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
繁花 豆瓣 Goodreads
8.7 (282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繁花》让人为之一震,小说的好处自有高人评说----程永新
优雅之野心,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文体----张辛欣
近年来最有看头的小说---吴亮
长恨歌 豆瓣
7.8 (165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 8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本书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00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2016年9月22日 已读
文笔很好,很有雅致的话剧感。爱情的叙述有点生硬,可能是我不懂女人之故。是不是茅盾文学奖比较偏爱这种情节带性的什么的,不太懂。看完了有点感慨,为王琦瑶悲叹,但还是好多小心思不太懂。
+王安忆 I-文学 I2中国文学 M aH
黄河东流去 豆瓣
作者: 李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7
《黄河东流去》是以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作者十分熟悉黄泛区人民的斗争生活,十分熟悉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通过黄河岸边七户农民家庭的坎坷命运和不同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反映了他们参加斗争的必由之路。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实流畅,人物形象真产可信,栩栩如生,塑造了徐秋斋、李麦、海长松、老清、蓝五、王跑等几个不同性格的农民形象,具有很大的典型意义。
全书结构紧凑,笔调深沉而又幽默诙谐,读来亲切感人,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金瓯缺(全四册)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徐兴业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7
金瓯缺:第一卷
本书描写的是十二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长达数年的民族战争,分四卷出版。
本卷写宋徽宗年间,北宋与金达成共同夹击残辽的“海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盲目乐观地以为只要勤兵巡边,就可逼辽纳土称臣收复燕京。以徽宗为首的东京臣民们早已习惯于歌舞升平的盛世繁华生活,朝中诸多权臣如蔡京、童贯等人,只知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对边防之事漠不关心。徽宗终日沉浸在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名妓李师师的爱恋中,对战争并不具备足够的认识。
朝中老将种师道迫于皇命仓促出征,新一代的青年武将刘铸、马扩等人敏感地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马扩毅然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军人之女亸娘告别,投身到守卫边疆、收复国土的队列之中。
金瓯缺:第二卷
在朝中畏战派权奸童贯的错误领导下,北宋军队在前线白白坐失良机,最终不得不发动一场仓促的攻辽战争。在契丹辽国大将耶律大石的猛烈抗击和掩杀下,宋朝军队遭遇惨烈失败,北部边关防卫全线崩溃。
金国乘胜灭辽,并挟灭辽之威,背弃盟约,向宋朝统治者索要重金以归还燕京。宋朝君臣为粉饰太平,被迫接受金国勒索,最后只从狡猾的金朝贵族手中赎回一座被大肆洗劫过的空城。
马扩看透女真人的贪婪与野心,预料金人迟早会南下侵犯北宋,力谏宋朝统治者未果之后,决心联合一批军民抗金力量,挽救危亡。
金瓯缺:第三卷
本书前二册写到宋辽战争结束后,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北宋君臣仍不改变文恬武嬉的沓泄作风。本册开始,风云突变,金军两路南下,直趋东京。东京军民展开气壮山河的东京保卫战。九个月中,金军先后二度攻打东京,汴京终告陷落。书中还穿插写抗战派将领马扩一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父、侄战死;爱妻亸娘经历了流产、早产、难产三重灾难,反得不死;马扩本人尽心殚力以图救亡,却遭陷系狱。作品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读来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再三。
金瓯缺:第四卷
本卷写东京陷落后,北宋灭亡,徽、钦二宗及宗室被俘北迁。北行道上,徽宗感赋《宴山亭》,恰好成为他本人及其王朝的挽歌。
本书正文以马扩留下老母、爱妻为人质,率随从奔五马山抗金为结束。尾声则概述了此后十多年中的政局和战局,最后写马扩潜入金军占领区,探望身为女奴、已病入膏肓的妻子亸娘。诀别之情,令人潸然。亸娘临终前犹以不能目睹日月重光、金瓯无缺而抱恨终天。面临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爱国志士不惜断头沥血奏出历史上悲壮的乐曲。无耻官僚或觍颜事仇,或为虎作伥。两者形成强烈的对照。
全书在悲愤压抑的气氛中结束。
额尔古纳河右岸 Goodreads 豆瓣
8.6 (86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2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2016年4月6日 已读
文明的冲突 不一定就是进步 对被取代的文明是一个悲剧。鄂温克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外界的大历史是小说模模糊糊的背景,然而实际上深刻地影响了部族。开始的静谧和美,到之后的各种悲剧,虽说不全是文明冲突造成的,但总有其影子吧。在现今文明原始部落一直原始下去几乎不可能,消亡似是一种必然,越发觉得伤感。越来越的,普世价值更重实际,敬神敬自然的越来越少,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有一颗向往田园牧歌的心,即使难以做到。我们有不止于现代价值的东西。最后的结尾虽然是注定了的消亡,却又有神鹿,月亮之美,令人暂忘悲伤的事实,至少沉醉在最终之前的美中。想到我的乡下,待得时间不久,但也有类似这样,人越来越少了,乡村是下一个的消亡了吗,很多人已经不会说当地土话了。诶。。我们能如何留下什么,记住什么呢?
中国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中文 历史
尘埃落定 豆瓣 Goodreads
8.6 (157 个评分) 作者: 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3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2015年11月19日 已读
从一个“傻子”超然的视角看土司制度的终结,语言通俗,描写得当,很抓人。
权力使人变,哥哥 麦其土司 塔娜 越是要失去时越抓住不放 使情变,为此人和人关系变。
爱情,傻子也是有爱情的,局限,成长。成熟了渐渐。但种种背叛 离开是苦的
在历史中,人创造历史,又被历史推着走,难以对抗。
最后主人公之死感觉是一种超脱。
5星 中国 中国文学 人性 图书馆
白鹿原 豆瓣
8.6 (231 个评分) 作者: 陈忠实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