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8.7 (3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林骧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作者从19世纪中欧与东欧历史中的反犹主义入手,追索其中的极权主义因素,然后审视欧洲的殖民帝国主义。在研究极权主义运动和政府的机构、组织和运作时,她集中分析了极权主义统治的两种形式——纳粹时期的德国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结论一章中,她出色地分析了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极权统治的先决条件。
美食与文明 豆瓣
Cuisine & Empire: Cooking in World History
7.1 (11 个评分) 作者: 蕾切尔·劳丹 译者: 杨宁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3
★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经济学者薛兆丰联袂推荐
★过去5000年流动的盛宴堪称一部精彩绝伦的全球交流史,不容错过!
★跨越山海和帝国的边界,把握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编辑推荐
◎以全球为舞台,以帝国为视角,追踪了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劳丹的烹饪全球史将政治、经济、社会 方面的著作融会贯通,成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叙事方式。
◎深入挖掘了饮食演变之道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要因素;透过稀松平常的饮食习惯看清食物引发的政治想象。
◎跨学科、多视角地看待过去5000年烹饪宇宙哲学的发展;大量史料和精美彩插,展现了与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的重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
◎富有趣味地阐述了高低阶饮食之间的分野、食品工业化的利弊等现象,避免落入将往昔饮食浪漫化的美丽误区。
▎媒体推荐
我们今天的饮食习惯,除了受到地理、气候、物产的影响之外,也与所处的社会组织形式相关。这本书试图通过人类历史的演进,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政权统治的角度,考察世界饮食格局的形成。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透过这些食物,明得失,知兴替。——陈晓卿, 美食纪录片导演
自称关心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家们应该感到羞愧,他们似乎从来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我们一日三餐所逃不过的美食。历史学家蕾切尔•劳丹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是一部关于日常饮食的历史百科全书。——薛兆丰,经济学者
一次胜利,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写作指明了道路,这种史学写作可以通过更加融会贯通政治、经济、社会和知识史方面的著作来站稳脚跟。
——《纽约书评》
很少有作家能像蕾切尔•劳丹那样优雅而又深入地探讨饮食与帝国这一广泛的主题。她对食物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全球视角……本书是美食历史学家和美食爱好者不容错过的。
——韦安妮(《食谱图书馆》)
气势恢宏……劳丹的一些特定烹饪风格的“扩散图”堪称文化史的缩影。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蕾切尔•劳丹对多种饮食的兴衰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述,给了世界各地等量的时间,并将现代这一时间段考虑进人们如何准备食物的漫长历史。对烹饪和饮食的关注反映了口味的持久性,但也说明了这些口味是如何传播的,并受到政治和文化扩张的影响。本书将烹饪理念和对于饮食重要性的阐述结合得迷人而独特。
——保罗•弗里德曼(《食物:味道的历史》)
☆所获奖项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内容简介
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本书作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作者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本书的创新叙事方式将烹饪如语言、服装或建筑,视为人类创造的事物。通过强调烹饪如何将农产品变成食物,并将全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作为舞台,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祥瑞 豆瓣
8.3 (67 个评分) 作者: 张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上追尧舜,禅让称帝,王莽究竟是民选的圣主,还是篡汉的罪人?
★新锐文史作家、网红书评人张向荣首部历史非虚构作品
★罗新、刘勃、陆大鹏力荐
★搁置定论,厘清王莽真容,揭示两汉皇权真相
丰厚细节,再现政途跌宕,叩问儒家使命得失
~~~~~~~~~~~~~~~~~~~~~~~~~~~~~~~~~~~~~~~~~~~~~~~~~~~~~~~~~~~~~~
★传统史学把新莽贬入闰位,把古典末期的这个重要瞬间涂抹得怪诞荒唐。张向荣以深描细察的写作,让读者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转折时代。
——罗新
★写得真好,第一章汉史简述,综合各种前沿成果,信息量超大。具体讲王莽的部分,已有研究本身较薄弱,可依傍的成果较少,行文从基本史料出发,舒缓而缜密,常识与识见,自在其中。
——刘勃
★张向荣博士的《祥瑞》,不仅仅是王莽的传记,而且把西汉的“建国”“建政”大业以及儒家如何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过程梳理得很清晰,令人豁然开朗。这本书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支撑,行文深浅适中,结构设计巧妙,幽默风趣,常有发人深思的犀利评论。对王莽、西汉历史和儒家这三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妨读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读到更多这样面向“受过良好教育、非专家”读者的中国题材历史书。
——陆大鹏
~~~~~~~~~~~~~~~~~~~~~~~~~~~~~~~~~~~~~~~~~~~~~~~~~~~~~~~~~~~~~~
★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春正月,汉室迎来一件千年未有之祥瑞。来自极远之地的蛮夷“越裳氏”到长安朝贡,献上一只白雉、两只黑雉。白雉出现,意味着天下出现了道德流布四夷的王者。刚即位的汉平帝年仅9岁,越裳氏上一次到中土献雉,还是周成王时期,见的是辅佐幼主的周公。——难道所谓“王者”,是刚刚稳定了西汉政局的大司马王莽?这极有可能是王莽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可臣民们怎样看待这位功德超群的外戚权臣与周公相媲美?是诧异、震惊,还是觉得锦上添花?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政治运动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最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王莽到底是邪恶无道的簒夺者,还是复古派的改革家?是儒教立国的决定者,还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
★本书截取汉宣帝到新莽这一历史片段,从“祥瑞”这个视角切入,剖析王莽的个人、家族和政权相关的人物事件,再现了太后王政君、外戚王氏家族、刘姓皇室家族、儒家经师、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汉末年政治舞台的角力,进而重新审视旋涡中心的王莽,以窥他和时代的真貌。
北京的人力车夫 豆瓣
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作者: (美) 史谦德 译者: 袁剑 / 周书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9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
武则天研究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孟宪实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武则天为何只获得了唐太宗的才人称号?
武则天真的杀死了小公主吗?
武则天为何要为李君羡平反?
如何正确评价永徽政治?
※武则天称帝有哪些舆论准备?
武则天的“内宠”,代表了女皇生活的荒淫?
武周政权为何短命?其症结在哪里?
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了绝唱?
--------------------------------------------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为了绝唱?在本书中,作者用最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最真实的武则天。
如焉@sars.come 豆瓣
作者: 胡發雲 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7 - 3
一字不删,足版全本
2022年1月12日 已读
我读过这本书 2020-12-30
文笔细腻,内容深刻,不止sars,对比之前看的也是疫情主题,加缪的《鼠疫》,这个更有中国特色,读起来更有感觉。 说一个小细节吧,如焉一边骂梁晋生为什么不披露疫情,一边也不告诉儿子姐夫的事情。在上在下也都像是过度的家长心态,“为你好”,以及或许开始如此,后来在这个“为你好”之下又纳入了额外别的东西。
历史 政治
斯大林之死 (2017) 豆瓣 IMDb Fantastika TMDB 维基数据
The Death of Stalin
8.1 (246 个评分) 导演: 阿尔曼多·伊安努奇 演员: 安德丽娅·赖斯伯勒 / 詹森·艾萨克
其它标题: The Death of Stalin / 弊傢伙!史太林死咗(港)
由苏格兰导演阿曼多·兰努奇(Armando Iannucci)执导的英语电影《斯大林之死》(The Death Of Stalin)近日开机拍摄,该片根据Fabien-Nury同名漫画改编,讲述了斯大林去世后苏共高层激烈的权力争斗。
饰演斯大林的是美国演员阿德里安‧麦克洛格林(Adrian Mcloughlin),金球奖得主杰弗瑞·塔伯(Jeffrey Tambor)将饰演苏联领导人马林科夫,史蒂夫·布奇密(Steve Buscemi)将饰演赫鲁晓夫,前“邦女郎”奥尔加·柯瑞兰寇(Olga Kurylenko)将饰演苏联钢琴家玛丽亚·尤金娜(斯大林是在她钢琴唱片的伴奏下死去的),西蒙·拉塞尔·比尔(Simon Russell Beale)将饰演苏联二号人物贝利亚,鲁伯特·弗兰德(Rupert Friend)将饰演斯大林次子瓦西里。
除此以外,加盟本片的还有杰森·爱萨克(Jason Isaacs)、托比·科贝尔(Toby Kebbell)等。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1924——1953),在他的铁腕统治之下,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关于他的死一直存在各种阴谋论,官方给出的结论是中风导致的自然死亡,但也有人坚信他是被投毒害死的,而凶手就是克格勃(苏联情报机构)头子贝利亚。
斯大林死后,苏联一度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高层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最终赫鲁晓夫等人扳倒了当时苏联实际上的二号人物——贝利亚。斯大林去世几个月后,贝利亚被作为西方间谍处以死刑。
2021年12月20日 看过
不是太了解苏联历史,不知道电影里面有多真实,蛮令人讶异的。整个电影很精彩,各种搞笑荒谬
!11 !雯苑 2010s 2017 2019
出租车司机 (2017)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TMDB
Taeksi woonjunsa
8.9 (476 个评分) 导演: Hun Jang 演员: Kang-ho Song / Thomas Kretschmann
其它标题: Taeksi woonjunsa / 逆權司機
《出租车司机》讲述了搭载德国记者Jurgen Hinzpeter,偶然来到光州的出租车司机金四福身上发生的故事。
Jurgen Hinzpeter1980年5月作为德国第一公营广播ARD-NDR的驻日本员工用影像记录了光州事件,并创作了《蓝色眼睛的目击者》一书,让全世界了解到5.18光州惨案,还于2003年在韩国获得了新闻大奖。
领奖当时,Jurgen Hinzpeter还特别提到了出租车司机金四福,“我要感谢80年5月带我到光州,并给我做向导的勇敢的出租车司机金四福。”
Jurgen Hinzpeter于今年1月离世。 而当年搭载Jurgen Hinzpeter的金司机则勇敢的在光州的小巷内甩开了戒严军队,将十卷胶片安全护送出了光州。
宋康昊褪去《思悼》的皇帝外衣,将在《出租车司机》中变身出租车司机,回归演绎他最擅长的小人物角色。此外,刘海镇和最近凭借《社交恐惧症》《请回答1988》等影视作品崭露头角的新秀柳俊烈也将加盟该片,出演反政府军角色。
《出租车司机》由SHOWBOX投资发行,《义兄弟》《高地战》的导演张熏执掌拍摄,这是张熏导演在《义兄弟》之后时隔五年与宋康昊的再度合作。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Goodreads
9.6 (75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1年6月29日 已读
从各种史料比较得出事实,并探究原因,逻辑严密,是非常硬核的研究。其实比较适合读者对晋史有一定的了解,我所知甚少,读起来略有吃力。
魏晋南北朝以前印象是名士什么的,好像是非常美好的乌托邦,然而并不是,只是一些表象,倾轧斗争什么的,中国古代史中还是一脉相承,没什么两样。
1历史 东晋 中华史 中古史 中国
古拉格之恋:一个爱情与求生的真实故事 豆瓣 Goodreads
Just Send Me Word:A True Story of Love and Survival in the Gulag
8.2 (49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李广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其它标题: 古拉格之恋
本书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两位俄国青年,列夫和斯维塔。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他俩拆散了14年,他们人散心不散,坚守着爱情。列夫在斯大林的劳改营中挣扎求生,他和女友秘密通信有1200多封。奥兰多·费吉思以这些密信为素材,写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两个坚强的人,生逢乱世,在腥风血雨中呵护着爱情,坚贞不渝。
政治秩序的起源 豆瓣 博客來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9.0 (6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5)——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重读福山之二:重新带回国家”。
成功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将强大的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三种机制结合在稳定的平衡中。那么,这三种机构最初来自何方?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诞生?又在何等条件下得到发展?建立的顺序如何?彼此间有何关系?
当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本书第二卷将延伸到当代,敬请期待。
战时的第三帝国 豆瓣
The Third Reich at War
9.2 (22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陈壮 / 赵丁 九州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透过宏观的战争描绘与普通人的战时经历,细致讲述纳粹的军事征服与毁灭。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直到1945年5月投降为止,德国以闪电战攻势横扫欧陆,占领法国、丹麦、挪威、荷兰等国,进攻英国、苏联和北非。从波兰战役、冬季战争、突出部之役、巴巴罗萨行动,到大不列颠空战、斯大林格勒战、诺曼底战役等,埃文斯以流畅的叙事和清晰的分析,娓娓道来一场场决定二战走向的关键战役,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深入探讨纳粹的种族灭绝与优生政策,从参与者、动机、手段、地点、人数、各界反应等面向完整剖析纳粹罪行。从纳粹重建欧洲种族秩序的企图,对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劣等民族”的偏见,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人的意识形态,种族转移与清洗对战争经济与资源分配的影响,杀害精神病人和残疾儿童背后的“净化”心理,奥斯维辛、比克瑙等集中营内的惨无人道,大规模枪杀与毒气室建立的计划,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人数,以及德国民众对此的支持或反感,全面理解这场20世纪人类最大的浩劫。
★打破过去聚焦在战役或集中营的单一视角,全方位揭露第三帝国的战时体制及其运作,洞察纳粹自我毁灭的根源。本书以战争的推进为时间轴,鞭辟入里地探讨德国如何全面动员内政、外交、经济、殖民、人口管理、武器研发、企业合作、媒体宣传、宗教信仰、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如何控制擘画帝国的方方面面,倾全国之力投入“总体战”。
★不仅聚焦希特勒、戈培尔等少数纳粹高官,还扩及希特勒盟友、政府官僚、军事将领、普通民众,呈现更完整更真实的第三帝国。通过大量官方文件、会议记录、电报、信件、报纸、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埃文斯不但细腻地还原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领导的心理、决策,更描绘影响帝国存续的装备部部长施佩尔、波兰总督府总督弗兰克、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B集团军群指挥官博克、党办公厅主任博尔曼、元首办公厅主任鲍赫勒、帝国首席新闻官迪特里希、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官霍斯等等,立体且全面地展现纳粹德国的内部机制。
★《时代》《出版人周刊》《卫报》《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名家推荐
埃文斯行云流水的文字,展现他对第三帝国历史及其浩瀚的文献资料的透彻理解……埃文斯对第三帝国最终覆灭的描述,扣人心弦的精彩程度堪比当年盟军对德国步步逼近的包围。……无论是历史学者或广大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后,都会为作者的叙事能力而倾心。
——《出版人周刊》
为什么如此渴望秩序和民族自豪感的德国人民,却毫不犹豫地跟随史上最鲁莽的罪犯走向灭亡?《战时的第三帝国》,理查德·埃文斯完成的历史杰作,几乎回答了这个问题的每个可能的面向。……这段历史已如此熟悉,但埃文斯凭借智慧、良好的架构与令人钦佩的清晰文笔,对这过去几十年来已被广泛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最好和最新的总结。
——《时代》周刊
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的結局,但理查德·埃文斯的三部曲更精妙地引領我们看清全貌
——《卫报》
鲜少历史学家敢尝试这样的宏大叙事,难以想象还有谁能改善这部作品,更遑论超越。
——《华盛顿邮报》
埃文斯将纳粹种族政策、内部党争和外交政策等传统研究方向和文化生活、教育政策和经济掠夺等更晚近的学术焦点结合在了一起;利用的材料五花八门,既有盖世太保文件和社民党秘密报告等经典的官方信息,也有当时德国人的信件和日记等一手记录,毫无遗漏地将纳粹德国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谓包罗万象。
——《德国历史》
埃文斯避免了许多第三帝国历史著作的缺点:将第三帝国的历史等同于希特勒的个人传记,而普通的德国人不是希姆莱恐怖统治的受害者,就是戈培尔宣传狂潮的无脑容器。在他的笔下,第三帝国的历史没有主角,有的是一群被一视同仁的恶棍,他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更加饱满而真实的第三帝国。
——《纽约时报》
“第三帝国三部曲”是现今所有语言中有关纳粹德国的最全面的历史作品。
——伊恩·克肖,《地狱之行:1914-1949》作者
“第三帝国三部曲”全面描绘了希特勒政权起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读起来令人叹为观止。它可能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衡量相关著作的标杆。
——罗伯特·奇蒂诺,美国历史学会学者
内容简介
直到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仍相信欧洲不会再次陷入一场全面战争,相信希特勒在重振德意志荣光时会通过外交手段维系和平,但这一丝希望在9月1日150万德国大军入侵波兰的那一刻彻底破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德国开始以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占领区的扩大,第三帝国实行新的种族秩序和优生计划,对象从犹太人、波兰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逐步扩展到“反社会者”、精神病人、残障儿童。从“安乐死”计划到种族灭绝,纳粹一步步实行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大规模谋杀。
从冬季战争、大不列颠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理查德·J. 埃文斯结合战争进程的宏观叙事与各阶层、各种族民众的个人陈述,揭示德国如何点燃欧洲战火,洞察希特勒的野心与动机,完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他更聚焦纳粹党的普通成员、一般德国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经历与心境,细腻地描绘在这段悲惨的烽火岁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书融合了叙事、描述和分析,从战役、政策、党内斗争、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宣传、武器研发、科学研究到种族屠杀,完整而精确地展现第三帝国从1939年全面开战到1945年彻底覆灭期间的各个面向。
当权的第三帝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9.5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哲理庐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打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9.5 (50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奥斯维辛 豆瓣
Auschwitz: A New History
9.5 (64 个评分) 作者: [英] 劳伦斯·里斯 译者: 刘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有奥斯维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普里莫•莱维
无论我在思考什么,总要思考奥斯维辛。感谢那些要求、甚至逼迫我们讲述一切的人,因为他们想听到、想知道发生在奥斯维辛的那些人、那些事。——凯尔泰斯•伊姆莱
我们要知道“人”真正是什么,毕竟,这是发明奥斯维辛毒气室,也是祈祷着走进毒气室的“存在”。——维克多•弗兰克
本书力图以一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这就是奥斯维辛。
历史不是剧本,真相永远不止一个。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最终解决”有关——奥斯维辛,是集中营指挥官霍斯等纳粹官员的奋斗史;是波兰人、吉卜赛人、苏联战俘、耶和华见证人的情感炼狱;它是一个八岁德国女孩一天起床,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吉卜赛人,被扔进奥斯维辛的故事;它是战后幸存者回到家乡,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奥斯维辛更糟的故事……这部书没有孤证,每一个说出来的字,都出自两处以上的历史记录,包括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
“人们问我,你在奥斯维辛学到了什么?我想我只能确定一件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1944年11月,希姆莱要求艾希曼停止驱逐匈牙利犹太人,并说:“到目前为止你一直都在灭绝犹太人,但我现在命令你从今天起变成犹太人的拥护者。”人的行为和信念能顷刻颠倒,因应自身处境(situation)而朝着没有预料到的方向演变,这恰恰是所谓的“人性”。
奥斯维辛是一个更大的故事,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它。这里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波斯语课 (2020)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Persian Lessons
8.0 (1316 个评分) 导演: Vadim Perelman 演员: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 Lars Eidinger
其它标题: Persian Lessons / 波斯密语(港)
二战期间,犹太人吉尔斯在集中营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国军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语。对波斯语完全不懂的小卷只能凭空编出一门语言,他开始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编造出上千个“波斯语”单词。军官在残暴的环境中对小卷竟有了依赖,并开始袒护他。不料集中营中来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
新宋·9-12(大结局珍藏版)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阿越 捧读文化|河北人民出版社 2020 - 2
编辑推荐:
◎湖南卫视芒果TV专题介绍。
◎盛大文学前总裁侯小强推荐的极具IP价值的十大小说。
◎阿越为写《新宋》,发奋考取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历时15年,匠心巨作。
◎10000000 粉丝翘首以待大结局。
◎读完念念不忘!读时热泪盈眶!读者留言:“300多万字,反复读了5遍。”
◎中国移动总点击数已突破100000000。
◎中国网络文学的标杆性作品之一。
◎2009年,《新宋》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十佳优秀作品、历史小说类第一。
◎2013年,获“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铜奖。
◎大结局版配有阿越为读者写的真情感言,以及《攻战志》《典章志》《历史年代对照表》《新宋大事简表》等诸多与本书配套阅读的附录。
◎内附人气画手燕王wf的精美画作。
◎赠送极具收藏价值的宋朝生活场景海报。
内容简介:
◎《新宋》是完全尊重历史的故事,其中涉及许多北宋的真实历史,对宋朝的风俗、礼节、服饰、建筑、制度、科举、官场等细节都有历史考究。从皇宫到市井,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全景还原一个真实、有趣且好玩的宋朝。
◎《新宋》的内容包罗万象,作者通过严谨的历史考究与流畅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宋朝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文武之学、朝堂纷争、战场厮杀、寻常生活等,均有涉及,全景还原了一个在历史上为“中华文明精神之巅峰”的宋朝。
2021年1月30日 已读
我读新宋的时间跨度大概有十年,反反复复可能前面也看过好多遍了,现在终于看到完结了,感动。应该是我读过质量最好的穿越架空小说了。里面很多构想都很令人激动。
一点感想吧,观念思想比个人强大:石越带来的新思想完全把宋朝带向了一个新方向,但同样宋朝的观念也使得石越囿于是否传统各权臣的选择。这个思想是一个种子,也不知道这个平行的宋朝会最终走向何方。
历史 宋朝 当代文学 新宋 架空历史
风起陇西 豆瓣
7.7 (67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 - 1
三国时代的间谍战争,见证情报大师诸葛亮的暗面锋芒
一场不知敌人是谁,黑暗中的猎杀与反猎杀
三国最成功的间谍与反间豪杰们的惨烈传奇
从汉中到整个雍凉大地
魏蜀两国之间的灼热战火绵延于秦岭两侧
金戈铁马,风起云涌,这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然而战争不仅有刀光剑影,亦不只是血肉搏杀
围绕着蜀汉新型弩机的诞生
一场无声的战争爆发于不为人知的角落
他们战斗在敌人腹心,活跃于危机四伏的暗面
或者蛰伏在己方内部,从事清道夫的工作
史书不会记录这些事件,也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
甚至同时代的人都不会觉察到这些人的存在
但他们确实在悄然推动着历史,并且不可或缺
因为这是涌动于时代阴影中的壮阔波澜
三国时代秘密情报战线上的生死角逐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
2021年1月6日 已读
故事不错,很精彩。写了整本主角忙活半天只是给大计划添了点波折,有点迷。
三国 中国 历史 小说 悬疑
秋园 Goodreads 豆瓣
8.8 (407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战国歧途 豆瓣
8.1 (49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9 - 5
本书所述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国历史。作者以《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籍为底本,并结合新近考古资料,以年代为经,以国别为纬,考察了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事件。
战国历史本来纷繁复杂,加之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更显扑朔迷离。晋国 的消失,强楚的一蹶不振,田齐的身死国灭乃至西秦最后定鼎天下,在史籍中多有自相矛盾的记述。本书没有照搬史书译文,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利用史籍、研究著作和舆地等资料上下引证,多方比勘,力求再现大变局时代的历史图景。
在这本书中,有邦国兴亡之道,游士沉浮之思,也有英雄失路之悲,展现了一幅革故鼎新的多彩画卷。
本书由读库出品,新版订正了个别讹误。购买请移步读库天猫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