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中国思想史(三卷本)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 6
《中国思想史(套装共3卷)》为《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论者评此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
2023年12月15日 在读
德意志文学简史 豆瓣
作者: [德]海因茨·史腊斐 译者: 胡蔚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3 - 1
本书是德意志性文学的首度阐释之作,荣获德国文学评论最高奖默尔克奖。
“德语文学史上有过两次世界级高峰的出现,本书将它们放在特殊的历史前提下来考察:18世纪晚期,德意志文学第一次异军突起,成为欧洲文坛领袖,这次崛起与莱辛、赫尔德、歌德和席勒的名字联在一起;德意志文学第二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在20世纪初,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读者依然在阅读那个时期的作家:里尔克、卡夫卡、施尼茨勒、斯蒂芬·茨威格和托马斯·曼。”
作家,尤其是表现主义作家,既惊惧于历史中的预兆,又为其所吸引,而历史的真实最终超越了文学想象中的灾难。
语言的自由是文学生存的基础,文学想象力不能受政治和道德的约束。如果作家必须先对每个词进行审查,判断它们是否属于违禁语之列,它们是否在为德意志犯下的罪行辩护,他就失去了自由想象的勇气。
2023年8月12日 在读
看的权利 豆瓣
The Right to Look: A Counterhistory of Visuality
作者: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Nicholas Mirzoeff) 译者: 胡文芝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3 - 5
-编辑推荐-
殖民地种植园治理 vs 反奴隶制革命
帝国主义扩张 vs 反法西斯民族独立斗争
恐怖主义袭击 vs 全球反叛乱行动
在这些西方建立并合法化其霸权的斗争中,视觉性(否定非西方主体的看的权利,垄断对历史进行可视化的权力)如何发挥作用?
————————————————————————————————————
★ 2013年“安妮·弗雷伯格开拓性学术奖”获奖作品
★ 理解视觉文化研究核心概念“视觉性”无法绕开的著作
★ 一部典型的跨学科、跨地域的著作,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拆解了一段由西方人规定什么可以被看见、什么不能被看见,谁可以看、谁不可以看的漫长历史,阐述了一种高度原创的视觉性理论,建立了一个关于视觉性/反视觉性的庞大论述体系
★ W. J. T. 米切尔:《看的权利》是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杰作,它为这一新兴学科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 简·贝滕斯:这本书的问世彻底改变了视觉研究……米尔佐夫的作品做到了所有这些:提供新的视角,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揭示被隐藏之物,解决难题。
-内容简介-
本书在视觉文化领域构建了一个反殖民的研究框架。作者将现代性描述成视觉性与反视觉性(或“看的权利”)之间的一场持续较量,解释了视觉性如何将权威与权力缝合在一起,从而使人们认为二者的联系是自然而然的。视觉性是一个出自19世纪早期的概念,指历史的可视化,它是西方霸权合法化的关键。作者化用这一概念,提出了三种“视觉性复合体”,阐明了在每一种复合体的内部,权力如何通过分类、隔离和审美化而变得不证自明。同时,他也展示了被奴役者、被殖民者和反战者是如何抵制每一种视觉性复合体的。
-媒体推荐-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看的权利》是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深刻的重磅之作。米尔佐夫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跨度极大的历史和地理区域,他强调,人类的视觉经验——及其所有技术外设和隐喻层面的扩展——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和政治领域。米尔佐夫凭借着对关键细节以及具有启发性的轶事的敏锐直觉,对这一切进行了分析:从殖民地种植园的治理到传教和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到无人机攻击和反叛乱的流程图,再到最新的观察和监视战术。《看的权利》是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部杰作,它为这一新兴学科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W. J. T. 米切尔
这本书的问世彻底改变了视觉研究……米尔佐夫的作品做到了所有这些:提供新的视角,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揭示被隐藏之物,解决难题。——简·贝滕斯
《看的权利》为视觉研究这门方兴未艾的学科,这门正蓬勃发展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份历史叙事……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到来,至此文化研究超越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变和魅惑。这本书强调对实际的过去、对当代现实的实际要求负责的必要性……一个真正的后殖民主义文本,它首次将视觉文化研究置于了广阔的历史和政治基础之上。——特里·史密斯
《看的权利》展示了视觉文化的研究何以丰富对具体现实的批判和历史理解……这是一本详尽扎实的著作,一本令人震惊、压得人喘不过气的书,它激发了我们所有人去争取看的权利。——萨拉·布雷洛克
这本书进一步奠定了米尔佐夫作为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知识领袖之一的声望。强烈推荐给所有学生和研究人员。——C. J. 拉姆
这本专著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揭示了视觉领域是如何被构建成一个现代性的核心认识领域的。本书提供了详尽的历史分析,为新兴的视觉文化和视觉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补充,有助于研究者理解并传授,这些领域所采用的视觉方法何以是限定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视觉语境下的。——艾希拉吉·加布里埃尔·达塔特雷亚
2023年8月11日 在读
恐惧与战栗 豆瓣
Frygt og Bœven. Dialektisk Lyrik af Johannes de Silentio
作者: [丹麦] 基尔克果 译者: 赵翔 华夏出版社 2013 - 11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恐惧与战栗》内容简介:基督教与古希腊—罗马古典传统的关系,因此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枢纽性问题。本“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丛编旨在积累两类文献:一,历代基督教神学要著(教父时期、中古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这些论著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或多或少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二,西方学界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
名人推荐
在我身后,仅仅《恐惧与战栗》一书就可带给我不朽的名。人们会阅读它,将它翻译为各种语言。读者们将为书中那骇人的悲感而揪心。
——基尔克果
基尔克果是一颗明星,照耀在我几乎不可企及的版图之上……我只读过他的《恐惧与战栗》。
——卡夫卡
2023年8月11日 在读
赠予死亡 豆瓣
Donner la mort
8.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德里达 译者: 王钦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8 - 6
《赠予死亡》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德里达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通过解读《圣经》中关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一段经文,考察了理性、宗教和责任的关系,并进而将这些问题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基尔克果等思想家的论述相联系和比较。在人的有限性的规定下,死亡如何限定和打开了责任的可能性, 如何处理宗教律令和此世生活的不同伦理向度的关系,如何在当代的技术语境下思考与他者的关系——这些在德里达早前著作中出现过的议题,在本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一旦我与他者产生联系,与他者的注视、要求、爱、命令、呼唤产生联系,我就知道我只能以牺牲伦理的方式做出回应,而伦理同样责令我做出回应,责令我以相同的方式,在同一个瞬间,回应所有的他者。我给予死亡、背信弃义;为此我不必跑到摩利亚山顶,把刀架在儿子的脖子上。每一天,每个瞬间,在世界上所有的摩利亚山上,我都在这么做。
——德里达
德里达在《赠予死亡》中解构了哲学伦理学尝试背后的种种根基,对此我们期待已久。这将是他诸多文字中最重要的论著之一。
——Choice
在这里,德里达完全合乎逻辑、无可反驳的结论(假设我们接受其前提),导致的是“悖论、反感、绝境”;在概念连接的界限处,德里达的表述雄辩而坚决。它没有留任何出路。诸多概念在其中紧密交织成一张无可逃遁的罗网。读者就像卡夫卡故事中的老鼠,为逃离猫的抓捕而陷入死胡同。
——米勒
2023年5月19日 在读
镜子、父亲、女人与疯子 豆瓣
7.4 (5 个评分) 作者: 王润晨曦 / 张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2
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拉康教学现场的盛况:你必须提前几个小时到那里,否则就根本找不到座位。演讲厅很快爆满。精神分析家、未来的教授、演员、作家……他们起初只是好奇,但很快被征服了。地面上布满了卡式录音机的电线,人们开心地被缠着脚……
在1966年的法国,拉康已是最负盛名的精神分析家与哲学家,他被奉为结构主义四巨头之一,与米歇尔·福柯齐名。他的思想波及深远,不仅启蒙了雅克·阿兰米勒、齐泽克在内的数代分析家与学者,还广泛地影响了文学、电影、性别理论等领域。
在拉康的课堂上,他不会用“阴茎嫉羡”来形容女性学员的野心和抱负,也从不认为成为母亲是每个女人命定的安排。他认为精神分析的重点在于让一位女性明确自己的欲望,从而在是否生育这一问题上获得选择的自由。
他教人们直视欲望。他说欲望是请求减去需要的剩余。要忍受关系中另一方的不满足。因为当需求被无条件满足时,欲望便被杀死了,而不再有任何欲望的空间,终将导致一段的关系的艰难。
他观察到幼年时的照料者如镜子一般映射出我们的自我形象,照料者的混乱与爱的匮乏,会导致一个人在自我认知上的紊乱和自我发展的困难。
镜子、父亲、女人、疯子这四个关键词,分别对应了拉康的想象界、符号界、实在界,以及他晚年对症状的重新理解。作者拆解了拉康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以通俗化的解读,借拉康之口回答了自我、欲望、女性、疯子与正常人之间的界限等大众感兴趣的话题。
闪亮其间的观点,让读者领略到这位教学领先于时代的心理学家,其思想经久不衰的魅力。正如分析家艾斯黛拉·索拉诺回忆起她当年不远万里来到巴黎与拉康会见的情景: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不知道会活多久,虽然我知道不该当着他的面这么说,但重点是我和他说,他的作品将是不朽的。
2023年5月1日 在读
试论诗神 豆瓣
作者: 王炜 2023 - 1
本书是诗人王炜于2019—202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所做的系列讲座记录稿。
讲座以“试论诗神”为主题,共分15场。王炜从《小吉丁》《青铜骑士》《诗解释》《十二个》《诗论》《胜利》等不同时期的经典诗歌文本出发,深入解析了“何为主流”“交叉时刻”“风格问题”“诗与真”等正从历史切入当下的重要命题,兼具对世界文学与思想史的丰富认识。
“我们将在这一系列课程中直接去阅读诗和诗人,而不是目的性地绕到理论家那里,在他们的转述中“阅读”。我们将仅仅作为一个读者,而非自我理论化的事先评判者,去直接地读那些不仅是不可替代的美学事实,也是精神事件的诗作。”
西方当代美术批评文选(上下) 豆瓣
作者: 易英 编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8 - 10
艺术批评是对于现实的艺术活动的反映,但是艺术批评的历史并不能全面反映当时艺术的面貌。艺术批评有它自己的历史。这个集子实际上是批评的历史,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美术》上发表的文章,算起来也有20多年了,而批评所涉及的内容差不多有一个世纪。艺术批评就是对艺术作品发表意见,不是一般地议论艺术问题。但是对艺术、对艺术史发表意见,也被纳入批评的范围,最早的美术史家瓦萨里在撰写文艺复兴的艺术史时,不仅有对艺术史规律的把握,制定他的艺术标准,也有对艺术家的品评和对艺术作品的具体分析。
在传统的批评中,外部条件总是看做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被置于背景之中。在当代艺术中,外部条件实际上意味着作品的内容,但内容不是直接显现在作品的表面。当一个图像被挪用时,作品的内容就不是图像本身。
编者的目的不是通过本书来了解西方当代艺术,而是了解当代艺术的批评。
2023年2月1日 在读
卡夫卡谈话录 豆瓣
Gespräche mit Kafka: Aufzeichnungen und Erinnerungen
9.6 (5 个评分) 作者: [奥] 卡夫卡 口述 / [捷] 古斯塔夫·雅诺施 记述 译者: 赵登荣 漓江出版社 2021 - 4
本书是由卡夫卡的忘年交雅诺施记述的卡夫卡谈话录。雅诺施比卡夫卡小二十岁,是其同事的儿子,经常去卡氏就职的布拉格劳工工伤保险公司探访他。卡夫卡作为“相当富有的父母的唯一的儿子”和公司法律处处长,一辈子生活在威压当中,其父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性格专横如暴君,对唯一幸存的长子卡夫卡寄予了莫大的希望,甚至逼其大学时放弃酷爱的文学专业,改修法律,影响笼罩其一生。
“富二代”的身不由己和小职员生涯的万般无奈,令表面的卡夫卡之下顽强生长着一个文学的卡夫卡。本书谈话发生的时间是在1920年3月底雅诺施初次拜访卡夫卡和1922年7月初卡夫卡退休离开保险公司去疗养之间。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数次工间休息见缝插针的聚谈,或是漫步在布拉格老城环形道的边走边聊,见证了晚年卡夫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从中可以看到这位貌不惊人的鬼才的许多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谈话的即兴式和交流的无拘束,决定了本书“思想罐头”式的什锦面貌和浓缩程度,为卡夫卡的思想风貌和性格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和佐证,并成为人们现在引用卡夫卡一些著名观点的重要出处。
2023年2月1日 在读
苍老的浮云 夜光版 豆瓣
作者: 残雪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苍老的浮云》是残雪在早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其成名作之一。在小说中,残雪营造了一个非人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高压、恐慌、丑陋与鬼魅,没有一丝诗意。在这个世界中,残雪通过自我分裂的方法,衍生出一系列异化的人物形象,且用男女主人公——更善无、虚汝华——这对夫妻的名字引出人的两种生存状态:“虚”与“无“。在小说中,残雪通过这对夫妻的故事与对话推进情节的发展,展示现代人生存环境的荒诞与险恶,精神与世俗的矛盾冲突,灵魂与肉体相互对立却又互为依托,从而反映出其对美好生活的盼望,对认清自己灵魂的期盼,希冀在黑暗中感受心灵的存在,从虚无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1.残雪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曾获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题名。其作品不仅入选了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世界知名大学的文学教材,也曾多次入选美国和日本等国出版的世界优秀小说选集,国际知名度堪比莫言。
2.《苍老的浮云》是残雪极具个人写作风格的文学代表作。小说跳脱了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用梦魇构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与卡夫卡的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苍老的浮云》在西方引起一股“残雪热”,曾在美、日等国一版再版。
3.装帧极具巧思,利用特殊工艺,为读者打造了一本夜里会的书——夜光下,深蓝夜空中飘然而至的朵朵白云,恰似夜深人静之时涌上心头的种种心绪。而这样的心境,正适合阅读残雪那些冷静到残酷却处处充满真见的文字。
2022年8月18日 在读 挺奇怪的
冥河的摆渡者 豆瓣
作者: 邓晓芒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 》所着力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界限,每个观点和另一个观点这间的过渡和关联。当然,作为一本导读和入门性质的书,《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 》有些说法过于简单了,希望真正有心深研康德的读者开动自己的脑筋将其扩展和深化。也许我今后将要出版的另一个对《判断力批判》作更详细解读的书会在这方面对读者有所帮助。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做为前两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调和,在美学思想方面产生巨大的历史影响,同时也可看作是人类学的巨著。
2022年8月16日 在读
判断力批判(上卷) 豆瓣
作者: [德] 康德 译者: 宗白华 商务印书馆 1964 - 1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的代表作,为其著名的“三大批判”的最后一部。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论证了自然界的因果必然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阐述了主体的先验的自由。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是要克服自然的必然性与先验自由的对立,架设由现象界通向本体界的桥梁。《判断力批判》分为“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两部分。康德借助对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实现从认识到伦理,从必然到自由的过渡,完成了其整个批判哲学的任务。
2022年8月12日 在读
判断力批判(下) 豆瓣
Kritik der Urtheilskraft
作者: [德]康德 译者: 宗白华 / 韦卓民 商务印书馆 2000 - 6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的代表作,为其著名的“三大批判”的最后一部。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论证了自然界的因果必然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阐述了主体的先验的自由。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是要克服自然的必然性与先验自由的对立,架设由现象界通向本体界的桥梁。《判断力批判》分为“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两部分。康德借助对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实现从认识到伦理,从必然到自由的过渡,完成了其整个批判哲学的任务。
2022年8月11日 在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豆瓣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 [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60
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译出
收集
1845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1846 “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7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2022年5月30日 在读
耳语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Whisperers: Private Life in Stalin's Russia
8.8 (78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斯大林时代(1924—1953)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时刻。经过改造的苏维埃人,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比崇拜。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成了“耳语者”——或藏身于角落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或暗中迎合,成为向当局告密的举报人。许多关于苏联的历史著作都聚焦于恐怖的外 在现象——古拉格、逮捕、判刑、囚禁甚至杀害,却几乎没有人关注普通的苏联人过着一种怎样的私人生活,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所关注的正是最为广泛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是第一部深入探索斯大林时期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口述历史著作。尽管在书中几乎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斯大林的存在,但是《耳语者》并不讲述斯大林本人,讲的是,斯大林主义如何渗入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本书也并不试图解说恐怖的起源,或描述古拉格的兴衰;只想解释警察国家如何在苏维埃社会扎根,让数百万普通百姓卷入恐怖制度,或是沉默旁观者,或为积极合作者。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米哈伊尔·格夫特所说,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既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在于领袖崇拜,而在于“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而对于这一切,我们绝不陌生。
2022年5月27日 在读
基督教史 豆瓣
作者: 王美秀 / 段琦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5
本书是一部基督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基督教产生前的犹太社会状况,止于基督教在近现代中国的流传。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基督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神学、人物、组织、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基督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基督教本身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基督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2022年5月23日 在读
《荒岛》及其他文本 豆瓣
L'îlle deserte et autres textes: textes et entretiens 1953-1974
8.9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著 / [法] 大卫·拉普雅德 编 译者: 董树宝 / 胡新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
这是吉尔·德勒兹的第一本文集,几乎辑录了他从1953年至1974年在国内外发表的全部文本,从他的第一部专著《经验主义与主体性》的出版,一直到他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 《反俄狄浦斯》问世后所引发的各种争论。主要包括德勒兹已经发表的文章、报告、序言、谈话、会议论文,这些文本从未收入德勒兹已经出版的任何一本著作之中。
2022年3月16日 在读
美学理论(修订译本) 豆瓣
Ästhetische Theorie
作者: [德]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王柯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5
《美学理论》是阿多诺的美学代表作,汇集了其“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持守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等运思策略,在本书中进行了贯通古今的多维论证,深入地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今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指陈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其中对文化产业,技术效应、娱乐导向、物化现象、真理性内容、行政化操控以及“反世界”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
2021年10月25日 在读
把超现实主义翻译为超写实派…作为专业书籍确实不应该
来日非善 豆瓣
Bad New Days: Art, Criticism, Emergency
作者: [美]哈尔·福斯特 译者: 李翔宇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 编辑推荐 -
★“在我们当今这个地球村里,无尽的资讯娱乐由居少数的政府与企业把持,而我们则被驯化成了村子里的白痴——对文化一无所知,对政治无能为力。”——哈尔·福斯特
★“精湛且观点独到……福斯特是那种罕见的艺术理论家,其在摒弃掉盛行于艺术批评家之间的高档流言的同时,也避免了为此而付出过度哲学化的代价,其谨严的文章足以吸引更多读者。”——《卫报》
★“在充斥着内斗、惑乱、敌对与连续溃败的这半个艰难世纪过后,《来日非善》试图复原一种与政治现实密切相关的先锋派理念。”——《哈泼斯杂志》
★“福斯特巨大的影响力已远远跨过现当代艺术的学科边界而延伸进建筑学、文学与批判理论中,他本人也成了这些领域里的权威。他那惊人的分析阐释能力通常被用于瓦解与破坏,其著作的极端性与启示性相得益彰。”——《白色评论》
★“在论及从‘贱弃物’到‘垂危物’这一系列新近的艺术范式时,福斯特利用他直白而鞭辟入里的行文风格帮助人们从当代艺术的颓败中看到更多崭新且富有批判力之艺术作品脱颖而出的些许可能。”——《艺术观点》
★“福斯特擅长运用其渊博的学识来聚焦那些在特定时期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布卢安艺术资讯网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著名艺术批评家哈尔·福斯特至为重要的当代艺术研究之作。
在本书开头,福斯特讨论了当代艺术的现状、艺术批评家在此中扮演的角色等议题,以此交待了此书的缘起。
在第1章中,福斯特追溯了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有关真实这一概念的转变,它从被很多后现代主义艺术所理解的那种再现的结果转变为被绝大多数贱弃艺术所视作的那类创伤性的事件。
第2章则讲述了过去二十年里艺术作品的归档冲动,其表现为对已被遗忘了的、过时了的抑或陷入困境了的人物、地点和活动历史层面的探索。
在第3章中,福斯特着重讨论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艺术作品对我们周遭资本主义乐色空间(junkspace)和恐怖主义政局过度而又突兀的模拟。
第4章则思考了那种通过凸显其自身不稳妥性来展示新自由主义社会垂危状态的艺术作品。
在第5章中,福斯特回击了近来艺术领域内外对批判性的厌弃。
最后,本书结尾反思了当下操演模式和参与模式之艺术备受瞩目所可能酿成的后果。
福斯特说:“如果说我这五个词[贱弃物、归档物、模拟物、垂危物和后批判]预示了哪种普遍意义上的转变的话,那便是——无论此转变是好是坏——对上一代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及批评家所痴迷的那种对再现之批判的离弃。”
2021年9月5日 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