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
繁花 豆瓣 Goodreads
8.7 (282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繁花》让人为之一震,小说的好处自有高人评说----程永新
优雅之野心,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文体----张辛欣
近年来最有看头的小说---吴亮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4 (1045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2
令人心碎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故事。
向死而生的文学绝唱 打动万千读者的年度华语小说。
李银河 戴锦华 骆以军 张悦然 冯唐 詹宏志 蒋方舟 史航 等多位学者作家社会名人郑重推荐。
痛苦的际遇是如此难以分享,好险这个世界还有文学。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涂在墙上。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辉煌的人生里,她的脸和她可以想象的将来一样漂亮。补习班语文名师李国华是同一栋高级住宅的邻居。崇拜文学的小房思琪同样崇拜饱读诗书的李老师。
有一天李老师说,你的程度这么好,不如每个礼拜交一篇作文给我吧,不收你周点费。思琪听话地下楼了。老师在家里等她,桌上没有纸笔。
思琪的初恋是李老师。因为李老师把她翻面,把他的东西塞进去。那年的教师节思琪才十三岁,这个世界和她原本认识的不一样。 如果这是爱情,为什么觉得暴力?为什么觉得被折断?为什么老师要一个女学生换过一个女学生?如果这不是爱情,那满口学问的李老师怎么能做了以后,还这么自信、无疑、无愧于心?
故事必须重新讲过,与房思琪情同双胞的刘怡婷,接到警局通知,去带回神志不清,被判定疯了的房思琪。透过思琪的日记,怡婷得知思琪五年中的所见所思……
嫁入钱家的许伊纹,是两位少女的忘年交,二十余岁的她,是两位少女的文学启蒙者同时也是丈夫家暴的沉默受害者…… 升入大学后的郭晓奇仍旧爱着高中时的补习教师李国华,而这位文质彬彬的补习教师并不只有平时人们眼中受人尊敬的老师形象的一面……
这是一部惊人而特别的小说,小说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又是一个近距离目击者,使这整件事像一个“幸存的标本”那样地被保留下来。整本书反覆地、用极度贴近被侵害者的视角,直直逼视那种“别人夺去你某个珍贵之物”的痛苦──且掠夺之人是以此为乐。
2021年3月31日 已读
看了难受,女孩子在其中很多感受想法是之前作为一个男性视角很难设想到的
2017 2018 kindle 中国 中国文学
连城诀 豆瓣 Goodreads
8.1 (22 个评分) 作者: 金庸 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2008 -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世动荡,梁元帝一批价值连城的珠宝连同藏宝图下落不明。八百年后江湖上传闻,藏宝图被拟作一道口诀隐于天下无敌的连城剑法中,绝世武功和连城财宝,引得江湖中人趋之若鹜……
《连城诀》作于1963年,是金庸作品中最为独特的一部,初次发表时篇名叫“素女剑”,又被作者重新整理改名。作品写尽了天下各色人等之坏,是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中最具现实主义、批判主义的一部。
2020年3月15日 已读
武侠版的基督山伯爵啊,狄云约等于邓蒂斯,也是开始一个天真小男孩受人冤枉然后坐牢好多年,然后都牢里遇到一个人给了宝藏(神功),出狱各种厉害了发现当年人都是坏人,就只有老婆(虽被抢)还深深爱着自己,最终也是一样归隐,水笙约等于海蒂。情节结构很大相似,但主旨异趣:基督山在报仇宽恕忍耐,连城诀是表现处于末世,人心不古,暗含武术世界衰弱缘由,以及好人坏人之辨(相似在笑傲中亦有体现),做好人在这个坏体制环境下太难了,坏人无视规则准则,好人得要像书中这么好运气才玩得过坏人,那好人怎么办?让我想到霍布斯丛林法则,武侠世界当时已经变成是一个混沌世界了,侠义道义名存实亡,没有强制力的确保,没有规则的限制,就是个互害的体制,十分可怕。怎么办?金老爷子:不如归去(山谷隐居),武功到了顶端也无从改变社会啊,叹息。
中国 人性 小说 当代 文学
寂寞的游戏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3 (369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2018年11月12日 已读
人都是寂寞的,看了有时候都觉得像自己的了。白描的语言更增表现效果,不是传统小说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像看一些一些片段,寂寞感已是十足。
2017 I-文学 I2中国文学 Y zz微信读书
美食家 豆瓣 Goodreads
8.2 (23 个评分) 作者: 陆文夫 古吴轩出版社 2005 - 6
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
好吃还能成家!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来,没有想到的事情却常常就在身边;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身边晃荡了四十年。我藐视他,憎恨他,反对他,弄到后来我一无所长,他却因好吃成精而被封为美食家!


《美食家》仅在巴黎就销售十万册

智慧的陆文夫知道,人可以对各样东西都没兴趣,只是对吃不能没有兴趣,活命要吃,享受要吃,吃与买衣服不同,买一件可以穿三年,可总不能一顿饭吃三年。今天吃了明天就会想变个花样吃。人类要生存,吃是一定要发展的,不管哪个国家都一样,任何人都关心吃的问题。

《美食家》发表后,这位平日里并不太在乎吃的作家就被公认为是美食家了。许多国际友人到苏州都要拜访这位名为美食家的大作家。他们看到中国通过改革之后的巨大变化,用近乎崇拜的态度和语言品尝、评论中国菜,感慨地对老先生讲:你们什么都能改,就是吃别改。

《美食家》仅在巴黎就销售10万册,十几年来每年都在加印。陆文夫第一次到法国时,一家餐馆的老板好说歹说总算说服了已“厌食”的陆先生,请他共进午餐,但第二天早上6点就来接人了,陆文夫纳闷。原来老板要他一同去选择新鲜的菜和鱼肉类食品,亲眼看老板选择价格高出养殖鸡5倍的乡村鸡,他们希望陆先生知道法国餐馆的用料都是鲜活的,决不吃冰箱和超市的食品!

法国有家很高级的饭店,备有很大的汽车停车场,还为顾客备有停机坪,巴黎人常常驾机到这家饭店用餐。饭店的老板傲慢得很。陆文夫先生被请到这家饭店后,用餐前老板开始演说,讲解他自编的食谱。这位老板看不起中国菜,他说他吃过中国菜,油水太大不好吃。生性平和的陆文夫本不爱在这种场合讲话,又加上吃得太辛苦了,便在那里假寐,但听到老板攻击中国菜,他站起来一口气发表了35分钟的讲话,全场时时爆发热烈掌声。陆文夫大讲中国菜,问老板吃过中国菜吗?是在中国吃的中国菜,还是在法国吃的中国菜?老板在法国吃中国菜,就如同我在中国吃法国菜,都是走了样,变了味道的。他告诉法国朋友,中国菜原料多,中国最一般的餐馆点100个菜是平常事。就连街头的小餐馆的食谱也不下几十个品种。在座的法国人大为惊诧。法国大菜无非那么几道,一餐上几十个品种是不可能的。说到这里,陆文夫得意地“呵呵”笑起来,自豪。

他是个货真价实的美食家

陆文夫在姑苏城生活了大辈子,他创办了一份刊物——《苏州杂志》,这是一份颇有档次的刊物。几年前,陆文夫“下海”当上了“老苏州弘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为海内外观光游客提供富有苏州特色的文化服务,陆文夫出任董事长。

他还开了间酒楼,名为“老苏州茶酒楼”,起立在十全街上。陆文夫亲撰广告,曰:“小店一爿,呒啥花头。无豪华装修,有姑苏风情;无高级桌椅,有文化氛围。”酒楼确实充满了文化气息,一丈多长的银杏木大招牌,店名出自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书法家杨在侯之手。楹联“一见如故酒当茶,天涯来客茶当酒”呼应茶酒二字。楼前的十全街,书坊画廊遍布,是苏州著名的“文化街”;楼后的小巷深处,就是叶圣陶的故居。陆文夫对苏州传统的饮食文化情有独钟,他把酒楼称为“可吃的苏州杂志”。

对于吃,陆文夫很是讲究,他认为,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说,吃,应求一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他主张,饮食饭店一定要讲究气氛,只有环境环境幽雅,气氛浓郁,食客吃起来才会有兴致,吃得舒服,吃得开心。陆文夫对各地富有特色的民间小吃,很有兴趣,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总有品不足、尝不够的感觉。他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尝百口鲜”。难怪朋友都称他是“玩家”、“吃家”。

自小说《美食家》轰动以后,陆文夫每到一家饭店用餐,厨师闻知陆文夫来吃饭,便有些惶惶然,大有美食家面前班门弄斧之感,倘若做坏了一道菜,会坏了自己的名声。陆文夫的味蕾似乎特别敏感、发达,能品尝出各种酒菜色香味的细微差别。一盘鸡丁端上桌,他只需夹一块放进嘴里,就能断定是新鲜鸡肉还是冻鸡肉。他说名厨必须有丰富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做出新菜、新味来。按照菜谱做菜,不会有大出息。特级厨师应有特级的独创性,应有绝招绝活。可见陆文夫确实是货真价实之美食家。

陆文夫:什么叫美食的环境和心情

陆文夫说: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江南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过中午,饭馆都已封炉打烊,大饼油条也都是凉的,忽逢一家小饭馆,说是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桂鱼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我觉得此乃上策,便进入那家小饭馆。

店主先领我从店堂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石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扁圆形的篾篓,篓内果然有一条活桂鱼,约二斤重。按理说,桂鱼超过一斤便不是上品,不嫩。可我此时却希望越大越好,如果是一条四两重的小鱼,那就填不饱肚皮了。

买下鱼之后,店主便领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上了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鱼还没吃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二斤黄酒,一条桂鱼,面对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低吟浅酌,足足吃了两个钟头。

此事已经过去了30多年,30多年间我重复啖过无数次的桂鱼,其中有苏州的名菜松鼠桂鱼、清蒸桂鱼、桂鱼雪菜汤、桂鱼圆等。这些名菜都是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如果是清蒸或熬汤的话,都必须有香菇、火腿、冬笋作辅料,那火腿必须是南腿,冬笋不能用罐头里装的。可我总觉得这些制作精良的桂鱼,都不及三十多年前在小酒楼上所吃到的那么鲜美。其实,那小酒馆里的烹调是最简单的,大概只是在桂鱼里放了点葱、姜、黄酒而已。制作精良的桂鱼肯定不会比小酒楼上桂鱼差,如果把小酒楼上的桂鱼放到得月楼的宴席上,和得月楼的桂鱼放在一起,那你肯定会感到得月楼胜过小酒楼。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

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到处寻找小馄饨、血粉汤、豆腐花、臭豆腐干、糖粥等这些儿时或青少年时代常吃的食品。找到了以后当然也很高兴,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这“味道”就需要分解了。一种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作是不如从前,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不过,此种不足还是可以想办法加以补复或改进的,可那“味道”的主要之点却无法恢复了。

那时候你吃豆腐花,也许是到外婆家做作客的,把你当作宝贝的外婆给了一笔钱,让表姐表弟陪你去逛玄妙观,那一天你们简直是玩疯了。吃遍了玄妙观里的少摊头之后,还看了出猢狲把戏。童年的欢乐,儿时的友谊,至今还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

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苏州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你们飞奔到馄饨摊前,一下子买了三碗,一人一碗,还有一碗推来让去,最后是平均分配。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厨师分外殷勤,做了一客虾肉、荠菜配这高汤的小馄饨。老实说,此种小馄饨要比馄饨担上的好几倍。担子上的小馄饨只抹了一点肉馅,主要是一团馄饨皮,外加肉骨头汤和大蒜叶,可你还是觉得宾馆里的小馄饨不如担子上的小馄饨有滋味。老年人的味觉虽然有点迟钝,但也不会如此不分泾渭。究其原因不在小馄饨,而在环境、处境、心情。

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滋味……

烟、酒、茶、吃,陆文夫一辈子津津乐道

陆文夫爱酒在作家中是出了名的,他酒龄长、酒量大,故有人送他个“酒仙”的雅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可以列入酒仙的行列”,50岁时的陆先生一次可以喝一斤多烈性酒。酒能够喝到这个份儿上,是很令人羡慕的。若问他为何如此爱酒?他会一口气说出酒的诸多好处:“酒可以解忧、助兴、催眠、解乏,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平时在家,他是有菜得饮,无菜亦得饮。其逻辑是有菜不饮枉对佳肴;菜不够,酒来凑,君子在酒不在菜也。他也知道酒喝多了有损健康,可这酒魔力无边,想戒也戒不掉。没办法,只好照喝不误。有一次他患重病,医生劝他今后少喝点酒,他立刻显出为难的样子。医生有些生气:“你是要酒还是要命?”陆文夫心里琢磨:不要命不行,还有小说没有写完;不要酒也不行,活着就少了点情趣。于是他说:“我要命也要酒。”一年醉上三五次不算多,人生能有多少次醉呢?

烟、酒、茶、吃,陆文夫先生一辈子津津乐道。
夹边沟记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203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广东省出版集团 2008 - 9
《夹边沟记事》从2000年春季被《上海文学》开始连载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现在花城出版社要重新出版《夹边沟记事》,且恢复了它的原名。
神雕侠侣 豆瓣 Goodreads
神鵰俠侶
8.6 (307 个评分) 作者: 金庸 译者: 有1996年11月北平第4次印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 - 5
《神雕侠侣》是金庸作品集之一。其主人公杨过自然而然地走上了非正统的人生道路,入了“道流”。其特点是“至情至性,实现自我”,即把个人的利益、情感、个性及人格尊严置于人生首位,作为首要目标,亦作为待人处事,评价是非的首要原则。书中将杨过对郭靖的杀父之仇与疼惜之恩难以取舍的复杂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他与“姑姑”小龙女的情感纠葛和他对江湖世事的渴望又令他挣扎不已……
2017年12月17日 已读
情节安排还是不如射雕,感觉分块感比较明显。郭芙可以说是比较奇怪了……世俗礼教有时真是害人不浅,杨过和小龙女终于得成眷属千难万难。有时没由来的误解也是可怕的,然则总难避免,聪明如黄蓉也被对杨康的固有印象所害,固当三思,多从别人处想想,尽量避免吧。最想还是如何能得一个红颜知己。
++金庸 中国 中国文学 华语文学 小說
额尔古纳河右岸 Goodreads 豆瓣
8.6 (86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2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2016年4月6日 已读
文明的冲突 不一定就是进步 对被取代的文明是一个悲剧。鄂温克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外界的大历史是小说模模糊糊的背景,然而实际上深刻地影响了部族。开始的静谧和美,到之后的各种悲剧,虽说不全是文明冲突造成的,但总有其影子吧。在现今文明原始部落一直原始下去几乎不可能,消亡似是一种必然,越发觉得伤感。越来越的,普世价值更重实际,敬神敬自然的越来越少,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有一颗向往田园牧歌的心,即使难以做到。我们有不止于现代价值的东西。最后的结尾虽然是注定了的消亡,却又有神鹿,月亮之美,令人暂忘悲伤的事实,至少沉醉在最终之前的美中。想到我的乡下,待得时间不久,但也有类似这样,人越来越少了,乡村是下一个的消亡了吗,很多人已经不会说当地土话了。诶。。我们能如何留下什么,记住什么呢?
中国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中文 历史
在细雨中呼喊 豆瓣 Goodreads
在细雨中呼喊
8.5 (58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余华是获外国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中国当代作家。最近,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荣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他还以另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被法国文化交流部授予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与余华合作,全新推出“余华作品系列”。作品系列共12册,完整收录了余华现有的作品,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以及随笔集,是目前余华唯一的一部作品总集<br>余华,浙江海盐人,海盐这个地方,是杭
活着 豆瓣
9.2 (362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南海出版公司 1998 - 5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豆瓣 谷歌图书
5.7 (247 个评分) 作者: 张嘉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11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微博上最会写故事的人张嘉佳献给你的心动故事。
最初以“睡前故事”系列的名义在网上疯狂流传,几天内达到1,500,000 次转发,超4亿次阅读,引来电影投资方的巨资抢购,转瞬便签下其中5个故事的电影版权。每1分钟,都有人在张嘉佳的故事里看到自己。
读过睡前故事的人会知道,这是一本纷杂凌乱的书。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在叙述,叙述他走过的千山万水。那么多篇章,有温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单的,有疯狂的,有无聊的,有胡说八道的。当你辗转失眠时,当你需要安慰时,当你等待列车时,当你赖床慵懒时,当你饭后困顿时,应该都能找到一章合适的。
我希望写一本书,你可以留在枕边、放进书架,或者送给最重要的那个人。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随便打开一篇就可以了。
——张嘉佳
我与地坛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9 (188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
《我与地坛》收入《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配少量图片。《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三体 豆瓣 Goodreads Bangumi
三体
8.6 (1463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08 - 01 其它标题: 地球往事:三体 / The Three-Body Problem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白鹿原 豆瓣
8.6 (231 个评分) 作者: 陈忠实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