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
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6 (7 个评分) 作者: 馮客(Frank Dikotter)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6 - 12
這段歷史的焦點是人民!文革爆發50週年,從人民視角重探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經典力作──《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2016年《金融時報》最佳歷史類選書
檢視中國社會底層如何經歷了一場文革魔幻之旅
更重要的是,埋葬了毛澤東主義。

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場群眾運動,是一個人在用槍桿子運動群眾──王榮芬

在共黨幹部、政府官僚、解放軍和紅衛兵的鬥獸場之外,還有一段真正屬於普通中國人民的文革史。普遍中國人民在十年文革浩劫中究竟遭遇到怎樣的衝擊?他們如何面對毛澤東一人由上而下發起的報復清算運動?如何自保、甚至從中尋求新的生存空間?
當革命猛力搖撼建國以來形成的種種基層集體組織和權力結構時,計畫經濟體系也意外地隨之崩潰,這是毛澤東始料未及的結果。
馮客的《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就是要描述這場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為何發生?如何演變?留下了什麼樣的創傷和遺產?本書是從中國基層人民角度,揭露1962至1976年間,他們所經驗過的文化大革命真相。這種從人民歷史角度出發的書寫,有異於過去的一般研究。本書資料來自數百份檔案庫中的文件,其中大多數在這本書是首度被使用,包含紅衛兵受害者的詳細狀況、政治肅清的數據、針對農村情況所做的調查、工廠和作坊的問卷報告、警方的黑市報告,甚至還有村民寫的投訴信,關於文革的回憶錄,自費出版的「自印書」(由基層黨員、甚至普通民眾執筆撰寫,提供了官方記載中看不到的視角)、訪談紀錄等。本書嘗試將「大歷史的敘述」與曾經身處這場人倫悲劇之中那些男男女女的「故事」連結在一起。從處在政權頂端的領導人物,直到偏僻地區的窮困村民,大家都面臨過極度艱難的考驗,而他們當時做出的不同選擇,顛覆了世人的印象──世人通常認為毛澤東時期最後十年裡的幾億中國人都具有相當高的同質性。事實上,他們所做的種種抉擇加總起來,最終將國家推向了一個與毛澤東設想中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們沒有打擊殘存的資產階級文化,而是推翻了計畫經濟,使黨的意識形態空洞化。

馮客在《文化大革命》書裡提出,史達林過世之後,毛澤東相信自己應該已經成為全世界社會主義的最高領導人,這是他所追求的歷史定位。為了證明這一點,毛澤東在1958年發動大躍進,結果引來一場慘痛的失敗,許多同志和老戰友都認為毛澤東必須負起最大責任。
毛澤東為此憤恨難平,經過幾年思考之後,他再度出手,於1966年發起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是一場源於毛澤東個人積怨憤怒的政治運動,他號召年輕人挺身為他戰鬥,肅清沒有人知道何時開始潛伏在黨內的「走資派」、「修正主義分子」、「階級敵人」,而且讓紅衛兵的矛頭指向他想要報復的政敵。
但是他的政敵們並非束手無策,他們早已學得了分化、轉移的手段,讓紅衛兵們分裂成許多派系,為了爭執「誰才是人民公敵」而內鬥不休。毛澤東當然不能就此罷手,於是呼籲全體中國人都必須投身文革,將運動的規模擴大到前所未見的程度,鋪天蓋地而來,混亂程度幾近內戰。
1968年,以林彪為首的軍隊出面接管了這片大混亂,國家的權力卻同時由黨組織轉移到軍方手中。隨著林彪聲勢日益上升,毛澤東的猜忌心也日益增長,最終導致了林彪叛逃身亡事件。
文化大革命使黨組織和軍隊都受到了創傷,飽經苦難因而堅韌的基層人民卻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應對方式,從集體組織的桎梏中掙脫出來,一點一滴地將計畫經濟埋入土中,為日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開啟了一扇大門。

※國際媒體一致推薦

卓越的研究,敏銳地剖析了那個喧鬧而難以捉摸的時代,馮客承續了他出色的前作,為我們述說了一段恐怖而難以置信的苦難故事。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如果這本書在中國流行,將會動搖中共政權的基礎……它絕對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代中國。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對於那些吞下了糖衣毒藥,聲稱當前繁榮的中國值得信任的人而言,馮客教授提供了解毒劑。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馮客對於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優秀的研究,是一本可以流暢閱讀的新書,讓我們完全看清毛澤東最後一次實驗,是一場估計錯誤、耗費無數人類成本的悲劇。
──《衛報》(The Guardian)

那個時代的狂熱撕毀了友誼和親情,更不用說它也毀了中共本身。馮客的新作強而有力地傳達了這個論點。
──《泰晤士报》(The Times)

馮客教授掌握了細節,言簡意賅地織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當代中國掛毯……這本光彩奪目的新書讓我們毫無懷疑,毛澤東幾乎毀滅了中國,而中國最新的獨裁者習近平繼承了毛所遺留下來的偏執狂熱。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上海生死劫 Goodreads 谷歌图书
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
9.3 (33 个评分) 作者: Nien Cheng / 郑念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8 - 9
郑念对文革的个人叙述《上海生与死》出版于1987年。出版后即成为英语世界畅销书。好评如潮,该书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连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库切都忍不住在《纽约时报》上写书评,推荐这本书。
本书郑念记述了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初出国这段时间的个人经历。对文革的记录尤如史实,读起来好像在读一部文化革命史。郑念在记录史实的时候,既详细地记录了这些政治事件,也仔细地记录了这些事件怎样影响到她个人,并力图分析这种个人和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使这本书有种个人编年史的性质。这本书也以编年的方式写下来的,从文革开始,到抄家,到软禁,到被捕入狱,上海的一月革命和军管,党内斗争和她在监狱中的经历,直到释放回家,尼克松访华和她最终获得离开许可,发展的顺序与时间顺序同步,对那些对文革所知不多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是一本文革史,特别是上海文革史,虽然是通过个人经历来展现的。由于本书具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对文革中的种种政治风波、事件都有记载和分析,这本书也反应了一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对红色中国的个人思考。个人性与历史性的结合,使本书独树一帜,其独特的角度弥足珍贵。
一滴泪 谷歌图书
9.2 (29 个评分) 作者: 巫宁坤 李怡楷 著 大风出版社 2017 - 12
上世纪四十年代,巫宁坤在美国求学,与李政道、杨振宁诸同学相友善。1949年后,巫宁坤选择了返回大陆报效祖国的路。未料前路多舛,巫宁坤在大陆燕京大学、安徽大学诸高校历次政治运动的鬼门关内外逡巡、锻磨,幸有贤妻陪伴照顾、乃岳母爱心慈荫福佑,得度劫难。《一滴泪》就是这些故事的记录。先以英文面世,继自译为中文,在台湾远景事业出版有限公司初版。巫宁坤是英欧文学专家,善英文。《一滴泪》的不凡处在用西方的文化意象和西方人的眼光来叙写描述大陆的文化景况、社会生态;不只是高级知识人在大陆苦难的记录,更折射了深刻的思考;传统的春秋笔法信手拈来,了无痕迹,绝不类惯见的伤痕文学作品。《一滴泪》一问世,即在英文世界引起轰动,被译为日、韩、瑞典诸多国文字。巫宁坤现居美国华盛顿郊外维吉尼亚州,与“不愿被洗脑”的老同学故交李政道上下楼邻居,时相往还。殊途汲汲同归,灵犀息息相通。
牛鬼蛇神錄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Captive Spirits: Prisoner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9.6 (25 个评分) 作者: 楊曦光 牛津大學 2016 - 3
本書初版於一九九四年,論者說「關於文革的回憶錄,《牛鬼蛇神錄》是最奇特的一本。不,奇特這個詞不夠,更確切的詞是盪氣迴腸。」
本書的主題是:「秘密結社組黨的反對派運動在中國能不能成功,它在文革中起了甚麼作用?」相關的問題是,「多如牛毛的地下政黨在文革中曾經非常活躍,但為甚麼他們不可能利用那種大好機會取得一些進展?」敏感的讀者還可以找出更多這樣的主題,這些互相衝突的概念之所以能融合在一本書中是因為作者楊曦光本人就充滿着矛盾。他出身於高幹家庭,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周圍的朋友親戚在文革中全是保守派,因此他對共產黨保守派非常瞭解,特別對那些聯動精英有深切的同情,但同時他又是個極端的造反派。他坐牢時與國民黨精英人物,造反派,保守派精英人物,受蘇式教育的精英人物和受美式教育的精英人物以及一般下層人物都有很好的關係。這就是此書複雜而多樣化的原因。
此書中每章是關於中國的古拉格群島中一個或兩個犯人的故事,他們中有地下反對黨的領袖,有從事當局不容許的自由經濟活動的企業家,有扒手、強盜,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政見者,被迫害的教徒和作家,以及國民黨時代的高官貴人。
這裏並沒有很多楊曦光本人的故事,但從楊曦光的眼睛,讀者會看到中國的古拉格群島上的形形色色的精靈是如何重新鑄造了楊曦光的靈魂。由於楊曦光獨特的政治理解能力和他的敏感,通過他的眼睛,讀者將接觸到當時中國政治犯一些獨特而深刻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