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美食与文明 豆瓣
Cuisine & Empire: Cooking in World History
7.1 (11 个评分) 作者: 蕾切尔·劳丹 译者: 杨宁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3
★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经济学者薛兆丰联袂推荐
★过去5000年流动的盛宴堪称一部精彩绝伦的全球交流史,不容错过!
★跨越山海和帝国的边界,把握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编辑推荐
◎以全球为舞台,以帝国为视角,追踪了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劳丹的烹饪全球史将政治、经济、社会 方面的著作融会贯通,成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叙事方式。
◎深入挖掘了饮食演变之道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要因素;透过稀松平常的饮食习惯看清食物引发的政治想象。
◎跨学科、多视角地看待过去5000年烹饪宇宙哲学的发展;大量史料和精美彩插,展现了与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的重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
◎富有趣味地阐述了高低阶饮食之间的分野、食品工业化的利弊等现象,避免落入将往昔饮食浪漫化的美丽误区。
▎媒体推荐
我们今天的饮食习惯,除了受到地理、气候、物产的影响之外,也与所处的社会组织形式相关。这本书试图通过人类历史的演进,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政权统治的角度,考察世界饮食格局的形成。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透过这些食物,明得失,知兴替。——陈晓卿, 美食纪录片导演
自称关心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家们应该感到羞愧,他们似乎从来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我们一日三餐所逃不过的美食。历史学家蕾切尔•劳丹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是一部关于日常饮食的历史百科全书。——薛兆丰,经济学者
一次胜利,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写作指明了道路,这种史学写作可以通过更加融会贯通政治、经济、社会和知识史方面的著作来站稳脚跟。
——《纽约书评》
很少有作家能像蕾切尔•劳丹那样优雅而又深入地探讨饮食与帝国这一广泛的主题。她对食物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全球视角……本书是美食历史学家和美食爱好者不容错过的。
——韦安妮(《食谱图书馆》)
气势恢宏……劳丹的一些特定烹饪风格的“扩散图”堪称文化史的缩影。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蕾切尔•劳丹对多种饮食的兴衰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述,给了世界各地等量的时间,并将现代这一时间段考虑进人们如何准备食物的漫长历史。对烹饪和饮食的关注反映了口味的持久性,但也说明了这些口味是如何传播的,并受到政治和文化扩张的影响。本书将烹饪理念和对于饮食重要性的阐述结合得迷人而独特。
——保罗•弗里德曼(《食物:味道的历史》)
☆所获奖项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内容简介
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本书作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作者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本书的创新叙事方式将烹饪如语言、服装或建筑,视为人类创造的事物。通过强调烹饪如何将农产品变成食物,并将全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作为舞台,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娜塔莎之舞 豆瓣 Goodreads
Natasha's Da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Russia
9.3 (7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曾小楚 / 郭丹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3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5)——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由张建华专文导读,精辟地点出了俄国文化中“文学中心主义”的特质及“娜塔莎之舞”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以及作者费吉斯如何结合史学与文学呈现俄罗斯文化的复杂多变。
★《娜塔莎之舞》通过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探索俄罗斯文化深刻复杂的多重面向,展现上层阶级的欧洲文化与农民的俄罗斯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复杂互动,以及“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如何对19世纪以降的民族意识和文学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娜塔莎之舞》从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音乐,到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豪绚烂的作品中,描绘出浓厚的俄罗斯情感,展现“俄罗斯灵魂”的建构,以及在西化的冲击下,俄国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创伤。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每日电讯报》等媒体年度瞩目好书,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 库珀奖”决选名单。
【内容简介】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包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俗習惯、民间艺术、宗教等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细节、辉煌炫丽的文化长卷。
【名家推荐】
有关俄国的一切都需要是最优秀的,费吉斯写的俄国历史也一样,而他也再一次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书写流畅优美,充满令人拍案的智慧和生活气息。他对大量文献做了轻松、恢宏而广泛的研究,所涉范围从贵族的信件到斯大林的档案,分析简洁而充满才情。这一对俄国文化卓越、炫丽而高明的导览,生动有趣、故事性强,令人着迷。——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费吉斯对这一主题的写作与众不同。他取材广泛,语言生动、紧凑,充满戏剧性的细节,对私人生活的书写尤其别具一格。——约瑟夫·弗兰克,《伦敦图书评论》
内容详实,包含大量插图,阐释了作者对这个既野蛮又智慧,拥有高度艺术成就的文明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秘与理性、“东方”与“欧洲”之间的俄罗斯。——丽莎•雅丁,《观察家新闻报》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同时又让读者几乎能切身闻到“俄国泥土的气息”,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被费吉斯教授完成了……他为我们讲述了俄国大地下的文化根源、它的荒谬和天才,它的人性与残酷。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成就。——乔弗里•古德曼,《论坛报》
奥兰多•费吉斯成功地描述了俄国文化的无比深厚和强大力量,概述了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和事件。他以一种让读者更深刻理解俄国的方式来书写,这种方式比仅仅去叙述统治者如何专制、征服者如何残暴和战争如何残酷更高明。用俄国人自己的话谈“俄罗斯问题”,如何寻找亚洲之根,探求俄国农民之谜,如何养育出如此多的伟大作家、诗人、画家和作曲家,是其著作的过人之处。——谢尔盖•施梅曼,《纽约时报》
对俄国文化史的全面描写,主题广博,观点宏大。——安妮·阿普尔鲍姆,《标准晚报》年度图书
内容极为丰富,读来引人入胜……随处可见闪光的情节,以及犀利、动人,有时还带有几分诙谐的描写……是一部关于大国俄罗斯之性格的无可匹敌的洞见之作。——皮尔斯·布伦登,《老骨头》年度图书
绝妙地丰富……恢宏且深具说服力……一次愉悦无比的阅读体验。——安东尼·比弗,美国作家
奥兰多•费吉斯的故事……涉猎广泛并且讲的漂亮。带着他对生动散文的精妙目光,他描绘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书中收录的彩色插图非常漂亮,而批判性的文献目录也是一个有用的补充,它收录了俄国文化史不同领域中许多新近出版的(英语)专著。……阅读这本书完全是一种享受,它也同样值得收藏。——卡洛琳•布鲁克,英国伦敦国王玛丽学院俄国史教授
激动人心……这部优秀的史学著作的题目取自《战争与和平》,贵族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下意识地跳起了农民的披肩舞……一本令人相见恨晚的书。——《星期日独立报》
米,面,鱼 豆瓣
7.8 (20 个评分) 作者: [美]马特·古尔丁 译者: 谢孟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日本是全世界食客心中的一大圣地。米其林餐厅数量居世界之首,但求匠心独运的无名小店更是数不胜数。
饮食作家马特·古尔丁走访东京、大阪、京都、福冈、广岛、北海道、能登七座日本饮食重镇,品尝每个城市的代表性食物,走访热爱并传承当地饮食文化的各色人物,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也融入自己的饮食观察中。
从专业冷静的料理职人、热情如火的街头小贩,到努力在此扎根的外来移民,再到依赖美味的新老食客,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普通民众,展现并维系着日本独特的美食风情!
2020年12月17日 已读
睡前看有关美食的书实在是个折磨啊。很赞叹敬佩日本这种职人的精神。羡慕作者可以这么吃遍日本且还与大厨们有深入的交流。日本是有生之年要去的。
文化 文化史 料理 日本 美国
东言西语 豆瓣 豆瓣 Goodreads
7.8 (67 个评分) 作者: 郑子宁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0 - 4
★编辑推荐
◎普通话与汉语拼音是怎么来的?它们合理吗?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
——“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
◎如何科学打脸地图炮
——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
——台湾腔为什么这么“娘”?
——北京话是满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
◎你深入考虑过你名字中的奥妙吗?
——李王张刘陈为什么称霸中国姓氏?
——为什么uncle和cousin就可以把七大姑八大姨通通代表了?
——中国姓氏势力分布地图
◎古人到底是怎么说话的?来一场影音现场式的逼真穿越
——古诗怎么读才科学?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南方多江,北方多河?
破解方言与古汉语的密码万花筒
化我们的方言为武器
打脸所有的地域歧视
捍卫你我昂起头颅讲家乡话的权利
以古人的声音为羽翼
踏上真正的穿越之旅
发掘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传统记忆
这里隐藏着一个更本真的中国
◎封面展开即是一张意想不到的民国语言小报。
除了把玩、收藏、炫巧,请勿忘记它还有重要功用——
用古汉语与方言,反击地图炮优越感,告诉他们,我们是方言党!
◎号外号外,寻人启事!
赵元任精通各地方言,每每“口技旅行全国”,郑子宁寻迹古代语音,竟还 “口技穿越时空”——你能找着郑子宁旅行到什么地方,穿越到哪朝哪代了吗?
★名人推荐
全球化浪潮下,今天语言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从个人到国家,乃至所有民族,都有无尽的记忆与传统因之渐渐被我们忘却。语言就如生物基因一样,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却长期被人目作“绝学”。这本书化所谓“绝学”为人人可懂、妙趣横生的故事,引领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另一个更本真的世界。
——历史语言学家 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潘悟云
人人都会说话,所以关于语言文字,人人都喜欢说上两句,可惜即使是专家,也很少能把自己的专门以外的常识说清楚。郑子宁费心搜罗来了各方面“专家的常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靠的谈资。
——汉藏语学者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员 龚勋
当今中国流传着诸多关于古代汉语与汉语方言的说法,比如粤语更接近古代汉语、普通话其实是满语蒙古语的产物并非汉语之类的,言之凿凿,流毒甚广。虽然有人拨乱反正,无奈声音太小,效果不大。郑子宁这本书以轻松的语调清楚揭露了这些说法的错误(基于其上的一系列结论也就不攻自破了),向读者展示了真正的语言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如何引人入胜、激动人心。但凡对语言感兴趣,不管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懂多种语言/方言的老江湖,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伊朗学学者 哈佛大学伊朗学博士 张湛
★内容简介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东言西语》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
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原本以为只是说中国各地方言,结果发现不止于此,还引证了很多外语的例子。各种语音的变化考证仔细,是做了不少工作。以一个个话头式展开,贴近现在的一些热点,给了语音角度的解释,很有意思。语言很活泼,用了一些哏,蛮有意思。
Essay 中国 中国华侨出版社 人文 历史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宋宴 Eggplant.place 豆瓣
9.3 (16 个评分) 作者: 徐鲤 / 郑亚胜 新星出版社 2018 - 8
蒸羊煮鱼、素食仿菜、粥面汤羹、糕饼蜜饯,从宫廷飨宴、文人茶会,到平民餐饭
——七十佳肴,回味两宋风流。
春之清爽,夏之圆熟,秋之鲜香,冬之醇厚——四时为限,不时不食。
节庆时俗,风物掌故,诗词名画——信笔游宋,无知无味。
脱始于《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食谱,以今日食材,还原古法美味。
共赴一席宋人飨宴。
————————
或许你从未见过如此“丰盛”的一本书。
它是食谱,作者根据《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典籍文献记载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按时令编排,囊括宫廷菜、文人菜与平民菜三级,涉及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附有详细的食材配置与制法步骤图,上手容易。
它是随笔,跟着作者信步闲逛于宋朝的市井乡间:每道菜背后有什么名堂,菜市货摊新上了什么,寒食重九、春秋社日有哪些热闹,知名的文人雅士为“吃”留下了哪些佳话、笑话……历史风物皆有迹可循。
它也展现了宋人的美学,收录宋画、书法、唐宋器物图片还原其时情境,赏花、焚香、玩物……由“吃”延展开去,欣赏一个大雅与大俗兼备的迷人时代。
宋宴,是一场宋朝文化的盛宴,色香味俱全,带领你重寻传统文化的魅力。
菊与刀 豆瓣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7.8 (2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和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1990 - 6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