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上海生死劫 Goodreads 谷歌图书
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9.3 (33 个评分) 作者: Nien Cheng / 郑念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8 - 9
郑念对文革的个人叙述《上海生与死》出版于1987年。出版后即成为英语世界畅销书。好评如潮,该书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连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库切都忍不住在《纽约时报》上写书评,推荐这本书。
本书郑念记述了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初出国这段时间的个人经历。对文革的记录尤如史实,读起来好像在读一部文化革命史。郑念在记录史实的时候,既详细地记录了这些政治事件,也仔细地记录了这些事件怎样影响到她个人,并力图分析这种个人和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使这本书有种个人编年史的性质。这本书也以编年的方式写下来的,从文革开始,到抄家,到软禁,到被捕入狱,上海的一月革命和军管,党内斗争和她在监狱中的经历,直到释放回家,尼克松访华和她最终获得离开许可,发展的顺序与时间顺序同步,对那些对文革所知不多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是一本文革史,特别是上海文革史,虽然是通过个人经历来展现的。由于本书具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对文革中的种种政治风波、事件都有记载和分析,这本书也反应了一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对红色中国的个人思考。个人性与历史性的结合,使本书独树一帜,其独特的角度弥足珍贵。
一滴泪 谷歌图书
9.2 (29 个评分) 作者: 巫宁坤 李怡楷 著 大风出版社 2017 - 12
上世纪四十年代,巫宁坤在美国求学,与李政道、杨振宁诸同学相友善。1949年后,巫宁坤选择了返回大陆报效祖国的路。未料前路多舛,巫宁坤在大陆燕京大学、安徽大学诸高校历次政治运动的鬼门关内外逡巡、锻磨,幸有贤妻陪伴照顾、乃岳母爱心慈荫福佑,得度劫难。《一滴泪》就是这些故事的记录。先以英文面世,继自译为中文,在台湾远景事业出版有限公司初版。巫宁坤是英欧文学专家,善英文。《一滴泪》的不凡处在用西方的文化意象和西方人的眼光来叙写描述大陆的文化景况、社会生态;不只是高级知识人在大陆苦难的记录,更折射了深刻的思考;传统的春秋笔法信手拈来,了无痕迹,绝不类惯见的伤痕文学作品。《一滴泪》一问世,即在英文世界引起轰动,被译为日、韩、瑞典诸多国文字。巫宁坤现居美国华盛顿郊外维吉尼亚州,与“不愿被洗脑”的老同学故交李政道上下楼邻居,时相往还。殊途汲汲同归,灵犀息息相通。
末日倖存者的獨白:劉曉波的「六四」回憶錄 Goodreads
末日倖存者的獨白:關於我和「六四」
9.6 (5 个评分) 作者: Xiaobo Liu / 劉曉波 時報出版 2017 - 8
「六四是墳墓,埋葬了三十四歲的我!」
一九八九年,劉曉波因參與了「六.四」天安門學生運動被捕,遭羈押年餘後,寫下《悔罪書》而獲釋。但重獲自由並未讓這位溫厚的知識分子心靈平靜,「各種問號折磨著我,儘管在表面上我的生活是平靜的,但內心深處的掙扎一刻也未停止過。而最根本的問題是: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面對自己,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負責?」面對亡靈、面對獄中人、面對中國內外關於六四的彌天大謊、面對自己的六四經歷和內心世界,劉曉波別無選擇,「自白」是他走出心獄的唯一出路。
在書中,他試圖揭開「六.四」事件的所有謊言與矛盾!他嚴厲地自我剖析、究責與悔罪,那內心的磨難與激烈拉扯,令人揪心;那虛妄與真誠之間的反覆辯證,令人迷惘;他毫不留情地鄙視知識菁英的無能、批判學生領袖的爭權與功利,給讀者提供了看待學運的另一種思考視角;他那通透赤裸、痛苦撕裂的直白描述,刻畫出迄今最翔實、最撼人心弦的一部六四回憶錄與懺悔錄。
「從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在紐約的登機回家,到一九八九年六月六日深夜十一時左右被捕入獄,算算只有四十九天的時間,但這時間卻是我三十四歲生涯中最驚心動魄的日子,每每想起,覺得那麼漫長而幽深。它是我靈魂中的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歲月不但無法抹去它,反而更加鮮淋。我的生命彷彿永遠停滯在這段時間中,它是墳墓,埋葬了三十四歲的我,誕生了不知自己為何物的我。」-------劉曉波
本書原名為:末日倖存者的獨白:關於我和「六四」
2017年8月11日 二版一刷
牛鬼蛇神錄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Captive Spirits: Prisoner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9.6 (25 个评分) 作者: 楊曦光 牛津大學 2016 - 3
本書初版於一九九四年,論者說「關於文革的回憶錄,《牛鬼蛇神錄》是最奇特的一本。不,奇特這個詞不夠,更確切的詞是盪氣迴腸。」
本書的主題是:「秘密結社組黨的反對派運動在中國能不能成功,它在文革中起了甚麼作用?」相關的問題是,「多如牛毛的地下政黨在文革中曾經非常活躍,但為甚麼他們不可能利用那種大好機會取得一些進展?」敏感的讀者還可以找出更多這樣的主題,這些互相衝突的概念之所以能融合在一本書中是因為作者楊曦光本人就充滿着矛盾。他出身於高幹家庭,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周圍的朋友親戚在文革中全是保守派,因此他對共產黨保守派非常瞭解,特別對那些聯動精英有深切的同情,但同時他又是個極端的造反派。他坐牢時與國民黨精英人物,造反派,保守派精英人物,受蘇式教育的精英人物和受美式教育的精英人物以及一般下層人物都有很好的關係。這就是此書複雜而多樣化的原因。
此書中每章是關於中國的古拉格群島中一個或兩個犯人的故事,他們中有地下反對黨的領袖,有從事當局不容許的自由經濟活動的企業家,有扒手、強盜,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政見者,被迫害的教徒和作家,以及國民黨時代的高官貴人。
這裏並沒有很多楊曦光本人的故事,但從楊曦光的眼睛,讀者會看到中國的古拉格群島上的形形色色的精靈是如何重新鑄造了楊曦光的靈魂。由於楊曦光獨特的政治理解能力和他的敏感,通過他的眼睛,讀者將接觸到當時中國政治犯一些獨特而深刻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