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
美食与文明 豆瓣
Cuisine & Empire: Cooking in World History
7.1 (11 个评分) 作者: 蕾切尔·劳丹 译者: 杨宁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3
★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经济学者薛兆丰联袂推荐
★过去5000年流动的盛宴堪称一部精彩绝伦的全球交流史,不容错过!
★跨越山海和帝国的边界,把握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编辑推荐
◎以全球为舞台,以帝国为视角,追踪了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劳丹的烹饪全球史将政治、经济、社会 方面的著作融会贯通,成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叙事方式。
◎深入挖掘了饮食演变之道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要因素;透过稀松平常的饮食习惯看清食物引发的政治想象。
◎跨学科、多视角地看待过去5000年烹饪宇宙哲学的发展;大量史料和精美彩插,展现了与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的重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
◎富有趣味地阐述了高低阶饮食之间的分野、食品工业化的利弊等现象,避免落入将往昔饮食浪漫化的美丽误区。
▎媒体推荐
我们今天的饮食习惯,除了受到地理、气候、物产的影响之外,也与所处的社会组织形式相关。这本书试图通过人类历史的演进,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政权统治的角度,考察世界饮食格局的形成。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透过这些食物,明得失,知兴替。——陈晓卿, 美食纪录片导演
自称关心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家们应该感到羞愧,他们似乎从来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我们一日三餐所逃不过的美食。历史学家蕾切尔•劳丹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是一部关于日常饮食的历史百科全书。——薛兆丰,经济学者
一次胜利,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写作指明了道路,这种史学写作可以通过更加融会贯通政治、经济、社会和知识史方面的著作来站稳脚跟。
——《纽约书评》
很少有作家能像蕾切尔•劳丹那样优雅而又深入地探讨饮食与帝国这一广泛的主题。她对食物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全球视角……本书是美食历史学家和美食爱好者不容错过的。
——韦安妮(《食谱图书馆》)
气势恢宏……劳丹的一些特定烹饪风格的“扩散图”堪称文化史的缩影。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蕾切尔•劳丹对多种饮食的兴衰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述,给了世界各地等量的时间,并将现代这一时间段考虑进人们如何准备食物的漫长历史。对烹饪和饮食的关注反映了口味的持久性,但也说明了这些口味是如何传播的,并受到政治和文化扩张的影响。本书将烹饪理念和对于饮食重要性的阐述结合得迷人而独特。
——保罗•弗里德曼(《食物:味道的历史》)
☆所获奖项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内容简介
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本书作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作者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本书的创新叙事方式将烹饪如语言、服装或建筑,视为人类创造的事物。通过强调烹饪如何将农产品变成食物,并将全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作为舞台,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Goodreads
9.6 (75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本书不落以婚宦论门阀士族的窠臼,对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精辟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021年6月29日 已读
从各种史料比较得出事实,并探究原因,逻辑严密,是非常硬核的研究。其实比较适合读者对晋史有一定的了解,我所知甚少,读起来略有吃力。
魏晋南北朝以前印象是名士什么的,好像是非常美好的乌托邦,然而并不是,只是一些表象,倾轧斗争什么的,中国古代史中还是一脉相承,没什么两样。
1历史 东晋 中华史 中古史 中国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9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独裁者手册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8.9 (150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鲁诺·德·梅斯奎塔 / [美] 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译者: 骆伟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5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非民主国家。据此,很容易明白:在刚果,利奥波德二世只需要让少数人高兴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在比利时,他必须让很多人满意才行。
不得不提,对任何想理解政治的真正运作方式的人来说,《独裁者手册》都是一本必读的书,无论是政治领域的政治还是商业界的政治,无论是在独裁国家还是在民主国家。
2019年2月16日 已读
这个选择人的理论感觉还是蛮有道理的。明白了援助等行为背后的逻辑缘由所在。据说这本书出版将关于某国的内容全都删去了,但用他的分析方法,很多历史都合乎逻辑的。某国历史上似乎就没有大联盟的?相比于用上天、德行或者d性的约束,我更相信制度上的约束。希望,有一天我们也有尝试大联盟制度的机会。
#Politics 2014 2018 @Belgium Study/术业
乡土中国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1 (285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2019年1月3日 已读
2019第一本书,元旦回家期间读的,且大部分还是在乡下读的,很契合。觉得此书分析在理,中国传统的一套是怎么来的讲的很清楚。上千年来我们几乎静止,形成了传统,这是乡土中国重点所在。这是和西方不同的。我发觉现在乡土这一套正在消亡,之前有觉得是我D一些运动的原因,现在看来不仅如此,社会进入一个发展阶段,过去传统因此坚持不下去,而新的传统需要很长的时间,且变化的速度远快于形成传统的速度。乡土正在消亡,我看到现在正转向城市,但我们没有西方的宗教等一些(况且也不匹配),西方说我们没有信仰,是的,原来相当于西方宗教的中国乡土传统不管用了,我觉得这是社会问题的一大原因。而且看起来,此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无解。
C-社科 C912.82三农 C915社会调查、分析(社科) C91社会学 世界史
谁在世界中心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温骏轩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6
放眼世界,博弈是永恒的主题,但每个时代的大国博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天涯论坛国际观察代表人物温骏轩历时8年,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以地图为工具,从地缘视角探讨了中国崛起路线。在地域上,他形象生动地解析了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从时间上 ,他回顾了世界的历史,探讨了文明兴衰、民族兴亡的规律,为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大国格局和未来国际趋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
文明是副产品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郑也夫 译者: 2015年10月第1版 2016年1月第4次印刷 中信出版社 2016 - 1
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
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 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大得多。无用之学最后才有大用处。
易中天
郑也夫先生是我一向敬重的学者,因为他从不人云亦云,总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因此,尽管我已经不再推荐他人作品,也尽管并不完全认同郑先生的结论,仍然郑重建议诸位阅读本书。我相信,这部力作将开拓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观念,甚至改变我们的某些思维方式,诸君一定会受益良多。
梁治平
也夫教授的研究,有许多涉及人类生活的基,如信任,如人类行为的“基因”。这一次,他带给读者的是对文明起源的思考:婚姻制度、农业、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而且,像以往一样,他在我们习焉不察的地方提出问题,独具识见,富于想象,而辅之以细致的考辨和大胆的推论,在满足读者知识欲的同时,给我们以智力上的刺激。
陈嘉映
“文明是副产品”是个大论题,其中包含着一个深刻而重要的思想。也夫通过婚姻制度、农业起源、文字起源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来论证这个论题,这些研究既立足于扎实的学问,又处处兴发独到的见解。一向以来,我读也夫,既长了学问,又启发了思想。这本新书,虽然还只读了一部分,已感到收获格外丰厚。
2016年7月8日 已读
没看完。。对好多问题做了系统的研究,对文明的深刻思考,不是我们泛泛而谈,学习一个
历史 文明 社会 社科 郑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