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法兰克福学派史 豆瓣
Geschichte der Frankfurter Schule: Kritische Theorie und Politik
作者: 【瑞士】埃米尔•瓦尔特-布什 (Emil Walter-Busch) 译者: 郭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
虽屡遭宣告死亡,法兰克福学派却令人惊异地不断展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更有迹象表明,它正被新一代重新组合并得到继承发扬。这一方面必然与该学派独具特色的创始人马克斯?霍克海姆和特奥多?W.阿多诺有关——他们的文章及学术著作仍受到人们的不断探讨研究;另一方面,如尼克拉斯?卢曼所推测:“马克思主义的火山” 绝没有“灰飞烟灭”,它们仍然生生不息。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是人物生平、研究所历史、当代史与哲学政治学之间紧密联系的一大集成……它介绍了评判理论的各个分支,展现了核心人物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代表人物本雅明、波洛克、诺伊曼、马尔库塞等人的专长、贡献及其分歧。我本人从中学到了很多。
——阿尔布莱希特•韦尔默(新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朝服 豆瓣
The Garments of Court and Palace: Machiavelli and the World That He Made
作者: [美] 菲利普·博比特 译者: 杨立峰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7 - 2
【内容简介】
马基雅维利历来是欧洲主流思想诟病的主要对象;攻击最甚且流传最广者,莫过于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君主论》也因对缺失基督教德性的“马基雅维利式君主”的推崇,以“恶毒的小册子”“媚臣宝典”等诸多恶名流传于世。然而,同时存在的是对包括《君主论》在内的马基雅维利著作的隐秘推崇,再加之马基雅维利思想对于500年以来世界现实政治的影响之深广,这种极具张力的马基雅维利现象,就足以让人好奇、疑惑而无法揣测。
菲利普·博比特,不仅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特别顾问,更对宪法理论、法学、国际形势甚有心得。他凭借近50年的从政经历和治学基础,对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诸多案例进行剖析,指出了马基雅维利邪恶形象的由来,以《君主论》中的“马基雅维利悖论”为线索,发掘“论国家”的宏大主题下《君主论》与《论李维》的一致性,进而阐明马基雅维利对欧洲封建秩序终结、新古典主义国家兴起的隐秘预言。博比特还对马基雅维利思想在欧洲宪政史上的地位做了精准阐述,并且在当代政治语境下,指出了一种不同于民族国家形式的市场国家在当今时代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
●四任美国总统的资深智囊,被奥巴马、基辛格、托尼·布莱尔一致推崇的政治学人
●结合半个世纪的政治实践与理论研究,讲述真实的“马基雅维利”
●重新解读《君主论》 还原被曲解的马基雅维利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博比特教授在历史、政治、哲学和法律方面拥有渊博的知识,他在深入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核心、阐明其语境和价值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这份智识努力确立了该领域内新的推演标准。
——亨利·基辛格
博比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马洛和莎士比亚反复提及的人(马基雅维利)推上了研究的优先位置。本书也堪称了解拿破仑、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必读书目。
——《新墨西哥圣达菲报》
博比特从宪政维度对《君主论》进行了精辟而巧妙的阐释,同时也将“马基雅维利”推上了美国宪法之“精神先驱”的地位。
——《旁观者》
···
【编辑推荐】
1、本书作者菲利普·博比特拥有近50年的从政经历,曾担任四任美国总统的资深智囊,深受奥巴马、基辛格、托尼·布莱尔等政要一致推崇。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称他是“政治领导人必读的政治学家”。
2、博比特对“马基雅维利”的解读没有局限于《君主论》,他不仅参照了马基雅维利的另一经典《论李维》,始终围绕“论国家”的宏大主题,更是将其思想置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细节和当今时代的现实政治中,提出了许多对当今世界极具启发意义的创新性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三卷本) 豆瓣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 译者: 唐少杰 等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5
科拉柯夫斯基这三卷书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权威书籍。全书三卷于197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洋洋130万言。该书阐述了自19世纪40 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间马克思主义诸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及学说的理论发展,是迄今为止西方学术界论述马克思主义史的体系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奠定了作者在当今西方“马克思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这套书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到马克思,恩格斯过世後的马克思主义各阶段的演变,都有清楚的交代。科拉柯夫斯基本人在这三卷书中也有他本人独特的见解,所以它们不单是一套研究马克思主义史的书籍,更是一套解释马克思主义史的书籍。
该书是目前国际范围内最有影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著作,不仅占有文献翔实,理论分析系统,而且是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史中收录流派和人物最多的著作。因此,该书出版后,很快就被译成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塞尔维亚文、西班牙文、波兰文、法文、日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是国际上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影响重大、被普遍关注的文献。
著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在论述20世纪哲学时,对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及其代表,辍笔略过,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无法再改进柯氏上述著作中所作的有关阐释了。
西方思想的起源 豆瓣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聂敏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4
《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是一本从中国学者自己的思想视野出发对古希腊哲学的正本清源之作。它不重在知识的梳理与介绍,而重在思想的分析与检讨,上溯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下迄公元6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上下1200余年的古希腊哲学,深入其思想内部,探寻其内在的本体 论和认识论的思想根底与究竟,力求勾勒出西方思想最初的源流与脉络,指陈其思想深处的得失与转捩,阐明其对二千余年西方思想的奠基意义与形塑作用。
西学东渐近百年,这个问题似乎从来没有讲清楚。解决这个问题有许多途径,其中一条道路就是首先从文本事实说起,《西方思想的起源》的任务就在于此,在作者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学术之途。《西方思想的起源》的出版,将会为西方思想的起源的专门研究树立一个值得称道的标杆。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豆瓣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9.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尔·艾伦·吉莱斯皮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1
这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作者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本书能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以及文化处境。
对空言说 豆瓣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9.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译者: 邓建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即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
《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最高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傅斯年 豆瓣
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9.1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译者: 王晓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6
那是一个解放的时代,那是一个失范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时代,那是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将一代知识分子陷入了种种的两难。傅斯年便是身处其中的个体。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学者、政治家、社会批评家以及学界领袖的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色彩最 丰富的人物之一。作者利用台湾史语所珍贵的“傅斯年档案”和《傅斯年全集》等第一手材料深入研究,在整个时代思想、学术的脉络下看傅斯年的人生道路,更是借由傅斯年一窥一代知识人的思想、心态的起伏变化,以求将傅斯年的个案带到中国现代思想史中两个更广泛的主题上来,即五四青年的文化反传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中国建立一个学术社会进程中的成功与挫折。
增订本新增附录一篇,讨论192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论争。
西方思想史导论 豆瓣
作者: 彭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作者在清华大学讲授“西方文明史”课程的课堂实录。全书共十二讲,梳理自古希腊哲学以降,经中世纪神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及至近代思想兴起的西方思想史基本脉络,探讨柏拉图、卢梭、康德等思想史上的关键人物及其精神要旨。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Lost History of Liberalism: Form Ancient Rom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海伦娜·罗森布拉特 译者: 徐曦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10
★ 自由主义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吗?
★ 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权利吗?
★ 本书反思和还原被扭曲的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
★ 破除流传甚广的错误认知
★ 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
【内容简介】
在当今日益撕裂的公共空间中,“自由主义”俨然成了一些人的战斗口号,也成了另一些人嘲讽批判的对象。“自由主义”真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核心便是个人权利吗?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通过梳理“自由”和“自由主义”从古罗马时期到当代的词义演变,以及历史上围绕这一词义展开的各式论战,破除了这一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在她看来,自由主义者起初在内心里都是道德主义者,他们从不抛开公民义务空谈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被人为地塑造成了一种只关注个人自由的美国意识形态是冷战和美国全球霸权扩展的产物。这本著作为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以及对自由、民主展开更加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荣誉】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是迄今为止这一题材中极具洞见且非常细腻的作品。海伦娜•罗森布拉特的成果卓著,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塞缪尔•摩恩,耶鲁大学法学和历史学教授
这部系统化的概念史大胆且引人入胜,它展示了应当如何将自由主义不断演变的伦理特性作为一个中心议题来讨论。这本“被遗忘的历史”回顾了自由主义传统与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与其他思想体系的交锋,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价论述自由主义的起源、含义和发展的各种理论。
——艾拉•卡茨尼尔森,哥伦比亚大学拉格尔斯政治学和历史学讲席教授
这本简明且功力扎实的思想史透过几个世纪以来有关品格和公共利益的讨论回溯了自由主义传统的演变,法国和德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关注权利的当代英美自由主义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极权主义挑战的一种回应。
——威廉•A•高尔斯顿,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
罗森布拉特这部优秀的作品促使读者反思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它还原了历史中被遗忘的诸多元素,并展示了我们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是如何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作家对个人主义的认同所扭曲的。
——杰罗德•西格尔,纽约大学荣休教授
战争留下了什么 豆瓣
戦争が遺したもの
9.2 (13 个评分) 作者: 鹤见俊辅 /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邱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6
该书是日本战后一代著名思想家鹤见俊辅和日本思想史重要学者上野千鹤子及小熊英二的对谈集。内容涉及鹤见俊辅乃至战后日本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和问题,深受日本思想界欢迎。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增订版) 豆瓣 Goodreads
9.8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5 其它标题: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增订版)(三卷本)【三联出品!豆瓣9.4!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学者葛兆光作品!带你领略人类思想史的灿烂版图!】
最好的老师,讲最著名的课程,跟随葛兆光的目光,领略人类思想史的灿烂版图;
从政令文书到天文历法,沉入一手材料底层,重返“思想”发生的现场,用全球视野做中国学问,作者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使该作品成为一部世界思想史的百科全书。
初编:视野·角度与方法
本书的主题是中国思想史研 究方法。本卷的几讲主要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运用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并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图像,甚至地图。作者以此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以往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希望青年学生们借此对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陌生化”的再思考,并由此走入一个离开思想史研究套路的新空间。
二编:在思想史的周围
思想史不只是要讨论思想,还要讨论思想的历史背景、知识基础以及成为制度的过程,所以,它总是和政治、社会、生活的大千世界相关联,它无法画地为牢,也无法限制自己的边界。本卷的几讲把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横着放大到文化史、知识史、法律史等各个方面,还竖着放入不同的研究时段。在不同的研究视域中,思想史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图景。这正是“无边的思想史”的题中之义,因为,思想恰恰就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语境中的。
三编:博士生的四堂讨论课
本卷的几讲围绕一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专著的阅读展开,通过对包弼德、余英时、沟口雄三、本杰明·艾尔曼等几位学者有关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著作的讲解,介绍海外中国研究的方法,并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了海外中国研究的特别背景和理论。据听过这门课的同学们说,这样的阅读和讨论对他们很有用,通过对这些论著的批评性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界的不足和长处,并将对自我的审视放入更广阔的学术坐标系中,做了解“国际行情”的“中国学问”。
勘误:本书二编第71页第三行英文书名“The Gneaot Chain of Beijing” 应为:“The Great Chain of Being”。特此更正。
五四运动史 豆瓣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9.1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周策纵 译者: 陈永明 / 张静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7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海外汉学界权威的五四研究
☉编辑推荐
☆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
☆对五四运动的研究,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
☆这是一部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的著作。除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媒体&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