏海花,我现在只想说操你妈南派三叔,坑了初中的我两百多块。 看了沙海,我感觉我要瞎了,这什么垃圾玩意,一头猪写了十几本小说过后都晓得怎么讲故事了,作者得多蠢才能把小说写成这鬼样子!
浪费钱浪费纸
沙海 豆瓣
6.9 (60 个评分) 作者: 南派三叔 新世界出版社 2013 - 2
吴邪带着黎簇进入这片诡异的沙漠,寻找死亡之地“古潼京。在途中吴邪、王盟被地底的奇怪生物频频袭击。失去同伴,孤身一人的黎簇在沙漠中遇到了黑眼镜,他们能否能走出一望无垠的沙海,而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
沙海2 豆瓣
7.3 (33 个评分) 作者: 南派三叔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7
黎簇收到了大量包裹,检查了里面的的物品后,发现有人打包了整支探险队寄给他,他决定回到沙漠,而他的朋友苏万和杨好决定陪他同往。三人在火车上遇到美女医生梁湾,随后相继被解雨臣抛下火车……四人醒来就已经身处沙漠中,吴邪出现,让他们必须活过接下来的三天。
2020年3月8日 已读
非常垃圾。就算是一头猪,写了十几本书,也知道该怎么写小说了,这傻x南派三叔连猪都不如
浪费钱浪费纸
藏海花 豆瓣
7.6 (72 个评分) 作者: 南派三叔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 - 8
吴邪五年的平静生活,因金万堂的突然造访而被打断。金万堂竟然知道从张家古楼里带出的月光石上的蝎子图案与幼年闷油瓶有关。为追寻线索,吴邪前往尼泊尔,又辗转到了西藏墨脱。在墨脱,各种与闷油瓶有关的线索纷至沓来!
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吴邪在吉拉寺的喇嘛手里,拿到了闷油瓶的笔记,知道了闷油瓶当年进入雪山的前因后果。令吴邪震惊的是,他在另一本笔记上看到了“世界的极限”——莽莽雪山腹地,竟然有另外一扇青铜巨门!
各路人马集结吉拉寺,这一切是巧合还是有人蓄意安排?那神秘的蝎子究竟有何寓意?“世界的极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吴邪是唯一能够拯救张家的人?港派张家人是否可信,他们是图谋不轨还是完成使命?
这是一段全新的旅程,吴邪与胖子循着闷油瓶的脚步进入雪山腹地,这一次,吴邪能解开一切谜团吗?
凶宅笔记 豆瓣
我这几年炒房专门买凶宅
7.2 (19 个评分) 作者: 贰十三 花城出版社 2013 - 4
年度最火爆悬疑小说·炒房者买卖凶宅的诡异经历
每座凶宅,都有一个超级可怕的故事!南派三叔激赏推荐!
所谓凶宅,就是里面曾经有人横死过的房子。传说这样死去的人因为阳寿并没有过完,所以会死得很不甘心。通常会阴魂不散,所以多数的凶宅一般都会有怪事发生。
江烁和秦一恒是一对神秘 的炒房客,他们低价购买远近闻名的凶宅,经过驱鬼辟邪之后,再转手把房子卖出去,每一次都能大赚一笔,生意出奇地好!不料,这对黄金搭档却被不明来路的人盯上。一场巨大阴谋悄悄在他们身边酝酿,神秘的炒房合作者六指、“不是人”的合作者袁阵纷至沓来,各种凶险无比的凶宅不断出现,他们发现自己已经很难搞定,几次濒临死亡线。此时,他们发现,自己被套进一张杀机四氟的网内!
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巨大的阴谋?无法破解的凶宅恶鬼和风水局,到底会不会要了他们的命?谁,才是幕后操控这一切的高人?
碟仙·木偶 豆瓣
作者: 夜不语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3
《碟仙•木偶》内容简介:从小到大,我的身边发生过许许多多诡异莫名的事情。有感与此,我将它们一个接着一个记载下来,写成了小说。不错,你们正捧着的这本就是其中之一。《碟仙》四个女学生离奇死亡、校园内流传着婴尸传说……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情,与第三十六条校规——严禁玩碟仙游戏——有着惊人的关联。夜不语,一个神秘的少年,陷入这个神秘事件旋涡,一步步揭开出人意料的真相。不只因为每个参与者都作了相同的怪梦,也因为碟仙的一句话——“还……有……一……个……”《木偶》为了调查初恋情人的死因,夜不语来到一个寂静的小镇。先是遇到举止奇怪的,初恋情人的妹妹,接着,镇上不断有居民死亡……怪事开始层出不穷,诅咒弥漫整个小镇……这背后有什么东西在暗暗控制着?那神秘的女孩又是谁?夜不语惊奇地发现,这起事件竟起始于一场百年前的悲剧……真相会被揭开?还是依然深埋地下?
狼图腾 豆瓣 Goodreads
狼图腾
7.6 (293 个评分) 作者: 姜戎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 4
《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县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厦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2020年3月27日 已读
因疫情待在家,终于有时间把那些7、8年前上初中时买的书看了。不得不感叹,那时候不会上豆瓣看评分、不会找电子书的我,买了多少垃圾书。这本狼图腾就是一本垃圾,实在是不堪卒读,看了70页就放弃了,三句话离不开“狼”,五句话离不开“你们汉人”,刻意营造的蒙汉之别,夸大的草原骑兵实力,以及幼稚的政治历史反思,再配合上作者拙劣的文字组织能力,而且故事性几乎为0,当年白瞎了30块钱。
浪费钱浪费纸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3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2020年12月14日 已读
研究毫无严谨,观点极为过时,影响十分恶劣,每一个句子都极其辣眼睛(我要去读一读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来洗洗眼睛),这种狗屁能在中国流行,只说明了保守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宰制这一政治现实
2024年4月5日 评论 转|高毅:乌合之众? - 近年来,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邦(Charles-Marie Gustave Le Bon, 1841-1931。“勒邦 ”是旧译,现流行译法是 “勒庞 ”,但窃以为这个译法不仅发音上有偏,而且跟法国当今极右派领袖 Le Pen的中文译名相冲,故不足取)的《群体心理学》(书名由英文译者改成了《乌合之众》),在中国一直“火”得很,好像现在已经有了近二十种译本。这种“火”,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只是一直没人深究。就其在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上的影响来看,勒邦的这本书毫无疑问是一部 “经典”,但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它究竟有着怎样的得与失,它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究竟有着怎样的利与弊,迄今都没人能说清楚。也许勒邦的学问和他做学问的办法本来就是神秘而怪异的,这些东西根本说不清楚也无须说清楚,人们只需从中汲取某种一鳞半爪甚至飘忽无形的灵感或启示就已足够?但历史学却不可能仅仅满足于这样的认识,探究这样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实属必要。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来源:fnac.com) 1 一八九五年出版的《群体心理学》在国际学术界一直毁誉参半,但影响仍然很大。其实此书名曰“心理学”,关注的问题却远远超出了这个学科的范畴,不仅涉及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而且关乎对“现代文明”“现代社会”这些大概念的认知,其很多见解虽极易引起争议,但也常常有一些能启人心智的敏锐,一些能赢得赞赏的智慧,故而一直不乏有兴趣的读者。 古斯塔夫·勒庞(来源:wikipedia.org) 此书在当下中国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但它在中国的命运可不是一直这么顺。在二十世纪初叶大革命时期它似乎红过一阵,据说蒋介石的案头上就常放着它(蒋还在日记里写过读书心得)。然而很快它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至新中国成立后则长期看不到它的踪影,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又渐渐浮出水面。究其被排斥的缘由,主要是因为勒邦属于“保守派”,他的书里充斥着诋毁群众运动、否定暴力革命、反对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观点,这些自然不能见容于我们熟知的那个火热的年代;而其所以最后又能重见天日,则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时代到来了,我们需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要反思我们以往的得失,同时也要了解西方制度的利弊,于是勒邦这本书里的一些思考的价值就显露出来了。 譬如,勒邦大概是粗略地但也算比较全面地揭示“群众现象”优缺点的第一人,虽然读过它的人们对他的看法多会有所保留,但终究还是能由此对“群众现象”产生某种“警惕”,而有了这种警惕,在需要动员群众干一番大事的时候,人们多少就能注意把握点分寸。可是由于我们长期读不到勒邦,完全不知道“群众现象”可能会有什么缺陷,往往一味地甚至无条件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结果很多往事不堪回首。其实这个问题在“文革”后期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了,因此出现过一波批判“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论的舆论浪潮。 “群众现象”(来源:des-livres-pour-changer-de-vie.com) 再譬如,勒邦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批评,虽然带有浓浓的保守主义情调,但也客观地揭示了某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总需要讨好 “非理性的民众”,政客们的决策往往也只能是短视的,结果不仅会带来不可避免的财政浪费,而且会在实际上造成个人自由的丧失和官僚机构的膨胀、腐败与专制。其实加上资本的贪婪天性的作用,问题还会比勒邦说的这些要严重得多,当今西方出现的种种乱象便是显证。毋庸讳言,勒邦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这种社会心理学批判,较之许多大道理更容易为普通公众所理解,所以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道路选择,实具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2 不过,在肯定勒邦这本书的某些正面价值的同时,对于它本身的缺陷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也须有所认识。 其实,早在一九三四年,大革命经典史学的一位大师级学者乔治·勒费弗尔(Georges Lefebvre, 1874-1959),就写过一篇题为《革命群众》的文章,其中对勒邦的“群众研究”有一些非常中肯的点评。他首先肯定,勒邦把“群众”概念引入大革命史学是有功的,因为这牵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此之前没有被大革命史学注意到。但他旋即指出:“勒邦的功劳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他终究是模糊而肤浅的,那些重要问题他并没有提出来,‘群众’概念本身他也没有说清楚。一会儿说那是一些个人的杂乱聚集,一会儿又把群众和精英对立起来,这时群众又只是一群散乱的下层民众。他从一个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武断地把这些概念混淆起来”。其所以会如此,勒费弗尔揭露说,就是“因为勒邦实际上没有半点直接的社会史知识,甚至对大革命的政治史都一无所知,他的材料全来自泰纳 ”。勒费弗尔还告诉我们:“勒邦的理论已被冒险地引入了一些所谓的历史学著作,可那些著作实际上只是政论作品。”[Georges Lefebvre, Foules révolutionnaires, in Annales historiqu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11e Année, No. 61 (Janvier-Février 1934), pp. 1-2]由此可知,勒邦虽然觉察到了大革命“群众现象”的重要性,但由于严重缺乏相关的历史知识,他在这个现象的解释上非但毫无建树,反而制造了很多混乱。实际上他所做的,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借助泰纳对“革命群众”的纯负面描述,来系统地阐发自己的保守主义观点,所以他的书一般只能为某些保守主义政论作品提供参考。 乔治·勒费弗尔(来源:wikipedia.org) 但勒邦提出的“革命群众”这个问题毕竟极为重要,不能任由他胡说。所以勒费弗尔决心拨乱反正,而他当时也的确有这个资格和功底。他一九二四年出版的博士论文《法国大革命时期诺尔省的农民》,曾有力地推动了大革命社会经济史尤其是乡村社会史的研究,而他一九三二年发表的《一七八九年大恐慌》,则使他成为法国革命心态史的先驱和奠基人。尤其是他做“大恐慌”研究时,和年鉴学派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这两位史学大师有很深的互动关系,因为他们当时都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而且过从甚密,而费弗尔和布洛赫两人也都是年鉴学派心态史传统的奠基者。终于,通过一番结合着社会经济史和心态史的艰苦探索,勒费弗尔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勒邦之所以总把“革命群众”混同于偶然聚集的人群(“乌合之众”通常指的就是这种人群),是因为他没看到后者转化为前者首先需要有一个“革命集体心态”的预先存在。这个理论,是勒费弗尔在他的《革命群众》这篇一九三四年的文章里提出来的,而他的灵感,主要就来自他一九三二年关于“大恐慌”的卓越研究。 勒费弗尔的《一七八九年大恐慌》(阿曼科林1932年版,来源:wordpress.com) 一七八九年七、八月间席卷了法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恐慌”事件,标志着占当时法国人口 80%的农民的革命总动员,事实上它还有力地推动了法国市民的总动员,因而是法国革命通过“全民动员”而成为“大革命”的关键因素。这期间,法国的村民们到处都在由集市上和教堂前的“乌合之众”,迅速演化为手执武器冲向贵族城堡的“革命群众”。勒费弗尔发现,这一情况的发生,背后有一系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偶然纠集,其中,有天灾、王朝战争、政府决策失误招致的国民生计的恶化,有众多疑似盗匪的饥民和失业者流浪团伙的四下流窜,有粮食骚动和抗税、反领主等种种反叛活动的此伏彼起,有首都三级会议政情的危象丛生,有国内军队的可疑调动和外国军队的陈兵边境,还有关于流匪、雇佣军和外国武装数百年侵扰的历史记忆,有农民对领主压迫的千年积怨等。总之一切都表明,中世纪以来一步步积聚起来的法国社会矛盾的发展,这时已经抵达了总爆发的临界点。也正是这一切,使村民们普遍感到“奋起一搏”的时刻到了,并暗暗把斗争矛头指向所有的领主老爷,一种“革命集体心态”就此成形。就在这时,一些有关“贵族雇匪徒烧庄稼要饿死农民”的流言开始不胫而走。为求自保,村民们随即自发地组织起来并拿起武器,尽管“匪患”的幻象后来烟消云散了,但在这个风波中增进了团结也意识到了自己力量的法国农民却没有就此罢休,他们顺势纷纷发起“叛乱”,摧毁领主城堡,焚烧封建文契——原本偶然聚集的村民人群这才演变成了“革命群众”。 史特拉斯堡外的攀爬和抢掠(来源:retronews.fr) 因此说大革命时代“革命群众”的发生原来是要有些前提条件的,而这些条件中最首要的,就是农村社会对封建领主制度的千年积怨,是广大小农的苦大仇深。 在伯克、泰纳等一些保守派历史学家的笔下,这种“革命群众”全是些嗜血的暴徒、罪犯。勒邦在这一点上跟他们有所不同,他并不认为“革命群众”的暴行是通常意义上的犯罪,但他仍把“革命群众”的出现归咎于“非理性”雅各宾党人,认为是他们对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把人变成了狼。然而所有这些论点都遭到了勒费弗尔“大恐慌”研究的有力驳斥。首先,勒费弗尔表明,“大恐慌”事件的参与者们大都是很理性的——武装起来的村民们,无论是警戒、巡逻和盘查行人,还是驰援附近城镇或攻打领主城堡,都表现得相当克制;尽管事件几乎席卷了全国,领主城堡和封建文契也烧了不少,但杀人案查来查去也只有区区三起。不过我们也知道,大革命时代的“革命群众”远非都这么温和:事实上,随着大革命的激进化,“革命群众”也会变得越来越暴烈,直至变成一七九二年“九月屠杀”中的那群杀人狂。饶是如此,说“革命群众”天性残忍仍然是一种罔顾事实的偏见,因为大革命中那些极端形态的“革命群众”,其实都是在极端危急的形势下出现的,或者说把“革命群众”中的人变成了狼的,根本上还是大革命所面临的那种极端强大而凶悍的国内外势力。 反映1792年“九月屠杀”的版画(来源:wikipedia.org) 其次,勒邦把“革命群众”的出现归咎于雅各宾党人对社会秩序的不理性的人为破坏,其实就是要把大革命的发生归结为政治领袖的错误选择,而后来孚雷关于“启蒙思想引发大革命”的理论,实质上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但勒费弗尔的研究却表明,“大恐慌”时期法国农民的发动,是没有任何人策划和操纵的事件。时人确实有过种种怀疑,有的说是贵族在搞阴谋诡计,有的说是资产阶级在玩鬼蜮伎俩,显见是两大正激烈较量着的政治势力在相互甩锅。虽然全都不靠谱,不过窃以为倒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革命派的精英层至此都还没有洞悉“大恐慌”的实质意义。这些“城里”虽然也渴望革命,有些甚至还想当革命领袖,但此时终究谁都不曾动过一丝全民动员的念头,当然谁也不可能有这种能力。事实上,根据勒费弗尔的观察,他们反倒觉得农民的这种发动很碍事,甚至很危险,所以在“大恐慌”期间和随后的几个月里,全国各城镇的大资产阶级都曾不惜和特权等级联手,血腥镇压过起义农民 —不过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一暴行立刻普遍引起下层市民的强烈抗议,进一步促成了他们的政治觉醒。这一切事实,应该说都是大革命自发性或必然性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参加法国大革命的妇女(来源:futura-sciences.com) 3 严格说来,勒邦这本书是算不上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专业研究的,甚至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作品,而更像是作者的保守主义政治牢骚的一种带了点学术味道的宣泄,所以它的问世和流行,虽然也引起过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大家的注意,但本质上并不属于学术现象,而只能说是汹涌于十九世纪末西方的保守主义思潮的一种反映。这个思潮简单说来,就是要精英不要大众、要改良不要革命,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也批评刚在西方主要国家确立的民主政治秩序 —原因无非是这种 “民主化 ”为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开辟了一些新的可能性。因为敏感到民主化潮流的不可逆转,西方的保守派们当时的心情灰透了,纷纷发出“西方文明没落”的哀叹 —这方面最有名的可能是斯宾格勒,但勒邦的影响也非同小可。这种保守主义也的确命运不济,在“一战”时代一直被边缘化,“二战”后还由于和法西斯运动有些干系而不得不继续低调潜行,并改头换面演变为一种“新保守主义”,基本主张是经济上重效率轻平等(推行私有化、排除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加强自由竞争),政治上则是所谓要以“自由民主”取代“专制暴政”(实际上是要由美国来主导世界)。该思潮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终因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而开始得势 —首先是以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上台为标志在英美得势,然后不同程度地蔓延到西方各国,并因其更符合强势资本集团的利益而迅速站稳了脚跟,至今仍是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 斯宾格勒与其著作《西方的没落》(诺夫1945年版,来源:wikipedia.org;amazon.fr) 而这种新保守主义的崛起,就和勒邦这本书在当下我国的火爆很有些关联。何来此说?关键是因为此书牵涉到法国大革命,而法国大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不容小觑。事实上勒邦的研究兴趣就是由法国大革命中史无前例的“群众现象”挑起来的。而法国大革命本身也是“保守主义之父”、英国历史学家埃德蒙·伯克的灵感之源,他一七九一年出版的《法国革命反思录》被公认是保守主义的开山之作,其中对“革命群众”的痛恨情绪无疑撬动过勒邦的心灵。后来写《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托克维尔的保守主义立场也对勒邦影响不小,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写《现代法国起源》的伊波利特·泰纳——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保守主义历史学家之一,他对大革命中“革命群众”的咒骂几乎用尽了最恶毒的词汇。总之,没有法国大革命就没有保守主义思潮的发生,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勒邦的群体心理学了。而且,直到老保守主义变成了新保守主义,“法国大革命”在这个意识形态里还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影——尤其是在十九世纪里发展起来的经典大革命史学基本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东西太妨碍新保守主义政治纲领的落实了。于是,随着新保守主义的勃兴,从法国史学界左派阵营里叛出的弗朗索瓦·孚雷披挂上阵,打响了“修正”大革命经典史学的攻坚战。其实最初的修正尝试还是英国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科班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做出的,但附和者寥寥而批驳者甚众,显然不成功;二十多年后孚雷接棒,时过境迁,一下子做得风生水起,一本部头不大的《思考法国大革命》一九七八年问世后,竟迅速俘获了大多数青年学子,经典史学的大厦一时间摇摇欲坠。 伊波利特·泰纳与《现代法国起源》(被遗忘的书2018年版,来源:amazon.fr) 尽管大革命经典史学并没有就此垮掉,但舆论界还是失去了不少对大革命的传统敬意,一种诋毁法国大革命乃至所有暴力革命的声音开始流行,而这种“诋毁”的理由,实质上就来自勒邦的理论,也就是他在自己的许多作品里反复表述过的这一说法:大革命时代人们用抽象的理念、空洞的口号煽动了群众,把他们变成了嗜血暴民,也把革命领袖变成了专制暴君。 勒邦这本书在当下中国的“火”,看来多少跟新保守主义泛滥带来的这种思想混乱有一些关系,而且这种“火”,或许还会反过来进一步加重这种思想混乱?更严重的是,它是不是还有可能起一种误导作用,让人们稀里糊涂地被新保守主义思潮裹挟而去?这些问题理应引起重视。 细想起来,那些否认大革命的自发性并仇视 “革命群众 ”的人,从伯克、泰纳到勒邦,也包括了后来的孚雷,其实都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个人主义”的忠实拥趸,也就是希望全世界的现代化都能走英美路线的人。这些人恪守片面的经验主义思维,根本看不到在法国这种历史悠久的国家发生的革命,从来就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历史越悠久,阶级的分化和固化就会越严重,社会矛盾就会越尖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也就越难免会有一场剧烈的革命。也正因如此,他们对英美的革命何以比较“小”(实际上相对于法国革命那可能只属于某种改良)的原因也完全不摸门,其实那无非是因为英美的历史比较短的缘故:英国阶级分化的历史严格说来只是从一○六六年诺曼征服才开始的,而美国革命只是一场独立战争,当时美国移民社会的阶级分化其实才刚刚开始。应该说,前现代历史短一些的国家的确拥有某种特殊优势,起码它们的现代转型要少很多磨难,它们的 “温和革命 ”也的确与政治精英的自主选择有较大的关系,但那显然不能成为我们抱怨和责备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没走英美路线的理由。 “特权的负担”,第三阶层承担着贵族和神职人员的特权(来源:vikidia.org) 看来,随着新保守主义思潮的泛滥,勒邦一个多世纪前对 “革命群众”的贬抑在今天的世界仍颇有市场,但凭借着法国大革命政治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宏大而深刻的影响,对立的论点也不可能偃旗息鼓。在我看来,对于“革命群众”的这两种不同评说,实际反映的还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平等主义和自由主义乃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一对对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左右对峙,是法兰西政治文化与盎格鲁——撒克逊政治文化之间的传统对立。只是理智的人们都应该拒绝偏狭,应该承认这些观念性的东西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事实上它们都有自己的存在理由,相互之间也应该多多求同存异、互补共融。而勒邦在这本书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那些批评,其实多少也反映了一些法国人天性中的那种对“实质民主”的向往,这似乎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两种意识形态之间有互补共融的可能。 本文原载于《读书》2019年12期
浪费钱浪费纸
食肉简史 豆瓣
作者: [波兰] 玛尔塔·萨拉斯卡 译者: 陆俊迪 2020 - 6
本书讲述了人类痴迷肉类250万年的历史。从15亿年前地球上古老的细菌接触到其他肉类开始,你将穿越历史和空间,从前寒武纪的深处到21世纪中期,从印度的牛排屋到贝宁的伏都庙,再到宾夕法尼亚的肉类实验室,寻找人类对肉类的痴迷是如何开始的,为什么越来越强烈,以及最终是否会结束等问题的答案。
如果你是一个狂热的肉食爱好者,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了解是什么驱使着你的味蕾,并且可以让你意识到,原来吃肉也会影响你整个人的性格与行为。
如果你是需要在饮食结构中努力减少肉食的群体中的一员,那么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改变你的饮食习惯。通过让你理解减少肉类消耗非常困难的原因,帮助你对症下药。
如果你是坚定的素食者以及虔诚的素食者,本书则可以帮助你去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跟随你的脚步,并且在你鼓励吃素时他们时常会表现出愤怒。
造物还原 豆瓣
作者: [美]安德鲁·特拉诺瓦(Andrew Terranova) / [美]莎伦·罗斯(Sharon Rose) 译者: 丁天一 / 田佳灵 译 2019 - 10
当中国统治世界 豆瓣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5.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马丁·雅克 / Martin Jacques 译者: 张莉 中信出版社 2010 - 1
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书。本书的开篇讨论的是全球的现代发展模式这个主题。第二章探讨了欧洲的崛起,以及欧洲成为第一个走向工业现代化的大陆,并享有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原因。这里暗含着一个主要问题:欧洲的发展是机遇使然还是持续多个世纪的历史转变的积淀?世界的其他大陆能否有欧洲这样的发展机遇?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考察了日本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日本是个特例,它是19世纪开始工业化的唯一非西方国家。而中国却遭受了更多的欺凌与压榨。在第五章,我们看到亚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以及为什么这种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世界。本章考查了东亚国家与西方世界的不同,主要考察点是食物、身体、语言和政治。而得到的结果却是令人吃惊的。在第一部分的这些章节里,我们从历史和现代的角度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东亚不可能遵从西方的发展模式,东亚将保持自己的特色来发展经济。而东亚最重要的国家是中国。本书的第二部分谈到中国的崛起,主要从经济方面。第八章探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包括它有可能成为技术强国。第九章考察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同之处。如果有人认为,中国在未来有可能像西方,那么就错了。因为它们的根是根本不同的。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种文明的特征从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显现了出来。第十一章考察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第十二章考察了中国与其他大陆国家之间的关系。
我是谁? 豆瓣
Wer Bin Ich: und wenn ja, wie viele?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德]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Richard David Precht) 译者: 钱俊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5 - 11
这不是一部哲学史导论,也不是脑筋急转弯的哲学入门;它以“人是什么”的问题为起点,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工具,探讨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我们在生命里终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是谁?》的一大特色是极少使用哲学专门术语,也很少直接引用哲学著作。作者是要借用哲学以外的知识来阐述哲学问题,介绍重要的哲学学说。他的博学造就了一本令哲学界引以为荣的入门书。
——林正弘,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您已经走出了迈向幸福的第一步。…… 这本书让人无法拒绝。
——埃尔克•海登莱希(Elke Heidenreich),德国知名评论家,媒体工作者
(这本书)为我们填补对芸芸众生无法完全一目了然的知识提供了一种引导性的帮助。
——《索林根晨报》(Solinger Morgenpost)
一部美妙的、辉煌的作品!
——马库斯•兰茨(Markus Lanz),德国电视二台主持人及媒体人
欢快、诙谐并且通俗易懂。
——《奥伯迈恩日报》(Obermain-Tagblatt)
想成就一本畅销的哲学书,简直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错!这本书证明这个论断错了!从来没有一本哲学实用书可以像它一样厉害!
——《汉堡晚报》(Hamburger Abendblatt)
2021年7月8日 已读
我也不记得当初是怎样被推荐买了这本书,(好像是在读书杂志上看到的?)我只能说要是早点学会找盗版电子书,也能少花许多冤枉钱!
浪费钱浪费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