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人类起源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Ancient DNA a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Human Past 所属 作品: 人类起源的故事
8.1 (9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赖克 译者: 叶凯雄 / 胡正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6
1万年前的欧洲人就是金发碧眼吗?
印度几千年的种姓制度造就了怎样的结果?
人类是起源于非洲还是世界各地分别演化出来的?
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真的被我们的祖先完全消灭了吗?
你知道有很多“幽灵人群”活在我们的DNA里吗?
传统的考古学、语言学构建的人类演化史留下了大片大片的空白。幸好,这已经成为过去时。古人类DNA测序正在掀起一场革命,重新谱写一曲50万年的人类迁徙演化之歌。
大卫·赖克从古人类遗骨中提取DNA,从基因层面还原了人类祖先的面貌。原来,我们的先祖在地球上已经上演了几百万年的“权力的游戏”:在任何一片大陆上,人群都经历了多次毁灭与更迭;所有当代人的祖先都拥有一段复杂难辨的混血史,没有人是“纯种”;千百万年来的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在我们每个人的DNA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刻痕。
面对DNA序列分析这种最先进可靠的技术,我们以前所以为的所有关于人类演变的知识,凡是跟这本书所代表的当前科学理解不一样的,都只能改写。因此,这场革命给了两个问题迄今最为清晰的答案: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 你所知道的关于人类祖先的一切几乎都错了!
使用化石、文物来研究人类演化史的传统手段已经落伍了。2009年以来,从古人类遗骸中提取的全基因组DNA数据开始大展身手,破天荒地对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甚至语言学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提出挑战,甚至开始解决这些领域之间的矛盾之处。这场“古DNA革命”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看法。
●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是科学进入历史领域的里程碑。
本书作者大卫·赖克是古人类DNA领域的世界级领跑者,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教授。2013年到2018年,赖克的古DNA实验室生产了7 000多份古人类全基因组数据,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作为古DNA革命的领头人,他义不容辞花费3年写出了《人类起源的故事》这本领域奠基之作,以古DNA这个非凡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一幅人类历史的清晰画卷。
● 这是一本给全人类的寻根指南,一部人类祖先的疯狂混血史。
“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惠特曼的诗歌告诉了我们小中蕴大的道理:一个人的基因组内能记录众多祖先的历史,一个人的身上能承载一个人群的过去。大卫·赖克从当代人和古人DNA中挖掘信息,描绘了一幅数十万年的人类起源、迁徙、演化和混合的宏大地图。他厘清了欧洲人、印度人、东亚人、美洲人、非洲人的历史变迁,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人类大家庭根本不是一棵枝干分明的树,而是一张疯狂混血的网。
● 这是一枚重塑种族、性别观念的重磅炸弹。
面对在美国极具争议的种族问题,大卫·赖克勇敢站出来表明了自己的科学立场。他抛弃了传统的“种族”概念,转而使用“血统”话语,并坦诚科学证实人群之间存在生物学差异。他还在DNA中发现了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的显著证据。面对这些事实,赖克反对人类坦然接受镌刻在DNA里的不平等,而是用他的“勇敢、慈悲和高度个人化的情感高潮“感召我们反抗人性之恶、成为更好的人。
● 有人写出了一本你梦寐以求的书是什么体验?
《人类起源的故事》是多学科交叉的,既有自然科学的实证,又有人文社科的情怀,既重视知识的传播,又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书中有20幅精美的人类迁徙路线图,完美概括了科学界的最新成果。这本书一面世,就受到了一众科学、文化、科普、历史大咖的强烈推荐——《三体》作者刘慈欣评价大卫·赖克是“讲故事的高手”;著名科学家杨焕明、付巧妹、王传超为本书的科学理性、严谨认真做保证;科普高手万维钢、河森堡、小庄为之“着迷”;文化思想界大咖严锋、刘擎、土摩托受其“感召”;世界著名科普作家贾雷德·戴蒙德、悉达多·穆克吉、丹尼尔·利伯曼、塔勒布联袂推荐,赞不绝口!
● 湛庐文化出品。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Goodreads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所属 作品: 天真的人类学家
8.8 (20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奈吉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2021年3月10日 已读
第一部基本把生活上的悲惨遭遇说尽了,第二部更侧重于学术上的各种遗憾。执着了半天却是一场空,这就是科研生活吧,犹如赌石。人类学田野调查,真是一地鸡毛,在作者的英式幽默的叙述中反而显得愈加心酸。人类学家是孤独的存在,为了投入新文化而成为自己文化的异类(第一部的第13章,第二部的第11章,描述了这样的孤独)。人类学家需要研究对象,却不能影响对象,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译者会在翻译双关语时在注释贴出原文,并进行解释,非常欣赏这样认真的态度。
人类学 旅行 英国
忧郁的热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ristes Tropiques 所属 作品: 忧郁的热带
9.2 (5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王志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6 其它标题: 忧郁的热带
作者在青壮年时期,曾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即记载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本书最早出版于1955年,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 的人类学、文学、人类思想杰作。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Notes from a Mud Hut 所属 作品: 天真的人类学家
9.2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奈杰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一种学术作品罕见的软性触角,以一种英国式幽默风趣的笔调彻底摧毁了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将隐匿于严肃人类学专著背后的鲜活经历与感触一一呈现给读者。
2015年2月6日 已读
很欢乐的一本书,非常善于苦中作乐的人类学家,吐得一手好槽,要是他有推特帐号,一定是大户。原来非洲的原始人类也不是和大自然和平共处,也是索取无度的,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酋长出行让我想起了星宿老怪。不过人类学家用巧克力贿赂狗,不是正确的示范啊。
人类学 散文 英国
全球“猎身” 豆瓣
所属 作品: 全球“猎身”
8.3 (48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译者: 王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2015年1月18日 想读 @Dtiberium推荐:很多以前不明白的现象,在这本书里被一针见血的解释了。为什么IT劳动力时时刻刻过剩,而业界却总是在喊技术人员紧缺?短缺本身是虚拟的,更大的供给恰恰会造成更大的短缺。推荐此书。
人类学
人这种动物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这种动物
作者: (英)戴思蒙・莫里斯 译者: 杨丽琼 华龄出版社 2002 - 1
人是动物,我们有时很可怕,有时很伟大,但总是动物。我们也许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堕落红尘的天使,但实际上我们只是站直了身子的猴子。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具有天赋的遗传根源,我们所有的活动也都和其他的动物有类似之处,但独一无二的,唯有我们人类能以这些动物的特性为基础,将它们扩张、细致化到惊人的程度,有时则因压制这些特性而造成严惩的后果。不同的文化对我们的生物基础经常造成巨大无比的影响,以致于将人类的基本共同点掩蔽了。这经常导致不必要的不幸冲突及损害,使我们自以为每个社会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种族的集合体,彼此水火不容。
亲密行为 豆瓣 Goodreads
Intimate Behaviour:A Zoologist's Classic Study of Human Intimacy 所属 作品: 亲密行为
8.2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德斯蒙德·莫利斯 译者: 何道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3
“裸猿”三部曲分别是《裸猿》、《人类动物园》和《亲密行为》。《亲密行为》收缩范围,专讲现代人的亲密行为,包括自我亲密、两性亲密和社会亲密。以作者动物学家和人类生物学的身份,他当然不满足于各种亲密行为模式的白描,而是要追溯其生物学根源:悠久的进化源头、母亲的亲密源头以及亲密行为缺失的替代机制和补偿机制。
《亲密行为》与《裸猿》和《人类动物园》不同,其突出特点是:(1)微观的视角而不是宏观的视角;(2)集中研究亲密行为,很少涉及其他行为模式;(3)集中研究现代人,罕有古今裸猿的比较;(4)集中研究人的行为,罕有人与动物的比较。尽管如此,人的生物学特性还是在《亲密行为》中贯穿始终。
德斯蒙德•莫利斯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于是,他写的每个字都成为受了创伤的“智人”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三部曲卖了20 000 000册。三十年后,当“裸猿”再版时,莫里斯依然倔强,他在序言中声称一字不改,因为尽管我们创造了瑰丽的文明,仍然受制于基本的生物规律。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类的行为真的被莫利斯言中,我们该怎么办?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却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人类动物园 豆瓣 Goodreads
The Human Zoo:A Zoologist's Study of the Urban Animal 所属 作品: 人类动物园
8.3 (18 个评分) 作者: 德斯蒙德·莫利斯 译者: 何道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囚——一个人走向了超大型部落,便是这样的结果。莫利斯说,自有都市以来,便是如此。
现代都市人口繁盛、规模巨大。无以复加的超级部落问题重重:战争、暴力、性紊乱、恋物癖……《人类动物园》用冷峻的事实揭示现代都市人的宿命:都市并非丛林天地,而是动物园世界,从此,人被囚禁,人性被扭曲。
疑问由此而生:为什么会这样?会不会有出路?
这些问题也困扰着莫利斯,上世纪60年代末的危机——核战争、环境恶化、人口剧增——如今依然,忧虑和恐惧挥之不去。阅读《人类动物园》将是一场探险:你被迫承受不快的现实,同时也会感受到“希望”。
裸猿 豆瓣 Goodreads
The Naked Ape: A Zoologist's Study of the Human Animal 所属 作品: 裸猿
8.1 (32 个评分) 作者: 德斯蒙德·莫利斯 译者: 何道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3
德斯蒙德•莫利斯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
莫利斯写的每个字都成为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系列卖了20 000 000册。三十年后,当“裸猿三部曲”修订再版时,莫里斯依然倔强,他在序言中声称一字不改。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类的行为真的被莫里斯言中,我们该怎么办?
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却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