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美食与文明 豆瓣
Cuisine & Empire: Cooking in World History
7.1 (11 个评分) 作者: 蕾切尔·劳丹 译者: 杨宁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3
★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经济学者薛兆丰联袂推荐
★过去5000年流动的盛宴堪称一部精彩绝伦的全球交流史,不容错过!
★跨越山海和帝国的边界,把握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编辑推荐
◎以全球为舞台,以帝国为视角,追踪了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劳丹的烹饪全球史将政治、经济、社会 方面的著作融会贯通,成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叙事方式。
◎深入挖掘了饮食演变之道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要因素;透过稀松平常的饮食习惯看清食物引发的政治想象。
◎跨学科、多视角地看待过去5000年烹饪宇宙哲学的发展;大量史料和精美彩插,展现了与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的重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
◎富有趣味地阐述了高低阶饮食之间的分野、食品工业化的利弊等现象,避免落入将往昔饮食浪漫化的美丽误区。
▎媒体推荐
我们今天的饮食习惯,除了受到地理、气候、物产的影响之外,也与所处的社会组织形式相关。这本书试图通过人类历史的演进,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政权统治的角度,考察世界饮食格局的形成。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透过这些食物,明得失,知兴替。——陈晓卿, 美食纪录片导演
自称关心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家们应该感到羞愧,他们似乎从来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我们一日三餐所逃不过的美食。历史学家蕾切尔•劳丹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是一部关于日常饮食的历史百科全书。——薛兆丰,经济学者
一次胜利,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写作指明了道路,这种史学写作可以通过更加融会贯通政治、经济、社会和知识史方面的著作来站稳脚跟。
——《纽约书评》
很少有作家能像蕾切尔•劳丹那样优雅而又深入地探讨饮食与帝国这一广泛的主题。她对食物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全球视角……本书是美食历史学家和美食爱好者不容错过的。
——韦安妮(《食谱图书馆》)
气势恢宏……劳丹的一些特定烹饪风格的“扩散图”堪称文化史的缩影。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蕾切尔•劳丹对多种饮食的兴衰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述,给了世界各地等量的时间,并将现代这一时间段考虑进人们如何准备食物的漫长历史。对烹饪和饮食的关注反映了口味的持久性,但也说明了这些口味是如何传播的,并受到政治和文化扩张的影响。本书将烹饪理念和对于饮食重要性的阐述结合得迷人而独特。
——保罗•弗里德曼(《食物:味道的历史》)
☆所获奖项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内容简介
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本书作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作者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本书的创新叙事方式将烹饪如语言、服装或建筑,视为人类创造的事物。通过强调烹饪如何将农产品变成食物,并将全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作为舞台,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深夜食堂 第一季 (2009) 豆瓣
所属 电视剧集: 深夜食堂
9.0 (616 个评分) 导演: 松冈锭司 / 山下敦弘 演员: 小林薰 / 须藤理彩
午夜12点,报时钟响起,城市的一隅,属于一家食堂的时间开始了。菜谱只有猪肉套餐,但你想吃的都可以点。这就是老板(小林薰 饰)的经营方针。特殊的风格和怀念的味道,招来了不少的客人。大家喝着小酒,吃着自己钟情的食物,卸下一天的疲惫,谈论着遇到的趣事,或是独自品味忧愁。在食物的香气里,在深夜特有的幽静和食堂内的袅袅暖意间,一出出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有悲有喜,暗合着食物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尽在这四方食堂间。
本剧改编自安倍夜郎的同名漫画。2010年赢得第55届小学馆漫画奖“一般读者类别”奖项,并且获得第39届日本漫画家协会奖大奖。
米,面,鱼 豆瓣
7.8 (20 个评分) 作者: [美]马特·古尔丁 译者: 谢孟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日本是全世界食客心中的一大圣地。米其林餐厅数量居世界之首,但求匠心独运的无名小店更是数不胜数。
饮食作家马特·古尔丁走访东京、大阪、京都、福冈、广岛、北海道、能登七座日本饮食重镇,品尝每个城市的代表性食物,走访热爱并传承当地饮食文化的各色人物,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也融入自己的饮食观察中。
从专业冷静的料理职人、热情如火的街头小贩,到努力在此扎根的外来移民,再到依赖美味的新老食客,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普通民众,展现并维系着日本独特的美食风情!
2020年12月17日 已读
睡前看有关美食的书实在是个折磨啊。很赞叹敬佩日本这种职人的精神。羡慕作者可以这么吃遍日本且还与大厨们有深入的交流。日本是有生之年要去的。
文化 文化史 料理 日本 美国
孤独的美食家 第一季 (2012)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孤独のグルメ Season1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孤独的美食家
8.8 (298 个评分) 导演: 溝口憲司 / 宝来忠昭 演员: 松重丰 / 山村美智
井之头五郎(松重丰 饰)独自经营着一家杂货店,他的小店虽然不是实体店,却接到不少客人的订单。每次接单他都亲自登门拜访客户,也因此发现了隐藏在城市里各个角落的美食。每当完成工作任务后,饥肠辘辘的他放下一切,专心地寻找着东京街头巷尾能勾起他食欲的小店,美食总是与他不期而遇。香喷喷的烤鸡肉串、热辣的无汤担担面、一个人的美味烤肉、入口即化的静冈关东煮、香脆可口的炸猪排套餐等等,每当沉浸在一个人享受美食的过程中,井之头五郎内心除了美味心无旁骛,填饱肚子后烦恼也一扫而光。
本剧是根据久住昌之创作、谷口二郎作画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运用了类似纪录片的描述方式,其中剧中登场的餐馆全部都是真实存在的,每集之后更有作者亲自走访剧中小店,采访老板并且品尝更多特色美食。
2020年9月30日 看过
考古第一季,以前一直都跳着看,所以这次又翻出来看看。发现五郎竟然曾被当红女星喜欢还拒绝了告白,果然还是只有美食是真爱啊hhh
12冬 2010s 2012 TV_JP テレビ東京
风味人间 第二季 (2020) TMDB 豆瓣 TMDB
所属 电视剧集: 风味人间
8.6 (157 个评分) 导演: 陈晓卿 / 李勇 演员: 李立宏
因为地理环境、文明历程和物产丰厚程度不尽相同,人们对食物的处理时而天差地别,时而异曲同工。不约而同的选择,造就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殊途同归。
《风味人间》第2季,共8集,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在特色鲜明的美食之中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相同食材的不同做法、不同食材的相同做法、不同做法的相似味道。寻找新鲜、猎奇、少为人知的食材;提供趣味和知识,不断创造意外之喜;拍摄鲜活灵动的影像、采用故事化的叙事、进行平实亲切的讲述。
风味实验室 第一季 (2018) 豆瓣
7.1 (17 个评分) 演员: 刘梦遥 / 陈晓卿
《风味实验室》以当下热议的美食话题为入口,每期邀请两位美食大家(如陈晓卿、蔡澜、沈宏非等)分别作为“风味学博”、“风味研究员”以及一位明星嘉宾(如李诞、范湉湉、白岩松等)作为“风味体验员”来到独一无二的实验室厨房,讲述先锋有趣的美食知识,品尝各式料理,剖析食物肌理,分享美食故事,探寻美食文化;以食材为实验对象,每期邀请一位名厨化身“风味鲜厨”,作为美食实验的操作者及创新料理的烹饪者,满足客座嘉宾们的胃与好奇心。 10月27日节目开播,每周六、日21点15分更新2集,会员抢先看一周。
故园情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康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故园情》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学。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
香料之路 (2011) 豆瓣
The Spice Trail
8.4 (10 个评分) 演员: 凯特·亨布尔
本部纪录片由美女主持人凯特·翰博尔带我们踏上这令人“神魂颠倒”的香料之旅。此次发现之旅,将解答香料是如何塑造出现代世界的。主持人凯特将到访香料的一些异域发源地,并且走遍全球去发现这些香料是如何走上我们餐桌的。凯特将访问一些以香料为生的人们,并跟随最早的那批香料探索者们的脚步,向我们娓娓道来香料背后的故事。共分三集:第一集胡椒和肉桂,第二集肉豆蔻与丁香,第三集香草与藏红花。我们喜爱的佳肴中充斥着这些异国的配料,香料对饮食起到了变革作用,如今香料可在每个厨房的橱柜中找到,但是当年寻找这些美妙香味的过程,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轨迹。
你知道,整个世界都爱香料。
人生一串 第二季 (2019) 豆瓣
8.3 (188 个评分) 导演: 陈英杰 / 张岳明 演员: 陈英杰
纪录片《人生一串》是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 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与以往的烧烤节目不同,《人生一串》极具市井气息,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去展现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
第二季在形式和风格上保持不变,延续食欲烧烤、烟嗓旁白、百万文案及烟火故事,挖掘天南海北的烧烤宝藏,讲述那些发生在深夜平凡却动人的故事,带领观众去探寻街角巷尾的饕餮盛宴、美食人情。
《人生一串2》将带来更密集炸裂的烧烤美食、更意想不到的叙事结构、更地道的市井讲究。
故乡的味道 豆瓣
作者: 遆存磊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1
酸啾啾、婆婆丁、灰灰菜、瓜豆酱、焦叶、酿皮、栲栳栳……不用山珍海味,亦无需精致杯碟,家常的食材与烹饪,也能做出令人无法忘怀的珍馐佳肴。
食物生长于大地,人亦是如此,时时回味起这些质朴风味,心头便牵系起对故乡的思念,对往事的感怀,和对生活里每一处细枝末节的珍重以待。
故乡 的味道,是平凡的、家常的味道,同样也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味道。
在《 故乡的味道》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故乡吃到的各类蔬果饭菜,也列举了成年后走南闯北尝试过的多种特色小吃。书中有采集食材、品尝原生态瓜果的经历,也有对各色菜式制法的记录,再结合有关饮食文化的古今典籍资料,为寻常物什增添了与众不同的生机活力与别有意趣的文化底蕴。
本书精装上市,配有豆瓣人气画师木馜(豆瓣用户@皮蛋在德国)绘制的多幅手绘插图,尽显文艺气质。
2019年7月10日 已读
我更喜欢辑一几篇多些个人儿时体验之类,读后可令人会心一笑,颇羡慕作者小时候有各种乡野有趣的探索。后两辑中略不喜引述过多,近乎考证,但这也是个佩服之处,这么多古今笔记文献都有涉猎。最后一篇知堂和汪曾祺的对比,写到知堂多博引旁征的多,汪曾祺文字多意趣,相比我大概是更喜欢汪曾祺这一风格的。
散文 文学 生活 随笔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84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2019年5月12日 已读
从文字可以感觉作者对美食是一种真的热爱,有一种热爱,感觉就很好。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是有点羡慕扶霞可以这样各种探索中国美食呢。还有一个书的亮点就是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所见,一些评论也可以说一针见血中肯实在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2020 4散文随笔 @2019
美食总动员 (2007)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Ratatouille
8.3 (1014 个评分) 导演: 布拉德·伯德 / 简·皮克瓦 演员: 帕顿·奥斯瓦尔特 / 伊安·霍姆
其它标题: Ratatouille / 料理鼠王
小老鼠雷米在嗅觉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不想过与垃圾堆为伴的生活,心怀成为五星大厨的梦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古斯特餐厅的学徒林奎尼,这个倒霉的学徒生性害羞,在厨艺上更是没有什么天赋,并且遭到餐厅大厨的排挤,即将被解雇。这一人一鼠结成了奇特的联盟:雷米奉献自己极富创造力的大脑。操作林奎尼前台“表演”。
在雷米的帮助下,林奎尼不但成为新的“天才厨师”,获得了美女同事的爱情,还挫败了大厨的阴谋,成为古斯特餐厅的合法继承人。突如起来的成功让林奎尼有些不知所措,想摆脱自己的傀儡身份,把雷米赶出了厨房。
古斯特餐厅的成功,引起了苛刻的美食评论家科隆的注意,准备一尝林奎尼的手艺,重新为餐厅评定星级;而不甘失败的前大厨,蠢蠢欲动,想要找到林奎尼一夜成名的秘密。失去了雷米,林奎尼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风味人间 第一季 (2018) 豆瓣 TMDB
所属 电视剧集: 风味人间
8.7 (327 个评分) 导演: 陈晓卿 演员: 李立宏
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这种立足于全球的视角,成就了一个多元的“美食探索纪录片”。
随园食单 豆瓣 Goodreads
8.0 (32 个评分) 作者: 袁枚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1
清代大学者袁枚在治学之余对饮食文化也情有独钟。由于他在诗士林的声望与地位,使得他 常常成为各地门生故旧,社会名流宴请的对象。
而他每次遇上美味佳肴都要让自己的家厨向 主人的厨师学习烹饪之法,以至四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 的食谱,于是就有了这本值 得重视的文化遗产――《随园食单》
2018年12月25日 已读
翻了一遍。这是古代吃货典范了,公子哥对做饭感兴趣还收集各处写了这个集子。有一些看了略馋,他日可以尝试一下做。
中国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 生活 美食
肉食者不鄙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7
本书收集汪曾祺先生所有的美食随笔,分“肉食者不鄙”“素食的故事”“故乡的味道”“四方食事”“吃喝也有文化”五部分。
走南闯北,美食为先,芳香扑鼻的文字折射的不仅是汪老妙趣横生的人生态度,也折射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编辑推荐:
★一本以饮食为主轴的汪曾祺文集,传达汪老一个可爱的人生感悟:不热爱美食的人生是有缺憾的。只有懂吃、会吃的人,才能感受到活着的美好。
★汪曾祺有关吃吃喝喝的文字全在这里了。本书辑录了汪老一生全部谈吃的文字。共60余篇,20余万字。
五大主题,精心归类,将汪老的美食体验、吃喝历史和趣闻,以及对美食文化的精辟理解融为一体。
★专业团队精校精编, 还原人间烟火的汪曾祺。特邀著名评论家、作家、《小说选刊》主编王干先生为本书顾问。王干与汪老一家交情深厚,经常去汪家做客,对汪老的作品及饮食观了解甚深。专业饮食文学编辑团队“福桃文化”针对汪老过去所有版本文字的错漏讹误重新编校,并于每篇附出处与发表时间,阅读体验极佳。
★装帧用纸考究精美,收入汪曾祺画作与作家杨葵手书汪曾祺家宴清单,值得珍藏。
作家杨葵专为本书读者题写汪曾祺家宴清单,清单上是汪老最拿手、最喜爱的家宴菜品。
封面设计选用汪老画作,展现勃勃生机与浓厚市井气息,呼应汪老对美食、人生的独特体悟。
宋宴 Eggplant.place 豆瓣
9.3 (16 个评分) 作者: 徐鲤 / 郑亚胜 新星出版社 2018 - 8
蒸羊煮鱼、素食仿菜、粥面汤羹、糕饼蜜饯,从宫廷飨宴、文人茶会,到平民餐饭
——七十佳肴,回味两宋风流。
春之清爽,夏之圆熟,秋之鲜香,冬之醇厚——四时为限,不时不食。
节庆时俗,风物掌故,诗词名画——信笔游宋,无知无味。
脱始于《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食谱,以今日食材,还原古法美味。
共赴一席宋人飨宴。
————————
或许你从未见过如此“丰盛”的一本书。
它是食谱,作者根据《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典籍文献记载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按时令编排,囊括宫廷菜、文人菜与平民菜三级,涉及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附有详细的食材配置与制法步骤图,上手容易。
它是随笔,跟着作者信步闲逛于宋朝的市井乡间:每道菜背后有什么名堂,菜市货摊新上了什么,寒食重九、春秋社日有哪些热闹,知名的文人雅士为“吃”留下了哪些佳话、笑话……历史风物皆有迹可循。
它也展现了宋人的美学,收录宋画、书法、唐宋器物图片还原其时情境,赏花、焚香、玩物……由“吃”延展开去,欣赏一个大雅与大俗兼备的迷人时代。
宋宴,是一场宋朝文化的盛宴,色香味俱全,带领你重寻传统文化的魅力。
至味在人间 豆瓣
8.0 (47 个评分) 作者: 陈晓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大隐于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东奔西走,只为吃口热乎的;
一个人的饭馆,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南来北往,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
《至味在人间》是一个美食爱好者的十年饮啜笔记,陈晓卿将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独家记忆蒸炒煎炸而成此书。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从食客厨子店小二谈到饭菜与共那一人,拂袖笑破饭桌上的假面具,平民食物也看得人口水四溅之时,归根结底直抵人心: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2018年12月3日 已读
全本都写吃的,作者吃的经历可说是丰富。我觉得蛮好的一点是,读他的文章经常可以读到最后会心一笑,很有意思。睡前看这本书,每晚不能读太多,不然肚子就受不了了hhhh
2016 2017 @2017 中国 人文
金玉满堂 (199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金玉滿堂
7.6 (339 个评分) 导演: 徐克 演员: 张国荣 / 袁咏仪
其它标题: 金玉滿堂 / 满汉全席
赵港生(张国荣 饰)因厌烦黑社会生活,欲金盆洗手后去加拿大追寻偶像山口百惠,而他选择的移民途径竟是——参加加拿大酒店的厨师考试,丝毫不懂厨艺的他最终因作弊暴露而惨败。
某日,赵港生在酒楼遇见了厨艺大师龙昆宝(赵文卓 饰),龙昆宝指点他去找自己的旧识满汉楼的欧老板(罗家英 饰)学习,不想欧老板竟对他百般刁难,最终将其扫地出门。其间,港生和欧老板的女儿嘉惠(袁咏仪 饰)倒是在不经意间擦出了花火。
欧老板师承中国著名大宴满汉全席之赵派,某日,牛派的继承人黄荣找上门来挑战,后来又使诡计挖走了他手下的所有师傅。这时,唯有港生挺身而出,和嘉惠一起寻找会做满汉全席的高人,那就是五年前莫名隐退厨艺界的廖杰(钟镇涛 饰)。
唐鲁孙谈吃 豆瓣
作者: 唐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华人谈吃第一人”饮食笔记。  鲁孙赋性开朗,虚哀服善,平生足迹遍海内,交游极广,且经历过多种事业;以他的博闻强记,善体物情,晚年追叙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阅历及生活趣味,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十年之间,成就非凡;尤其是这份成就,出于退休的余年,文名成于古稀以后,可谓异数,鲁孙亦足以自豪了。——高阳  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写出来,正好填补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某些饮食资料的真空,成为研究这个时期饮食流变的第一手资料。——逯耀东  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作者不但嗜吃会吃,也能吃,无论是大餐厅的华筵残炙,或是夜市路旁摊的小吃,他都能品其精华食其精髓。本书所撰除了内地各省佳肴,更有台湾本土的风味,让人看了垂涎欲滴。 本书以谈吃为主题,唐鲁孙将自己的饮食经验真实扼要地写出来,南北珍馐,水路杂承,无不见于唐鲁孙笔端,更难得的是作者将许多佳肴的用料与烹制方法也记录下来,为继承弘扬我们传统的食文化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美食家 豆瓣 Goodreads
8.2 (23 个评分) 作者: 陆文夫 古吴轩出版社 2005 - 6
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
好吃还能成家!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来,没有想到的事情却常常就在身边;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身边晃荡了四十年。我藐视他,憎恨他,反对他,弄到后来我一无所长,他却因好吃成精而被封为美食家!


《美食家》仅在巴黎就销售十万册

智慧的陆文夫知道,人可以对各样东西都没兴趣,只是对吃不能没有兴趣,活命要吃,享受要吃,吃与买衣服不同,买一件可以穿三年,可总不能一顿饭吃三年。今天吃了明天就会想变个花样吃。人类要生存,吃是一定要发展的,不管哪个国家都一样,任何人都关心吃的问题。

《美食家》发表后,这位平日里并不太在乎吃的作家就被公认为是美食家了。许多国际友人到苏州都要拜访这位名为美食家的大作家。他们看到中国通过改革之后的巨大变化,用近乎崇拜的态度和语言品尝、评论中国菜,感慨地对老先生讲:你们什么都能改,就是吃别改。

《美食家》仅在巴黎就销售10万册,十几年来每年都在加印。陆文夫第一次到法国时,一家餐馆的老板好说歹说总算说服了已“厌食”的陆先生,请他共进午餐,但第二天早上6点就来接人了,陆文夫纳闷。原来老板要他一同去选择新鲜的菜和鱼肉类食品,亲眼看老板选择价格高出养殖鸡5倍的乡村鸡,他们希望陆先生知道法国餐馆的用料都是鲜活的,决不吃冰箱和超市的食品!

法国有家很高级的饭店,备有很大的汽车停车场,还为顾客备有停机坪,巴黎人常常驾机到这家饭店用餐。饭店的老板傲慢得很。陆文夫先生被请到这家饭店后,用餐前老板开始演说,讲解他自编的食谱。这位老板看不起中国菜,他说他吃过中国菜,油水太大不好吃。生性平和的陆文夫本不爱在这种场合讲话,又加上吃得太辛苦了,便在那里假寐,但听到老板攻击中国菜,他站起来一口气发表了35分钟的讲话,全场时时爆发热烈掌声。陆文夫大讲中国菜,问老板吃过中国菜吗?是在中国吃的中国菜,还是在法国吃的中国菜?老板在法国吃中国菜,就如同我在中国吃法国菜,都是走了样,变了味道的。他告诉法国朋友,中国菜原料多,中国最一般的餐馆点100个菜是平常事。就连街头的小餐馆的食谱也不下几十个品种。在座的法国人大为惊诧。法国大菜无非那么几道,一餐上几十个品种是不可能的。说到这里,陆文夫得意地“呵呵”笑起来,自豪。

他是个货真价实的美食家

陆文夫在姑苏城生活了大辈子,他创办了一份刊物——《苏州杂志》,这是一份颇有档次的刊物。几年前,陆文夫“下海”当上了“老苏州弘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为海内外观光游客提供富有苏州特色的文化服务,陆文夫出任董事长。

他还开了间酒楼,名为“老苏州茶酒楼”,起立在十全街上。陆文夫亲撰广告,曰:“小店一爿,呒啥花头。无豪华装修,有姑苏风情;无高级桌椅,有文化氛围。”酒楼确实充满了文化气息,一丈多长的银杏木大招牌,店名出自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书法家杨在侯之手。楹联“一见如故酒当茶,天涯来客茶当酒”呼应茶酒二字。楼前的十全街,书坊画廊遍布,是苏州著名的“文化街”;楼后的小巷深处,就是叶圣陶的故居。陆文夫对苏州传统的饮食文化情有独钟,他把酒楼称为“可吃的苏州杂志”。

对于吃,陆文夫很是讲究,他认为,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说,吃,应求一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他主张,饮食饭店一定要讲究气氛,只有环境环境幽雅,气氛浓郁,食客吃起来才会有兴致,吃得舒服,吃得开心。陆文夫对各地富有特色的民间小吃,很有兴趣,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总有品不足、尝不够的感觉。他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尝百口鲜”。难怪朋友都称他是“玩家”、“吃家”。

自小说《美食家》轰动以后,陆文夫每到一家饭店用餐,厨师闻知陆文夫来吃饭,便有些惶惶然,大有美食家面前班门弄斧之感,倘若做坏了一道菜,会坏了自己的名声。陆文夫的味蕾似乎特别敏感、发达,能品尝出各种酒菜色香味的细微差别。一盘鸡丁端上桌,他只需夹一块放进嘴里,就能断定是新鲜鸡肉还是冻鸡肉。他说名厨必须有丰富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做出新菜、新味来。按照菜谱做菜,不会有大出息。特级厨师应有特级的独创性,应有绝招绝活。可见陆文夫确实是货真价实之美食家。

陆文夫:什么叫美食的环境和心情

陆文夫说: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江南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过中午,饭馆都已封炉打烊,大饼油条也都是凉的,忽逢一家小饭馆,说是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桂鱼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我觉得此乃上策,便进入那家小饭馆。

店主先领我从店堂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石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扁圆形的篾篓,篓内果然有一条活桂鱼,约二斤重。按理说,桂鱼超过一斤便不是上品,不嫩。可我此时却希望越大越好,如果是一条四两重的小鱼,那就填不饱肚皮了。

买下鱼之后,店主便领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上了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有青山隐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鱼还没吃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二斤黄酒,一条桂鱼,面对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低吟浅酌,足足吃了两个钟头。

此事已经过去了30多年,30多年间我重复啖过无数次的桂鱼,其中有苏州的名菜松鼠桂鱼、清蒸桂鱼、桂鱼雪菜汤、桂鱼圆等。这些名菜都是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如果是清蒸或熬汤的话,都必须有香菇、火腿、冬笋作辅料,那火腿必须是南腿,冬笋不能用罐头里装的。可我总觉得这些制作精良的桂鱼,都不及三十多年前在小酒楼上所吃到的那么鲜美。其实,那小酒馆里的烹调是最简单的,大概只是在桂鱼里放了点葱、姜、黄酒而已。制作精良的桂鱼肯定不会比小酒楼上桂鱼差,如果把小酒楼上的桂鱼放到得月楼的宴席上,和得月楼的桂鱼放在一起,那你肯定会感到得月楼胜过小酒楼。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

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到处寻找小馄饨、血粉汤、豆腐花、臭豆腐干、糖粥等这些儿时或青少年时代常吃的食品。找到了以后当然也很高兴,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这“味道”就需要分解了。一种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作是不如从前,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不过,此种不足还是可以想办法加以补复或改进的,可那“味道”的主要之点却无法恢复了。

那时候你吃豆腐花,也许是到外婆家做作客的,把你当作宝贝的外婆给了一笔钱,让表姐表弟陪你去逛玄妙观,那一天你们简直是玩疯了。吃遍了玄妙观里的少摊头之后,还看了出猢狲把戏。童年的欢乐,儿时的友谊,至今还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

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苏州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你们飞奔到馄饨摊前,一下子买了三碗,一人一碗,还有一碗推来让去,最后是平均分配。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厨师分外殷勤,做了一客虾肉、荠菜配这高汤的小馄饨。老实说,此种小馄饨要比馄饨担上的好几倍。担子上的小馄饨只抹了一点肉馅,主要是一团馄饨皮,外加肉骨头汤和大蒜叶,可你还是觉得宾馆里的小馄饨不如担子上的小馄饨有滋味。老年人的味觉虽然有点迟钝,但也不会如此不分泾渭。究其原因不在小馄饨,而在环境、处境、心情。

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滋味……

烟、酒、茶、吃,陆文夫一辈子津津乐道

陆文夫爱酒在作家中是出了名的,他酒龄长、酒量大,故有人送他个“酒仙”的雅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可以列入酒仙的行列”,50岁时的陆先生一次可以喝一斤多烈性酒。酒能够喝到这个份儿上,是很令人羡慕的。若问他为何如此爱酒?他会一口气说出酒的诸多好处:“酒可以解忧、助兴、催眠、解乏,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平时在家,他是有菜得饮,无菜亦得饮。其逻辑是有菜不饮枉对佳肴;菜不够,酒来凑,君子在酒不在菜也。他也知道酒喝多了有损健康,可这酒魔力无边,想戒也戒不掉。没办法,只好照喝不误。有一次他患重病,医生劝他今后少喝点酒,他立刻显出为难的样子。医生有些生气:“你是要酒还是要命?”陆文夫心里琢磨:不要命不行,还有小说没有写完;不要酒也不行,活着就少了点情趣。于是他说:“我要命也要酒。”一年醉上三五次不算多,人生能有多少次醉呢?

烟、酒、茶、吃,陆文夫先生一辈子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