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Goodreads
9.6 (75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1年6月29日 已读
从各种史料比较得出事实,并探究原因,逻辑严密,是非常硬核的研究。其实比较适合读者对晋史有一定的了解,我所知甚少,读起来略有吃力。
魏晋南北朝以前印象是名士什么的,好像是非常美好的乌托邦,然而并不是,只是一些表象,倾轧斗争什么的,中国古代史中还是一脉相承,没什么两样。
1历史 东晋 中华史 中古史 中国
万历十五年 Goodreads 豆瓣
8.9 (50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2019年6月30日 已读
通过一个个人表现大明王朝种种方面的诸多可能性,然而这些可能性被一一证明行不通。这样一个僵死凝固的朝代真是令人绝望啊。不免与今世对比,几百年过去了,很多地方也是何其相似啊。我更相信制度规则,制度还是可以修改,而道德的惯性太强了,而且很容易造成阴阳分离,阳面是一套漂亮的道德话术,阴面却是另一样的,通过合适的规则使得阴阳统一才比较靠谱吧。
K-历史地理 K2中国史 Kindle _owned_in_sh zz藏书
乡土中国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1 (285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2019年1月3日 已读
2019第一本书,元旦回家期间读的,且大部分还是在乡下读的,很契合。觉得此书分析在理,中国传统的一套是怎么来的讲的很清楚。上千年来我们几乎静止,形成了传统,这是乡土中国重点所在。这是和西方不同的。我发觉现在乡土这一套正在消亡,之前有觉得是我D一些运动的原因,现在看来不仅如此,社会进入一个发展阶段,过去传统因此坚持不下去,而新的传统需要很长的时间,且变化的速度远快于形成传统的速度。乡土正在消亡,我看到现在正转向城市,但我们没有西方的宗教等一些(况且也不匹配),西方说我们没有信仰,是的,原来相当于西方宗教的中国乡土传统不管用了,我觉得这是社会问题的一大原因。而且看起来,此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无解。
C-社科 C912.82三农 C915社会调查、分析(社科) C91社会学 世界史
天朝的崩溃 豆瓣 Goodreads
9.2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2018年8月21日 已读
史料丰富,叙述生动,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对当下也很有借鉴意义。的确,看历史要离的稍微远一些才能看清,我们现在看来明显的不平等条约当时的官员甚至毫不察觉,因为他们沉浸在天朝的幻梦之中无法自拔,天朝这个概念太过根深蒂固了,现在的厉害国又何尝不是天朝的延续呢。最后作者总结的很好,失败没关系,时间总会给民族翻身的机会,可是当时的人们,即使是亲历的官员,战争之后仍是无动于衷,可悲可叹啊!天朝始终只是想尽一切办法坚守着天朝,唉,做天朝太久了,几棒子都打不醒。现在醒了吗?梦着吗?
三联 中华史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